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溥儀退位時仍有百萬軍隊,為何袁世凱僅有二十萬新軍便可逼宮?

isly_0925


宣統三年(1911年)八月十九日,革命黨人發動的武昌首義成功,華南及西部數省聞風響應,紛紛宣佈擁護共和,辛亥革命的風暴迅速席捲了大半個中國。

彼時的滿清朝廷雖仍號稱擁有百萬軍隊(很大一部分是不發軍餉的練勇,並非朝廷經制之兵),但經過太平天國以及東西方列強的不斷打擊、蹂躪,加上八旗、綠營本身的腐朽坍塌,這百萬軍隊基本是一群喪失了靈魂與鬥志、外加軍紀渙散的烏合之眾。一句話:溥儀被迫退位時雖然手握百萬軍隊,但這支軍隊基本喪失了戰鬥力,朝廷對他們是指望不上的。

愛新覺羅王朝是靠武力征服建立家天下的。中英鴉片戰爭、太平天國之亂、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入侵之戰清軍屢遭挫敗,使滿清統治者痛感軍事上面臨的巨大危機,痛定思痛,遂學習西洋章制,編練新式陸軍。

截止辛亥年溥儀退位、清朝滅亡,清廷砸入重金,共編練新軍14鎮18個混成協,另編練新式禁衛軍(以前稱御林軍)若干,其中以袁世凱負責訓練的北洋六鎮成軍最早,裝備最優,戰力最強。大清滅亡前夕,全國共練成新軍20餘萬人,總兵力大體與八旗兵相當,但這些器械精良、訓練有素的新軍並沒有成為挽救朝廷的生力軍,反倒成了加速清王朝迅速垮臺的一支強大力量。

早在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四月,北洋六鎮就已編練組建完成,這是清廷最早打造成的一支新式陸軍。史載,北洋六鎮總兵力約7萬餘人,兵員足額、裝備精良、糧餉充足,是百餘萬清軍中最精銳的一支新式武裝。北洋軍之所以能在短時間內形成強悍戰鬥力,除袁世凱的個人能力外,全賴朝廷不遺餘力的支持。

《清史稿》記載,當時的袁世凱位高權重,炙手可熱,除擔任北洋大臣、直隸總督外,還兼參預政務大臣、督辦關內外鐵路大臣、督辦津鎮鐵路大臣、督辦商務大臣、督辦憲政大臣、會辦練兵大臣,一人身掛本、兼8個官銜。有清一代,身為漢大臣的袁世凱,其恩遇之隆,權位之重,恐怕已經直追“同治中興名臣” 曾國藩、李鴻章了。

當時,清王朝為籌措鉅額的庚子賠款,早已是拆東補西、捉襟見肘了,練新軍要耗費大量錢財,財政異常困窘的清廷為搜刮供袁世凱小站練兵的費用,強行攤派,嚴厲催繳,不準稍有拖欠。史載,到光緒二十八年(1902)各省已經繳納380萬兩白銀,全部劃撥給北洋新軍。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各省協撥之數額已達910萬兩。

由此可見,為支持袁氏練兵,朝廷在財政上鼎力相助,鉅額經費總能按時撥付,也是拼了。有大臣彈劾袁在軍中培植黨羽,擁兵自重,清廷卻用人不疑,大加庇護,倚重如常。那拉氏還下旨勉慰,誇袁“任勞任怨,挽回積習” 。袁世凱曾對親信徐世昌說:“總之,政府不能支持,無論何事皆不能辦也”。

清廷不惜工本的大量投入,終於在京畿重地打造成6鎮新軍,7萬勁旅。宣統帝溥儀即位後,攝政王載灃執掌朝政,迫於風雨飄搖的不利形勢,為了保住滿清的統治,一面繼續推行慈禧太后生前以預備立憲籠絡人心的政策,一面實行加強愛新覺羅氏皇權的方針,他還發誓要藉機報其兄光緒皇帝被囚瀛臺10年之仇,除掉慈禧幫兇袁世凱。

雖然載灃以監國攝政王的身份行全國百萬陸海軍大元帥之職,弟弟載洵、載濤任海軍大臣和軍諮大臣,但卻指揮不動只聽命於袁世凱一人的北洋六鎮軍隊;他找朝廷重臣商議怎樣才能殺掉袁世凱為胞兄光緒復仇,不料已被袁重金收買的慶親王奕劻質問道“殺了袁世凱,北洋軍造反怎麼辦” ?並極力反對他這樣做,他只好去請示隆裕太后,隆裕無慈禧之才,也束手無策。

載灃還不死心,一門心思想誅袁為兄報仇, 同時還有防其尾大不掉,難以轄制的深意。這時,袁世凱的老友英國公使朱爾典出面力保,最後載灃只能以袁世凱腳有毛病為名,將他罷斥、遣送回河南彰德府老家養病了事。武昌起義爆發後,攝政王載灃驚恐萬狀,舉目四望,南方、西南各省新軍大多參與起義或宣告獨立,八旗兵又不堪一戰,能調動並能打的只有北洋六鎮7萬精兵了,朝廷這才想起在老家閒居已久的北洋軍頭袁世凱來。

