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印度“殲敵者”號潛艇是不是一個花架子呢?

香榭麗舍15


不要小瞧印度,這個大國能造航母,能造大型驅逐艦,能造大型護衛艦,能造核潛艇。早在1978年,印度就開始研發國產核潛艇,經過了20年研製和設計,到1998年,印度開始建造首艘國產核潛艇—“殲敵者”號。這艘核潛艇總造價29億美元,技術特徵十分獨特,是世界唯一一艘即是攻擊核潛艇,又是戰略核潛艇的怪物,也是世界唯一一艘同時配備三種潛射導彈的核潛艇。

和印度國產戰機、國產航母等國產武器研發項目一樣,“殲敵者”號核潛艇同樣存在嚴重延期的問題。“殲敵者”號核潛艇在建造11年後才下水,並繼續拖了7年的時間才“依依不捨”的服役。即使服役後,它仍然處於漫長的試驗測試階段,直到去年11月,印度總理莫迪才親自在推特上高調宣佈,“殲敵者”號核潛艇成功完成了首次戰備值班任務,終於具備“完整”的作戰能力。

作為攻擊型核潛艇卻攜帶彈道導彈,這在世界上還是首次。殲敵者號在2013年8月正式啟動反應堆,點火運行,到2014年8月達到全功率狀態,隨後進行大規模的海試。該潛艇排水量6000噸,水面航速15節,水下最大航速24節。主動力系統為壓水式反應堆,配備一座小型83兆瓦增壓輕水反應堆,由印度甘地原子能研究中心自主研製。殲敵者號裝有12枚攜有一噸核彈頭、射程700公里的K15短程潛射彈道導彈。導彈直徑0.75米,總長9米,可將一噸重的彈頭髮射到700公里外。在2008年2月進行了首次試射,K15導彈順利衝出水面,但隨後下落不明。

“殲敵者”號的最厲害的武器是K-4潛射彈道導彈,潛艇中部有四個垂直髮射系統,可裝載4枚K-4潛射彈道導彈,導彈長度12米,彈徑1.3米,全彈重量17噸,帶有一枚2噸的核彈頭。首次水下平臺發射是在2014年3月24日,印度在2016年初進行了K-4導彈的最後一次水下平臺發射,同年3月,殲敵者號核潛艇在水下發射了一枚K-4型潛射彈道導彈,試驗獲得圓滿成功。印度立即宣佈繼美國、俄羅斯、法國、英國、中國之後,成為世界上第六個具備使核潛艇水下發射戰略核導彈能力的國家,是世界上第六個具備三位一體全面核威懾能力的國家。

“殲敵者”號國產核潛艇項目進度異常緩慢,頻頻遭遇巨大技術問題,印度海軍顯然等不及了。於是在2012年,印度再次從俄羅斯租借到一艘“阿庫拉-2”級核潛艇,租期長達10年,每年的租金大約為1億美元。“阿庫拉-2”級核潛艇的到來,讓印度海軍終於再次擁有核潛艇,在“殲敵者”號核潛艇服役前,它填補印度海軍核潛艇領域的空白。

在2017年,印度第二艘國產核潛艇下水,它進行了很多改進設計,印度宣稱其作戰性能有明顯提升。但此次印度海軍再次租借俄羅斯的核潛艇,無疑是說明印度海軍對國產核潛艇的不信任,很明顯,印度國產核潛艇顯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科羅廖夫


印度對外宣稱,國產自主研發的核潛艇“殲敵號”在2016將會正式服役下水,這一舉措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重視。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關於“殲敵號”的音訊,外界普遍猜測前段時間炒的沸沸洋洋的殲敵者號就是印度虛榮心下的空架子。

印度對外公佈的“殲敵號”的外形設計圖來看,“殲敵號”的長度的達到110米、半徑5米,“殲敵號”的下水排水量達到了6600噸。並且在執行任務時“殲敵號”可攜帶六枚導彈充當戰略威懾力量。“殲敵號”的出現無疑為印度海軍在軍事領域上長了面子,但是從服役到現在去沒有任何進展,這是否說明他就是個空架子呢?

致有關人士分析,“殲敵號”採用的並不是核反應堆動力裝置,而是用柴油機和電力結合,印度海軍將設計安裝的核反應堆並沒有安裝到“殲敵號”內而是在動力系統中安裝了一個柴油機主機艙。這一消息傳出外界讓許多人忍俊不禁,那麼此次印度真的創造了一個新的世界紀錄,最大的柴油動力“核潛艇”。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殲敵號在服役期間。因操作不當出現了海水侵浸的事件,導致核潛艇內外都遭到了海水的腐蝕,由於殲敵者號一直在等待維修無法正常運行。還有消息稱,印度核潛艇在其執行過程中,因海軍操作不當使潛艇與障礙物發生撞擊,導致核潛艇的側身撞出了一個大洞。潛艇的聲吶系統遭到了嚴重的損害,需要進行維修。這種猜測還是有可靠性的,畢竟在印度軍隊中裝備出現造作事故屢見不鮮。

殲敵者號的很多設備和配套設施都不完善,也即是說印度花費巨大經理將其製造出來,卻沒有能力對其進行基本的維護和修理作業,都是本國技術有限惹的禍。由於相關製造和維護能力均不具備,印度只能與俄羅斯合作。但是在價格方面雙方沒有商量合適,所以這艘核潛艇只能放在港口,閒置至今了。


