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说新词丨常与减税降费并提的“三保”,究竟保什么

说新词丨常与减税降费并提的“三保”,究竟保什么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陈晨 黄岱昕/文 王坤源/图

“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这一表述,从3月的全国两会到最近涉及减税降费的部署中多次被提及,常被称为“三保”。那这“三保”,究竟怎么保?又为何常与减税降费并提?

继续关注的重点

今年3月5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财政部所作的《关于2018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中,两次提及“三保”。首先是肯定成绩:财政管理水平继续提高,多措并举加快预算执行进度,完善对地方转移支付资金调度,支持地方做好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但也直面问题和挑战:财政收入增长基础不稳,支出刚性不减,一些市县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支出压力大。可以看出,“三保”问题,中央高度重视,成绩不小,但也面临支出方面的较大压力,绝不能有歇歇脚、喘口气的懈怠。

既然如此,那今年基层财政“三保”问题将是继续关注的一个重点。财政部部长刘昆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一场记者会上表示,部分地区受经济结构不合理、新旧动能转换缓慢等影响,确实有些地方的“三保”,出现了一些困难。谈到2019年的形势,则是 “考虑到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以及实施的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政策,一些地方还是会面对比较大的支出压力。”经济下行压力大,意味着税收等财政收入不会再像经济高速增长时一样随之自然高速增长,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意味着原来同等条件下能取得的财政收入,现在甚至可能下降。减税降费对企业效益是“加法”,对政府收入却是“减法”。而教育等民生支出,还有确保一定比率增长的“硬杠杠”。如此一来,支出压力大也就不难理解了。当然,这“减法”不是绝对的,常说“放水养鱼”,企业负担轻了,生产再扩大、效益更提高,税基扩大了,财政收入方能此长彼长。

各级的主体责任

压力大怎么办?还是这次记者会上,刘昆给出了答案,解决这个问题,各级政府都要强化主体责任,县级政府在安排预算时要统筹财力,调整优化支出结构,优先安排“三保”支出,并在预算执行阶段,切实按预算执行。省级政府要加大对下的转移支付力度,分配资金向基层困难地区倾斜。中央财政宁可自己少花钱,也要想办法挤出资金,做好县级基本财力保障工作。

强化主体责任,各级各地都要积极主动作为。3月29日召开的河南省委常委会会议强调,要强化过“紧日子”思想,以绩效为导向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把钱用在“刀刃”上;要坚决兜住兜牢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的“三保”底线,确保财政平稳运行。“兜住兜牢”“底线”这些词汇,充分说明了我省在这一问题上的决心和信心。怎么兜住兜牢底线?3月31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全省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发布会上,省财政厅厅长王东伟说,省财政部门将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从严安排“三公”经费预算,除刚性和重点项目支出外,各级财政2019年预算安排的一般性支出一律按照不低于5%的幅度压减。同时,集中财力保障“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等重点支出,着力提高财政资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确保财政平稳运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三保”,保的正是广大百姓的切身利益。减税降费,财政压力大了,但绝不能影响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刘昆部长在谈到中央财政帮助缓解基层财政困难时,更是用“党中央交付的重大政治任务”来表述。

具体来说,保工资,就是要求地方过紧日子,不是说要求他不发放工资。不仅要发,而且还要向基层一线倾斜。近期印发的《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规定》里提到,职级是与领导职务并行的晋升通道,是确定公务员工资、住房、医疗等待遇的重要依据。实行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旨在畅通职级晋升通道,拓展职级晋升空间,促进公务员立足本职安心工作,加强专业化建设,激励公务员干事创业、担当作为。也就是说,基层公务员不是只有“当官”才能涨工资,在一线干得好,同样不会吃亏。保运转,支持财政困难地区兜住底线。保民生,更不必多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就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已经作出了大篇幅的部署。

说新词丨常与减税降费并提的“三保”,究竟保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