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8 一百多年前德國用東非殖民地換家門口小島,現在看划算嗎?

英國控制的直布羅陀,是舉世聞名的戰略要塞,但加上前綴的直布羅陀,卻不止英國這一個。在歐洲,還有一個“直布羅陀”,重要性絲毫不亞於英國的原版直布羅陀,這就是赫爾戈蘭島。

一百多年前德國用東非殖民地換家門口小島,現在看划算嗎?

原版直布羅陀面積6.5平方公里,已經非常袖珍了。而赫爾戈蘭島比直布羅陀還要袖珍,加上東邊一個小島,兩島加一起,也只有2.1平方公里。

赫爾戈蘭島位於德國西北海岸,往北是丹麥和石油資源豐富的北海,西南是荷蘭,再西南就是英國。

赫爾戈蘭島的位置很重要嗎?太重要了!歐洲最強大的國家是哪個?當然是德國。但是,德國最悲劇的地方,在於直面北海的海岸線太短(東海岸在波羅的海,屬內海,戰略價值不大),而且處在一個相對封閉的位置。德國工業的心臟在西德,也就是沿漢堡往南一條直線,包括著名的魯爾工業區。德國是出口型強國,海上運輸主要走漢堡港,易北河的出海口也在漢堡港。

一百多年前德國用東非殖民地換家門口小島,現在看划算嗎?

另外,德國還有一條非常重要的運河——基爾運河。基爾運河是波羅的海國家進出北海的重要水道,可節省大量成本。赫爾戈蘭島就頂在漢堡港的上面,基爾運河西出口的前面。

換言之,誰要能控制距離德國海岸四十多公里的赫爾戈蘭島,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卡住德國對外經濟的命脈。

最早,赫爾戈蘭島是丹麥和當時還自立的石勒蘇益格公國之間爭奪的地盤和。到了公元1714年,丹麥正式擁有赫爾戈蘭島。丹麥是小國,在江湖上不會輕易得罪人。但江湖規矩就是:你影響了大國的利益,那你就要成為靶子,即使你沒錯。

一百多年前德國用東非殖民地換家門口小島,現在看划算嗎?

英國和法國大打出手,法國皇帝拿破崙對付英國有點吃力,就有拉丹麥下水的打算。英國當然不會同意,決定趁丹麥實力還算弱小的時候,提前幹掉。

公元1807年9月,英軍向丹麥海軍發起進攻,重點就是拿下赫爾戈蘭島。英軍將領看過地圖,知道赫爾戈蘭島對於丹麥和普魯士(德國前身)的戰略意義,不惜血本進攻赫爾戈蘭島。9月4日,赫爾戈蘭島被英軍佔領,島上的丹麥駐軍全部繳械投降。丹麥不想放棄戰略要塞赫爾戈蘭島,在簽署投降書的時候,說能不能寫赫爾戈蘭島暫時借給英國。英國當然不上鉤,“借”?我們可不是劉備,“借”了荊州惹出多大麻煩?當場駁了丹麥面子:你也不是孫權。

丹麥擰不過英國,只好認栽。在1814年1月簽訂的《基爾條約》中,丹麥承認英國完全擁有所有權。當然,英國也不會白佔丹麥的便宜,一年送給丹麥40萬英鎊。這筆錢不完全是給丹麥割讓赫爾戈蘭島的費用,也包括丹麥踹掉法國、站在英國這邊的好處費。

一百多年前德國用東非殖民地換家門口小島,現在看划算嗎?

二百年前的40萬英鎊,對丹麥這個小國來說可是一筆鉅款。丹麥盤算一下:也不算太吃虧,每年按時到英國的財會處領工資。

此後,赫爾戈蘭島成了英國的地盤,這下可坑苦了德國。德國要出海,迎頭就是英國在赫爾戈蘭島的軍事基地。你能想象美國紐約的曼哈頓島駐有俄國軍隊嗎?

更讓德國坐立不安的是,英國在赫爾戈蘭島實行長期經營政策,對島上居民的生活保障全部包下來。島民得了英國的好處,無不高呼英國維多利亞女王萬歲。

一百多年前德國用東非殖民地換家門口小島,現在看划算嗎?

德國是後起的殖民地強國,對外擴張時,只能走西海岸。可頭上有英國控制的這頂利劍,德國不知道這柄利劍哪天就會掉下來,要了自己的命。

1884年,德國海軍大臣卡普里維告訴宰相俾斯麥:不拿下赫爾戈蘭島,咱們將來就會被英國堵死在內海。俾斯麥當然知道其中利害,但和英國打,即使拿下島,也要付出慘重代價。何況,德國高層一致認為:真打,德國必敗,海軍根本不是英國的對手。

對德國最為有利的,就是和英國交換地盤。當時英國和法國、俄國在世界上全面爭奪勢力範圍,也不想得罪德國。德國不停的勸英國,把赫爾戈蘭島給德國,德國把德屬東非一部分給英國。

一百多年前德國用東非殖民地換家門口小島,現在看划算嗎?

1890年7月1日,經過多輪艱苦的談判,英國和德國最終簽訂了《赫爾戈蘭-桑給巴爾條約》。德國出認可英國控制烏干達等地,桑給巴爾由英國保護。英國也把在非洲的一些地盤送給了德國,但讓德國最高興的是,英國同意德國佔據赫爾戈蘭島。

一個月後的8月10日,德國人歡天喜地的入駐赫爾戈蘭島。

有了赫爾戈蘭島,德國解決了西海岸線的戰略安全。赫爾戈蘭島也成為德國海軍飛速發展的助力,以致於二戰時,有英國將領指責當初把赫爾戈蘭島給德國是完全錯誤的。

一百多年前德國用東非殖民地換家門口小島,現在看划算嗎?

二戰結束後,作為勝利者,英軍再次進駐赫爾戈蘭島。但因為國際形勢的變化,到了1952年,英國把赫爾戈蘭島還給同屬西方陣營的聯邦德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