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袁紹聽從田豐建議,休養生息,能拖垮曹操嗎?

天津上空的鷹


田豐其實一開始是支持袁紹早點對曹操開戰的,但是數次袁紹都沒有接受。1曹操迎漢獻帝后,田豐就建議早點拿下許昌。把天子奪到手。2在官渡之戰前,劉備據徐州。曹操親征徐州。田豐向袁紹建議集結軍隊偷襲曹操後方。袁紹卻講現在兒子生病了。氣得田豐拿著杖擊地講:咳,大事完了!好不容易趕上這樣的時機,竟然因為小孩子生病喪失機會,可惜呵!

公元200袁紹準備要發動官渡之戰,田豐的建議1擁四州之眾,外結英雄,內脩農戰2然後選精兵東西騷擾曹操的地盤。這樣不用兩年曹操就自敗。(在此之前沮授也說過類似的建議)



我認為田豐的建議不能拖垮曹操,立馬攻打才能拖垮曹操,而且此時開戰有利:

第一袁紹修養生息,可是曹操更需要時間休養生息。只靠小股部隊騷擾並不能達到目的。曹操只需保境安民,再者曹操和袁紹地盤交界地數千裡。小股部隊那裡能達到目的。戰爭的消耗是平時的五十倍,只有發動大規模戰爭才能拖垮曹操。只在周邊小股部隊是達不到目的。而且曹操在腹地許昌一帶開始屯田。 我認為這時馬上大規模進軍攻打曹操才是對的。 時間一久曹操必然糧草充足。官渡之戰曹操人馬遠少於袁紹,偷襲烏巢時曹操只帶五千人。其他曹操能有更多人馬參戰,就是因為糧草不夠的原因。


第二:袁紹據有冀、青、並、幽四州。曹操據有:司、兗、徐、豫、淮南(楊州江西部)曹操大部分地盤都飽受戰亂。 徐州:劉備、曹操、呂布、袁術並爭徐州。司、豫:更是由董卓之亂開始,殘破不堪。(曹操迎漢獻帝后歸附的,公元197年)淮南:袁術據此稱帝,常對外征伐。曹操當時也征伐,袁術大敗。 所以曹操更需要時間發展。文有郭嘉、程昱、荀彧等,武有夏候諸曹于禁徐晃等。假以時間曹操的力量必將壯大,跟袁紹的差距越拉越小。



第三:此時曹操有內患 公元199年董承、劉備、種輯、吳子蘭、王子服、吳碩密謀除掉曹操。公元200因事洩,曹操誅董承等人。劉備跑到徐州把刺史殺了,然後徐州很多人叛曹歸劉。據三志東海昌霸反,郡縣多叛曹公為先主,眾數萬人,遣孫乾與袁紹連和,曹公遣劉岱、王忠擊之,不克。昌霸就是後師表中:曹操五攻昌霸不下。於是曹操率軍親征劉備,雖然曹操勝了劉備輸了。但也說明了曹操在徐州統治不穩。 許昌也是有不少人背後密謀投降袁紹。曹操官渡之戰後獲得了很多大臣給袁紹的書信。



第四此時曹操缺糧草

公元200元三月袁紹進攻曹操,一直到十月曹操燒掉烏巢糧草才改變大局。據三國志:操眾少糧盡,士卒疲乏,百姓困於徵賦,多叛歸紹者,操患之,與荀彧書,議欲還許,以致紹師。就是說老百姓很多已經交不起軍糧,紛紛投向袁紹了,曹操也因為糧盡準備退軍了。據三國志裴注許攸來投問曹操糧草能堅持多久,曹操講半年。許攸認為曹操不老實,曹操再講只有一個月了。也就是說此時曹操糧草不到一個月了。 糧草的缺少是曹操最大的弱點,曹操為此開始屯田。據魏書:用棗祗、韓浩等議,始興屯田。乃募民屯田許下,得谷百萬斛。於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積穀。 如果用田豐的計策,那麼曹操就更加能養精蓄銳。袁紹是兵多糧多,曹操兵少糧少。實 際上曹操的兵也不少,只是因為沒有糧草而已。



