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大禹治水治的是黃河流域,為何大禹陵卻在浙江紹興?

真實的謊言81769388


大禹出自姒姓部族,這個族群最早活動在汾水下游,歷史上的汾水下游也是汾水時常氾濫,和山洪暴發的多發地帶。巜左傳.昭公元年》記載有金天氏的裔孫臺駘,曾在汾水下游治理水患,當地有沈、姒、蓐、黃四部先民參與,後來臺駘在這裡將以上四部組建為臺國,併成為以上四部的共主和始祖。臺國中的姒姓部族,無疑就是姒姓大禹的祖上,也說明了善於治水的大禹其治水的技能是承襲於臺駘的,同時也印證了《左傳》中多次提到汾水下游為大夏之虛。據民國版的《新絳縣誌》所記:"絳邑,皇古為臺駘之國”,可見大禹姒姓一族出自汾水下游的絳州即今新絳縣一帶。到堯舜時期所傳說的大禹治水的故事,孔子則說大禹"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是說大禹不提倡建造高大的宮殿,卻在農田四周挖溝渠排水抗澇方面盡力盡責了。據此說來,夏朝的都城與宮殿至今在考古中疑問頗多,應該是與大禹不提倡修建大規模的宮殿有關,又說明所謂的大禹治水主要是在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同時由此提高了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卻為家天下的社會體制變革創造了條件。後來大禹做了天子後巡視天下在浙江去世,此時這裡的良渚文化剛剛消失不久,想是善於治水的大禹對良渚的水利工程早有所聞,但無法找到良渚的人將其叫到中原來詢問學習,便下決心長途跋涉去往浙江取經,不料竟是一去不返中原了。


104795901406雲在青天


大禹治水如今對於很多中國人來說,都被當成了常識來看待的事情。那麼,大禹治水的真實情況是如何的呢?

傳世大禹畫像

在傳世文獻之中,大禹治水的故事主要見於《尚書》、《史記》等文獻的記載。《尚書》、《史記》當然都是具有著極高史料價值的文獻。但是,我們要知道,《尚書》和《史記》都是形成於戰國秦漢年間的文獻,而這已經距離人們所認為的大禹治水發生的時間過去了將近兩千年。以兩千年後的文獻來說明兩千年的事情,不覺著有些危險嗎?

近代以來當疑古思潮興起之後,大禹治水就曾經遭到過質疑。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先生有一個非常著名的觀點,層累地造就中國古史說,認為早期夏代以前的歷史,在很大程度上是後人建構出來的歷史,而非歷史的真實。他的觀點曾經被總結為“大禹是條蟲”。因為顧頡剛先生曾經說過,大禹應該不是一個具體的歷史人物,他應該是一個部族的圖騰。當然,顧頡剛先生疑古過甚已經被很多學者指出。不過,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我們並不能簡單地將傳說當史實來看待,這是毫無疑問的。這是疑古思潮帶給我們最大財富。

疑古思潮的主要代表性人物顧頡剛先生

具體到大禹治水來說,我以為,大禹治水的傳說有一個被逐漸放大的過程。大禹是夏人的首領,夏人主要活動在豫西一帶地區。在龍山文化後期,世界範圍內都存在著大洪水的歷史記憶。地質學家告訴我們,那是第四紀冰川融化的結果。在全世界範圍內,很多地區都發生了洪水。在我們中國的黃河流域也是如此。根據傳世文獻的記載,大禹首先治理了黃河。這是斷然不可能的,因為在當時的生產力條件下,人們並不具備治理黃河的能力。從考古材料來看,在龍山文化後期,豫東一帶地區的考古文化明顯呈現出衰落的跡象。而這種衰落也與大洪水有關。在豫東的平原地區人們面對著大洪水是無能為力的,於是,洪水一次次地毀滅家園,從而導致了豫東地區文明的衰退。相反,在豫西山地,一則說當洪水到來的時候,人們可以躲避。二則說,豫西山地河流並不是特別大,在這種情況下,當比較小的河流泛濫的時候,人們是有希望戰勝他的。於是,豫西一帶的人們在面對著洪水的時候,不是躲避,不是退讓,而是組織起來與它進行鬥爭。在與洪水的鬥爭之中,人們建立起了比較嚴密的組織,在這個過程中領袖所發揮的作用要遠遠大於平時。而大禹就是這樣的一個以治水而聞名的領袖,在大禹的帶領下,夏人們團結起來與洪水作鬥爭,最終戰勝了洪水。

鄭州黃河岸邊的大禹治水塑像

在這個過程中,夏人的組織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夏人的文化有了很大的進步,最終戰勝洪水之後,夏人組織起了早期的國家機器。而且,由於大禹在治水過程中所形成的巨大威望,大禹的後代就成了夏人當然的領袖。就這樣,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王朝就此誕生。因而,在夏人的歷史記憶之中,大禹治水就成了最偉大的史詩!當時還沒有文字,人們的歷史記憶主要靠口耳相傳。在夏王朝建立的四百年間,大禹治水的故事在不斷的口耳相傳之中,被賦予了很多神話。這是可以理解的事情,古人有非常濃重的鬼神觀念。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早期歷史記憶之中,都是人神不分的。

