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2 三甲醫院現1元掛號費,拿藥患者蜂擁而至!

導讀:據報道,陝西省開展城市公立醫院改革以來,患者到醫院買藥比改革前明顯增多。報道稱:對只開藥不診查的患者,保留了方便門診掛號費,明確規定醫院按最高不超過每次1元收取。

近日,西安晚報曝出一則新聞,自2017年4月陝西省開展城市公立醫院改革以來,患者到醫院買藥比改革前明顯增多。報道還稱:對只開藥不診查的患者,保留了方便門診掛號費,明確規定醫院按最高不超過每次1元收取,既方便了廣大患者,又減輕了他們的經濟負擔。

何謂“只開藥不診查”呢?翻譯過來大體就是:患者需要什麼藥,就可以直接跑到醫院藥房要求開什麼藥。

如果只需支付1元錢的“入場費”就能到公立醫院藥房拿藥,對患者來說何樂而不為呢?畢竟,在很多普通老百姓的心裡,姓“公”的藥房或許比姓“私”的“可信”很多吧。

與患者的樂此不疲相比,醫院的處境——至少從數據上看——並不風光。根據《西安晚報》的報道,陝西省物價局對19家樣本醫院監測數據顯示:從2017年4月1日到2018年3月31日的一年時間,醫院藥品收入55.66億元,同比減少了2.18%。

患者多了,開出去的藥多了,藥品收入卻變少了,對醫院來說,也不知是喜是憂。

近年來,醫院藥房虧損已經成為很多公立醫院“不能承受之輕”。廣東省中山市人民醫院省政協委員李道帆直言“實行藥品耗材零加成之後,醫院現在每天虧損20多萬,改革最開始甚至每天虧損35—37萬,預計實行這個醫改政策後全年純利潤減少1.5個億”。上海某三甲醫院也曾抱怨,執行“藥品零加成”後,年利潤直降了1.4億。

一方面是醫院藥房大面積虧損,另一方面是“1元錢”掛號費讓醫院分分鐘變藥店。這種“奇葩”現象為何會出現?

有業內人士表示:藥房虧損並不代表這項業務不能賺到錢,這是中國醫療改革的一種無奈。長期形成的“以藥養醫”痼疾讓“醫藥分開”步履相當艱難,即便提高了醫療服務價格,依然無法正確地體現醫護人員的勞動價值,“以藥養醫”背後的利益鏈條仍然以各種隱蔽的形式存在著。

各地頻出的政策或許驗證了上述人士的判斷:

2018年6月1日,上海衛計委出臺《關於本市醫療機構進一步加強藥事管理推動藥學服務轉型發展的通知》,指出:公立醫療機構在進行藥房供應鏈優化過程中,須審慎設定與醫藥企業的合作模式,不應與有關企業開展藥房“託管”或類似業務合作,防範合作可能帶來的法律和政策風險。要堅持公開、公平、公正和透明的原則,實施醫藥分開、破除以藥補醫機制,認真評估藥房供應鏈優化合作模式,使其符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切斷藥品收入與醫療機構及醫生的利益關係。

上海的《通知》可謂一語道破天機,事實上,北京、廣東、山東、湖北等地也對“藥房託管”亮出紅牌。

與之相呼應的是,6月20日,步長藥業發佈《對外投資進展公告》,取消原計劃與九州通共同託管醫院藥房的相關事宜,改為打造“專業藥房連鎖品牌”。

既然存在政策風險,製藥企業想搶佔藥品零售市場,“另立山頭”也算“明智”的選擇了。

說回醫院,如果藥房帶來的僅僅是巨大的財務負擔,那麼剝離藥房就應該是醫院最理性的選擇,國際上的通行做法也是醫院只設住院藥房,門診可憑醫師處方到藥店購買。但公立醫院是否有決心徹底放棄這塊大蛋糕,或許並不是簡單的一紙文件可以解決的。

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

商務合作 021-5068813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