朝廷立即下詔,任袁世凱為湖廣總督,還說:“該督世受國恩,自當力顧大局,勉任其難”。載灃到這時還不忘遏制袁,授權也只是“節制調遣”湖北軍隊以及各路援軍,只是協助陸軍大臣蔭昌統率的水陸大軍會剿。老謀深算的袁世凱蟄居彰德府洹上村已經3年了,他知道和朝廷討價還價的良機已到。接到詔書後,他以足疾未愈為由委婉拒絕徵召。

本以為袁世凱召之即來的載灃急的如熱鍋上的螞蟻,且蔭昌、薩鎮冰等人根本調不動北洋六鎮之軍隊,他這才明白北洋軍究竟是誰家的了,袁世凱可不是好對付的人。幾經討價還價,載灃和隆裕太后不得不答應袁世凱提出的全部要求:明年召開國會、組織責任內閣、赦免、寬容武昌事變的主謀和參與者、解除黨禁、給予指揮諸軍的大權、提供充足的糧餉。1911年9月9日,在所有要求得到滿足、所有大權到手後,袁世凱才離開洹上村,南下督師。北洋軍果然唯袁馬首是瞻,與革命軍激戰兩天後,一舉攻克漢口。

北洋軍打下漢口後,清廷立刻開始兌現承諾,狡黠的袁世凱卻按兵不動,並暗中與在武昌的湖北軍政府試探和談。精明的袁世凱以北洋軍為資本,以外國勢力做靠山,巧妙地玩弄兩面手法,先借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黨人的力量脅迫清廷授予他軍政全權,當大權在握時,又利用清廷以及自己手中掌控的強大武力和贊成共和的承諾,誘使以孫中山為首的南方革命黨人最終做出了只要袁倒戈推翻清廷的統治,並衷心擁護共和,即由他出任新成立的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決定。

袁世凱翻雲覆雨、縱橫捭闔,將權謀詐術玩的至臻化境,他一會兒唆使北洋部將通電南京臨時大總統府表示誓死反對共和;一會兒又慫恿他們通電北京清廷聲稱力挺共和,清帝如不主動退位,就以兵諫相抗,由此要挾宣統自行退位。

袁世凱不僅手段高明,而且演技精湛,他裝作既是朝廷忠臣,又不得不順應歷史大勢的兩難樣子,規勸隆裕太后和監國攝政王載灃主動交出政權,否則,法國大革命爆發時路易國王的子孫被屠戮一空的悲劇又將會在中國重演。與此同時,袁世凱信誓旦旦的表示“決不辜負孤兒寡母(指隆裕太后和宣統溥儀)”,並擬出了一份旨在顯示其忠心和促逼清室早下自動退位決心的《優待清室條例》,其中主要條款有:清帝自行退位後,(皇帝)尊號仍存不廢,溥儀仍居紫禁城,日後移居頤和園;國民政府負責保護清帝原有的私產,每年撥付400萬兩以供皇室日用(後改為400萬銀元)。

在辛亥革命的暴風驟雨打擊下,隆裕太后攝政王載灃和王公貴戚們為了保住大清皇帝的稱號以及各自的身家性命,於四面楚歌、窮途末路之際接受了袁世凱拋出的《優待清室條例》。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以宣統皇帝的名義頒發了溥儀的退位詔書。第二天,袁世凱公開通電聲明贊成共和,孫中山一諾千金,向南京臨時政府參議院遞交辭呈。15日,袁世凱接替孫中山,當上了中華民國第二任臨時大總統。

【插圖源於網絡】

【寫作辛苦 嚴禁搬運】


鐵馬冰河wu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因為所謂百萬軍隊只是紙面數字。

辛亥革命時期,清軍大概有這麼一些部隊。

第一,八旗兵。

八旗兵直到滿清滅亡,仍然保留著編制,但早已腐朽不堪,根本不能作戰。

自從僧格林沁在1865年被捻軍的1個小孩子揮刀砍死,八旗最後一個能打仗的權貴將領也死了。

隨後的八旗兵根本沒有戰鬥力,八旗的編制更像今天的一種扶貧機構,只是給與八旗子弟一筆國家薪金而已。

八國聯軍侵華時,大軍殺到北京城下,所謂的八旗兵基本一鬨而散。

老舍他爸就是八旗兵,一輩子沒和人打過仗,唯一的經驗就是養養小鳥。見到八國聯軍攻城,老舍他爸奮力用火銃開了一槍。結果從沒打過敵人的火銃自行爆炸,將老舍他爸炸死。

即便如此,八旗兵仍然駐紮京城和全國的主要城市,總數大概有20多萬。其中京城約有10萬,地方有10多萬。不過即便在地方,八旗兵和他們家屬也不和漢人混住,住在自己的所謂滿城。

