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1 去產能接近尾聲 黑色產業鏈利潤再分配

2019年,黑色系市場將體現出以下特徵:其一,供給側改革臨近尾聲,環保限產讓位“保經濟”,鋼材、煤炭中上游供給端影響減弱;其二,銷售下行疊加資金偏緊,地產開工面積及投資額預計大幅回落,地產引發的工業品補庫預期下滑,工業品需求減弱;其三,上下游利潤再分配。

由此預計,2019年,黑色系行情將以需求為導向,隨著地產開工面積和投資額的下滑,整體價格重心下移,並且中上游讓利下游加工企業。

鋼材盈利情況決定生產節奏

去產能接近尾聲 黑色產業鏈利潤再分配

終端:需求預期偏差 基建“獨木難支”

地產方面,2018年上半年國內進行去槓桿,地產企業資金緊張,不得已加速手上的土地變現,很多地區出現趕工情況,進而導致年內地產新開工面積一直維持高位,建材需求大幅好於預期,但也提前釋放了一部分2019年的建材需求。

2019年,地產市場預期較差,加上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市場普遍預期政府將放開調控。2018年地產市場更多是受三四線城市的支撐,而三四線城市限購的不多。因此,即便限購政策放鬆,也很難有效提振市場。

基建方面,2018年上半年基本完成對PPP項目的清理,而下半年政府大力支持基建項目。不過,基建從立項到開工需要一段時間,預計2019年二季度才會體現。另外,地方政府財政缺口較大,其在力推基建項目的時候,恐出現資金短缺問題。

消費方面,2015年四季度推出汽車購置稅優惠政策,2016、2017兩年,國內汽車銷售便出現一波爆炸式增長,由於2018年汽車購置稅恢復正常,銷售隨之大幅下滑。政策的透支效應明顯,2019年若沒有新一輪的購置稅減免,則汽車銷售將繼續萎縮。

以年度為單位來看,白色家電銷量的增速基本同地產銷售增速保持一致。2018年上半年白色家電銷量維持高增速,但三季度開始有所下降,主要是地產銷售數據走差,拖累白色家電的銷售。預計2019年地產銷售進一步走弱,勢必再次拖累白色家電銷售。

產出:利潤決定產量 新增產能放緩

2016年公佈《鋼鐵工業調整升級規劃(2016—2020年)》,作為我國鋼鐵工業發展的指導性文件,提出要在“十三五”期間,粗鋼產能淨減少1億—1.5億噸。結果,2016年淘汰鋼鐵產能6500萬噸以上,2017年淘汰5000萬噸,2018年淘汰3000萬噸產能的任務也基本完成。2016—2018年,共淘汰鋼鐵產能1.45億噸,距離“十三五”提出的1.5億噸上限僅差500萬噸。可以說,供給側改革進入尾聲,2019年去產能政策對供應的影響有限。

2018年4月採暖季結束,邯鄲、唐山、臨汾、江蘇等地鋼廠受到非採暖季環保政策的影響,高爐生產受限,開工率和產能利用率分別低於2017年同期水平。數據顯示,2018年,高爐平均開工率和產能平均利用率分別較2017年低7個百分點和4.45個百分點。非採暖季限產導致高爐生產受限。不過,下半年生態環境部出臺文件,禁止採暖季“一刀切”,具體限產情況由各地方政府決策。結果,進入採暖季,京津冀“2+26”城市、汾渭平原以及長三角地區鋼廠的限產反而低於預期。

高爐產能方面,根據統計,2018年新增和復產的高爐產能僅為385萬噸,而2019年預計有850萬噸。不過,2019年新增的產能主要是產能置換而來的。扣除淘汰的老高爐,2019年新增高爐產能僅為200萬噸。從數據上看,2019年新增高爐產能有限。

也要注意,2018年,由於非採暖季環保限產以及鋼廠盈利大幅回升,鋼廠採取措施增加粗鋼產量,主要是增加轉爐廢鋼添加量、提高高爐利用係數。截至2018年10月,鋼廠轉爐消耗量為134千克/噸,創歷史新高。

儘管高爐受環保政策影響開工受限,但整體生鐵和粗鋼產量仍舊較2017大幅增長。2018年1—11月,生鐵、粗鋼累計產量分別較2017年增加2.4%和6.7%,預計2018年全年的粗鋼產量較2017年增加7%。

