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9 為什麼人們對彩票很是嚮往?一個諾獎者給出了準確答案

諾貝爾獎獲得者喬治·劉易斯·博奇,對於彩票曾有這樣的闡述:

“彩票能用人人平等而又合理合法的方法,來滿足人類天生具有的擺脫道德責任的慾望,即中獎者不會因為一夜間暴富而有任何不安的心理負擔,而彩票的受助者也因為雙方互不見面而不會產生任何道德的責任或義務,這才是彩票能夠大行其道的社會心理因素。”

對於彩票,大眾還是比較熟知的,中國如今也有成千上萬的彩民。實際上,早在清末年間,彩票這一行業就是很火熱的項目了。

為什麼人們對彩票很是嚮往?一個諾獎者給出了準確答案

據記載,在20世紀初,上海是當時最火熱的彩票銷售地區之一,一度成為彩票的中心區域。在當地成立的大大小小的彩票公司數不勝數,每月的營業額也是高達幾十萬元。曾經,有記者做過相關調查,得知:像武昌的大街,每隔不過百米遠,就有家彩票店,而且,裝飾的光彩奪目,估計也是為了吸引人們的注意。

並且,街頭各種賣彩票的招牌廣告隨處可見,甚至,走在路上,都能聽到旁邊的孩童在互相討論著今日彩票之事。由此可見,當時彩票成為了人們比較關注的話題,但是,真正中了大獎的人也是屈指可數的。而且,當時彩票的價格也算比較貴,頂得上普通老百姓家庭一個月的生活支出,但是,依然還是有很多人為了碰運氣把錢白白花費出去。

為什麼人們對彩票很是嚮往?一個諾獎者給出了準確答案

可以說,賣彩票的老闆們,為了能更多的銷售出彩票可謂費勁了力氣,他們打著各種旗號,比如:賑濟災民,興業教育等等。不過,也不能說這其中沒有真正想為社會做了貢獻的彩民,但真正想貢獻自己的力量不單單只是靠買彩票,其實,說到底大家都是奔著頭彩去的。即使中頭彩的幾率低到可怕,而且,頭彩有時候多,有時候少,但最低也有一萬元。

這個數字如果換成東西的話,可以相當於當時那個年代的一座豪華洋樓。其實,頭彩才是最吸引大家的地方,經常會引起社會的轟動。彩票公司發放的頭彩越多,人們就會對這家的公司彩票越感興趣,所以,彩票公司也是對症下藥,在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當時的行業規矩一般是:每個月彩票公司在其營業額中抽取20%為中頭彩的人的獎金。

從第一家彩票公司成立後,這個規矩就開始逐步蔓延,隨後,發展成所有的彩票公司都以這個規矩辦事。剛開始的時候,德國的某個彩票公司在所有彩票行業中頭彩最高,相當於兩層洋樓,一萬六千元的頭彩給了彩民們很大的誘惑力。隨後幾年,以上海為中心的彩票發行量越來越大,頭彩的比重也在逐漸增加。

為什麼人們對彩票很是嚮往?一個諾獎者給出了準確答案

久而久之,其他地區的彩票公司紛紛效仿,各個公司的頭彩逐漸漲到了十萬元。這相當於創辦一家中型企業的資金,一般人有了這筆資金,可以隨便投資一個項目,成為一生榮華富貴的大佬。因此,當時的人們對彩票很是嚮往,這是一個主要原因。

因為,每一期頭彩只有一個,搶頭彩的人卻是一大堆,所以,為了讓如此規模巨大的彩民不排斥買彩票,所以,他們要拿出很大部分的資金作為頭彩。當時,公司的返彩率達到了百分之七十左右,而且,必須要誠信經營,不能搞任何假動作動作。

舉個例子來說:當時,上海的廣益公司算是彩票行業中最盛名的,銷售額也是達到了五萬元,其中,百分之七十五返給了中彩之人。從公司彩票的規定中可以瞭解到:如果,按平均計算的話,十幾張彩票中就有一張中獎,運氣好的話可以中的更多,中個前幾等彩的話更會讓你激動不已。

為什麼人們對彩票很是嚮往?一個諾獎者給出了準確答案

其實,認真觀察一下獎金的對應表,可以清楚的看得出,公司一般都把獎金的比重放在頭彩和末彩上,這樣的話市場才能穩定不倒塌。若是仔細一算的話,公司除了獎金髮放,公司開銷,自己也賺不了多少錢。那麼,莫非彩票公司僅僅如此,無利可圖?當然並不是這樣。

既然,公司願意有這麼大的付出,肯定懂得高付出高回報的道理。只要能把彩票賣出去,公司就能賺錢,雖然不多,但可以慢慢擴大市場,薄利多銷,利潤只會越來越高。所以,很多彩票公司在擴大發行量的同時,也相應的獲得了更多的利潤。所以,可以看出公司永遠都是穩賺不賠的一方,不管彩民們怎麼競爭,它永遠都是利益的最大者。

當時的返彩一般不會用各種滯銷的物品來抵現金給中彩人,這是公司最起碼的信譽與保障,一般公司不會為了一些小小的利益做這種敗壞名聲的事情。不過,也有些公司因為種種原因,不得不用物品來當作現金返彩。

其實,這也不是不可以,只要你所返物品的價值,高於其他公司的頭彩獎金就可以了。

為什麼人們對彩票很是嚮往?一個諾獎者給出了準確答案

但是,如果中彩人確實不願意要物品,只想要現金的話,那麼,公司也必須把物品換成現金再給予中彩人。所以,這樣的公司也是經營的比較好的,受到彩民的喜歡。就拿當時的一個情況舉例子:由於,當時蘇州的房地產業一時興起,很快各種開發商開始建造樓房,但是,最終出現了供過於求的結果,很多樓盤賣不出去,幾乎快要破產了。

