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劉邦與李淵用不到七年的時間便統一全國, 為何曹操窮盡一生僅三分天下呢?

用戶71019052931


曹操敗在運氣太差,大環境不好!



李淵於公元617年起兵,618年就在長安稱帝,624年就天下大定了。從起兵到統一全國,只用了七年。

而劉邦於公元前209年起兵,公元前202年正式稱帝,也是隻用了七年。

曹操呢?

曹操於公元189年在陳留起兵,直到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操也不過只打下北方的半壁江山而已。


論能力,曹操並不比歷代的開國之君差,曹操之所以終其一生沒有統一天下,真的是運氣不好。雖然曹操的格局上可能跟劉邦、李世民、朱元璋等有差距,但是作為一代雄傑,這並不是曹操不能統一的根本原因。

曹操運氣差,究竟差在哪呢?

戰略環境惡劣

劉邦、李淵,他們建立了中國最強大的漢唐王朝,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是摘果子的人。

什麼叫摘果子?就是前面的人已經打的差不多了,就剩下決賽圈的幾個人了。兩個人衝上去把決賽圈的這幾個幹掉,直接吃雞。


劉邦起兵時,陳勝吳廣起義已經動搖了秦朝的根基。劉邦在起義過程中,從來沒有被秦朝列位重點打擊對象,秦軍忙著和六國舊貴族廝殺,顧不上一個泥腿子劉邦。

秦軍好不容易出現了一個章邯,又能打又兇狠,結果被比他更兇狠的項羽幹掉了。在項羽和秦軍激戰的這個關頭,劉邦偷偷摸摸的饒過主要戰場,佔領了咸陽,一舉滅亡了秦朝。

就算是項羽,項羽在分封諸侯之後,也沒有顧得上劉邦,山東諸侯反對項羽的比比皆是。在劉邦出關之前,項羽就已經和山東諸侯們打成一片了,否則也不會給劉邦背刺彭城的機會(就這劉邦都沒打贏)。

李淵的情況跟劉邦差不多。隨著隋煬帝的作死,全國到處都是造反派,前有楊玄感,後有瓦崗軍,隋朝的政府軍已經被起義軍消耗的差不多了。

在全國打成一鍋粥的時候,李淵抽個冷子快速起兵入關,迅速佔領長安,而且得到了關隴集團的大力支持。佔領關中穩定的根基之後,唐朝耐心等待關東諸侯彼此廝殺,等他們打的差不多了,唐軍東征,幹掉了王世充、竇建德,天下就基本大定了。

所以說,劉邦和李淵,都屬於上來就在決賽圈的人,先耐心積攢實力,最終幹掉僅剩的幾個對手。

而曹操就不一樣了,曹操的局勢,是相當的差。

曹操是東漢大亂的第一批軍閥,如果說劉邦和李淵是在決賽圈的話,曹操就是第一批跳傘的人。他要一家一家打,一個對手一個對手的消滅。袁紹、袁術、陶謙、呂布、馬騰、馬超、張魯、劉備、孫權等等等等。曹操在統一北方的過程中,有太多的對手,剪滅北方群雄耗費了他大半生的時光。

赤壁之戰是曹操唯一統一天下的機會,赤壁大敗之後,曹操已經老了,沒有精力也沒有機會去統一天下了。他的一生,只能用來給兒子打下了基礎,誰讓他的對手那麼多呢?


人心向背不同

劉邦和李淵,只所以能夠很快稱帝,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心支持。

在大漢和大唐之前,恰好是秦和隋兩個殘暴的王朝。秦始皇的嚴刑峻法,隋煬帝的橫徵暴斂,都耗盡了民眾對王朝的支持,百姓迫切的期待一個新王朝的出現。


除了百姓之外,統治階級也很支持新政權。

秦朝在建立以後,還在搞軍功制度,沒有一個正常的人才晉升機制,嚴重的影響了精英集團對秦朝的支持程度。而劉邦的崛起也沒有獲得六國舊貴族的反對,因為他們一開始認為劉邦也會和項羽一樣繼續搞分封制。

隋朝的情況更明確,隋朝是門閥制,是以關隴集團為核心的門閥統治制度。隋煬帝為了消耗門閥的力量,不惜三次東征高句麗。所以在隋朝末期,這個政權已經讓門閥們集體反對了。而李淵本身就出身於關隴集團,又打著拉攏門閥的旗號。所以李淵在入關之後得到了門閥貴族的一致支持,順利的佔領了長安,穩定了局面。