辛亥革命時,八旗兵卻反抗比較激烈,打過不少戰鬥。

為啥?當時謠傳漢人革命要把旗人斬盡殺絕,八旗兵只能拼了,後來發現根本沒有屠殺,於是迅速投降,畢竟他們也沒有作戰的能力。

第二,綠營兵。

綠營兵曾經有六七十萬規模,是滿清的國防軍。

但綠營兵腐敗也很迅速,主要是他們的薪資微薄,僅僅夠戶口,是社會底層的工作。

因生活窮困,兵無鬥志,綠營兵早在嘉慶年代就沒有什麼戰鬥力,鴉片戰爭時期更是聽到洋人大炮就逃走。

因綠營兵沒有戰鬥力,滿清被迫利用了地方武裝湘軍、淮軍。

到了滿清滅亡的時候,綠營兵經過反覆裁撤已經不剩多少,也不能作戰,形同地方保安部隊或者警察。

第三,36鎮新軍


到了滿清滅亡的時候,湘軍在太平天國滅亡以後被卸磨殺驢,基本瓦解。

淮軍遭受甲午戰爭的重創,也所剩無幾。

滿清在甲午後編練的5支武衛軍,又在八國聯軍侵華期間被打掉了4支。

剩下的武衛右軍,是袁世凱的嫡系。

因袁世凱狡詐,抗拒朝廷命令,在山東按兵不動,得以保存了這支部隊。

以武衛右軍為基礎,袁世凱在庚子事變後,編組了北洋6鎮,也就是6個師的部隊。1906 年11月6日,清政府將成立不到三年的練兵處和六部之一的兵部合併,合稱為陸軍部。之後在1907年的8月27日,公佈了以北洋新軍為榜樣, 編練陸軍三十六鎮( 師)的計劃。

其中6個鎮由中央政府提供資金,其餘30個鎮由各省負責。

但當時滿清已經窮途末路,財政陷入絕境,連龐大的庚子賠款都支付不起。

於是,到了辛亥革命爆發,36鎮最終只訓練了14鎮、18混成協(旅)、四標(團)的遍練。遍練成的新軍人數總計131800。

表面上有14個鎮,其實缺員嚴重,很多鎮的實際兵力和武器還不到1個旅。

只有袁世凱的6鎮兵力最強,高達74500,佔一半還多。其中除了1個鎮為八旗子弟以外,其餘5個鎮的軍官都是袁世凱嫡系,這就是北洋軍閥集團的基礎。


說了這麼多,逼宮的袁世凱其實掌握了滿清主要的軍事力量,也就是北洋6鎮。

更倒黴的是,剩下的6萬多新軍,大部分被革命黨滲透。當時滿清國內缺少軍事人才,飢不擇食的使用了很多留學回國的學生,這些人中很多都是革命黨。

同時,新軍士兵的素質也較高,是全國精選的年輕人,比較容易接受新思想。

所以,袁世凱拉走了滿清一半部隊,對滿清逼供。

剩下的一半很多已經參加辛亥革命,調轉槍口打滿清。

那麼,滿清也就只能退位了,


薩沙


1911年8月19日,革命黨在武昌發動起義,一時間華北以及西部數省開始響應,辛亥革命的風暴一時間席捲大半個中國,但是清軍手握百萬重兵,卻遭到袁世凱逼宮,最終走向共和,這是為何呢?

先說怎樣的百萬重兵?

風雨飄零的清朝經過西方列強的不斷蹂躪、太平天國的打擊和自身的無能,已經搖搖欲墜了,可以說這時清朝的百萬重兵是指的八旗、綠營還有新式禁衛軍(簡稱新軍)。

第一組成:八旗兵

在清朝滅亡時候,大致的八旗兵有盡20萬人,而這些八旗兵在入關以來,八旗子弟就開始享受生活,八旗制度也變的逐漸腐朽,只知拿俸祿不知訓練,而且清朝末年八旗兵基本上連洋槍都不會使,只知道起早遛鳥,然後拿著大煙杆子吸食鴉片,在天平天國戰爭之後基本上沒有多少八旗兵能真正的上戰場。

第二組成:綠營兵

在康熙時期,八旗兵就已經沒有了往日的風采了,於是開始仰仗綠營兵,清朝中期綠營兵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綠營的士兵是世兵制,父死子繼,但是在清朝中後期,隨著營務廢弛,日趨腐敗,最終在嘉慶期間的川楚白蓮教起義中開始顯現出戰鬥力不足,到咸豐時期的太平軍時期,更是屢戰屢敗,而此時的綠營軍更是高達近七十萬部隊,於是在同治到光緒年間開始改革裁軍,逐漸變成了巡防營,最終在清朝滅亡時,已經失去了常備軍作用。

第三組成:新式陸軍

新軍的成立也是因為在中英鴉片戰爭、太平天國之亂、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中清政府深感軍事上的無能而組建的,學習西方章制,組建新式陸軍,在清政府末年新軍總計14鎮18個混合成協,另外還編練新式禁衛軍若干,當時的新軍全國共計有20萬人,可以說總兵數量上已經超過八旗兵,成為了當時清政府的主力軍。

再說為什麼袁世凱能逼宮呢?