鋼廠盈利情況決定生產節奏,由於預計2019年鋼廠盈利將減少,可以推斷,2019年粗鋼產量不會大幅增加,上限為9.3億噸,持平於2018年,日均產量峰值在250萬噸,而生鐵的日均產量峰值在200萬噸。

具體到品種上,螺紋新增產能有限,而熱卷新增產能較多。2019年國內將新增3條螺紋產線、兩條線盤產線,總計產能為550萬噸。從新增產能數據看,新增螺紋產線的產能有限。2018年,螺紋利潤好轉,鋼廠提高螺紋產量,而2019年,鋼廠利潤存在收縮預期,螺紋產量受到影響。

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年底,熱卷產能達到2.83億噸,共86條產線。2018年新增5條產線,涉及1280萬噸產能。目前的信息可知,2019年有6條產線投付使用,產能在1920萬噸。

2019年,鋼材出口量有望回升。國內價格處於位,出口價差嚴重倒掛,2018年國內鋼材出口量較2017年有所下滑。1—11月,鋼材出口量累計同比下降8.67%。2018年11月開始價格下跌,部分鋼廠才接到外盤出口詢價。預計2018年全年的出口量為7500萬噸,同比下降7.18%。2019年,鋼廠利潤收縮,鋼價將階段性下降。屆時,鋼廠勢必加大出口力度,以緩解銷售壓力。

綜合上述分析,預計2019年螺紋、熱卷的價格中樞將逐步下移,需求和利潤決定價格波動節奏。國內出臺經濟刺激政策,短期內可以提振鋼材價格,但難以扭轉中長期的下降趨勢。套利方面,可以關注多螺紋空熱卷以及空鋼廠利潤的機會。

鐵礦石四大礦山產量增速放緩

四大礦山2019年的產量增速放緩,總體增量由2018年的3500萬噸下降至2700萬噸。國產精粉經過集中減量,2019年的供應趨於穩定,預計增加300萬噸。

鐵水對廢鋼的反替代值得期待。鐵水與廢鋼價差將回到合理範圍,鐵礦石需求得到保證。

此外,燒結環保設備愈發完備,在燒結限產放鬆的情況下,燒結礦入爐配比有迴歸趨勢,其支撐著粉礦需求。

交易策略上,其一,鐵礦石價格下方支撐明顯,按400元/噸的鋼廠平均利潤計算,鐵礦石盤面的支撐在420元/噸;其二,市場對2019年鋼廠利潤較為悲觀,鐵礦石遠月合約貼水幅度較大,待臨近交割月,現貨價格下跌不暢將帶來正套機會;其三,可以買低品礦拋高品礦,當前高低品的價差偏大,PB粉與超特粉的價差預計能縮小到150元/噸。

去產能接近尾聲 黑色產業鏈利潤再分配

煤焦重點關注貿易商動向

焦煤端,2018年澳洲的發運量增加,但到中國的量減少。澳大利亞是全球重要的煉焦煤供應國,其中以BHP、嘉能可、力拓等大型煤企為主。澳洲煉焦煤主要流向日本、印度、中國、韓國等國家,增量主要出現在印度和韓國。2018年1—10月,日本自澳洲進口煉焦煤2714.86萬噸,同比下降0.48%;中國進口2540.06萬噸,同比下降0.5%。同期,印度的增幅為14.99%。2018年1—11月,韓國進口澳洲煉焦煤1046.10萬噸,同比增加10.70%。

蒙古煤礦經營活動完全取決於通關,重點關注通關即可。2018年1—10月,蒙古商品煤產量為3964.92萬噸,同比下降1.16%。2018年1—11月,甘其毛都進口蒙古煤1676.11萬噸;2017年全年,甘其毛都的進口量為1800萬噸。

國內煤礦新增產能主要涉及動力煤,煉焦煤增量相對較小。到2020年,山西全省煤炭產能控制在12億噸、產量控制在10億噸以內。2018年,山西新增產能1120萬噸。2019年預計新增2580萬噸,其中煉焦煤增量在1300萬噸,煤種主要為瘦煤、1/3焦煤、貧瘦煤,主焦煤相對較少。

2019年進口平控政策預計仍將延續。由於具有價格優勢,近年來我國對蒙煤的進口比重逐步提升,但蒙煤進口依賴於政策。2018年,國家對蒙煤的政策基調基本是平控。以目前的進口態度來看,2019年包括動力煤在內,蒙煤很難有增量出現。

