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5 鄧曉芒:康德哲學對中國啟蒙的意義

讀書人的精神家園:每天讀點哲學,因智慧、得自由、享幸福。
鄧曉芒:康德哲學對中國啟蒙的意義

伊曼努爾 · 康德

作者:鄧曉芒來源:《中國圖書評論》

康德哲學之所以有趣、整個西方哲學之所以有趣,是因為從小生長在一個不講道理的文化環境裡,吃夠了苦頭。

並不是說中國人不願意講道理,而是不會講道理,只會講眼前的道理,不會嚴格推理。因此眼前的道理也是似是而非的。我們先看一段相聲,是劉寶瑞和郭啟儒講的有名的相聲《蛤蟆鼓》:

甲:你這麼有學問,我請問你,蛤蟆那麼點小,叫聲為什麼那麼大?

乙:蛤蟆叫聲大,是因為嘴大,脖子又憨。凡是嘴大脖子憨的叫聲都大。

甲:我家的字紙簍也是嘴大脖子憨,怎麼不響呢?

乙:那它是竹子編的,竹子編的它都不響。

甲:和尚吹的那個笙管也是竹子編的,它怎麼就響呢?

乙:它雖然是竹子編的,但它上面有眼,所以就響。

甲:竹子編的,有眼,就響。那我家的篩子也是竹子編的,也有眼,它為什麼不響?

乙:它是圓圓扁扁的,圓圓扁扁的它不響。

甲:那唱戲的打的那個鑼,也是圓圓扁扁的,為什麼又響呢?

……

甲:泡泡糖為什麼響?

乙:那是有膠性的,才響。

甲:有膠性的,膠鞋底為什麼不響呢?

乙:那它挨著地了,不響。

甲:挨著地的三輪車胎,放起炮來怎麼又那麼響?

乙:什麼亂七八糟的!……

上述回答中,每個細節都是很認真的,似乎都說明了一種道理,但經不起推敲,總的來看是一團“亂七八糟的”。這樣的爭論或討論,是絕對沒有希望的。

藝術家所反映的是現實生活,這段相聲之所以如此引人捧腹,是因為它把我們周圍的日常所見的現象提煉出來,加以典型化了。

鄧曉芒:康德哲學對中國啟蒙的意義

其實,中國人的一般思維方式就是這種狀況,碰到什麼就想當然地是什麼,明明錯了也不知道反思。這種思維方式為人們非理性的情感情緒留下了大量的空間,而將理性擠壓成了類似於條件反射的碎片。

你不能說中國人不動腦筋,但中國人動腦子只動一下,然後就想到別的東西,通常都是情緒、體驗這些不可言說的東西。這些東西未經認真思考,飄忽不定,滲透一切,它可以是大氣磅礴,也可以是極精至微,它不需要用腦子,只需要用“心”。

人們通常喜歡讚美中國人的“詩性智慧”,但卻很少有人看到這種詩性的負面。完全不合理,卻滲透著“詩性精神”。我當時的一個簡單的想法,就是以往的種種荒唐事件不能讓它們就這樣白白地過去了,而必須加以清算,包括自己做的,身邊的人做的,整個民族所做的事,它的來龍去脈,為什麼會這樣,都要搞清楚。為了搞清楚就必須讀書,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和理論水平。

鄧曉芒:康德哲學對中國啟蒙的意義

康德哲學對於中國人來說就具有巨大的啟蒙意義。這種啟蒙意義,首先就表現在對理性的運用上。康德對啟蒙的定義是:“啟蒙就是人們走出由他自己所招致的不成熟狀態。不成熟狀態就是對於不由別人引導而運用自己的知性無能為力。”“要有勇氣運用你自己的知性!這就是啟蒙的箴言。”在這裡,所謂“知性”大致相當於理性。理性不僅僅包括知性,而且還包括超越的“勇氣”。為什麼要“有勇氣”運用自己的知性?因為知性作為一種被“運用”的工具性的能力,本身不具備超越自身的能動性,它只是邏輯理性,而非超越理性。

超越理性的勇氣首先體現為懷疑精神,即像笛卡爾那樣:對一切既定的規範原則加以摧毀,這就是批判精神

鄧曉芒:康德哲學對中國啟蒙的意義

笛卡爾是西方近代第一個勇者,康德的批判哲學更是體現了大智大勇。

這種勇氣最終歸結到人類本源的自由精神,表現在認知上和行動上,就是每個人都願意相信由自己親證的道理,都願意做自己自願的事情。一切由他人或者環境、歷史、傳統給他預設的樊籠都是不能長期忍受的,都勢必要加以突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