第五袁紹是敗在將驕主忲

很多人覺得袁紹如果聽田豐的建議就不會有官渡之戰大敗。我認為是不對的,官渡之戰曹操是險勝。是袁紹太過於驕導致的。 官渡之戰時袁紹是有數次機會打敗曹操的。 官渡之戰前,曹袁小戰了幾回。沮授建議分兵進攻官渡,袁將軍你坐鎮延津。如果前方戰事順利,可趁勝進軍。不利也可從容退軍。(公元222年黃權就向劉備建議讓他率一支軍隊試探吳人深澆,陛下您坐鏡後方)袁紹不聽。 1官渡之戰時沮授建議:我們雖然人馬多曹操人馬少,但曹操的人馬比我們的精。我們錢糧多,曹操錢糧少。曹操利在速戰,我們利在緩戰。只要我們打持久戰,曹操定拖不起。袁紹不聽。 2許攸建議:留一支部隊跟曹操相持,派軍偷襲許昌迎天子。這樣一舉可勝。袁紹不同意講:吾當先取操。就是說我要先打敗曹操。許攸大怒。 3沮授建議:派蔣奇率軍在烏巢巡邏防止曹操偷襲烏巢。袁紹不聽。 4張郃(此時是袁紹部下)建議:將軍雖然連勝幾場,但還是不要跟曹操開戰。密派輕騎切斷曹操糧草供應,這樣不戰自敗。袁紹不聽。 這時許攸因建議沒有給袁紹採納,家人在冀州犯法讓人抓起來了。許攸投曹操並建議:烏巢那邊防守弱,明公你可率軍偷襲烏巢。這樣袁紹大軍不用三日就會大敗。曹操馬上率五千人去烏巢。因為烏巢距離袁紹大營只有四十里,袁紹馬上就收到消息了。 袁紹決定派重兵攻曹操大營,派輕騎救烏巢。很多講是郭圖錯誤的建議,其實是袁紹自己的決定。據三國志裴注袁紹對兒子講:就讓曹操攻破烏巢,我就攻破他的大營營,這樣曹操就連家都沒有了。袁紹還是不明白糧草的重要性,糧草一失即使有百萬大軍也是無戰心的。 5張郃(此時是袁紹部下)反對講:曹操兵精,肯定能破烏巢。烏巢一失,我軍註定敗。曹操大營堅固,肯定攻不下。而烏巢又失了,我們都會成為俘虜。 曹操攻打烏巢也是非常的險的,據三國志:左右或言"賊騎稍近,請分兵拒之"。公怒曰:"賊在背後,乃白!"士卒皆殊死戰,大破瓊等,皆斬之。也就是說曹操在率軍進攻烏巢時,部下已經知道袁紹的援軍來了。曹操講等他們到了我背後再告訴我。 在官渡之戰時沮授、許攸、張郃共有五次建議,袁紹都沒有聽從。是袁紹一誤再誤。所以袁紹的失敗並不是不聽田豐建議休養幾年再戰。


小鴻哥


想要拖垮曹操,我覺得很難。

首先,袁紹年紀比曹操大,而且身體還不好。袁紹公元前202年就掛了,曹操活到了219年。

其次,內部問題,不管袁紹打不打曹操,只要袁紹想要立幼,那袁紹內部就必然會起內訌,所有的組織團隊都是從內部開始失敗的,袁尚和袁譚之爭遲早回來。袁譚也是個厲害角色,袁紹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地方是袁譚打出來的。

在一個就是曹操已經狹天子以令諸侯,而且發佈求賢令,內部組織沒有袁紹這麼僵化,實力只會越來越強大,這也是袁紹要和曹操決戰的最大原因,乘著自己現在的實力還打過以前的小弟,肯定要先下手為強!

