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孩子讀完研究生,不想再讀博士,作為家長應持什麼意見?

沙漠風暴一滴水


我的觀點:聰明,學習能力強和科研能力沒有必然的聯繫。攻讀博士之路是一條漫長的艱辛之路,選擇同樣要慎重。

以人文社科領域而言,碩士研究生階段,對學生的科研能力要求還不太苛刻,研究生只需要中規中矩完成一篇3萬多字的論文即可。學生畢業要拿到學位證書,絕大多數學校也不需要發表核心期刊以上論文。基於此,碩士學位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容易拿到的。

以我的觀察,身邊絕大多數學生根本不是衝著科研這條路來考研究生,而是為了給學歷鍍金,提高求職平臺,繼續攻讀博士學位的研究生比例不超過1%。

博士學位不同於碩士學位,含金量要比後者高很多。因此,過程也比後者難度高了幾個級別。

比如:博士畢業論文需要的篇幅,10萬字以上,這個篇幅不好輕易糊弄過去的。博士學位論文的創新性要求也比較苛刻:或者建構一個新的理論-現象模型,或者需要觀點或方法的創新。而要完成這些,大量的資料文獻閱讀必不可少。除此之外,要拿到博士學位,中期發表論文也是絕大多數學校規定的硬性條件:人文社科領域博士大多要求2篇CSSCI或SSCI,理工科領域則要求SCI……這些決定了博士學位的攻讀絕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個漫長、孤獨、艱苦,需要不斷跟自己較勁,克服巨大壓力,磨礪自己意志的過程。

談完了博士學位攻讀過程特點,再來談一下博士就業。

一般來說,拿到博士學位後,就業的範圍基本鎖定在科研院校:大學、研究所、企事業研發部門等。當然,也有的博士會選擇初高中,去年人大附中招聘,最後錄取的教師擁有博士學歷的不少。

僅以科研院校為例,我自己的觀點,博士就業的境遇是在不斷惡化的。主要表現在:

第一,現在很多高校尤其是名校進行人事制度改革。打破終身制,採用聘任制。對於新聘員工,簽訂考核期,“非升即走”。這意味著,博士就業並非苦盡甘來,而只是從一個“壓力場”轉入了另一個“壓力場”。去年武漢大學的“3+3”聘期制,第一個三年工作考核期後,教師淘汰率達到97%,只有4人通過評審進入正式教師編制就是一例典型。

第二,博士正常入職後向上晉升的途徑難度也在不斷加大,表現在從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的職稱系列上,晉升高級職稱的條件和難度都在不斷向上疊加。不僅如此,很多高校現在對副高以上職稱有名額限制。僅以我們學院為例,一年一個學院一般只有2個高級職稱名額:一個副教授名額,一個教授名額。而我們學院現在有講師20多人,這意味著有些講師可能得熬到40-50歲才能評到副教授。

第三,聘期考核挑戰。現在很多高校實施4年一考核,能升能降。4年終規定了科研和教學任務,完不成降崗,比如從教授降到副教授崗等。4年一度的崗位考核同樣讓人放鬆不得。

……

綜上所述,說明了什麼呢?那就是:博士-科研-大學的這條路越來越艱辛,遠非一條可以投機取巧的人生路徑,除非你有足夠的科研悟性,強大的意志力,濃厚的科研興趣,坐冷板凳的耐心,遊走學術江湖的情商。

有些職業,只是表面上光鮮亮麗,其實暗地裡的苦不比任何職業少。

回到這個問題,孩子讀完研究生,已經成人,對自己的前途其實能有獨立的判斷力,孩子的人生是他自己的,家長所需要做的只是放手,尊重自己孩子的選擇,讓孩子多做嘗試,哪怕這意味著要多走一段彎路。有可能孩子未來會在嘗試了別的人生路徑後仍然迴歸博士-科研這條路,但那個時候的選擇就是孩子主動性很強的選擇了,這種主動性意味著更大的成就可能性。

以上,供參考。


孫衛華


尊重孩子的想法。

研究生就讀期間,有的孩子想繼續讀博,有的想畢業後找工作,我身邊這兩種例子都有:一個女孩,今年研二,已經申請到了本校的博士,九月份準備讀博。另外一個是男孩,今年研一,已經明確表示碩士畢業就去工作,不再考博。

博士考進去不容易,畢業更難。

博士畢業論文要有創新,需要讀大量的文獻,不僅要讀中文文獻,還要讀英文文獻,很多人為了寫畢業論文頭髮白了、掉了。

還有的學校畢業要求發核心期刊,發不了就不能畢業,並且有數量上的要求。

能夠順利畢業算是對自己努力的一種回報,有的人讀了5、6年沒有拿到畢業證,那麼這些年的努力就都白費了。年紀大了,工作不好找了。

因此,是否讀博士一定遵從他們的意願。



clamor97


請尊重孩子的選擇!