就是清政府花錢砸出來的新軍,卻沒有成為清政府的救命草,而是加速了清政府的滅亡,新軍的最高統帥袁世凱所指揮的北洋六鎮是最早的新軍,也是裝備和訓練最好的一支軍隊,清政府曾經為了限制袁世凱,讓他卸任回家了,但是辛亥革命的爆發,清政府卻發現新軍指揮不動,所以不得不請袁世凱出山。

堅持不出山的袁世凱,逼得讓攝政王載灃和隆裕太后不得不接受袁世凱提出的全部要求,得到滿足的袁世凱,出山首戰便告捷,打下漢口,這時的袁世凱又開始耍起心機,按兵不動,並同時與湖北軍政府的革命軍進行和談,最終在兩面都得到利益的袁世凱,開始倒戈推翻了清政府。

最終在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以宣統皇帝的名義宣佈溥儀退位,第二天,袁世凱公開通電聲明贊成共和,而孫中山也實行和談條件,向南京臨時政府遞交辭呈,15日袁世凱接替孫中山,成為了中華民國的第二任臨時大總統。


歷史文武君


兵貴精不貴多!清王朝的百萬軍隊,在袁世凱看來都是土雞瓦狗一般!

慶幸的是,清廷的滿人貴族也清醒認識到了這一點,直接放下武器,雙手奉上政權,讓中華大地免受了刀兵之苦!

一,清朝的兵制特點

清朝的兵制,融合了府兵制和募兵制的優點,有吸收了明朝衛所制的優勢,最後形成了極其複雜的兵力配置狀況。

清朝的兵,最一開始是八旗軍隊。八旗是一種軍民合一的制度,擁有八旗戶口的人,不需要從事農業、商業、手工業等工作,只需要在國家徵召的時候來之能戰戰之能勝就行。八旗又分為滿洲八旗、漢軍八旗、蒙古八旗,其實總共是24旗。

與府兵制不通的是,滿洲八旗是在統一財稅體系下管理的,由國家財政統一支付工資和生活費,所以被成為鐵桿莊稼。這樣好的待遇,必然造成兵員質量的下降,養了一群手無縛雞之力的老爺兵。早在順治年間,八旗戰鬥力就開始衰落,於是綠營開始成為清朝的正規軍。

綠營的綠,不是穿著綠軍裝,而是打著綠旗,但是讀音上要和綠林好漢的綠一樣讀音。通俗一點講,八旗軍就是中央軍,綠營就是地方軍。八旗軍軍餉中央負責,所以工資高;綠營地方督撫籌資解決,工資差很多。

太平天國興起後,八旗和綠營都被打得落花流水。於是,清朝在八旗和綠營這些正規軍的基礎上開始建立僱傭軍。這種純募兵制的軍隊,一方面耗費國家財政特別少,甚至清廷只需要批發幾個巡撫和知府的帽子就能建立起數萬精銳軍隊,於是,這些軍隊就成了清朝軍隊的主流。這種僱傭軍的主要代表是湘軍、淮軍,以及榮祿改編的武衛軍。

慈禧在位的50年間,八旗地位下降,老爺兵只會提籠架鳥聽小曲,卻照領工資。綠營不能打仗,就逐漸改編成了防軍,有些地方叫做巡防營。

庚子年大亂,清朝軍事系統徹底崩潰。於是,袁世凱、張之洞、岑春煊等人開始建立新軍。與新軍相對的,是舊軍,也叫巡防營,是由原來的綠營和湘軍淮軍改編而來,戰鬥力堪憂,頂多欺負一下老百姓。


二,新軍和舊軍的對決,無論是軍心還是戰心,舊軍都差太多了。

辛丑年開始辦新軍,地方督撫再一次擴張,他們紛紛把多數軍費用在了新軍頭上。最有代表性的是袁世凱和張之洞。袁世凱要把北洋新軍打造成自己的私兵,而張之洞則是想要把湖北新軍建設成有新思想、新理念的新軍。

就這樣,湖北新軍成了革命黨的工具,北洋新軍則成了袁世凱和立憲黨的工具。

當辛亥革命一聲炮響時,站隊開始了,北洋新軍毫無疑問站在袁世凱這邊,湖北新軍想要建立一個新社會,連張之洞留下的統領張彪也因為保皇被趕走了。

辛亥革命後,革命黨們打開軍火庫,發現成批成批的嶄新槍支彈藥,居然無人使用,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地方督撫接到了中央指示,要辦新軍,大規模辦新軍。於是,督撫們開始大量採購軍火,同時賺到了大量的回扣。只拿20%的回扣,那絕對是最清廉的官員了。採購完軍火,卻不敢招募人馬,害怕養虎為患。

事實上,大多數的地方新軍,都是養虎為患,辛亥革命一發生,這些建立新軍的督撫們都被禮送出境或者當場處決了。比如閻錫山太原起義,山西巡撫陸鍾琦被殺,與歷史發明家結下了血海深仇。再比如蔡鍔雲南重九起義,雲貴總督、李鴻章兒子李經羲被禮送出境。