當然如果袁紹真不主動打曹操,那估計曹操也就真的只能安心做一箇中興漢室的丞相了。官渡之戰,袁紹損失慘重,失去十幾萬軍隊和輜重糧草。隨後沒多久袁紹去世,二袁相爭,這都讓袁氏河北集團元氣大傷十不存一。但是曹操還是用了七八年的時間才能平定河北,可想而知,袁紹的家底有多厚!

綜上,袁紹絕對拖不垮曹操,但是曹操肯定也不會如後邊那麼囂張跋扈!


誠意很多很多


如果袁紹可以聽從田豐的建議,那麼曹操必敗

三國的官渡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之一,也是東漢末年的“三大戰役”之一。最終以許攸背叛袁紹投奔曹操給曹操帶來最為重要的情報,曹操憑藉情報偷襲袁軍糧倉烏巢以曹操勝利。作為三國曆史上奠定曹操成為三國霸主的一次戰役不止在正史《三國志》記載很詳細,在《三國演義》上也寫的很詳細。


官渡之戰雙方的戰力與實力

官渡之戰雙方兵力大致是袁紹派出了十萬,曹操派出了僅僅只有兩萬人。此時正直曹操聽從荀彧的建議選擇“迎接漢獻帝”,事實上也證明了曹操的選擇是正確的從此“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實力大增,先後擊敗了呂布,袁術等割據勢力收復了張郃,張遼等人,佔據了徐州以及豫州部分地區和他原來佔據的兗州地區。雖說此時的曹操實力很強但是和作為家族是四世三公的袁紹是根本不能比的。當時的袁紹坐擁幽州,青州,幷州,冀州當時整個河北地區,而且袁紹在當時正擊敗了公孫瓚。


此時雙方相持在官渡,此時袁紹的謀士田豐給袁紹獻策不要急於和曹操決戰,曹操的兵力和糧食儲備都沒有主公豐厚,我們可以採用連續偷襲的戰術,最終拖垮曹操。

如果袁紹聽從田豐,曹操是否會失敗

如果袁紹選擇採納田豐的計謀的話,那麼我想曹操必敗。田豐的建議是首先採用以防守為主,進攻為輔的計策,我們設想袁紹能夠聽田豐的建議,當時曹操的糧食只夠十五天的了,他當時看見前後運送糧食的士兵已經萌生了撤兵之意。寫信給荀彧商量退兵的政策。而此時袁紹坐擁整個河北平原地區,那就是一個大糧倉可以源源不斷的保證袁紹的糧食需要。就憑藉糧食就可以拖垮曹操,讓曹操陷入軍隊無糧的局面。


田豐其次建議袁紹派兵不斷地去襲擾曹操,當時曹操的兵力只有兩萬,而袁紹卻又整整十萬精兵強將。如果袁紹去不斷偷襲曹操那麼憑藉僅僅只有兩萬的曹軍是抵禦不了袁紹的。

大家不要低看袁紹身邊的謀士,自古河北多名士不是空穴來風的。袁紹剛愎自用,不識大體如果不是身邊的那些謀士不斷的給他出謀劃策就憑袁紹一個人是不可能佔領天下九分之四的地盤的。只是他們跟隨的主公不夠強大所以他們並沒有太多的出場機會,並沒有讓世人看到他們的能力於計策而已。


雜書筆記


袁紹只會把自己拖垮,曹操只會越來越強大。這兩個人的能力完全不是在一個量級上。

袁紹自以為是的四世三公,我們可以看到袁氏,不管是袁紹還是袁術,走到哪裡都說自己袁家是四世三公,當時的汝南袁氏確實是一個名門望族,袁氏四世有五個人官拜三公,袁紹父親袁逢,官拜司空。叔父袁隗,官拜司徒。伯父袁成,官拜左中郎將。袁紹和袁術能夠成為東漢末年的割據勢力不得不說和他們的祖上有很大的關係。

