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互聯之美,聽大咖怎麼說

時隔五年,江南水鄉烏鎮再次成為全世界互聯網的聚焦點。業內大咖、行業領軍人物齊聚一堂,各種觀點、思想交流碰撞,迸發智能互聯火花。

馬雲:未來30年互聯網將“從有到無”

如果說過去20年互聯網“從無到有”,那麼未來30年,互聯網將“從有到無”,這個“無”是“無處不在”的“無”,沒有人能夠離開網絡而存在。馬雲認為,如果沒有人工智能,整個社會就沒辦法運轉。“4年前,我媽媽還抱怨不會用手機,現在他們都會用了。在中國,很多70歲的人都能很輕鬆地使用5年前不可想象的技術了。

對於數字經濟,馬雲是堅定的樂觀主義者。“從一開始,我就堅信數字經濟和平臺的力量,這是世界實現包容性增長的好機會,世界需要數字技術方面的領導力。”“我們需要在智慧的時刻,制定智慧的政策,不要用昨天的做法來解決明天的問題。”

雷軍:5G正成為數字經濟發展的加速器

談到5G的體驗,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表示,“實驗室5G速度到2GBPS,意味著下載一個2G的吃雞遊戲只要15秒,下100首歌只要10秒。”他認為,5G正在成為數字經濟發展的加速器,其對整個通信產業和互聯網行業都是一件大事。“至於5G體驗怎麼樣,我建議先大家換一部5G手機”,雷軍表示,小米明年計劃推出10款以上的5G手機,覆蓋中高端所有價格。他表示,同行業對5G發展持有樂觀態度,同時希望運營商可以加快5G基站的建設速度。

對於在5G普及初期會帶來哪些新的應用,雷軍表示,需要所有的互聯網廠商共同推動。在他看來,高畫質、高分辨度的視頻、遊戲及相關場景,至於哪些場景能真正得到消費者認可,明年上半年或將見分曉。

工業互聯網是下半場的風口

阿里巴巴集團首席技術官兼阿里雲智能總裁張建鋒從功能主義角度對工業互聯網進行重新定義。“工業互聯網將會推動健全工業全產業鏈,同時提升智能化水平。”張建鋒表示,工業互聯網主要解決三個問題。第一,從原來模式變成全產業鏈、全價值鏈、全要素的融合,是本質上的不同;第二,工廠本身如何利用新技術提升效率,變成數字化、智能化的工程;第三,工業產品,特別是消費品怎樣做到智能化。張劍鋒斷定工業互聯網的發展將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浪潮集團董事長兼CEO孫丕恕則表示,中國有三張“網”,即消費互聯網、政務互聯網以及工業互聯網。而大家公認的下半場“戰鬥”和下一步的機會就在工業互聯網。他認為,工業互聯網平臺具有三大能力。首先是數字技術平臺支撐能力,包括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5G等;其次,是企業信息化支撐能力;第三,是先進製造業模式經驗,如定製化生產、JDM(聯合設計製造)產業模式等。

中興通訊董事長李自學表示,作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重要基石,工業互聯網帶動著大數據、雲計算的發展,正在帶來信息傳送和計算的革命性突破。他表示,未來10-20年,以雲計算、人工智能為基礎,整個社會會進入萬物互聯的智能社會。“回顧互聯網發展,4G技術帶來移動互聯網的應用,目前看來,在5G技術的支持下,面向工業領域的生產應用將更加高效。”

驅動計算架構黃金時代

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無不依賴於處理器芯片所提供的核心計算能力。如果說新一代信息技術是推動社會加速發展的助推器,那麼芯片就是這個助推器的驅動引擎。

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CRVA 聯盟秘書長包雲崗解讀了關於開源芯片的幾個驅動力:

第一個是部分學科的驅動力,我們要找到更快的、更加經濟的定製芯片的思路,這其實是學科發展的驅動力。

第二個跟人才培養有關係,在中國的體系結構人才和芯片設計人才還是非常緊缺的。

第三個驅動力跟市場有關係,可以看到MOSIS項目不僅培養人才,同時也推動了產業的變革。

第四個要素是仿真和驗證,這在芯片領域佔著很大人力資源經費。最後當芯片設計完了以後,軟件是很重要的要素,就是我們怎麼能更好的適配這個芯片。

做芯片要注意哪些問題?如何才能成功?RISC-V 基金會中國諮詢委員會主席方之熙表示,首先,一定有它的新興市場應用,此外要有先進的開發技術,更重要的是要有正確的商業模式。

“商業模式如果能抓住的話,就可以得到很大的發展,一個通信芯片,特別是通用芯片的發展,包括集成電路和體系結構,天時地利人和是缺一不可的,否則花了很多的錢,達到的效果卻並不好。”方之熙表示。

數字新動能開拓融合發展新空間

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加快新舊發展動能接續轉換,打造新產業新業態,是各國面臨的共同任務。

中國電科總經理吳曼青認為,發展數字經濟首要是打造全產業的技術體系。“我覺得應用應該更加開放,以推動數字經濟的發展。都在講數據共享,目前國家信息數據交換模型平臺,已經在互聯網+監控領域做了推廣。“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郭繼軍表示,光有技術還不行,要賦能整個產業,今天談產業數字化的話阿里巴巴自己覆蓋了很多很多的行業形態,但不可能覆蓋所有行業形態,所以我們開始研究如何打造產品,今天形成完整一整套業務支撐到產品,到技術研發一整套體系。“當前已經初步具備了所謂叫做數字經濟的基礎設施能力,第一是非常強大的雲化基礎設施,要安全穩定可靠健壯。能夠賦能給所有所有行業。第二數據智能平臺是構建未來數字經濟的基礎,包括AI、大數據各種各樣行業應用能力都非常重要。”

亞馬遜(AWS)全球副總裁張文翊說,在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和反增與高性能計算方面,雲服務也是其底層的服務平臺。未來的發展中這些領域也會出現按需使用的雲服務產品,今天雲計算已經成為了推動產業數字化的創新一個核心力量,AWS在產業數字化方面的服務演進離不開跟我們全球領先企業的密切配合和合作。“在這個合作過程中,一方面來拓寬我們的產品和服務,同時也涵蓋了各個行業的其價值鏈應用環節的經驗。我們不斷把這些經驗帶到中國來促進中國的製造業發展,幫助他們更快進行數字化轉型和創新。”

(大眾日報記者 杜文景 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