武昌首義中,就發生了十分有趣的楚望臺悖論。起義新軍要攻佔楚望臺軍械庫,搶奪武器擴大起義,守衛楚望臺軍械庫的衛兵卻沒有槍支保護軍械庫。於是掌管軍械庫的官員很糾結,給士兵們發槍,他們會造反,不給他們發槍,起義軍隊來了還是要佔領軍械庫。

三,人心向背,官心向背,始終都是對袁世凱有利。

1911年的10月,很多人認為天下太平,可是在平靜的水面中是數億民眾深深的惡意。

自從慈禧死後,孫中山的革命黨就像瘋了一樣,始終要在兩廣發動暴動,一棵樹上吊死,十次起義十次失敗。絕望的革命黨越來越多的優秀人才在敢死隊中無辜喪命。像汪精衛這樣的革命黨高層被一句”遠距離革命家“激怒,憤然刺殺攝政王載灃,身陷囹圄。(很多資料表明,鎮南關起義是革命黨憑空捏造的)

此時的載灃,對民間轟轟烈烈的立憲運動始終採取壓制態度,反而要求學明治維新一樣搞”王政復古“,讓督撫歸還權力。民間要求開國會、制定憲法的四次情願,全部遭到拒絕!就這樣,地方督撫和立憲派,被推向了清廷的對立面。

最典型的代表是,譚延闓在新軍逼迫下就任湖南都督,響應湖北起義。譚延闓認為,如果起義不成功,那時滿門抄斬的大罪!譚延闓迅速扣押了福建、江西等地巡撫的家眷,寫信要求他們一起支持革命,於是,就譚延闓這樣的一個騎牆派,居然策動了好幾個省一起通電獨立聲援革命。地方實力派對清廷的不滿,可想而知!

此時還在支持清廷的人有哪些?除了鐵良、端方等滿人五虎湊合還能用的滿族清貴人才,絕大多數的支持者都是廢物。

說他們是廢物,其實是對廢物的一種侮辱。清廷原本派出了陰昌帶領北洋各路人馬去鎮壓湖北新軍。這個陰昌早年畢業於同文館,還在德國學過陸軍,也算是滿洲貴族中不可多得的人才。在湖北前線,他的表現讓人實在笑掉大牙。

陰昌到了湖北,下火車的時候,要上千人保護才敢下車。剛一下車,全副武裝的軍隊前呼後擁下,陰昌開始趕赴前線。忽然,前面出現了一群彎著腰走路的人,天色灰暗,看不清狀況,陰昌直接帶兵上火車逃跑,跑出500裡聽到彙報——那時一群幹完活扛著鋤頭回家的農民。

想要靠一群廢物保衛人人都想推翻的清廷?想都別想!

於是,聰明的隆裕太后,開始向袁世凱索要退休金了。大清江山以440萬大洋出售,這筆買賣划得來!


歷史知事


這個題目本身有些胡編亂造,1.辛亥革命時,清王朝沒有100萬兵馬。2.袁世凱沒有20萬人槍。

在太平天國和鴉片戰爭中八旗和綠營軍不堪一擊。清朝開始裁撤軍隊,編練新軍,4路新軍除了袁世凱的部隊都在八國聯軍打擊下全軍覆沒。

事後全國按照袁世凱的部隊標準組建新軍,全國設置36鎮(師),差不多一個省一鎮新軍。

但到1911年武昌起義為止, 新軍實際上只編成了十四鎮(師)十八混成協(旅)、四標(團)的遍練。總人數131800。而袁世凱北洋就佔了滿編六鎮,合計74500人槍。

溥儀皇帝直接掌握的只有禁衛軍鎮2萬人槍,這個鎮基本都是滿人組成,忠心耿耿,但禁衛軍鎮的首領卻是漢人馮國璋。

辛亥起義,基本就是各省新軍起義,等於袁世凱這6鎮7萬人和全國的其它6萬新軍打。其它地方部隊都是土雞瓦狗牆頭草。

袁世凱不願意打,馮國璋和稀泥,袁世凱以北洋六鎮作為資本談判,改朝換代,袁世凱落了個大總統。可以說上下5000年,辛亥革命改朝換代國家成本最低,傷亡人數可以忽略不計,國曆受損最少,袁世凱功不可沒。



睜眼看西安


溥儀退位時候清朝雖然號稱有百萬大軍,但已經沒有任何戰鬥力了。

清末的軍隊主要有以下幾部分構成:

1、八旗兵。

八旗兵原本是滿清安身立命的根本,這些“以弓馬定天下”的八旗子弟的唯一職業就是當兵,不能從事其它職業,領取國家俸祿。他們分駐在全國各地的滿城之中,和普通百姓是隔絕開來的。

不過隨著戰爭的減少和人員的膨脹,這些八旗子弟的戰鬥力每況愈下,由於不能從事其他職業,他們每天只能逗鳥玩蛐蛐,“八旗”漸漸成了純粹的社會福利機構。

太平天國時期,八旗兵被起義軍打得落花流水,清政府不得不啟用地方團練來鎮壓太平天國。眼看他們和廢物一樣,此後八旗軍就退出了歷史舞臺。

而戊戌變法時,光緒皇帝竟然同意了康有為提出的“廢除旗人特權”改革要求,可見清政府早已對他們失去了信心,把他們視作包袱。

2、綠營兵

除八旗外,還有以漢人建立的綠營兵,他們是八旗兵的重要輔助力量,幫助清政府控制全國,不過待遇要比八旗低很多。太平天國時,這些綠營兵同八旗一樣潰敗,後來就被裁汰拋棄了,只留著一個空殼子。