焦炭端,焦炭去產能繼續推進,產能如何置換是2019年的關注點。全國焦炭總產能為6.70億噸,其中冶金焦產能為5.62億噸,鑄造焦產能為0.08億噸,蘭炭產能為0.74億噸。焦炭產能收縮集中於冶金焦,基本為60萬噸以下、4.3米的落後產能。

產能結構上,全國範圍內,大約2/3為獨立焦化廠;炭化室高度上,42%為4.3米的落後產能;工藝分類上,幹熄焦僅佔總產能的36%,其中鋼廠和焦化廠的幹熄焦比例為78%,較“十三五”規劃提出的90%仍然有差距。分省份來看,山西、河北兩省無論溼熄焦佔比還是4.3米焦爐佔比均排名前列,因此2019年去產能重點關注山西、河北的執行力度。

2020年年底前,焦化企業可以利用自有焦爐產能備案建設焦化項目,允許項目建成後淘汰原有焦爐。如新項目備案後兩年仍未建成,則原有焦爐立即淘汰。對置換自有焦爐產能實施“上大關小”的新項目,2018年備案的,按100%確定置換產能量;2019年備案的,按90%確定置換產能量;2020年備案的,按80%確定置換產能量。“上大關小”減量置換在兩年內基本不會對產量形成階段性錯配,但山西2018年淘汰退出的部分產能存在兼併的情況,先退再建還是先建再退,對供需將產生截然不同的影響。2018年之後購買產能被禁止,2019年重點關注山西產能購買置換鬆動的可能性。

經過2017年的環保,焦化廠焦炭庫存大幅下降,對價格的敏感性提升,貿易商的行為主導市場。2018年下半年,焦炭社會庫存基本穩定,即下半年焦炭價格大幅波動基本為投機需求所致。2019年焦炭市場維持緊平衡,貿易商的動向仍是重要關注點。

貿易商具有天然投機特性,其操作與報價往往領先於焦化廠和鋼廠,通過對盤面與貿易商利潤進行相關性分析發現,貿易商港口發運利潤與盤面呈較強的正相關關係,即港口貿易商報價體現的是對後市的預期,悲觀預期會導致港口報價疲軟且發運迅速倒掛。

2019年,煤焦市場供需預計維持緊平衡狀態,價格仍將弱勢運行。

去產能接近尾聲 黑色產業鏈利潤再分配

動力煤進口影響減弱

供應端,“十三五”期間計劃化解淘汰過剩落後產能8億噸,其中2016年完成3.17億噸,2017年完成1.63億噸,2018年的目標為1.5億噸。煤炭去產能進入尾聲,2018年動力煤供應明顯寬鬆。將生產企業、重點電廠及全國主流港口的庫存簡單加總,截至目前,動力煤全社會庫存為1.72億噸,較2018年年初的1.32億噸增加4000萬噸。按照“十三五”期間的煤炭產量計劃,2020年的產量將達到39億噸。由於2018年統計局口徑調整,只採用同比增速,大致預估,2018年和2017年統一口徑後,原煤產量在36.3億噸,2019、2020年的同比增速將達到4%,能夠實現目標。其中,2019年的原煤產量為37.75億噸。

後期,進口政策的影響預計減弱。2018年市場處於相對平衡狀態,進口政策的變動對煤價影響較大,但2019年新增產能釋放,供應相對寬鬆,進口對煤價的影響將減弱。

消費端,新能源替代作用有限。採集1995年—2017年我國人均用電量樣本數據,進行線性擬合,發現人均用電量符合擬合公式y=187.1×(x-1994)+105.28,且確定係數R2=0.9647,表明擬合程度很好。根據上述公式,推算出2020年人均用電量為4970千瓦時,與國家能源局預測的2020年人均5000千瓦時用電量基本吻合。根據國務院印發的《國家人口發展規劃(2016-2030年)》,2020年我國人口總數達到14.2億,由此可以推算出2020年總用電量為71000億千瓦時,2018—2020年的年均用電增速在4%以上。

2019年全社會用電增速取下限4%,則動力煤消費量增加6000萬噸。發電結構上,火電佔比在下滑,核電、風電佔比明顯提升,但佔比絕對值較小,短期火力仍然是主要的發電方式。折算後,2019年的火電增速預計在2.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