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5 杜峰指导一席话点出了男篮虚无缥缈的“追求”模式,根源在于联赛

中国对篮球运动的投入大不大?中国篮球迷基数多不多?中国人对篮球运动的热情高不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篮球可能是现在中国年轻人群体中的第一大运动(当然,我承认影响力远不及足球),但是我们的篮球成绩却始终无法提高甚至“稳步后退”。甚至很多篮球迷压根就不关心自己国内的CBA联赛。

作为一个主要写篮球文章的作者,对于上面这个话题我深有感触,曾经也写过关于CBA的文章,可是并不太受欢迎…可能是我自己对国内篮球认知不够、水平太差吧,但作为国内第一流量的运动,老实说CBA的关注度、热度确实远不及NBA。甚至偶尔逛球迷论坛发现居然很多人都不知道今年的男篮世界杯决赛中有一位CBA球员…呃,就是“老钻石”斯科拉。但我一点都兴奋不起来。

杜峰指导一席话点出了男篮虚无缥缈的“追求”模式,根源在于联赛

国内有媒体戏称今年的男篮世界杯决赛是世界上最高水平的三方联赛角逐:NBA、ABC(西班牙职业篮球甲级联赛)以及我们的CBA。而且CBA还是占了“大头”的,毕竟今晚的主角会是CBA“独苗”斯科拉啊?可是人家西班牙媒体并不这么认为,因为在他们眼里,自己的ABC对世界男篮运动的发展可比我们的CBA高得多了,因为一个更加重要的事实是今晚的男篮世界杯决赛24人里面共有5位皇马球员,共有21位曾经效力过ABC的球员!

杜峰指导一席话点出了男篮虚无缥缈的“追求”模式,根源在于联赛

看到这个统计之前我猜到ABC会有很多人,毕竟决赛有西班牙嘛,可我真没有想到会有那么多人,21位,占了87.5%。也就是说阿根廷队里面也有9位曾经或现役的ABC球员…你跟我说ABC是世界第二大联赛我都无力反驳(事实上他们确实是世界第二大篮球联赛)。在我的印象中,整个欧洲联赛说是世界第二大篮球联赛我很认同,可是为什么我总觉得CBA的球星(主要是NBA出来的)才是世界上第二多的呢…好吧,是我孤陋寡闻、夜郎自大了。

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我们的CBA为什么总给人营造一种繁荣的“假象”?

看到一则令我无奈的新闻:《阿根廷头号红星坎帕佐三年前曾因身高问题被CBA拒绝》

杜峰指导一席话点出了男篮虚无缥缈的“追求”模式,根源在于联赛

一时无语,甚至感到气愤,秉着严谨的精神…我深挖了消息的来源,其实所有关于这个话题的报道源头均来自一位微博网友,而且是“据知情的朋友说”…换句话说就是无法“实锤”的。虽然如此,但这件事却真的可以影射出CBA联赛一大弊端,就是:我们的联赛只要天赋异禀的“单打怪”或者NBA退役下来的人气球星。

前几天我写了一篇文章,我觉得中国男篮无法进步的原因在于外援制度,联赛太依赖外援了,关键时刻最能锻炼球员能力的时候我们的球队总是把球交到外援手上,我现在还是持这个观点,只不过又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了,那就是“我们不仅仅依赖外援,甚至还依赖外援的各种能力,希望他们能够在没有任何本土球员的帮助下靠自己的单打解决问题”…

其实那篇文章很多人曲解了我的意思,我并不反对外援,客观地说,外援确实能够提高CBA联赛的竞技水平,CBA各个球队的老板也没有义务花钱而不赚钱(有超能力的外援能更好地卖票),我只是反对CBA选择外援的模式,他们只要个人单打能力强、球风华丽的外援,却不要能够为球队带来化学反应帮助全队球员一起提高的球员。简单地说就是他们要“科比”不要“斯托克顿”!

杜峰指导一席话点出了男篮虚无缥缈的“追求”模式,根源在于联赛

  • 比如说斯科拉,在上海被球迷喷的可不少;
  • 比如说前面提到的,“疑似”坎帕佐三年前被CBA多家球队拒绝;
  • 比如说北京队曾经在14~15年总决赛某场比赛中两位外援合砍全队73%的得分;
  • 比如说我们的外援都是马布里、麦迪、比斯利、阿里纳斯、弗朗西斯、布泽尔、史蒂芬森等;
  • 反观西班牙联赛的外援都是胡尔塔斯、坎帕佐这种带动全队共同进步的外援;
  • 再看俄罗斯联赛也是招揽帕帕卢卡斯这样的发动机型外援;
  • 最后再来个例子,当年艾弗森加盟土超,打了几场贝西克塔斯管理层发现他只能靠个人能力帮助球队后决定继续自己之前的风格,关键球都让自己队员处理甚至把他按在板凳上(当然,也有因为他受伤的原因)…

可能大家已经看出来我们的联赛和欧洲联赛外援的选择标准上的巨大差距,我们要的是“科比式”的能卖票、个人能力极强、单打能力极强、可以靠着自己的个人能力战胜对手或人气高、球迷基础多的球员;而欧洲联赛俱乐部不同,他们更注重“斯托克顿式”实用性球员,不需要华丽的球风,不需要极强的单打能力,只要你能够帮助球队进步,提升、挖掘队友能力。