相比之下,曹操就很慘了。



曹操出身寒門,與門閥天生的不兼容。更重要的是,當時的門閥都是支持漢朝的,或至少在曹操時代表面上是支持漢朝的。

所以曹操天生的就在反對門閥,提拔寒門士人。曹操一生最主要的兩場鬥爭,一是與軍閥之間的鬥爭,二是與北方門閥之間的鬥爭。兩場鬥爭曹操都沒能贏。

曹操死後,魏文帝曹丕拉攏士族,於是曹丕被士族們抬上了皇位。可是繼位的魏明帝曹叡又開始打壓士族,於是士族們開始轉頭尋找一個利益代言人,魏明帝死後,司馬懿出現了。

總之,曹操時代的北方,人心向漢,無論是百姓還是統治階級,都不支持再建立一個新政權。所以曹魏政權也只成了曇花一現。

對手水平不同

劉邦的對手是誰?項羽啊!

楚霸王項羽,雖然是公認的英雄,可是也是公認的頭腦簡單,四肢發達。


項羽靠著勇猛和善戰,固然可以擊敗劉邦幾次,可是碰見韓信這種玩謀略玩戰術的,立刻就不靈了,所以項羽雖然打仗十能勝九,卻終究被漢軍所殺。

李淵的主要對手是誰呢?竇建德,王世充。

竇建德名聲不錯,可是卻是個李世民式的人物,出了名的缺乏遠見。而王世充則是有名的“奸人”,對上諂媚對下殘暴,東都上下無不憤恨。這兩個人,雖然能成為一時豪傑,但是在中國歷史上卻很難稱為一流人物。碰見了奇才李世民,很快就被滅掉了。

而曹操的對手是誰?是劉備!是孫權的江東集團!

劉備是什麼人物我們都明白,如果不是遇上了曹操,劉備也能統一天下。孫權雖然一輩子因人成事,可是江東集團上下團結,又攜地利,曹操同樣很難擊敗。相比於位於中原的項羽、王世充等人,江南的孫權實在是塊硬骨頭。

所以,曹操面對的局面是:開局煉獄模式(對手多),環境煉獄模式(人心向漢,士族不服),敵人逆天模式(劉備孫權),就這麼個局勢,統一北方已經不容易了,我們就不要苛求曹操了吧?


小約翰


我國古代有兩個最強的王朝,分別是漢朝和唐朝,這兩朝的開國皇帝是劉邦和李淵,他們都只用了不到七年的時間就統一了天下。而作為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個人能力更強的曹操,卻終其一生也沒有當皇帝,奮鬥一生也只得到一個三分天下的結果,歷史上許多著名的戰役都跟曹操有關,比如赤壁之戰、官渡之戰、長坂坡之戰等等。但是為什麼曹操花了三十四年也只能三分天下呢?他跟劉邦和李淵比差在哪嗎?

首先曹操的能力跟劉邦和李淵比肯定是不差的。主要是他們面對的對手實力不一樣。曹操所處的年代是各路英雄崛起的年代,劉備和孫權都很有實力。而劉邦和李淵能成功主要是因為趕上了一個好時候。秦朝和隋朝一樣很強大也很短命,而劉邦跟李淵就是這兩個王朝末年的人,隨著國家內部混亂,各種農民起義不斷,劉邦和李淵又很會用人,打敗這些農民起義還是不難的。而曹操面對的是諸侯爭霸的局面,各方都很有實力,想統一天下的難度大大增加。

東漢末年外戚專政非常嚴重,各地貴族門閥都是士氣高漲想闖出一片天,而曹操是什麼出身?只是宦官曹騰的養子,跟世家大族比起來很不起眼。就連後來跟他分天下的劉備都是皇親國戚,孫權的家族也是在吳地世代為官根基已深。曹操就是靠自己的智慧和手段才一步步爬上高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最終奠定了魏國的基礎。

曹操是個能力很強的人,這樣的人一般都會很驕傲,曹操也不例外。從赤壁之戰中也可以看出曹操的驕傲自大。他完全不聽賈詡的意見,盲目發動赤壁之戰,卻又屢屢中了敵軍的計謀。周瑜也是在此戰中提出火燒連環船,最後孫武聯軍大敗曹軍,曹操也吞下了失敗的苦果。

總的來說就是曹操的是對手太強了,全天下的豪門王族都是曹操的對手。曹操生在了這麼一個群龍爭珠的時代,能取得三分天下的結果已經非常厲害了,而且曹操統一了北方,使得魏國成為三國裡實力最強的國家,篡魏的司馬家族也是在魏國的基礎上建立起西晉,最終統一了全國,如果沒有曹操,恐怕也沒有日後的三家歸晉了。