袁紹勢力最大的時候擁有青幽並冀四州,當時整個天下分為十三州加上司隸,袁紹一人佔了差不多三分之一。在決戰之前的曹操這個時候也已經有了兗、豫、徐三州、部分司隸、雍州等中原地區,當時的中原地區基本上被曹操佔了,這個時候袁紹再和曹操拖下去,曹操只會越來越強大。

其實袁紹的起點比曹操高多了,袁紹的失敗也並不是因為許攸投降了曹操,主要還是袁紹內部加上自己能力不足造成的。

其實在官渡之戰的時候,袁紹派人去偷襲過曹操的後方,但是被曹仁打敗了。不要太高估許攸,也不要太低估袁紹。袁紹之所以失敗,首先就是袁紹集團內部造成的,任人唯親,這個是袁紹犯的最大的錯。我們看袁紹和曹操的下一代就能看出差距來了,袁紹的兒子一個比一個不爭氣,但是看看曹操的一個比一個厲害。上一代人的能力是直接影響下一代人的。可是袁紹呢,還在重用自己的兒子,而且各個之間也是勾心鬥角,袁紹自己也不管。

其次就是袁紹本人能力的問題,袁紹作為集團最高的領導者決策者,優柔寡斷。袁紹的能力是有的,把袁氏集團發展到如此大的地盤,不得不說他的能力還是很強的,但是缺乏掌控大局的能力。做小事能力有剩餘的,做大事能力又顯不足。

所以袁紹一開始的有機會打贏曹操的時候,就應該直接滅了曹操,而不是等到曹操擁有了天子還有兗、豫、徐三州之後再和他決戰,這個時候的曹操實力已經不弱於袁紹了,加上袁紹集團本來的問題,那麼失敗也就是必然了。


中國歷史研究所


每個人得喜好不一樣,不過從三國的角度來說,如果聽從田豐的建議曹操想攻打袁紹還得商量一二,一個不小心容易翻船,

因為曹操攻打袁紹時候,賈詡獻計,才能平定東北,請看以下賈詡事蹟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與袁紹戰於官渡。曹軍軍糧用盡,曹操問計於賈詡,賈詡說:“您在精明、勇敢、用人、決斷四個方面都勝過袁紹,之所以相持半年不能過取勝,是想顧及周全啊,抓住機會,便能很快取勝。”曹操稱善,後來抓住機會偷襲烏巢,一舉戰勝袁紹。河北平定後,曹操領冀州牧,改任賈詡為太中大夫。

如果聽從田豐計謀,

不急功近利,啥事沒有,因為曹操已經軍糧耗盡。

還有,田豐是個直性子,說話不分場合,直來直去,根本不為對方考慮,總覺得自己是忠心為主,根本不懂得揣摩上司的心理,這樣的人往往很難在職場混得開!

這就惹的上司不待見,雖然忠心耿耿,但人們都不太喜歡這樣的人,所以。袁紹就沒用田豐的計謀。

最後說一句關鍵的

袁紹用了田豐的計謀分怎麼用,如果什麼都聽田豐的計謀,那麼。曹操必敗,如果只用一個半個的,袁紹還是一樣。


逆向倒流


袁紹若休養生息,拖垮曹操,當然理論上有,最終他也搞不定曹操。謀者,變也!



袁紹雄霸四州 PK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

袁紹手握青、幽、並、冀四大州,兵多將廣地盤大,牌面碾壓曹操。加上袁紹家四世三公對士子的號召力,在自負的袁紹眼裡,這是絕對的自信。袁紹不聽田豐,不只是性格,更是謀略之不足。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三大優勢:迎天子之功:不是曹操,漢獻帝或就餓死了,這是事實;天下之順:封建社會是講禮制的,漢獻帝才是真正天子;曹操之略:曹操師出有名,行天子之令。


尤其不可忽視曹操在農業上的創舉貢獻。曹操實行屯田制和租調製,恢復和發展生產,減輕了農民負擔,這有著積極和創新意義。到處饑荒的年代,相比其他割據,曹操算得上“兵強馬壯”。曹操打呂布之前,呂布部下都餓的騎不動馬了。

上述可以看出,曹操遠比牌面耐操的多,豈是一個假設能搞定的?