我來舉幾個真實的事例。

一位鄰居的孩子,是個女孩子;但是整個人脾氣個性大大咧咧的,就像男孩子一樣。

小姑娘從小學開始到整個高中階段,一直是不把學習放在心上的那種狀態;但是由於人很聰明領悟能力極強,所以只要用功點成績就是嗖嗖地往上竄的那種。

到高三下學期的時候,她終於開始覺得需要用功了;然後埋頭苦讀,最後考上了二本的學校。到了大學後,她似乎是像開了掛一樣;從大一就開始拿獎學金,年年都不落空,英語四級、六級也都是很輕鬆地就過了。

轉眼間大學四年就過了,父母覺得女孩子一個人在外地會很辛苦,就勸她回來工作吧;她覺得有些不甘心,但架不住父母的苦口婆心,回來後考上了編制在一個事業單位工作。

但是雖然工作單位很好,她卻沒有找到自己的歸屬感;在一年後不顧父母的反對,毅然辭職了。然後自己考語言、投資料、找中介,所有的事情都是自己去經辦,到海外繼續進行研究生的學習。

另一位女孩子,在名牌大學畢業後,到某規劃院工作。按理說,專業對口、工作單位又好,她應該很開心;可是她等到工作了,才發現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

當知道她想要辭職的想法時,她的父親激烈反對;好在母親還是支持她,去追逐自己的夢想。

於是,她向單位辭職,同時鄭重向父母借了些錢作為啟動資金;然後租了一個小小的店面,開始了她心中的夢想——開了一家甜品店。

後面的過程自然很辛苦,在剛開始的階段,不要說加班、簡直連每天的睡眠時間都不能保證幾個小時;但因為有心中的信念支撐,所以她覺得所有的苦都是值得的。

幾年下來,她的甜品店早就換了地方,店鋪面積是剛開始時的四倍;而且第二家甜品店也已經開張,生意同樣興隆。至於當初借父母的錢,自然早就還清了。

我舉這兩個例子,是想說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他們的人生應該由自己來作主。

就像題主的孩子,作為一名研究生,心智已經成熟、也有了一定的閱歷,肯定會有自己對人生的規劃;而且我相信,這樣的規劃也不是一時心血來潮、而是深思熟慮的後果。

作為家長,我們要相信孩子的能力,認同他們的選擇。如果成功了,對孩子今後的人生會有很大的幫助;萬一這樣的選擇並不理想,但年輕人勝在年輕,可以有試錯的機會,大不了跌倒了再爬起來。

但是,因為父母於孩子來說,是他們最為親密的人;所以父母的支持,對孩子來說才是一份最好的禮物,也才能讓孩子在面對任何選擇時都會感到安心和有底氣。

我是“諾善說育兒”,可以和你聊親子教育,陪孩子一路成長。


諾善說育兒


我女兒也是讀完碩士之後,一點也不想讀博了,因為她覺得,如果讀下去,她將會一直在實驗室待下去,她不知道實驗室以外的世界是啥樣的?雖有所不甘,但依然尊重她的想法。在經歷了一系列的面試、工作、辭職之後。她終於明白自己真的就是適合呆在實驗室裡,而且讀博離她的夢想更近一些。於是她又聯繫導師,在畢業兩年之後,獲取了國家公費留學生的資格,在英國繼續她的博士生活。她現在很享受她的學習生涯,沉浸在克隆細胞的實驗中,怡然自得……

讀博是一段很艱難的學習,只有讓孩子想得明明白白的,她讀博的目的,她今後要從事什麼樣的工作等等,她才有勇氣和力量堅持下去。


迷糊46025


我覺得還是要尊重孩子的決定!

一個人讀書,可以讀到哪種學歷,除了看勤奮和天資聰穎,還要看孩子學習的意願程度。

我是今年考研成功的幸運人士,如果是我,我也不願意再讀博士了。

首先是我考的是專碩,不能直博,如果想再深造,就要自己再考博士;

其次,我家裡的經濟條件有限,如果有幸考上博士,我將會面臨很大的經濟壓力;

最重要的一點是,我想,我本身科研能力不足,沒辦法成為博士。

我想,一個人既然都考上了研究生,應該是對未來已經有所規劃了,可能不想讀博士的原因還有很多種,但真的要尊重孩子的決定。不要把父母的想法強加到小孩子身上。父母覺得讀博士似乎很簡單,但小孩經歷過科研生活,發現自己不適合這個方向,所以早點出來就業遠好過於考博士。因此,尊重使雙方很好的溝通!