風塵講歷史


西漢和唐朝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兩個高峰。西漢的開創者是好謀善聽的劉邦,大唐的開拓者是夾在兩個虎子之間的李淵。

漢高祖劉邦出身貧寒,四十多歲時還是秦國最小的官職——亭長。然而,從秦二世胡亥元年(前209)到劉邦稱帝的公元前202年,劉邦用了七年時間便一統天下。

和劉邦不同,唐高祖李淵出身於關隴貴族,在隋煬帝時期位及太原留守。到了隋煬帝大業十三年(617年),李淵在晉陽起兵,並在數月後攻陷隋朝首都大興城,控制了關中。武德七年(624年),唐朝基本掃清了各路勢力,一統天下,也正好過了七年。

劉邦和李淵雖然經歷了跌宕起伏的征戰殺伐,但都用了不到七年的時間便統一全國。而曹操為何窮盡一生,只落個三分天下呢?

歷史往往以成敗論英雄。而要把有作為、建大功的帝王擺在一起,分出個絕對意義上的高下,實在是一件困難的事情。比如,劉邦、曹操、李淵都是擁有盛名的人物。

劉邦、李淵都成功建立起延續數百年的強盛政權,而曹操從中平六年(189年)陳留起兵,一直到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去世,他身披戰袍、馳騁疆場三十多年,滅呂布、戰劉表、定匈奴,最終只是統一了北方。

難道是曹操的能力比劉邦、李淵遜色了嗎?到底是什麼導致智謀雙全的曹操不能取得更有影響力的戰功呢?

機遇是一個人成就大業必不可少的因素。命運給曹操閃開過亮堂的大門。東漢末年,亂象環生,這時候,因為擁有漢天子的名義,曹操策馬出征,開局勢頭良好。然而,在關鍵的赤壁之戰中,曹操大敗,銳氣受挫,統一天下的腳步變得遲滯而無力。

而歷史給劉邦和李淵卻創造了神話般的機遇。

劉邦草根出身,創業初期就擁有蕭何、曹參、樊噲、周勃這樣的能臣猛將。在投奔義軍領袖景駒的半路上,又恰好遇到了張良。劉、張一見,猶如老友,二人相互激賞,張亮甘為劉邦所用。劉邦到達咸陽後,依靠著強大、和諧的指揮團隊,在楚漢爭霸中取得勝利。

李淵貴族出身,創業初期就已然身居高位,並且手握兵權。兒子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個個能打仗、敢打仗。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李淵父子齊心打天下,時值隋煬帝南巡,關中一片空虛,李淵很是輕鬆地取得了首都長安的控制權,天下局勢一邊倒,李淵建立新政。

猶如趙高禍秦一樣,東漢政權遇到最麻煩的人物就是董卓。在隴西大搞專權之後,董卓在亂世風雨中不斷攪局而且屢試不爽,在勢力強大之後,他最後進京專權,倒行逆施。這時候的曹操在號泣而歌中,組建義軍,尋機誅滅董卓。

董卓被呂布幹掉之後,曹操遊走兗州,然而其父被陶謙部下所殺。之後,曹操出兵徐州,萬萬沒想到的是,剛出兵不久,心腹陳宮引狼入室,自己的州郡被呂布所霸佔。

十年的時間對於歷史而言不過彈指一揮間,而對一個人而言,卻是十分珍貴。十餘年時間裡,曹操在各路謀士將領的幫助下,三敗呂布、平定兗州、控制徐州,終於平定北方。

他準備領兵南下。

長坂坡大敗劉備之後,曹操遭遇了滑鐵盧事件。赤壁之戰時“士卒飢疫,死者大半”,黃蓋的火計又害得曹操“人馬燒溺死者甚眾”。關鍵節點往往決定人生博弈的成功與否。曹操兵敗赤壁,十幾年征戰換來的好局面功虧一簣。他給對手留下了發展機遇,孫權、劉備常常出了一口氣,勢力進一步鞏固。

同時,我們覺得不是曹操無能,而是對手太強大。歷史從來沒有像漢末三國一樣,豪傑並起,群雄爭鋒,正是“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那時候,各方力量都是人才濟濟,猛將如雲,加上各有勢力範圍。曹操遇到的對手,既有驍勇善戰的呂布,還有出身望族的袁紹、袁術,也有國險民富的孫權,更有雄才大略的劉備。

在各方面力量的對比中,很長一段時間裡,曹操並不具備比較優勢。“困於南陽,險於烏巢,危於祁連,逼於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然後偽定一時耳。” 從諸葛亮在《後出師表》中的這段話裡,曹操的困境可見一斑。