於是,德國開發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開始創立了一個彩票公司。因為沒有錢,所以,頭彩只能是洋房,拿實物抵換現金。由於,洋房的價格比其他公司的頭彩要高的多,所以,很多人也會選擇洋房,但是,公司怕受到非議,也規定:如果彩民只願意接受現金,公司也會給予,而且,獎金也是高於別的公司,所以,人們對這樣的公司怎麼評價,自然是一目瞭然了。

其實,彩票類似於賭博的性質,但是,如果硬要區分開來,就是:彩票必須要有誠信公正的經營管理,萬萬不能欺騙彩民,都知道欺騙是永遠不會讓一個公司長久的。大部分商人們也是有頭腦的,不會做這種齷齪之事,少部分奸商也只是苟延殘喘,經營不了多久面臨的只有倒閉。

為什麼人們對彩票很是嚮往?一個諾獎者給出了準確答案

其實,對於彩民來說,公司的誠信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怕某些公司招搖撞騙,打著正規的旗號騙人們購買彩票,最後,誰都不會中到頭彩,中到頭彩的都是公司內部人員之間的親朋好友之類。不過,只要是正規的外商彩票公司,一般沒有收到過它人的如此投訴。但是,在中國就不一樣了,經常會發生類似的事情,當然,如此做法也會收到很嚴重的處罰。

20世紀初,侵略戰爭,內部叛亂連二連三的發生,所以,當時上海的經濟形勢也受到了影響。每一期的很多彩票在開獎之前根本賣不完,最終,導致正常開彩的時候,很多頭彩的號碼卻存留在沒有賣出去的彩票之中。於是,就會有很多人懷疑這是公司的欺騙手段,不過,公司也是為了自己的信譽問題著想,特意把開獎的日期延遲十天半個月。

如此做法,哪怕是讓彩民抱怨,也不能冤枉了自己的公司名聲。但是,外商則有所不同,他們的彩票公司依然按期開獎,如果,出現了類似的彩票中獎號碼存留於未賣出的票之內,他們就會將這筆中獎資金做於慈善事業,全部捐獻給需要的公益事業和貧困人群。這樣一方面可以做到公正誠信,另一方面也可以做到擴大公司影響力。

為什麼人們對彩票很是嚮往?一個諾獎者給出了準確答案

不過,也有些中國的彩票公司並沒有做到非常嚴格的管理,很多都存在弄虛作假的情況,特別是官方的彩票公司。但是,如果及時處理不斷改正也是情有可原,不追究其放肆囂張的話肯定會引起所有人的憤恨不平,那麼,這個公司也就只能坐以待斃面臨倒閉破產了。

曾經就有一則案例:某家中國福建彩票公司在一期開彩中,頭彩一直遲遲沒有出現,經過後來的調查,原來,是搖號的人和主持人暗中溝通作弊。彩民上臺爭論,但卻受到警方的棍打圍毆,於是,大家很是氣憤,紛紛上臺開始鬧事,砸毀公司的各種東西。後來,這件事為了遮人耳目,地方官員謊報朝廷說是有人聚眾鬧事。

其實,當時的報刊行業已經有所發展,事情真相依然被報道的一目瞭然,地方官員也無可奈何掩蓋不了事實,公司最終被依法取締。除此之外,很多類似的這種作弊的公司都被介入調查,有的查出來後被迫倒閉,查不出來的就下令讓公司停業整頓。

所以,發生此類事件的地區經濟都受到了不小的影響。

為什麼人們對彩票很是嚮往?一個諾獎者給出了準確答案

其實,像當時規模比較大的彩票公司,後臺有高官坐鎮,但是,只要發生了作弊的案件,照樣嚴懲不貸,甚至,有對舞弊的搖號員處以死刑。正所謂法不容情,清政府這方面還是有點覺悟的。既然,彩票行業能在當時動盪年代裡如此興盛,清政府官員對此還是有一些認識的。

其實,在彩票售賣過程中,公司當然不會直接售賣,它會把彩票發放到各個銷售點,然後,哪個銷售點有人中了頭彩就上報公司審核就行。而且,中獎人的名單和身份也是被詳細記錄的,從當時的名單可以看到,買彩票的農民基本上是沒有的,所以,可以看得出來當時購買彩票的農民很少。後來,農民購買彩票的人數變多也是在總督張之洞派發籤捐票後逐漸顯現的。

因為,中獎人的名單和住址是被公開的,所以,大家都可以看得到是誰中了獎。這也是公司為了讓大家看到自己是誠信經營,並沒有弄虛作假的行為,由此可見,被曝光也沒啥大不了的事,在當時的社會是正常的現象,根本不用擔心被人知道後去搶你的錢財害你的命。從這點上可以看的出,清朝當時社會治安還是比較可靠的,儘管,當時還是處於封建社會的階段。

為什麼人們對彩票很是嚮往?一個諾獎者給出了準確答案

但是,在建國後的20世紀60年代後期至70年代左右,由於,十年的動亂時期,全國的彩票都徹底銷聲匿跡了。最終,直到1981年,中國農業銀行及中國人民銀行分別推出了面額為5元、10元的《定期有獎儲蓄存單》,這也為我國彩票事業的發展鳴響了前奏。

【《彩票史》、《中國彩票業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