袁紹和曹操最本質的區別


於袁本初,很多賢士慕名而來是因袁家家世榮耀,並非袁紹本身魅力。袁紹本人心氣頗高,優柔寡斷,又缺乏實戰經驗,導致他遇事搖擺不定,好虛名的袁紹也不會像曹操用人那麼務實。

於曹操,完全相反,出身差。袁紹出身就是高山,曹操則是大坑。曹操完全是靠自己本事從坑裡堆成高山,後吸引眾多人才。這些人多是看中曹操之大才,而非虛名。同樣,曹操用人只看實用,不看賢名。這也是曹操和袁紹區別。

184年曹操鎮壓黃巾起義,先後同大將黃埔嵩、朱雋經歷長社、汝南、宛城三大戰。宛城一戰十幾萬屍體血流成河!曹操名聲大噪。此時袁紹還沒有帶過兵……曹操被老太傅橋玄、馬日磾看好;被名將黃埔嵩、朱雋、盧植等人物賞識。



一件事看出袁紹和曹操致命差距:

189年,董卓廢劉辨立劉協,獨攬朝廷大權。當天廢立大會上,袁紹手持朝廷符節獨自偷偷跑掉。

當時的曹操是最受董卓賞識和信任之人,曹操冒死堅持帶上袁術和馮芳假借狩獵之名逃跑。逃跑途中,被一亭吏為首的村民圍捕,曹操殿後護袁術和馮芳逃掉,自己被捉。

袁紹除了與生帶來的優勢,他哪些可與曹操抗衡呢?曹操擅兵法和謀略,袁紹改變策略,難不成曹操墨守陳規?從小玩到大,袁紹也沒贏過曹操。


上弦月A


如果認為袁紹能夠拖垮曹操,我想這是沒有看到“官渡之戰”的核心問題所在。曹操能以少勝多,完全是處處擊中了袁紹的短板,而這些短板在“拖”的情況下會不攻自破。


官渡之戰前的天下形勢看似袁紹於北方獨大,曹操四面受敵,難以發展。但從雙方的內部態勢來看,袁紹內部的分化和袁紹本人的關係處理都存在很大隱患,文官集團明爭暗鬥,郭圖、田豐的政見向來不和,袁紹又不加以協調,許攸家族的不老實又總被審配揪著不放,這都是文官集團分裂的因素;幾個兒子分而掌兵,這種分裂的隱患如果拖,恐怕會拖到袁氏集團內部的兵變。

反觀曹操集團,曹操不僅會用人,更會協調各方關係,比如孔融、楊彪、司馬朗等東漢重臣的關係處理上,遊刃有餘,挑不出毛病,利用其威望招賢納士,收買人心;而對於名望氏族的人才引進也相當成功,穎川名仕多來歸付,可以說曹操集團君臣一心,政治清明。而武將集團雖然由曹氏和夏侯氏掌握兵權,但這都不涉及其後繼的問題,所以軍事方面的絕對領導權還在於曹操手中。



有史為鑑袁紹錯失了幾次偷襲曹操後方的機會來看,如果沒有官渡之戰,袁紹與曹操拖以時日,袁紹只能向東北繼續發展,也就是吞併遼東地區。而曹操則不然,陶謙、呂布、張繡、袁術都被其所滅,再看潼關之戰、渭南之戰,曹操往西發展也算是順利。倘若袁紹依舊把握不住機會,曹操可以飛速的壯大,假以時日,此消彼長間,且不論袁紹內部有沒有分裂,但看曹操的發展勢頭,強弱或許也已改變。

因此,袁氏集團想要拖垮曹操的這種策略,個人看來不太現實。


棍哥觀史


能拖垮曹操!

袁紹如聽田豐之言暫緩進兵休生養息。河北四庭柱顏良,文丑,張郃,高覽兩人不會被關羽秒殺,另外二人亦不會降曹!