昔日劉邦遇到了剛愎自用的項羽,高下已見分曉。在隋末亂局中,瓦崗寨內鬥不斷、不攻自破;隋煬帝已經是強弩之末、無力迴天,雖然其它力量挑戰過李淵,但都是螳臂當車,不堪一擊。

當時的機遇和環境讓曹操僅能三分天下,空留一生遺憾。


文蹤旅跡


這個問題分析起來原因很複雜,但最主要原因有兩點:

第一點,前朝不同。劉邦和李淵的前朝政府對百姓壓制太狠,百姓反叛心理極強,迫切想改朝換代,曹操的前朝,只是朝廷內亂,百姓並不反朝廷。曹操和劉邦李淵比,缺少一個“勢”字。

秦始皇滅六國,不停打仗,仗剛打完,他又修長城、修陵寢、修阿房宮。中國封建社會,小農經濟,生產力很脆弱,勞動力都去給國家出義工了,地沒人種,百姓吃飯都困難。秦朝法令嚴苛,動不動就連坐。百姓吃不飽穿不暖,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還不敢有怨言。有一句話說得貼切,“天下苦秦久矣!”所以才有陳勝吳廣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秦始皇駕崩,二世胡亥比他爹還殘忍,還昏庸無道,百姓日子更苦。這就是劉邦的前朝。



李淵的前朝是隋煬帝楊廣掌權,他的殘酷狠毒,和秦始皇比有過之而無不及。他花六年時間修京杭大運河,大規模經營西域,三次東征高麗,掏空了大隋的國庫。楊廣荒淫無道,根本不管百姓死活,百姓早想推翻他了。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彈簧壓得越狠彈力越大。秦朝和隋朝就像被強力壓下的彈簧。劉邦和李淵提出反朝廷,全社會都積極響應,人心可以快速凝聚,形成強大地氣勢。

曹操完全不同,他的前朝是漢,漢滅亡的原因是外戚和宦官輪流專權,皇帝無所作為,把朝廷弄得烏煙瘴氣,最後不但丟了皇權,也丟了社稷。漢朝百姓對皇帝並無恨意,既使到了漢獻帝時期,百姓對漢室還是心嚮往之,無論是誰反朝廷都不會得到一致擁護。事實上,曹操已經三分天下有其一,而且他的一塊還是最大的一塊,最有實力的一塊,最有可能一統天下的一塊,還是有不少人反對他取代漢室的行為,這其中荀彧就是代表。曹操終其一生也沒敢稱帝,就是這個原因。



第二點,對手不同。劉邦的對手是項羽,李淵的對手是竇建德、王世充和李密,項羽、竇建德、王世充、李密都是英雄,但不是領袖,曹操的對手劉備和孫權都是領袖,都可以建立並領導一個國家,劉備孫權和劉邦李淵是一類人。

劉邦在勝利後和群臣探討取勝的原因,有一段話非常經典,“ 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而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人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就一個范增,還不會用。劉邦安排陳平,略施離間計,項羽就中招了,最後把范增氣跑了,項羽成了孤家寡人,哪有不敗之理。

李淵用人也很厲害,只是他的兒子李世民太強了,歷史上光芒四射的李世民蓋過了李淵,其實李淵也是一個優秀的國家領導人。而竇建德、王世充、李密他們一個個被打敗,在與李淵對壘過程中都顯示出明顯弱點,顯示出他們不具備國家領導人特質。



回過頭來研究曹操劉備和孫權,劉邦的張良蕭何韓信曹操劉備孫權都有。曹操謀士有郭嘉、荀彧、荀攸、賈詡、呈昱等,武將有夏侯淵、曹仁、曹洪、張遼、徐晃、張郃等等,謀士不弱,武將雖不如韓信但都還可以,數量上佔優。劉備謀士有諸葛亮、龐統、法正,武將有關張趙馬黃。孫權謀士有魯肅、張昭等,武有周瑜、陸遜、呂蒙等。如果不是曹操劉備孫權這三個碰在一起,讓他們和劉邦換,和李淵換,他們任何一個都可以戰勝對手,一統天下,成就一番事業。

沒有辦法,曹操劉備孫權三人碰在一起只能三分天下。我們可以大膽假設一下,把曹操拿掉,換成劉邦或者李淵,其結果大概率也是窮其一生三分天下。

互關互動,互利共贏!


有得觀史


劉邦是秦末,始皇初統,徭役繁重,百姓苦不堪言;二世和趙高殘殺皇族及將相大臣,人心惶惶;各覆滅國在西楚霸王的蹂躪下,已經消亡殆盡;項羽連年征戰,百姓民不聊生;也就是說暴秦西楚已經失去人心,失去百姓支持,推翻暴秦成為口號,不要說劉邦了,項羽不是也統一了幾年嗎?也就是說這個時候不是項羽就是劉邦或者其他人都能統一,所謂時勢造英雄!

