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7 他,只有兩間祖上傳下來的老平屋

一心為民 浩氣長存——追記原湯浦公社黨委書記王志良(三)

黃頌翔 陳海熊

又到一年清明時。原湯浦公社黨委書記王志良的墓地早就有了為他上墳祭祀的群眾。時代滄桑鉅變,王志良離開人世間已30多年了,可是許多群眾至今對他念念不忘。黨的十八大召開以後,湯浦村民準備建立一個王志良事蹟展覽室,並在永元秀塔一側為他樹一個銅像。

——題記

他,只有兩間祖上傳下來的老平屋

豎立於湯浦永元秀塔一側的王志良銅像

王志良做人硬,守得住艱苦樸素。他老是跟窮苦百姓比,覺得自己的生活夠好了。他認為吃百姓、拿公家都是罪過。

他當時每月41元工資,1977年那次增資,他讓掉了,理由很簡單:“比我困難的同志更多。”他一家五口人,老婆在家勞動,常年有病,一個女兒、兩個兒子還未參加勞動,但他從未要求和接受過困難補助。當時縣、鎮有幾次招工,王志良在會議上宣佈紀律,黨委成員子女一律不佔名額。他老家兩間平屋,是他爹早先造的,平屋前後間用黃泥粉刷的蘆竹牆隔開;一直到死,他這兩間平屋還是原樣。當時縣木材公司曾給幹部分配過一點木材,王志良一根也不要,他也從未向湯浦各村開過一次口。

他,只有兩間祖上傳下來的老平屋

王志良兩間祖上傳下來的老平屋

王志良到一個村,就固定在一家吃飯,按標準付錢和糧票。他開始在湯湖村,住在老支書宋仁發家裡,湯湖是個年年遭災的窮村,仁發又是個“倒掛戶”,王志良在他家足足吃了一個月的麥稀飯與洋芋艿拗大麥面。後來他與其他兩位幹部到裡村蹲點,在一位村幹部的柴間裡搭了三張竹床,一住就是個把月。王志良當時約法三章:一不準到其他人家吃飯,二不準隨意亂跑講空話,三指導好“小苗帶土移栽”,開好全社早稻插種現場會,無事就與社員一起勞動。

群眾有事就到,群眾請飯就跑,這是王志良的一貫作風。他在湯浦期間,有幾位老村幹部先後去世,他都去參加追悼,就是不吃飯。王志良對同事說:“我們不送禮,所以‘送喪有份,吃豆腐飯無份’,理應如此。”

王志良的小兒子回憶說,他小時候有一次向拖拉機手討了點柴油,用來晚上“照黃鱔”,結果被父親發現後訓了一頓,然後再叫他去付清柴油錢。他讀初三那年在湯浦,穿的都是“破阿三”的衣服,有位老師的妻子是裁縫,用邊角布縫了一件衣服送給他,王志良一見就追問,然後叫他馬上送回去。當時公社裡有一輛公車是自行車,王志良對他說:“這是公家的車子,你不能騎。”有一次湯浦放電影《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王志良捎信叫來女兒和毛腳女婿,燒了幾碗肉骨頭燉黃豆,兒子說,這是他那時吃的最好一頓飯。

老同志們回憶說,一次公社裡分發食堂年底積餘和肥料出售款,脫產幹部發30元、5斤糧票,不脫產幹部發7折。王志良曉得後,把發給他的錢和糧票往桌子上一拍,說:“我分配工作,從沒有十折、七折之分。”他對同志公平,更照顧只拿少量補貼的一線幹部。

王志良一貫他人第一、工作第一,他賣命工作的精神感動過許多同志。一位公社老幹部說,一次夏天時王志良與他在田間樹蔭下休息,王志良斂起上衣,用手一擠鼓脹的肚皮,滲出條條血絲。他自知病重,卻不肯住院,住過幾次都偷偷跑了回來,而且不是回到公社住地,是直接去工地、去村裡,他說任務壓著,不能管自己一走了之。

當時負責衛生院工作的林水龍說,王志良患肝病,有些藥不能公費報銷,他實在買不起,林水龍曾設法幫忙通融,但他一口拒絕,說犯忌的事情無論如何做不得。

1981年4月19日,王志良去世。他給自己留下的是一擔鋪蓋,以及蓑衣笠帽和一些勞動工具,還有就只有老家的兩間老平屋,再加780元債務。他的一口棺材是達郭村人當時趕做了送過去的,達郭人表示無論如何要盡這點心意。

他,只有兩間祖上傳下來的老平屋

宋仁發的妻子講還當年丈夫與王志良結成情勝兄弟友誼

王志良出殯那天,許多湯浦人一早就趕到了三十里外的筧橋村為他送葬。這以後連續三年的大年初一,無論風雨落雪,有一位老人必翻山越嶺去王志良墓地上墳。他是湯湖村的支書宋仁發,這位當過志願軍的老黨員,是王志良情勝兄弟的朋友。

1991年8月13日,時任浙江省省長的沈祖倫專程到湯浦鎮瞭解情況,十分肯定湯浦鎮“遠學焦裕祿,近學王志良”的宣傳活動,他說:“這個病故的前鎮委書記王志良比明朝時候那六個‘造塔鎮河妖’的秀才高明偉大。他關心群眾疾苦,抱病帶領群眾改造三大溪流,使‘一天落雨成汪洋’的地方舊貌換新顏,充分體現老一代農村幹部的獻身精神。”

他,只有兩間祖上傳下來的老平屋

時任浙江省省長的沈祖倫專程到湯浦鎮瞭解情況,肯定湯浦鎮“遠學焦裕祿,近學王志良”的宣傳活動

星移斗轉,萬物更新。然而當年老一代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情景彷彿仍在昨天;王志良這樣的好人好乾部,他們的精神不會隨著時代的背影漸行漸遠。人民群眾堅信,黨的優良傳統一定會代代薪火相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這是黨和國家新一代領導繼往開來的崇高理念,必將成為新時代各級幹部的方向指引。

今天,人們追記王志良,因為他正是這種崇高理念的早年踐行者;湯浦群眾對王志良的追念,也正是受這種崇高理念進一步感召的真切體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