利刃號


“殲敵者”,2009年悄密密地下水,按照印度的脾氣,從來不會只幹不說。其退役的海軍中將A.K.辛格扯開嗓子嚷嚷道,正在迅速趕上中國。並稱,“殲敵者”並美俄的也毫不遜色。呵呵,剛剛學會走路的小孩子,跑起來以為比大人都快。說是這麼一說,要是跑起來試試,大約只能碰得頭破血流。下水時動靜不是很大,入役也沒消息,一年以後出了事,有意思的是,其海軍總部居然不知道。一切都如此悄沒聲息,只有媒體人,還有那位退役中將鬧了一時。工程耗時46年,被瘋狂吐槽,有一艘已經和魚兒睡到一塊了,這一艘也會差不多,真是一語成讖。不只一個花架子,是直接報廢。不要把進了海水這事,想像得太過容易。

●千國萬國印度造。射程3500公里的K15,誰信?打了3次,射程700公里,有成功也有失敗,是成功的,印度肯定。從700公里增加到3500公里,正自高興不已,巴巴就出了事,話說別隻忙著高興。若問靠了誰的幫助,世上沒人說得清,有違國際法,提供幫助的國家,賺了銀子吃飯慢慢香,都悄沒吱聲,你的就你的吧,高興就好。誰提供的材料,打哪弄的核動力,謎一樣,霧一般,印度的事一直這樣。印度所努力的,魂舞大漠知道一樣事,那便是他的潛射導彈,改自陸基型“大地”,比“烈火”要可靠些。致於其它相關技術,就多有貓膩,非說關鍵技術自主了,是不是哪個不知,有誰人不曉?

●第一艘的命有點不好。入役沒有一年,即弄一個報廢,這在五個核潛艇裝備國家中,是絕對不可想像的事。而在三哥這,一切皆有可能。這是造價超過26億美元的潛艇呀,進了水,居然不上報。若問怎麼進的,不過潛艇兵的粗心大意,忘記了關艙門,發現進水以後,才手忙腳亂地去緊急處理,可能艇長怕擔受追究處理,打死不說,直到上級來檢查時才發現,原來已泡了很久,必須全部拆開大修一遍,就是全部更換了,也會變得十分脆弱,勉強使用,湊合著訓練,就是很理想的維修效果了。這真是出師不利,世上再沒有了“殲敵者”,2017年底,“殲敵者”級第二艘“阿里達曼”下水了,經過一年舾裝,再經過一年海裝,2019年底可期入役。“殲敵者”的出事,使其國產核潛艇計劃,要推遲到2020年,只是因為一個大意。像這樣的大意事件,在其海軍,就是一個大概率事件,不出事就不正常,其航母還能養雞對不,幾近荒唐,不出事才怪。

●不能只聽他怎麼說。要看他究竟能幹成多少事。自2014年開啟“印度製造”以來,70%的裝備要自主,目標不謂不宏大,可是一件也沒真正實現過。主要的原因是,自主技術能力太差,提供技術支援者,搞配套可以,但能真正轉讓技術者,一個也沒有,全靠印度自家琢磨,這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技術自主即不成,使用謹慎,能嚴格按照操作規程來,也不致出現太大問題,核潛艇出事就不是小事,一旦發生核洩露,就是任何國家也不能承受的。租借來的核潛艇,被撞成1.5米*1.5米的大洞,花了6億難修好,恐怕由此造成的巨大經濟損失,只有印度來掏腰包,壞事變好事,俄羅斯恐怕真要大賺一筆。


魂舞大漠


圖注:2014年9月,印度首次公開其“殲敵者”號彈道導彈核潛艇清晰照片

2014年,印度首艘戰略核潛艇“殲敵者”號出現在公眾視野當中,這艘潛艇來得並不容易,前後歷時超過30年,印度沒有經驗,所以搞“殲敵者”號的時候,很多技術方面都需要從俄羅斯這裡取經,舉個例子,蘇俄潛艇習慣採用雙殼體結構,因此“殲敵者”號也沿用這種結構,這從其外殼特點上就可以看出來,比如其艇體側面可以看到明顯的排水孔,這正是雙殼體結構的典型特徵。

“殲敵者”號的中部有一個導彈垂直髮射艙,據印度媒體表示,這裡可以裝入12枚K-15彈道導彈,射程只有700公里。顯然,這麼小的射程是難堪大用的,對比一下其他國家的潛射彈道導彈,以美國“三叉戟Ⅱ型”為例,其起飛重量59噸,射程1.1萬千米。由此可見,“殲敵者”號上的潛射導彈,最多隻能近距離打擊近岸目標,這需要潛艇本身儘量接近對手國家近海,無疑是比較危險的,很容易遭到對方的伏擊,實戰效果幾近於無。從這個角度來看,“殲敵者”號確實只是個花架子。

其實,既然“殲敵者”號是印度開發的第一艘核潛艇,其實戰意義不大,更多是試驗性質,用來掌握核潛艇的完整設計和建造經驗,為下一步開發更大噸位和更大射程的潛射導彈做一些技術上的探索和儲備。為此,僅有一艘“殲敵者”號也許都是不夠的,為了加速推進核潛艇和潛射導彈的研製進程,可能同時需要兩艘甚至更多數量的“殲敵者”號,用來同步試驗和驗證眾多關鍵技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