東西漢幾百年,人心未失;漢末,外戚篡權,皇族遭殃,老百姓是同情的;臣子是守舊的,老臣們陪著年幼皇帝逃難,挨凍受餓,卻不離不棄,人心在;只是曹操這幫諸侯人心不古,諸侯爭霸,但百姓人心向漢,在百姓眼裡大臣眼裡,曹操就是曹賊;百姓指望漢獻帝如劉秀帝一樣中興漢室!

所以,不是誰能統一的,所謂時勢、人心、地利還是在漢室這邊!換誰都不行!


錫舉


劉邦、李淵和曹操都是處於一個強大王朝的末尾,戰亂頻繁,軍閥割據的時代。在他們的時代,稱王稱帝者不可勝數,劉邦和李淵都用了不到7年就消滅了各路諸侯,統一天下,重新開創了一個強大的王朝,然而,儘管曹操獨佔北方,兵強馬壯,卻終其一生,也未能結束三國鼎立的局面。這是為什麼呢?下面是我的幾點看法。

一 內部原因--曹操的個人因素

第一,曹操的性格是“好猜忌,多疑心”,作為一個最高掌權者來說,這實在是犯了大忌。當然,這也不能全怪曹操,外部與各個勢力集團乾的不死不休,內部還有一個以漢獻帝為首的朝廷,雖然說漢獻帝只是個傀儡,翻不起什麼大浪,但是派幾個刺客搞搞暗殺還是沒問題的,所以曹操又要領兵作戰,還要分散精力對付後方,搞得整天疑神疑鬼。

第二,曹操不肯放權,雖然曹操對外宣傳“戰將如雲,謀士如雨”,但是曹操真的能大膽放權,任由其獨擋一方的卻沒有幾個,大多是曹氏和夏侯氏子弟,能力和司馬懿、諸葛亮之流差距還是挺大的,所以曹操在世時,幾乎所有的大仗他都親自指揮,親力親為,一個人的精力畢竟有限,必將拖慢戰爭進程。而反觀劉邦、李淵,則真正做到了大膽放權,劉邦不用說,為了能打敗項羽,幾乎默許韓信和自己平起平坐了,李淵則他的幾個兒子本身就是能獨擋一面的統帥,所以他們的統一進程能大大加快。

二 外部原因--天下大勢不同

第一 劉邦、李淵和曹操雖然都處於新舊朝代交替之際,但是具體分析起來是不一樣的。劉邦和李淵所處的時代,原先的秦朝和隋朝已經完全崩壞了,天下各個勢力的目標一致,那就是消滅舊朝。在這種秋風掃落葉般的戰爭進程中,原有的秩序制度,生產關係和各種利益關係全部都被打破了,劉邦和李淵是在一個全新的局面上開始統一戰爭,阻力會小的多。

而曹操所處的東漢末年,情況並不一樣,東王王朝雖然已經腐朽沒落,日漸式微,但是還沒有到天下群起而攻之的地步,連最先起義的黃巾軍,都是被當做叛亂給鎮壓下去的。原先朝廷欽命的大臣,比如劉焉、劉表之流,對他們所管轄的領地具有很大的正當性,最後發展成地方諸侯。而像袁紹之輩,其家族是東漢王朝的四世三公,這種尊貴的身份依然得到天下的認同,因此憑藉這層身份,袁紹很輕鬆的就建立起了一個龐大的勢力集團。而劉備更不用說,漢室宗親的身份,使他佔據了道德上的制高點。

曹操面對的是一個新舊勢力,內外勢力交錯混雜的局面,甚至,曹操身邊最好的謀臣荀彧,也是和曹操面和心不合,一心向漢,最後曹操不得不將他賜死。因此,曹操比劉邦李淵他們面臨的局面要複雜的多,因而統一阻力也要大的多。

我是一卷青史,歡迎留言評論加關注,一起聊歷史!!