官渡之戰前袁紹軍力強於曹操許多,兵多將廣謀士如雲!

曹操取守勢,並擔心南方劉表孫權等奇襲許昌挾制漢獻帝!

曹操持久戰糧草緊張,也不會後來許悠投曹獻計偷襲袁紹烏巢糧倉。

養精畜銳之後兵分二路。一路戰官渡,另一路迂迴襲許昌並斷曹糧道!曹操可破!

仁府有詩說袁紹:

四世三公袁公路,

十八諸候系盟主。

官渡大戰旗開勝,

哪能曹丕去稱孤!



仁府


袁紹,漢朝的四世三公之家庶出,出生顯耀。兵多將廣地盤又最大。手下謀臣能人不少,如果袁紹能納良言,眼光高一點,採納建議;別說曹操,就算後來的魏蜀吳聯合起來,也不一定能打敗袁紹。袁紹不止擁有地盤大,更重要的是他的家世告訴了眾人,這才是一統天下的主。

袁紹擁有冀州,青州,幽州,幷州之地,雄兵七十萬。

八大謀士個個都是能人;其一,沮授,少有大志,善於謀略;官渡之戰時,曾向袁紹提出良策,然袁紹自持兵多將廣自傲,大意用兵,被曹操打敗。沮授未能逃脫,拒降曹操而被殺。田豐,剛直上諫,官渡之戰曾阻止袁紹攻擊曹操,袁紹不聽,反而把他下獄,後來袁紹失敗,怪罪田豐。田豐被斬。許攸,逢紀,審配等等。

袁紹手下手下大將,其一,淳于瓊,漢靈帝中平五年,被認命為西園八校尉之一的右校尉,與蹇碩,袁紹,曹操等同列。後來追隨袁紹,袁紹很器重他,地位很高,和張郃齊名,在官渡之戰時守烏巢失利,兵敗被樂進所殺。再者如文丑,顏良,都是能戰之將,曾領十萬兵攻擊曹操,被曹操所敗。張郃,為袁紹手下大將,官渡之戰力諫守烏巢為重,袁紹不聽,反而聽謀士之言攻擊曹操大營。攻取不下,救援烏巢又不及時,失去烏巢而兵敗。

麴義,可能很少聽說過,此人能征善戰,屢建功勳,作為袁紹精兵的統帥,曾擊敗南匈奴單于;也曾以八百之精銳擊敗公孫瓚四萬人馬,袁紹在河北的穩固和擴張,此戰定之。可見其戰力之厲害。後來威脅到袁紹,被殺。

袁紹聽田豐的話,修養生息,不急於和曹操對決,那麼曹操就很難發展,至於能否拖死曹操,這就看袁紹和謀臣武將的心是否是一道了。袁紹估計不會等曹操來攻打自己,因為袁紹有種優越感,做事寡斷。所以袁紹會主動攻擊曹操。如能廣納眾言,用兵派將取其諸將所長,那麼哪有後來的三國之說。

田豐之話聽之,能保袁紹十年為霸主,孫劉兩個袁紹更是不看在眼裡。想想袁紹年少時的氣概,如能一直保持,曹操安在都是未知數。大浪淘沙,改不掉是其本性,袁紹之敗是自己優柔寡斷,不能調和內部矛盾,偏聽不查,反受其害,自視清高,為我獨尊。

如若袁術,袁紹兄弟同心。聯合起來早就一統天下了。


歷史戲語


不一定能原因如下

1 袁紹死時,基本面沒有瓦解,袁紹真正的失敗是兩個孩子不合,把他的軍隊瓜分了,最終導致曹操各個擊破。由此從軍事上拖曹操,還是有機會的,因為袁紹的軍隊不弱與曹操,甚至比他強。

2 但是袁紹這個人優柔掛斷,不能明辨是非,容易錯失良機。曹操在對待下屬方面比袁紹強多了。

綜合考慮不確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