杜峰指导一席话点出了男篮虚无缥缈的“追求”模式,根源在于联赛

引申一下总结就是:我们的联赛走的是个人型外援模式,欧洲联赛走的是团队型外援模式

徐济成老师在做客央视《篮球公园》节目的时候总结了目前国际四大篮球版图的模式风格:美国是身体条件极好、个人能力突出(天赋异禀);南美洲是技术细腻;欧洲是团队至上;亚洲是小快灵。

怎么说呢?表面看确实如此,但我觉得实际上应该是这样的:美国是天赋异禀加欧洲的团队配合;南美洲是技术细腻加欧洲的团队配合;欧洲是团队配合加上美国的个人天赋;亚洲?亚洲是极致地追求根本就遥不可及的个人天赋,甚至连选择外援都在走这个模式(不仅仅是中国)!

杜峰指导一席话点出了男篮虚无缥缈的“追求”模式,根源在于联赛

小是真的小,快是输得快,灵是在表演…对,我们的灵现在就是表演,就如杜峰指导说的那样:“欧洲球员做变向胯下是为了把球串联起来,我们的后卫变向胯下是为了秀自己而不是在打球。有些时候我也对他们说,你做胯下背后运球这些动作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一语中的、一针见血!我们的球员现状就是如此!我也经常发现他们看似灵巧技术很好,可实际上胯下3次,背后3次,还在原地…这或许就是我们的联赛极致追求票房、追求个人能力、追求那些外援华丽球风的结果吧?

杜峰指导一席话点出了男篮虚无缥缈的“追求”模式,根源在于联赛

看到这里可能很多人觉得我的观点太牵强了,中国球员个性如此,关联赛什么事?关联赛外援什么事?可难道真的没有任何关系吗?难道不正是我们的联赛一直灌输个人天赋、个人能力的错误观点而不注重团队配合导致如今现状的吗?为什么欧洲球员、南美洲球员即便也比我们的球员更好的个人能力,即便他们要“秀”也是在团队配合之下的“秀”?看看坎帕佐那几个飞花摘叶般的秒传,看看意大利男篮本届世界杯最精彩的那粒进球,哪一个不是为了彰显团队意识、突出团体作用而“秀”出来的花活?

来,看看截至今天本届世界杯亚洲球队的场均助攻数:

  • 韩国18.2次排名第18;
  • 伊朗17.8次排名第20;
  • 中国15.2次倒数第七;
  • 菲律宾13.2次倒数第四;
  • 日本13次倒数第三;
  • 约旦12.2次倒数第一。
杜峰指导一席话点出了男篮虚无缥缈的“追求”模式,根源在于联赛

可以说亚洲6支球队都在本届世界杯上演极致的美式篮球…最要命的是大家都还没有那个能力,更要命的是我们这6个国家都在追求同一种外援(或规划球员)模式:有多少“科比”就来多少“科比”,有“斯托克顿”?抱歉,不要,您去欧洲找找工作吧!

有人说“CBA联赛并不能左右中国篮球的发展,外援也不会改变中国篮球的基本现状。培养球员是梯队、后备建设的事而不是联赛”。

这句话我认同一半,联赛确实不能左右中国男篮的发展,外援也确实能够提高联赛质量,培养球员的最关键点也确实在于梯队、后备建设。但是联赛能影响中国篮球的发展,能改变中国球员的思维模式,外援能够提高的是联赛质量却无法提高篮球水平。

我们的外援引援模式已经在很多球员脑子里根深蒂固了,在很多球员甚至球迷眼里,十个“斯托克顿”不如一个“科比”,我们的球员甚至秀球技的“灵感”都来自于这种外援模式吧?也许在他们的思维里就得像CBA这些外援那样打球,华丽、劲爆、天赋异禀,要啥团队配合?靠自己一顿操作后得分才能引来更多的尖叫…

杜峰指导一席话点出了男篮虚无缥缈的“追求”模式,根源在于联赛

甚至很多球迷都是如此…比如昨天我写了一篇中国篮球界泰山北斗钱澄海老前辈评价前男篮队长刘炜的文章,老前辈认为刘炜这种没有华丽球风、没有纳什那种创造性视野的控卫在亚洲来说就是第一控卫的标杆。可是遭来很多读者鄙视…觉得我连刘炜“这种”控卫都能“吹”是没东西写了…

  • 首先,这是钱澄海老前辈的原话,不是我“吹”;
  • 第二,我确实也同意虽然刘炜没有华丽的球风爆炸的数据以及突出的个人得分能力,但他是亚洲球队最需要的控卫类型;
  • 第三,你们喜欢的那种模式并不能给中国篮球带来任何提高。朴实才是真,团队精神才是篮球发展的宗旨。
杜峰指导一席话点出了男篮虚无缥缈的“追求”模式,根源在于联赛

我们的球员和球迷太刻意追求美国球员那种个人能力突出、球风华丽、劲爆的篮球模式了,虽然说不清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但我认为根源就在联赛“造星运动”,而且“造”的是NBA大牌球星运动,而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联赛长期刻意营造出来的错误模式以及错误观点!

但我们真的不适合这样的模式,我们有很好的学习标准,我们应该像欧洲联赛的引援模式、培养模式看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