歷史風暴


曹操不能統一天下最大的原因就在於:曹操是逆時代潮流而為;而劉邦與李淵能統一天下的最重要原因就是他們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

如果從曹操在陳留起兵的189年開始算起 ,到曹操去世的220年為止,曹操用了31年的時間,只能做到三分天下有其二,無法統一整個天下。



如果從劉邦在沛縣起兵的公元前209年開始算起,到劉邦擊敗項羽稱帝的公元前202年算起,劉邦確實是用了七年,但此時天下並不算絕對的統一,劉邦還花了6年時間,逐一消滅異姓諸侯王,到公元前196年消滅英布時,劉邦才算真正意義上的統一,這樣算的話,劉邦用了13年時間。

如果從李淵在公元617年起兵開始算起,到公元618年隋恭帝被迫禪位於李淵,李淵稱帝為止,唐朝的建立只用一年,但此時全國並未統一,李淵及繼任者李世民還用了10年時間,直到公元628年唐朝在朔方東城滅亡梁師都後,才真正意義上統一了全國,李淵用了11年時間。



無論是劉邦的13年還是李淵的11年,其用時都比曹操短,而且都算真正意義上的統一全國,但曹操終其一生31年時間,仍然只得三分天下,這不得不說是曹操的遺憾。

曹操之所以不能統一天下最大的原因就是:曹操沒有順應時代潮流,而是企圖以個人能力逆轉潮流,殊不知任何人力、努力、實力在歷史的潮流面對,都是不堪一擊的。



說到東漢末年的朝代潮流,就得從光武帝劉秀奪取天下開始說起。

劉秀當年起兵反對王莽,而且能從眾多起義軍中崛起最終統一天下,與當時的新興地主階級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王莽的改革不僅得罪了老百姓,還得罪了當時的地主階級,這些地主階級在西漢末年的亂世中,以支持劉秀起兵,從而成為東漢開國功臣。



東漢建立後,政治上勢力除了外戚與宦官外,新生的士族地主階級開始崛起,這批人的祖先跟隨或支持東漢開國君主劉秀起家,在東漢195年的江山中,形成了一股獨自的力量,就是士族。

所謂士族,就是世家大族的簡稱,是指世代為官的家族,士族的形成是另一種意義上的世襲,宦官與外戚無法世襲,但是士族可以,士族是以自已手中掌控的輿論權、用人權、知識文化權,通過士族與士族之間聯姻,形成一個龐大的人際關係網,然後以此形成一股政治勢力,壟斷了東漢的做官途徑。



而在地方上,士族的勢力更是龐大,他們掌握了大量不屬於國家的人口,這些黑戶人口只對自已的宗主負責,而不對國家負責,除了人口,還有大量的土地、資源及地方官員的用人權,在東漢末年的戰亂時代,士族建立了自已的私人武裝--部曲。

如果曹操順應時代潮流的話,就應該迎合士族勢力,統一天下,共享權力,看看袁紹僅僅憑個名聲及士族的支持,在短短十年時間就雄據北方四州,這是士族的力量,袁紹本身才能並不出價,但袁紹是士族階級選中的代表,所以才能發展如此之快。



但袁紹雖然有士族支持,但卻沒有能力整合內部不同派系的士族,最終敗於曹操之手,而曹操卻在人才選舉上用唯才是舉來打壓士族階級進入士途的察舉制,用才能來代表出身,並在政治上不斷利用武力及各種手段來打壓士族龐大的勢力。

正是因為曹操的大力打壓,部分士族才沒有選擇支持曹操統一天下,要知道當時士族的力量強大到除了軍事力量之外,在其它領域的權力都很大,曹操手下的文武百官,謀士,大部分都是出身士族,比如荀彧、荀攸出自穎川荀氏,楊彪、楊修出自弘農楊氏,鍾繇出自穎川鍾氏,崔琰出身清河崔氏,陳群出自潁川陳氏,司馬懿父兄出自河內司馬氏等等,整個滿朝文武除了曹家和夏侯家莫不是出自士族。



你看曹操殺死的名士,無一例外出自士族階級,比如邊讓、孔融、楊修、崔琰等等,全是出身名門士族,其家族勢力已經延續了數百年,曹操之所以一力打壓,就是怕士族勢力奪取了曹操之後的江山。

姑且不論與士族合作的後果是什麼?在曹操朝代的潮流就是:士族已成為天下最大的勢力,可以說得士族者得天下,但是曹操卻沒有與士族合作,選擇了逆潮流而行,最終窮盡一生也沒有統一天下。




再看劉邦起兵,秦朝末年,由於秦朝統治過於嚴苛,民不聊生,而秦始皇以嚴刑峻法治理統一後的國家,已不再合適,但秦統治階級沒有做出相應的更改,導致天下不滿,起義暴發,當時的天下大勢是反抗暴秦,只要起義,基本上是一呼百應,無不響應。

劉邦是當時最得民心的諸侯,劉邦是從楚地起兵的,也是最先進入關中的諸侯。進入關中後,約法三章,赦免秦王,贏得關中民心,不僅贏得了關中民心,劉邦還贏得原六國貴族後裔的支持。