3、練軍和防軍

練軍是整頓裁汰綠營的產物,綠營中較為優秀的人員被編為練軍,這些人一度成為清末的主力部隊。在抗擊八國聯軍時,練軍展現出了一定的戰鬥力。

防軍則是整頓團練武裝的產物,太平天國後,湘軍、淮軍等部人員被抽調整頓為防軍,駐守各地險要,守備各省,光緒年間尚有20多萬人,後來被改編成巡防隊。

4、新軍

甲午戰爭慘敗後,清政府鑑於現有部隊無法滿足國防需求,決定仿照西方制度編練新建陸軍,簡稱“新軍”。新軍完全採用西方先進的武器裝備,其戰鬥力是全國最強的,遠遠高出以上八旗、綠營、練軍和防軍。

新軍以鎮為基本單位,將全國劃為36鎮,因武昌起義爆發,只建成了26鎮,官兵編制共計18萬左右。不過真正完成編制的只有16鎮和16個混成協,人數大概在13萬左右。而袁世凱控制的北洋六鎮則是最早完成編練的,裝備精良,糧餉充足,是精銳中的精銳。

現在袁世凱帶著清朝一手培養起來的槍桿子逼宮,溥儀還能有其他選擇麼?

一來,沒有時間調集軍隊勤王,二來就算他們趕來也打不過袁世凱的北洋新軍啊。

而武昌新軍則帶頭髮動了辛亥革命,你說溥儀還能有啥辦法?

所以溥儀只能退位了。不過他根本做不了決定,因為他當時只有6歲而已。負責批准退位詔書則是光緒的老婆隆裕皇太后。


石頭說歷史


溥儀退位的時候,雖然清朝名義上有百萬軍隊,但實際上清朝能夠調動的軍隊基本已經沒了。而清朝的滅亡,一般認為是武昌起義導致的,但實際上是由於武昌起義發動,引起了一連串的連鎖反應,而這些連鎖反應其實是清朝本身就存在的巨大問題的一個總爆發,導致當時的清政府無力招架,最終只能宣佈退位。

導火索,武昌起義

武昌起義爆發於1911年10月10日,是由當時駐紮在武昌的新軍第八鎮發動的一次旨在推翻清王朝統治,建立共和國的起義。這次起義中,革命軍由於找不到一個有威望的帶頭人,就逼著黎元洪當了革命軍的領頭人,雖然黎元洪一開始是拒絕的,還打死了幾個革命黨人,但是最後在眾人的武力“逼迫”下不得不當了這個頭。一般我們認為黎元洪在辛亥革命中沒有起到什麼作用,但實際上他起的作用很大,如果沒有他,後來也就不會有十四省獨立。


▲武昌起義後,迅速就有十四個省脫離了清廷獨立

實際上,當時武昌城內有一大筆的清廷稅銀,都是從南方多省收集上來,準備運送到北京去的,黎元洪就正好利用了這些資金。他聯繫了各省領導人,表示只要獨立就給他們錢,在黎元洪的活動下,四川、雲南、貴州、廣西、廣東、湖南、福建、江西、浙江、安徽、江蘇、陝西、山西等省迅速脫離清政府獨立,清朝在關內只剩下了河南、山東、直隸、甘肅等四省。當然,除了策動多省獨立,黎元洪還策動了清廷當中許多舉足輕重的人物起義,就包括了他的老師,清朝海軍提督薩鎮冰。

而十八省獨立的直接後果就是,清朝有一半的軍隊不受清廷控制了。

清廷無奈只能請出袁世凱

當時大清國的軍隊系統中,新軍有19個鎮和18個協,1鎮相當於1個師,1協相當於1個旅,1個鎮有2個協。就當時的情況來說,處於清廷控制區的新軍只有北京及直隸附近的6個鎮、河南的1個鎮、吉林地區的2個鎮,以及東北的2個協、河南的1個協、新疆地區的2個協、甘肅的1個協,總共9個鎮和6個協,他們要對戰“反叛”的10個鎮和12個協,這就非常吃力了。如果一個省一個省的打,時間會打的很長,而且在他們攻打一些省份的時候,其他省份也會發展軍事,再加上大量的經濟區,尤其是江南經濟區已經不在清廷手上,如果長期打下去,清廷基本也是凶多吉少的事情。

▲對於袁世凱來說這種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他豈會錯過?

