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5 5個月新增7000家!診所數量迎來大爆發

5個月新增7000家!診所數量迎來大爆發

不久前,國家衛健委公佈了2018年1-5月的醫療服務情況,其中全國診所數量由2017年年底的21.1萬個,增加到2018年5月底21.8萬個,也就是說,5個月時間新增了7000家診所。與去年同期相比,這一數據變化更“劇烈”,去年5月底,全國診所(醫務室)206086家,今年5月底為217873家,增加11787家。

大家不禁要問:為什麼診所會有如此猛烈的增長呢?而這麼多診所是否都能在市場環境下生存下來?在診所運營管理方面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政策給力!體制機制的束縛逐步破除

注意觀察國家衛健委公佈的數據,在診所迅猛增長的同時,有一個數據卻在快速減少,那就是村衛生室的數量。2017年5月底,村衛生室638374所,到今年5月底為633273所,同比下降5101所。當然,這是否意味著,有一批村醫因為村衛生室以達標整合或因補助少且不能及時足額到位而自謀生路變身做了診所,還不得而知。但估計會有這麼一個因素在。

除此而外,國家政策和醫生思維的變化也可能是加速診所迅速增加的一個重要因素。

那麼,國家在開辦診所方面有啥新政策呢?據筆者所知,起碼有三:一是診所不受醫療機構佈局限制,也就是說,即使一家診所與另一家診所挨著也可以,不再有相距必須達到多少多少米的限制;二是在職醫生可以開辦診所;三是隨著醫師多點執業政策的反覆強調,一股衝破限制的力量越來越成為主流,特別是《醫師執業註冊管理辦法》將執業地點由某一醫療機構變更為某一“省”或“縣”區域註冊,最高法對《刑法》非法行醫行為的修改,極大的為醫生依法執業鬆了綁;四是中醫診所以及在養老機構開辦診所實行備案制政策,也使得開辦診所更加容易。

在這些諸多利好政策的鼓舞下,一批有技術有創業衝動的醫生也在更新自己的觀念,加之公立醫院改革,特別是醫療服務價格改革、公立醫院薪酬制度改革等的步履蹣跚,以及針對醫藥購銷領域反腐浪潮一浪高過一浪,很多先知先覺者,已經感受到在公立醫院做醫生風險大收入不可能有想象中的高,因此一股有一股力量正在謀求衝破體制機制的束縛。在種種力量內外加攻之下,會有更多醫生走出體制開辦診所。

5個月新增7000家!診所數量迎來大爆發

20多萬家診所能不能生存下來?

隨著越來越多的體制內醫生走出來,診所自然會越來越多。但問題是這越來越多的診所,是否都會活得很健康呢?恐怕確實是一個問題。

一方面,政策有積極的利好方面,但也有不利的方面。比如,很多地方對諸如診所這類難以監管的“個體戶”式的小型民營醫療機構,出於醫保基金安全的考慮,並沒有給他們報銷資格。

另一方面,必須承認,目前快速增加的診所大部分並不是真正的準醫生所開,很多診所是由藥店轉來,因為開藥店的標準提高了,既有面積、設施的要求,也必須要有“執業藥師”,而且越來越嚴格的監管表明,不允許“掛證”或“借證”,因此,一些之前開藥店的轉身開辦起了診所。

而這些人,想辦法聘請一些退休的醫生或在村衛生室整合中不想繼續留在衛生室的村醫,來開辦診所。這些診所,儘管不缺經營技巧,但對診所的生存之道還比較陌生,因此,如雨後春筍般起勢的診所是否能夠在市場中還有待磨鍊。

診所有風險,開辦需謹慎

診所有風險,開辦需謹慎。診所運營管理方面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一要注意嚴格遵守法律法規。嚴格遵守醫療衛生管理法律、法規、部門規章,診療護理規範常規,堅持“三嚴三實”,誠信經營、科學管理、規範執業。

二要注意防風險。既要注意防止醫患糾紛,又要注意避免被執法部門、媒體以及同行互掐所“盯住”。在防止醫患糾紛方面,要特別注意篩選高危病人,治該治的病、治該治的人的病,用熟悉的藥,努力第一次就做對,養成職業化習慣,把病人當病人。在避免被執法部門、媒體“照顧”方面,要堅持依法規範執業,不要投機取巧,不要懂歪主意想騷注意。在避免同行互掐方面,要懂得相互尊重、公平競爭,與人為善,共同進步。

三要探索自己的商業模式。突出特色,揚長補短,要懂得自己活下去活得好的唯一方法是努力為客戶創造價值。按照美國新港新聞造船和碼頭公司的創辦人杭亭頓曾經在1866年說過這樣一段話:“我們要造好船,如果可能的話,賺點錢。如果必要的話,賠點錢。但永遠要造好船。”來做自己的診所。

總之,開辦診所和做人一樣,必須把“健康”放在首位,因為只有健康,才能長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