反觀項羽,殘暴不仁,不僅坑殺20萬秦國士卒,而且還刻意焚燬秦國宮殿,搶劫秦國都城咸陽,失去了秦人民心,而在分封天下,刻意不公,又失去諸侯民心,再加上項羽殺了楚懷王,導致失去楚國民心,民心都失了,也難怪要敗於劉邦手下,劉邦擊敗了項羽,也就統一了天下,沒有其他對手了。

所以,劉邦順應了時代潮流,僅僅用了13年時間真正的統一了天下。




再看李淵,李淵的家族出身關隴軍事貴族集團,簡稱關隴集團,最早出自北魏的軍事六鎮,簡單的說,就是駐守在邊境地區的六大軍事集團,以世襲制發展下來,歷經北魏、北周、隋朝,最終在隋文帝手中統一中國。

李淵的祖上本來就是關隴集團的貴族,在北魏、北周及隋朝時期都是當時的大貴族,勢力強大,隋朝晚期時,由於隋煬帝對內橫徵暴斂,對外發動軍事戰爭,致使隋朝國力下降,內外交困,不斷導致各地的起義。



而李淵就是抓住了這個機會,在起兵的第二年就稱帝,並依次掃清了各個割據勢力,最終統一了天下,李淵的家族在關中及隴西地區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力和實力,唐朝也在李家父子的不斷征戰下,統一了天下。

隋末的天下大亂,李淵不是第一個起兵的人,在前期各方勢力激烈角逐時,李淵靜觀天下形勢,積累力量,等待進機,要知道李淵所在關隴集團佔了整個天下的三分之一的勢力、兵力及財力,李淵整合了整個關隴勢力,利用李世民及李靖等人的天才軍事才能,順應了潮流。



所以,李淵及其繼位的李世民順應了時代潮流,僅僅用了11年時間真正的統一了天下。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這個問題其實比較難回答。

劉邦統一之前的背景是,群雄紛爭,秦帝國統治的基礎基本上已經瓦解。特別是劉邦坐大發跡之前,陳勝吳廣和項羽等人先行試水,打敗了朝廷的軍隊,劉邦可以說撿了一個順水人情。

當然,我們不否認劉邦集團的得國之正,出身布衣,篳路藍縷,個人能力卓越和謀臣武將的運籌帷幄用命創業。李淵的情況很有趣,他出身於豪門貴族,家庭政治資源雄厚,自己又是隋煬帝的表兄弟,幾個兒子也是雄才大略。

加上隋末群雄紛爭,天下割據,但是像李淵這樣出身高貴的割據諸侯,更有號召力,也容易整合各地的力量。像竇建德,劉黑闥等人,不過是逐鹿天下的跳樑小醜罷了。李淵取得天下,更多屬於親貴承繼。曹操面臨的情況與劉邦李淵不同,一方面東漢的合法性還沒有完全喪失,另一方面宦官外戚各地諸侯等勢力互相糾纏。曹操的出身也是一個短板,因此袁紹才讓陳琳寫檄文嘲諷他出身卑劣。

這個短板意味著自己的合法性就會降低一些,因此曹操到去世也沒有公開稱帝。即便是皇帝只是傀儡空架子,權衡之下也不願意打破這個平衡。

實際上,天命轉移是一個權力的遊戲,怎麼玩在於籌碼的大小。這是一個不斷變動的過程,對於個人而言,就是時勢造英雄,而很難超越於時代。


秦右史


劉邦和李淵統一天下的時間之所以短,那是因為他們穿了別人的嫁衣。即陳勝吳廣、項梁項羽等人跟劉邦一起奮鬥了多年,加之劉邦又有效利用了韓信彭越等人;隋文帝隋煬帝包括隋朝的前身割據政權也都獨自奮鬥或跟李淵一起奮鬥了了好多年,李淵撿了個大便宜。

除此之外,秦始皇及秦國數百年壯大自身和統一天下的戰爭也有助於劉邦,而秦朝立國又極其短促。三國兩晉南北朝數百年的兼併戰爭總的趨勢是北方逐漸統一南方,這也有助於隋朝和繼承者唐朝,而隋朝同秦朝一樣立國極其短促。

第三個原因,劉邦和李淵之前,數百年的戰亂使天下疲憊,廣大人民包括大部分貴族渴望和平的到來,分久必合,統一天下,成為歷史的單項選擇題。

因此,劉邦和李淵才建立了屬於他們各自的歷史功績。

反觀曹操,與劉邦李淵相反。曹操接手的是戰亂乍起接著就割據紛紛的東漢,他和他的子孫,包括吳蜀兩國都用了數十年時間分別統一了部分地區,最終他們的嫁衣被司馬氏披在身上。

