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1 “小迷糊”王世臣藝名的由來,相聲界知道這藝名來歷的不足三位!

“小迷糊”王世臣藝名的由來,相聲界知道這藝名來歷的不足三位!

  相聲界自古以來就有“人不得外號不富”的說法。作藝之人能有一個響亮的外號,更容易揚名立萬。最直接的好處莫過於有了飯轍,能靠作藝行走江湖養家餬口。可是這外號並不是藝人們自己起的,一般都是觀眾和相聲同行給予的“美稱”。

“小迷糊”王世臣藝名的由來,相聲界知道這藝名來歷的不足三位!

  在老一輩相聲藝人,有藝名響亮好聽的,比如:“小靈童”趙佩茹、“萬人迷”李德鍚。可絕大多數的藝名外號都帶有貶損諷刺的意味,比如:“么雞”侯寶林、“狗尿苔”張寶茹、“大狗熊”孫寶才等等不勝枚舉。其實,在相聲藝人中還有一類比較中性的藝名。例如今天要聊的北京相聲名家“小迷糊”王世臣。

“小迷糊”王世臣藝名的由來,相聲界知道這藝名來歷的不足三位!

  王世臣先生的名字對於京津華北乃至上海的相聲老觀眾都不陌生。馬季先生眼中的王世臣是相聲界的巨人。其實早在馬季還在啟明茶社“蹭聽”的時候,“小迷糊”王世臣就已在京津兩地名聲大噪了。“小迷糊”這個外號如今聽起來沒有絲毫的貶損的意味,反而讓人覺得有點萌。不過,王世臣先生到底因何了個“小迷糊”的雅號,現在健在的老先生們也極少有人說得清了。

“小迷糊”王世臣藝名的由來,相聲界知道這藝名來歷的不足三位!

  要說這個藝名的由來,先得從他學藝開始說起。老觀眾都知道王世臣十歲那年拜師京城相聲老藝人陳雨亭為師 ,學藝期間跟隨師父在北京東西兩廟(即:隆福寺、護國寺)撂地。怎奈學藝未滿三年零一節,恩師便因病撒手人寰。陳雨亭臨終前將弟子託孤於好友張傑堯。王世臣在跟隨張傻爺學藝時結識了一輩子的摯友,也是他的同門師兄弟班德貴(班先生後跳門拜馬三立為師)。1936年學滿出師後,王世臣與班德貴正式結成捧逗搭檔。兩人先是在北京隆福寺、鼓樓一帶撂地,兩年後共赴天津。在三不管、鳥市、謙德莊等處與馬三立、馬桂元、高桂清等老藝人共同撂地表演。又過了兩年,馬家的連興茶社在東興市場內開張納客了。王世臣和班德貴也受邀在此登臺獻藝。

“小迷糊”王世臣藝名的由來,相聲界知道這藝名來歷的不足三位!

  那時演員候場時也是聚在一起聊天,互相拿對方砸掛。時間一長,大家就發現王世臣雖然年紀不大可到後臺往那一坐總是一副沒精打采、昏昏欲睡的樣子。一來二去,就有老先生說:“世臣啊,你怎麼跟個小迷糊似的。”本來是老先生們的一句玩笑話,沒想到“小迷糊”這仨字從後臺傳到了臺上,從同行傳到全國家喻戶曉。

“小迷糊”王世臣藝名的由來,相聲界知道這藝名來歷的不足三位!

  事實上,王世臣先生可是一點不迷糊,作藝之人若是整天精神萎靡、頭腦混亂那非捱餓不可。之所以得了“小迷糊”的藝名,只皆因王世臣天生上眼瞼比較長,就是老百姓俗稱的“眼皮耷拉”,看起來就像要睡著了一樣。這本來是先天遺傳,無可奈何的事。不過王世臣聽完可往心裡去了。因為他深知說相聲的在臺上與觀眾眼神的交流極為重要。眼皮總抬不起來,對錶演絕對是有影響的。於是,別的相聲演員每天練基本功,他還額外給自己加一項——練眼。每次“壓活”的時候都儘量把眼睛瞪得大大的,表演時也儘可能多融入眼神的詮釋。經年累月,終得久練久熟之功。在日後表演生涯中王世臣在舞臺上總是給觀眾留下臺風瀟灑、詞句文雅的印象。觀眾也並沒發現他眼皮有什麼異常,反倒是目光炯炯有神的表演讓人過目不忘。

“小迷糊”王世臣藝名的由來,相聲界知道這藝名來歷的不足三位!

  老先生們對藝術是嚴肅且嚴謹的。往大了說,要對得起觀眾;往小了說,要靠這門手藝養家餬口 。王世臣先生有句名言:“不能說糊塗相聲。”除了指演員使哪塊活要完全清楚的掌握其中的語言邏輯、起承轉合、人物關係、表演情緒等要素,也要求演員在上臺要拿出自己最好的精神狀態展現給衣食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