10.19 綿 山----也叫介子山

山西有太多自然風光、歷史人文的國家五A級聚人氣景區,綿山景區雖然很大,也有特色,外地遊人卻時常忽略了。我是被2640年前、春秋晉國的介子推、偕母隱居被焚山上的典故深深感染。於是,我來了,只有半天的時間走馬觀花,算是探路。

綿 山----也叫介子山

綿山景區內有14個遊覽區,360多個景點,人文景觀是:龍頭寺、龍脊嶺、李姑巖、蜂房泉、大羅宮、天橋、一斗泉、朱家凹、雲峰寺、正果寺、介公嶺;自然景觀是:棲賢谷、古藤谷、水濤溝。

綿 山----也叫介子山

龍頭寺是李唐文化旅遊區;龍脊嶺有彭生祖養生洞,是中國最早的養生地;唐營是國內唯一留存的軍事古營;李姑巖唐太宗御妹修行地;峰房泉為天下僅有的懸泉;天下第一大道觀----大羅宮;棲賢谷九曲一線天為當年介子推歸隱之路;介公嶺上有介公墓,介神廟是中國最大的石窟寺;這些都是可誘我住上幾天的好景區,如在南粵盛夏時節前來,避暑、尋古、享幽,一舉多得。

看著地圖,看著這紛繁複雜的歷史、人文、古蹟,寄託在這四季宜人的自然大山川中,我選擇了大羅宮、雲峰寺、水濤溝三個景區,把重要的棲賢谷放棄了,因為我還沒有準備好,為介子推、為寒食節多補補內心的厚意。

綿 山----也叫介子山

大羅宮,當地人俗稱"中巖"。"三清上,曰大羅"。中國傳統道教認為天有三十六重,三十六重之上為大羅天,這座宮殿意為最高的仙宮。 我花了五元坐電梯直升十三層的頂樓,唐開元十一年(723),皇帝南出雀鼠谷時,專程駕幸綿山緬懷前朝聖祖功德,感戴綿山諸神護佑李唐王朝的恩典,降旨敕修大羅宮諸殿。以後宋代元佑年間、明萬曆年間、清代年間官方與民間屢加修葺。1940年曾遭日軍焚燬,1998年在原址上重修,才有今日勝狀。在我遊覽的片刻還在修繕,但不影響我觀賞展廳內綿山的唐、宋、元、明、清歷代精品彩塑,確有點敦煌的味道。

綿 山----也叫介子山

藏經閣是中國名勝區最大的藏書之處。宮內《道德經》木刻、石刻略為留住我的目光,比較我平日臨摹鮮于樞的名篇《道德經》字帖,這《道德經》的雕刻大氣多了。

綿 山----也叫介子山

我從大羅宮的主殿講經壇開始拾級而下,依次地瀏覽混元殿、群仙殿、靈霄殿、三清殿、財神殿、救苦殿、元辰殿、三官殿、五老君殿、鬥姆殿等諸殿。

綿 山----也叫介子山

從層層殿堂下來轉到水濤溝,我到過無數的溝,這溝那溝自己也迷糊了。酈道元《水經注》所稱的綿山石桐水,綿山的秀色,我認許這水濤仙溝。溝前說法臺蒼翠如黛,聳立於兩山之間,環繞於澗水之中。十里仙谷中,千迴百轉,飛流激盪,形成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瀑布數十處,宛若鑲嵌在茂林叢中的一串串碧玉。

綿 山----也叫介子山

溝中有五龍樹、五龍飛瀑、蓮花峰、仙籙榜、子月峰、刀劈石、雄獅瀑、水簾洞等自然山水奇觀;又有仙女坐龜,碧溪垂釣,牛角掛書、知章醉酒等人為雕塑小品。最後我落腳在華夏奇瀑五龍飛瀑,她從80米高的山澗,奮不顧身地衝落五龍潭,向我圍過來。

綿 山----也叫介子山

我在五龍潭處返回了,一是我時間侷限,二是我修行還不夠,辟穀還不敢。水濤溝的盡頭是水簾洞,為天下修性養氣、辟穀成真第一洞。洞口飛流如練,洞內可容三四十人,為歷代高僧、高道闢關、辟穀的修煉場所。

返回景區大門時路過雲峰寺,我從傍邊酒店的電梯升登,平行地"抱腹"這座寺廟。雲峰寺建於抱腹巖,所以也叫抱腹寺,三國曹魏時期高僧迪公經營始建,算來也一千七百餘年。

綿 山----也叫介子山

雲峰寺立在抱腹巖腰間,坐東面西,分上下兩層,180米的雲峰寺長抱二百餘間殿宇、館舍於"腹"內,容兩千年曆史文明於其間,真謂一絕。寺內少不了毗盧殿、玉皇閣、空王殿、迪公洞、志超洞等殿洞。要交代的是寺內供奉有當地真神介子推、真佛空王佛。唐代田志超是漢人第一個成佛的,留存了他的包骨真身塑像,後人供奉他為空王佛。

綿 山----也叫介子山

鐵索嶺是天下最古老的攀崖鐵索棧道,鐵索嶺的鐵索和下方雲梯懸掛於唐代之前,唐代大詩人賀知章曾沿險徑登山。寺內掛著:明末清初大學者傅山於十年(1637)題寫的贊聯:"閱名山多矣,無如此石凌空,生成的一片袈裟,十方圓蓋。瞻佛像巍然,自有真神岀現,修煉來三花聚頂,五氣朝元。"清光緒三年(1877)皇帝所賜"慈雲法雨"御匾,以及當代著名學者邑人張頷所題"抱腹棲雲"的匾額。

天色漸暗,這些我只能遙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