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1 进贤门城楼建于明代,关于它的由来至今是迷

我迁于揭阳,君先揭阳居。

揭阳去京华,其里万有余。

不谓小郭中,有子可与娱。

心平而行高,两通诗与书。

婆娑海水南,簸弄明月珠。

及我迁宜春,意欲携以俱。

摆头笑且言,我岂不足欤。

又奚为于北,往来以纷如。

----唐 韩愈 《别赵子》节选

进贤门简介

进贤门城楼建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正面朝东。因通抵学宫,取增进进贤士之意,故名“进贤门”。明清时为击析施更场所,每当晨曦初现,报晓号声随风悠荡,驱散朝雾,迎来霞晖,声闻全城,自有一股韵味。昔日有“礁楼晓角”之称,列为揭阳八景之一。2015年12月10日,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为第八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进贤门城楼建于明代,关于它的由来至今是迷

文人墨客

开篇,一首韩愈的《别赵子》点出了揭阳的婆娑古城风貌,而本地的揭阳人宋兆禴在此留下了名作《重开进贤门记》。该文纵横详述,文笔生辉,倚景生情,引人入胜。

“登斯楼也,极目渔湖,连城而东,环都皆水界,两河而尽头,如岛在海,如舟在江…… 揽黄岐之秀丽,絜紫峰而崔嵬,鬰地连其久寨…...”这便是对于进贤门城楼的最恰当的描述了吧!

引用{厝角頭TM}编者的话:每每读起明代潮州后七贤之一【宋兆禴】的《重开进贤门记》,我总会感慨连连,文段中作者以游人的身份把自己登楼后的所见,城楼高耸,绿水环城,视野之开阔,江山之秀丽,把城楼的位置,古城的格局,揭阳的地形地貌,山水景色尽收笔下,短短48个字,却能让我们感受到诗一般的意境,画一般的景象。虽时隔3三百余年,而今读来,亦有如梦之重游,不禁陶然。可见的文人墨客对进贤门城楼的赞美之情。

进贤门城楼建于明代,关于它的由来至今是迷

民间故事

前面提到明代崇祯戊辰科进士宋兆禴先生那篇《重开进贤门记》,实为城楼之兴建而作,如果对明史有一定了解的朋友,看到这里,肯定会觉得有点怪异,天启元年始建的城门在同一时期的宋兆禴先生于文中又为何要强调是“重开”?这“重开”是因何而来?

关于进贤门的由来可是大有来头的。传说中进贤门的建造,一种说法是,唐、宋时期,此地区出过7个有名的贤士,他们凭着非凡的智慧认定这个地方适合建造一座城门,于是便刻"进贤门"石匾一块,埋在地下。几百年过去,到了明代,这里又出了7位有名的贤达之士,他们选定这个地方建造城门,正琢磨"怎么先贤们就没发现这块宝地呢",一挖,挖出了那块石匾。于是进贤门便被认为是"前七贤"设,"后七贤"开,也就成了一座非同一般的城门。

进贤门不管进贤门是否真有传说中的那么"不一般",揭阳人对它的敬重和喜爱却是确确实实的。20世纪40年代,因为要改造旧城,古城墙及东、南、西、北4个门全拆掉了,独独保留下了进贤门,可见该门在揭阳人心目中的地位。到了现在,就是我们所看到的进贤门了。

相传早年间揭阳的地方官赴任都要从进贤门走过,以取个好意头。而揭阳人男子娶妻或者学生升学,都要在进贤门里走上一遭,说是如此便会妻子贤惠、学子高中。这个习俗至今还保持着,常有家长带着即将考大学的孩子来进贤门里走上一遍或者绕城楼转上几圈。

进贤门城楼建于明代,关于它的由来至今是迷

建筑构造

据《揭阳县志》记载,原来,自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以来,60余年里,偌大一个揭阳县居然半个进士也没有出,这对素以海滨邹鲁自居的当地官民来说,无疑是十分尴尬的事情,而且还有更深层的窘迫和焦灼。于是他们想方设法改变这一带点悲情色彩的情状,并通过传统的“修补地理”的方法,具体地说就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进贤门为之重新开辟。就是在这么一个情势之下,新任知县、江西临川进士曾应瑞作出了重开进贤门的重要决定。

“进贤”即“增进贤士”之意,充分表达了民间的一种良好愿望。虽说“进贤门”三字石匾没有落款,是何人何时题写至今无可考证,倒为这一建筑平添了一丝神秘色彩。在文化的低谷时期,揭阳需要扣开进贤之门。先贤为此殚心竭虑,身体力行,而且也有累累硕果,不久而名世的“戊辰四俊”,就是这次“进贤运动”的经典之作。

进贤门城楼建于明代,关于它的由来至今是迷

历史地位

进贤门分上下两部分,正面朝东。城楼建筑分三层,下层为瓮城门,建筑壮丽堂皇;中层为城楼:上层为琉璃亭阁,飞檐翘角,朱栏雕栋,雅致堂皇。门楼通高16.77米,纯杉木结构。首层三进5间,四周配以花窗活牖,南、北两侧各有一门亭,屋面四周起翘。上层为八角亭阁,屋面是八角攒尖琉璃顶。明、清时期,城楼上设有更夫,每当残月西斜,晨曦初现,更夫吹响报晓号角,角声随晨风传遍全城,揭阳古八景之“谯楼晓角”因此得名。

进贤门城楼位于五门之首,昔日钟鼓晓明已成为历史风景,以往文武官员进士都要从此门经过;进贤门又位于城中心出口处,是其余四门的交通枢纽位置,由其知道县衙禁城而作为大城门,起到防御的作用。如今在旧城改造中,其余四门全部拆除,而仅有进贤门独存,为以往的历史研究提供了活标本。

进贤门城楼建于明代,关于它的由来至今是迷

法学价值

进贤门城楼,为进贤之门,自建立以来历代大事会在此敲击钟鼓,从而颁布诏令等。作为揭阳古址的标志性建筑,此地也是为活地标。

正所谓明清时为击析施更场所,每当晨曦初现,报晓号声随风悠荡,驱散朝雾,迎来霞晖,声闻全城,自有一股韵味。昔日有“礁楼晓角”之称,列为揭阳八景之一的进贤门,是作为揭阳古城法律文化研究的入口。

记得小时候,爸爸和奶奶总在我吵闹的时候说带我去“红亭”的“亭脚”玩,总会跟我说在那个时候一般就是四个城门,而我们是有五个城门,这里是仅剩的一座中心。

当时懵懂无知,只是觉得这里好漂亮与其他公园不一样,现如今,看到焕然一新的进贤门城楼,也无法感受到儿时的欢乐,只是添了些许对瓮城沧桑、历史古建的感慨。

榕城,讲不完的故事,无处不在的法学历史价值,让我们从进贤门开始,走进这婆娑的历史文化古邑,探究丰富多彩的文化韵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