新軍當中最能打的是袁世凱的“北洋六鎮”,也就是新軍第一鎮到第六鎮這六個鎮,是所有新軍中戰鬥力最強的部隊。但是這六鎮只聽袁世凱的調遣,清廷的調遣他們完全不鳥。沒辦法,清廷就只能請閒賦在家的袁世凱出山了。

袁世凱的謀劃

對於袁世凱來說,如果沒有這次武昌起義,那麼他可能就一直閒賦在家直到老死了。好不容易抓住了機會,袁世凱自然是不會放過的,他出山的條件是內閣總理大臣,不給這個職務,他就不出來。當時火燒眉毛的清廷不得不同意了袁世凱的要求,請他出任內閣總理大臣。

他當了內閣總理大臣,得了好處就自然是要表現一下的,於是他以馮國璋為前軍總指揮,出兵進攻武昌革命軍。北洋六鎮確實是新軍中戰鬥力最強的部隊,武昌的新軍第八鎮確實抵擋不住北洋六鎮的進攻,很快就丟了漢口和漢陽。但是就在這個時候,袁世凱命令馮國璋停止對革命軍的繼續進攻,要再拿下武昌,革命軍很可能就滅了。馮國璋不太聽從袁世凱的命令,執意想拿下武昌,袁世凱便讓“聽話“的段祺瑞替代了馮國璋的前線總指揮。

袁世凱這樣做其實也是為了自己的權力。如果他當時真的滅了革命軍,那麼對於清廷來說他就等於沒用了,之後就繼續閒賦在家了,聰明過人的袁世凱是不可能會做出這樣的選擇的。

其實他要做的也很好理解,就是儘可能地掌握更大的權力,然後牢牢地控制住這個權力。此時他最好的策略就是保留革命軍勢力,在革命軍和清廷之間周旋,來回吃差價。經過與革命黨人的交涉,他最終得到了當時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只要清帝退位,他便可以當民國大總統”的許諾,這是革命黨那邊開出的加碼。

▲回國後的孫中山成立了中華民國

剛開始袁世凱並不太相信,後來仔細想了後他發現其實這個價格是真實的,他完全可以接受。為什麼呢?因為大總統就意味著最高權力,這個價碼在清廷這邊他是絕對要不到的,難道清帝會禪讓皇位給他?不可能的。如果他始終效忠清廷這邊,那麼最好的結果和曾國藩差不多,最終還是要放棄權力回家養老,並且不能保證自己的人身安全。而一旦他成為了大總統,就有了最高的權力,有了最高權力就是最安全的,因為沒人能動的了他。

因此袁世凱接受了這個價格!接下來便是行動了。

袁世凱逼宮

袁世凱之後就不斷地製造南北議和的輿論氛圍,甚至公開表示已經和南方政府開始和談了。在清廷那邊,他不斷地表示很多歐洲君主被人民趕下臺後的悲慘命運,不斷地暗示清廷退位。

一開始,清廷是拒絕退位的,但此時清廷已經沒了脾氣,因為他們手上沒兵了。十多個省獨立後,清廷名義上控制的新軍只有9鎮6協,其中如果去掉了袁世凱控制的五個鎮(第一鎮都是滿人,還是會效忠清廷),只剩下了4鎮6協,就是這4鎮6協,有2個協在新疆,1個協在甘肅,路途遙遠根本不可能趕到北京“勤王”。剩下的4鎮3協,中,東北有2鎮2協,要進京“勤王”也有一定的路途,能不能來不好說。

▲袁世凱不斷地向清廷解釋退位的好處

當時袁世凱還只是口頭威脅,如果一直不同意,那麼就不排除武力逼宮的可能了。一旦真的打起來,就算這4鎮6協(1鎮相當於2協),算起來相當於7個鎮的兵力,對戰袁世凱最強的五個鎮,其實是沒有勝算的,要是革命黨軍隊再來助攻袁世凱,那完全就是一邊倒了。

當然,這還不算,見清廷遲遲不做出回應,袁世凱就命令前線的段祺瑞帶兵來到了紫禁城,直接要求清廷接受共和。這意味著什麼呢?段祺瑞是清軍前線總指揮,他來逼宮就意味著前線的清軍不會和革命黨打了。段祺瑞也說了,如果清廷不同意,他們就直接推翻清廷,如果同意了不執行,他們就放革命黨人過來,反正就是你同意也得同意不同意也得同意。

▲此時的清廷,就真的成了“孤兒寡母”了

當時的清廷手上確實沒有力量能夠抗衡袁世凱和革命黨的聯合勢力了,因為沒有兵了,所以最終接受了退位的要求。在當時清廷還有一定資本的情況下退位,確實也得到了不少的好處,一年400萬銀元的贍養費,如果一直不同意退位,最後被袁世凱武力逼宮,那麼恐怕就什麼都撈不著了。

所以綜合以上來說,當時溥儀,也就是清廷手上其實已經沒兵可用了,在失去了軍隊的情況下,不退位還能怎麼做呢?