夏王朝主要活動區域

後來,夏王朝被商王朝所取代。商王朝消滅了夏王朝之後,並不是以敵對的佔領者而出現的。雖然我們今天大體可以知道,夏商兩個王朝有著不同的族源。但,新來的商王朝以夏王朝的繼承者而自居,他們宣佈自己也和夏人一樣,他們和夏人有著共同的祖先。他們認為自己的祖先契和大禹都是黃帝的子孫,大禹也被商人當成了一個偉大的神話般的歷史領袖。在商王朝建立後,大禹治水的故事並沒有被消滅,而是也被商人接受下來,並且被商人廣泛傳播。商人活動的區域比夏人活動的區域大得多,於是,大禹治水的故事就在更大的範圍傳播開來。大禹本來治水的時候只是治理了豫西一帶的山水,到了商王朝的時候,大禹治水的傳說已經被放大為治理了整個商王朝勢力所及的範圍之內的山川。

“遂公盨”的銘文有大禹治水最早的記錄

周王朝建立後,周人起源於西方,但是周人也不是以殷商的對立面而出現,他們也宣佈自己是商王朝的繼承者,自己的祖先棄和商王朝的祖先契,有著共同的父親帝嚳。就這樣,周人也接受了大禹治水的傳說,也把大禹治水當成了自己民族先民偉大的創舉。周人活動的範圍比商人更大,於是大禹治水就被放大到所有周人勢力所能達到的地區。前些年曾經出土了一尊青銅器“遂公盨”,其中的銘文就記載了大禹治水的傳說。而“遂公盨”被認為是西周中期的器物。這就說明至少在西周中期,大禹治水的傳說已經被周人所廣泛接受。

今天的大禹陵建築群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南方的越人開始北上,他們在於中原民眾的交往過程中,他們也逐漸接受了中原文化,最終與中原民眾融合為一體。於是,本來和中原民眾並非同一族源的越人也宣佈自己是炎黃子孫。就這樣,大禹治水的傳說也被傳到了南方。而在傳說傳到當地後,大禹治水也被認為不僅治理了中原地區的河流山川,包括越人生活區域內的山川也被大禹治理過了。而且,他們也把大禹作為了自己的領袖。在中原地區,本來沒有大禹陵,這顯然是由於時間的久遠,人們早就忘記了大禹葬在哪裡了。但是,這會兒,越人大禹就葬在自己這裡。他們把自己的祖先陵墓當成了大禹陵。而且為了解釋為何大禹陵會出現在越人生活的會稽,他們還說大禹在治理完山川之後,作為天子巡視四方,走到會稽的時候去世,就葬在那裡了。

中原地區的百姓,對大禹巡視南方去世的傳授也接受了。因為他們早就忘記了大禹陵在哪裡。當別人說大禹陵在這裡的時候,他們很自然就接受了。而作為越人,也不是有意偽造。他們相信大禹就是自己遠古的領袖,大禹陵在這裡也是應當的。

最後要說的是,我們國家很多古代帝王陵墓都是傳說中,比如黃帝陵、炎帝陵、伏羲陵等等,都沒有經過科學的考古發掘。但是,在經歷了幾千年的文化積澱之後,這些陵墓本身是不真的,已經不重要,他們已經成為我們民族文化認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大禹治水已經成為全體中華兒女共同的精神財富。


野叟雜談


大禹治水發生在唐堯禹舜時期,而良渚或是重要的都城或宗教祭祀中心,城池為同期世界最大,同其它境外幾個文明的小城邦就規模而言不是一個概念,三入家門而不入就流傳於此,大禹治水應該最先從這裡開始,但最終還是毀在大洪水,人群逐步向安徽河南等中心遷徙,大禹制九州鼎說明治水是全國範圍,但後來大禹死在太湖治水視察的路上這個倒是很可能,為什麼要埋在紹興那麼就留下更大的想象力了,順便提一下,上古炎帝的勢力範圍在 長江淮河流域為主,唐堯禹舜是屬於炎脈,為什麼找不到夏,……這個呢得問殷商東夷,夏朝末期就一敗寇,不客氣的說夏文明啟始於炎帝神農一脈的長江文明,中期輝煌於黃河,最後遁行於古蜀三星堆,
就留下甲骨文禹蜀兩隻蟲子,黃河文明進入輝煌期