你的甜味小祖宗


孩子大了管不了,我孩子大三還想考研,到了大四說不想考研了,給他講道理,聽不進,害的我覺也睡不好,三天二頭給他打電話勸說,也不知道是哪根筋搭牢了,好在臨考三個月他想通了,臨時抱佛腳備考免強考上了,現在和他聊起來他才覺得當初我說的有道理。


鐵27544522


根據問題的描述,您的孩子似乎滿足一切讀博士的條件,但這一切都只是外部條件。

而他自己願不願意讀,願意什麼時候讀,適不適合讀才是關鍵。

本人1993年計算機相關專業畢業後,在國內某大型計算機公司工作四年後,考取經濟學研究生,本來打算畢業後就工作。但後來確實對經濟研究產生了濃厚興趣,於是繼續讀博士,以至於後來做博士後研究,大學從教等都是順理成章的事。

個人體會,如果沒有濃厚的興趣,為了飯碗,或為了光宗耀祖,都沒有必要讀博士。第一大可不必,第二確實很痛苦,要想學點真東西,確實不容易。

當然,現在沒興趣,不等於以後一直沒興趣,我對經濟學的興趣就來自於工作過程中對一些問題的思考,後來博士後研究方向轉向知識管理,也是來自於關注問題的轉變。你的孩子現在沒興趣讀博士,可能是因為沒有發現為之付出多年努力的研究方向,這正說明他是認真的。

再一個,並不是具有良好知識基礎的聰明人都適合讀博士。說到底,博士應該是現在某個領域前沿,能夠發現新的問題或方向,並能夠尋求突破的人。從對問題的敏感性、研究方法、意志品質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也許您的孩子發現自己確實不適合。這也正說明他是認真的。

當然,確實有很多博士生或博士真不適合讀博士或不配這個名字。但這並不證明,你的孩子也要不考慮興趣或適不適合,而去一味追求高學歷。

他的個人條件和家境正可以給他足夠的空間去發現自己到底適合做什麼,包括讀不讀博士,以及什麼時候讀。

願他能夠自由地用心選擇,而且越走越好!


七星導學


我是大野澤的風,致力於原創問答,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研究生畢業23歲,就算是本碩連讀是六年的話,那這個孩子上大學時才17歲,可以講是非常優秀了。這麼年輕研究生畢業,又不想讀博士,家長怎麼辦?

其實我能感受到作為家長,您是願意讓孩子讀一個博士的,這樣博士順利三年畢業,才26歲,青年才俊啊對不對?但是這個問題,不能這麼看,還要兼顧孩子對未來的打算,以及她或者他對學術的態度。

我也是研究生畢業,2014年的文科生研究生,現在畢業是五年,在自己的崗位上做的還可以。不過呢,有時候還是蠻想回去讀一讀博士的。畢竟現在博士還是非常稀缺,社會認可度也高,雖然說碩士滿地走,但是在就業上,還是蠻有優勢的。

我的建議是,您要充分的尊重孩子的意見,如果孩子對學術沒有那麼深的興趣,而是想要造出來鍛鍊,可以放著孩子先去工作兩年再說,不是說工作了就不能考博了對不對?我讀過一本書,叫作《不如去闖》,作者李柘遠,是哈佛和耶魯大學雙料學霸,他18歲考入耶魯大學,22歲大學畢業進入高盛投行,工作三年後,於25歲考入哈佛MBA,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工作之後,反而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所以如果孩子想要工作,您也不用攔著,先進去社會摔打一番,找到自己方向之後,再去讀博士也是可以的,畢竟年齡小,這是天然的優勢,如果現在23畢業後,在社會打拼兩年,25歲再考博,讀三年才28歲,多麼完美的年齡,好多人到三十歲還沒有博士畢業呢,所以年齡不是問題,關鍵是孩子的閱歷。



所以,我的建議是,不要過多的干預孩子的生活和學習,家長提出建議和引導,但不要干涉,不然後患無窮。


大野澤的風


我是覺得家庭有能力就多支持孩子多讀書,很多事說不好,多讀書應該沒錯。還要看孩子意願和能力,來判斷是否讀博。我支持老婆讀博,但她經常失眠,受不了太大壓力,所以放棄了。之前跟一個5年還沒畢業博士聊天,談到 什麼事都沒活著重要的時候,真是太~~~~(之前他讀的不順,有點抑鬱),跟他聊天時他已經恢復了,也馬上畢業了!有人讀的輕鬆,有人讀的生不如死。


令升2019


尊重孩子意見,以後想讀博有的是機會,現在孩子光上學,沒在社會上參與實踐生活不是個好事,現在好多孩子學歷高能力低,不太會工作,不太會處理事情。我科新來個新人,剛來一個月,有一次領導讓他幫她取個東西,結果取回來後,悄悄放桌子上就走了,好長時間領導說還沒取回來,問他,他說早取來放桌子上了,不太會主動幹事,有點事找他,幹完不會彙報,見領導躲著走。可能還是孩子,過幾年就好了。可如果再來個孩子很有眼力見,很會說的那他可能就失去希望失去機會。我個人建議僅僅供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