老威觀史


這兩個數字都是錯誤的,首先,溥儀退伍的時候,清朝早就沒有了所謂的百萬軍隊。

從同治時期,就開始對綠營裁員,到1908年,雲南,河南等省綠營兵已經全部裁軍。到了宣統時期,直隸,陝西,湖南,廣東,廣西,湖北,四川等省規定在宣統三年全部裁軍完成。

八旗軍也從光緒開始進行裁軍,裁減人員或者當巡警,或者發給遣散費去工廠。到了宣統三年八旗綠營總兵力已經只有十幾萬人。另外,還保留了20多萬巡防營部隊。其他都是清朝編練的新軍。

清朝是準備用新軍,全部替換掉所有舊軍。清朝大量裁撤綠營並沒有鬧出什麼事兒,這在歷代的裁軍史上也是比較少見的。

清朝一共編練了20萬新軍,戰鬥力最強的是北洋2,3,4,6鎮,戰鬥力第2檔次的,北洋第1鎮和第5鎮,也都在袁世凱手裡。另外,第2檔次的還有,袁世凱指揮的武衛左軍,北洋新編練的第20鎮,還有北洋出人訓練的禁衛軍。

第3檔次的,江蘇第9鎮,湖北第8鎮,雲南第19鎮,甘肅混成協,河南第29混成協。其他新軍實際上都沒有什麼值得一提的戰鬥力。辛亥革命爆發的時候,在河南的武衛左軍趙倜一個反擊就拿下了豫西和潼關。在山西,薑桂題指揮的武衛左軍和北洋第3鎮也輕鬆打敗山西新軍。

陝西的新軍遭到甘肅混成協和甘肅舊軍攻擊,根本佔不到優勢。雲南新軍比較好是清朝重視西南邊陲給了不少優待。湖北新軍是張之洞一手操辦,還守著一個大軍工廠,江蘇新軍是有錢。其他新軍,都沒有什麼真實力。

等於袁世凱掌握了清軍8成的戰鬥力,其他2成還基本都參加了辛亥革命。那溥儀還有什麼可以反抗的呢?


深度軍事


首先,要認識到,威權與權力來之哪裡?

來之下面,來之部下的支持,不是來之看著很厲害的職位,皇帝這個職位也不行;不是來之道德高位,忠君愛國大義也不行。

大清皇室失去下面的支持,不能有效控制軍隊從打太平天國就開始了,為了打太平天國練團練,讓曾國藩們自籌錢糧,自組軍隊,自用軍官,甚至文職軍官們也憑曾國藩們定奪。

皇室只有在曾國藩們的奏章上畫圈同意的權力,就算皇室不畫圈不同意了,那麼還是曾國藩們再換一個人再上一個奏章而已。你要是在軍隊裡面工作,為了生活,為了升遷,為了自己的人頭安全,你聽誰的?

八旗兵更是笑話了,上面說了大清皇室窮的很,這個窮是沒有財政能力,還不是沒錢,只是錢怎麼花他掌控不住。你在一個又大又有錢的單位上班,工資不到兩萬元其實只有兩千五百元,但是沒辦法也要高興的穿的鞋連鞋底也沒有的岳雲鵬式保安,領導讓你去單挑李逵你去不去?

二十萬新軍很多了,一萬也夠,畢竟溥儀沒有群眾基礎的一個匹夫而已。


葭明通半瓶歷史


溥儀退位的時候,清朝真正能打的就唯有北洋軍了,而且北洋軍也沒有二十萬的作戰部隊,實際上袁世凱手上只有大約七萬人。

袁世凱手上北洋六鎮新軍,乃是自甲午戰爭之後,清廷便開始籌備。

到了八國聯軍侵華之後,清廷更是放開了新軍招募,使得新軍基本都是漢人,沒有了八旗和滿清貴族的節制。

新軍之中便有許多的留學生,這些人留過洋,軍事素養十分出眾。重要的是這些人有過進步思想。

武昌起義就是湖北新軍發動,間接的導致了東南半壁所有新軍的起義,這在一瞬間就使得清政府元氣大傷。

清政府一開始並沒有使用北洋軍,而是用的八旗軍和一些淮軍舊部,但是在戰場上不到兩天,就被新軍擊潰。



所以清政府迫不得已才啟用袁世凱,將北洋軍投入了戰場,此時北洋軍一共七萬多作戰部隊,軍餉還不能滿額。

這就說明清政府此時手中,雖然號稱還有幾十萬大軍,但是戰鬥力和裝備,都不如新軍。


新軍本是清政府為了抵禦外敵所成立的新式軍隊,然而最後卻成為了清政府的掘墓人。

參與起義的新軍大約有五多人,這些人後來大部分都成為了各地軍閥的武裝,也是他們,在這個梟雄後來發動了護國戰爭。

北洋軍在當時算得上是最精銳的存在,主要原因在於袁世凱練兵有一套,而且練兵早,將領水平都十分高。

所以慈禧死後,隆裕太后和攝政王載灃才會打擊袁世凱,使得袁世凱罷官還鄉。

但是北洋軍中多是袁世凱的嫡系,尤其是徐世昌,還是袁世凱在朝中最大的支持者。

誰都知道北洋軍只能由袁世凱才能鎮的住,同時也都明白沒有北洋軍又萬萬不能。這是一種矛盾的心理,又是忌憚,但又是迫不得已。

當袁世凱喊出“身世蕭然面不愁,煙蓑雨笠一孤舟”時,誰都明白袁世凱梟雄,無人能奈何得了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