中國長江下游環太湖流域的古文化發展序列清晰,是一個具有自身特色的獨立的文化區,從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先後經歷了馬家浜文化(5000-4000BC)、崧澤文化(4000-3300BC)、良渚文化(3300-2300BC)、錢山漾文化(2300-2100BC)和廣富林文化(2100-1800BC)等發展階段。公元前4000年前後的馬家浜晚期末段,東山村遺址便已出現編號為M101的早期權貴墓葬,墓中隨葬品共33件(套),其中玉器21件,玉器種類有玉璜、玉玦、玉管等,該遺址還發掘出一批公元前3800年前後的崧澤文化早期的隨葬較多陶器、玉器、石器等的貴族大墓,這些大墓集中於一個墓區,與小墓分開埋葬,顯示出當時已存在明顯的社會等級分化。馬家浜、崧澤時期的文化積累為良渚文明的出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良渚文明所處的年代約為公元前3300-2300年,這是中國史前文化發展的特殊時期,經歷了黃河流域廟底溝文化、大汶口文化,長江流域油子嶺文化、凌家灘文化、崧澤文化和北方地區紅山文化的擴展與融合的大發展之後,各個地區的考古學文化逐漸走向一段穩固而快速的發展階段。良渚文化是其中最為典型的一支。良渚文明存在的時期,也正是古埃及、蘇美爾、哈拉帕文明開始出現的年代。鑑於此,我們認為以良渚文明為代表的這一時段,可稱為良渚時代,它上承廟底溝時代,下啟龍山時代,是中國乃至世界文明誕生及發展的重要時期。




我們的中華文明是一個沿著長江黃河不斷遷徙相互交融的文明


紫竹醉清風


說說我的看法。

大禹出自西羌,的確大禹治水應該在北方。在《尚書》禹貢裡也確實反應的是治理北方水系為主。其中還提到了疑似甘肅的地名合黎,但似乎大禹治水涉及面非常廣,也提到長江水系。這是古人誇張,還是確有其事很難考證。我的看法大禹不是代表一個具體的人,而是指民係為主。如果一個時代都在治水,這是有可能的。

 『導嶓冢,至於荊山;內方,至於大別。岷山之陽,至於衡山,過九江,至於敷淺原。導弱水,至於合黎,餘波入於流沙。導黑水,至於三危,入於南海。導河、積石,至於龍門;南至於華陰,東至於厎柱,又東至於孟津,東過洛汭,至於大伾;北過降水,至於大陸;又北,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於海。嶓冢導漾,東流為漢,又東,為滄浪之水,過三澨,至於大別,南入於江。東,匯澤為彭蠡,東,為北江,入於海。岷山導江,東別為沱,又東至於澧;過九江,至於東陵,東迆北,會於匯;東為不江,入於海。導沇水,東流為濟,入於河,溢為滎;東出於陶丘北,又東至於菏,又東北,會於汶,又北,東入於海。導淮自桐柏,東會於泗、沂,東入於海。導渭自鳥鼠同穴,東會於灃,又東會於涇,又東過漆沮,入於河。導洛自熊耳,東北,會於澗、瀍;又東,會於伊,又東北,入於河。九州攸同,四隩既宅,九山刊旅,九川滌源,九澤既陂,四海會同。六府孔修,庶土交正,厎慎財賦,鹹則三壤成賦。中邦錫土、姓,祗臺德先,不距朕行』

為何大禹陵在浙江紹興?這個問題我的推理是,大禹是大鯀後人,大鯀是顓頊後人。浙江就是大鯀的故地。大洪水發生後,大鯀族又被打敗,於是被一分為二分別發配四川和東北。大禹出自四川支,經甘肅、陝北、寧夏返回。最早的夏在西部是完全合理的。之所以大禹陵在浙江,那是因為商湯滅夏後讓夏人返回了老家浙江,就是百越。《尚書》裡的商書有記載。所謂放桀於南巢,很多書裡都說過。

『商書·仲虺之誥

湯歸自夏,至於大坰,仲虺作誥。成湯放桀於南巢,惟有慚德。曰:予恐來世以臺為口實。』

夏人返回浙江,後人再立大禹陵是完全可能的。這樣也就使得羌族和浙江都有大禹文化。羌族裡有一大部分是夏人基因O1,應該就是夏滅逃向有娀之墟,最後融入羌族的人。


國病


紹興這麼多溝都是大禹挖的



為了祖國家裡蹲


看看紹興河道十幾米下的古沉木就可以想像以前這裡的洪水有多少厲害了,古代沒有疏導積壓的泥沙,所以河流只能築壩,且越築越高,水大時風險也隨之而來,潰壩常常發生,大地村莊遭受巨大災難,所以大禹冶水從內陸疏浚河道到沿海紹興是應該成立的,至少對於冶水的覺悟他是發起人和號令人,且是行動人


彌和園雕刻藝術


大禹是個民族,不是單純的一個人!


我是你媳婦的球迷


南北朝五胡亂華時期,漢人衣冠南渡。歷史文化也要南渡。會稽山應該是因河南的檜楫山得名。大禹陵也只是個衣冠冢。


中心是悼


禹在位的第十年東行,到了會稽後去世(竹書紀年載為四十五年[28]),皇甫謐認為禹享年一百歲左右[31][32]。禹去世後,其子啟繼夏朝天子位[33]。故大禹陵在紹興!


BATTM


禹陵在紹興禹陵村有娰姓看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