這進一步證明了:人是時代選擇的,而不是相反。


董元奔古典情懷




(劇照:劉邦)



(劇照:李淵)



(劇照:曹操)

劉邦是漢朝的開國皇帝,李淵是唐朝的開國皇帝,這兩人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對中國可謂是影響深遠。

雖說影響很大,但,這兩人建立王朝僅僅只花了七年左右的時間。而雄才大略的曹操,經過多年打拼,也就是“三分天下”。

是能力問題,還是運氣問題?其實,都不是。

“三足鼎立”更容易長久,不利於統一



曹操有沒有統一天下的意志?那絕對是有的,無論是攻孫權,還是伐劉備,曹操都沒落下,但結果並不好。原因出在哪裡?其實就是四個字:三足鼎立。

如果只是兩個勢力對抗,容易有結果,實力弱的被打趴下,實力強的就會留下。比如劉邦和項羽就是如此,兩方開戰幾年後,劉邦逐漸增強,項羽慢慢衰落,漢朝得以建立。

一群人混戰(多方勢力之間混戰),人多嘴雜、手雜,思想難統一,於是,實力強的會採取各個擊破,順便收點小弟,慢慢成為巨無霸。秦始皇統一六國就是如此,採取遠交近攻,慢慢逐一擊破,最後統一了天下;李淵也是如此,面對隋末的群雄並起,李淵各個擊破,劉武周、宋金剛、竇建德、王世充等一個個被拿下,最終成就霸業。



三方勢力開戰,情況完全不同,三者之間會互相牽制,會根據情況進行聯合,一旦聯合,那麼弱的不再弱,強的不再強。這種聯合不是一成不變,是根據形勢進行來回的變化。曹操不是沒有統一天下的能力,是因為打孫權,劉備會進行干擾;打劉備,孫權會進行協助和牽制。正是因為看到了“三足鼎立”的穩定性,諸葛亮出山時就已經設計了“三分天下”的構想,並且在後期提出了“北拒曹操,東聯孫權”的戰略方針。

三足鼎立,這個結構決定了戰事的持久性,弱的聯合,對抗強國,一時半會,誰也不容易取勝。同時,兩方弱的也會互相牽制。總之,只要是根據情況進行合理地聯合,這種局面就容易持久。

有人說了,元末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不是也有點三足鼎立的意思嗎?是的,確實如此,但陳友諒不願聯合,而張士誠也不想聯合,所以給了朱元璋各個擊破的機會。看來,陳友諒和張士誠三國讀得不熟啊!

三人面臨的對手不同



🏹 劉邦面臨的對手只有一個,那就是項羽。項羽強不強?非常強,不過是匹夫之勇。勇則勇矣,但不會管理人,不會用人。

劉邦雖然是布衣出身,但能重用貴族張良,也能用前朝小吏蕭何,更是用活了韓信。韓信還曾經是項羽的屬下,不得志才到了劉邦那裡,用人的水平高低直接導致了最後的差距。

項羽在鉅鹿之戰和彭城之戰發揮確實出色,創造了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但是不能用人,導致最後身邊沒多少人了。

劉邦能勝項羽,是項羽管理能力太弱。



🏹🏹 李淵自太原起兵,可以說是所向披靡,最重要的是兒子李世民很出色,連毛澤東都說“李世民是帝王當中首屈一指的軍事家。”看看李淵的對手們,劉武周、宋金剛、王世充、竇建德等人,放到一個小區域還可以,但和李淵的隊伍對壘,基本上討不上便宜。李淵能快速稱帝,快速統一,這個對手們太弱很有關係。

🏹🏹🏹 曹操的經歷比較不容易,東漢末年,曹操戰黃巾、伐董卓、滅袁紹、挾天子、令諸侯,看似儼然“老子天下第一”。但是,民間有高人,孫權利用長江之險,盤踞江東,佔據了地利,曹操不能奈何;劉備,文有諸葛亮、龐統等人,武有關、張、趙、馬、黃,佔據西蜀之地,曹操短時也滅不了。



關鍵是,劉備、曹操頓不頓就搞個所謂的聯合,讓曹操吃盡了苦頭。劉備、孫權兩人都不是“剛愎自用”之人,都懂得如何用人,懂得如何控制局勢。

整體來看,劉邦和李淵的對手不如曹操的對手強大,這也是曹操只能三分天下的原因之一。

如果把劉邦和李淵放到三國那個年代,想快速取得勝利,也是非常難的一件事。

劉邦、李淵能用七年左右時間統一天下,而曹操卻只能三分天下,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三足鼎立的形勢對統一有影響,另外,曹操的對手更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