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清朝有沒有昏君?

七里香榭麗舍


清朝有沒有昏君?有的話是誰?

首先要釐清一個概念---怎樣算是昏君?

開基創業,開疆拓土,,親賢遠佞,朝綱振奮,法度修持,民富國強算是明君.諸如唐太宗,宋太祖.

任用奸佞,法度廢弛,窮兵黷武,生靈塗炭,荒淫無度,朝政荒蕪才算昏君.諸如隋煬帝,漢靈帝,等等.

而勤勤懇懇,有心無力者卻不能說是昏君.歷史上皇帝大都如此,而這隻能說是庸君.

以此標準,清朝則沒有一個是昏君.

  1. 努爾哈赤,開疆拓土,打下清朝基業,自然算不上昏君.皇太極,建立清國,清朝奠基人之一,自然算不得昏君.

  2. 順治皇帝作為入關的第一位皇帝,雖然本人有些消極,卻是在他在位時期統一了全國,算不上昏君.康熙大帝, 平定三藩,收復臺灣,驅逐沙俄,平息蒙藏地區動亂,中國版圖自此基本定型,開創了康乾盛世,能算昏君麼?

  3. 雍正算是最勤奮的皇帝了,正是他的努力,大清國庫充實,經得起乾隆的折騰,算得上是中興之主了. 乾隆可能有些爭議,他在位時期,三下江南,大興文字獄,還養了大貪官和珅,可由於他在位時期國力較強,並沒有太大的過失,勉強算個庸君吧.

  4. 嘉慶算是不折不扣的庸君,有心無力,多方努力,可大清早已積重難返了.

  5. 道光也是有心無力,力主禁菸,大快人心,庸君.

  6. 咸豐有重整江河的決心,奈何能力不足,大廈將傾,空留遺憾,庸君.

  7. 光緒銳意改革,卻沒有實權,也是有心無力,庸君.

  8. 而同治,宣統都是小孩,沒有實權,自然算不上昏君.

由此看來,有清一朝,確是沒有昏君.有的話,乾隆勉強算一個吧.

而現在人普遍認為清朝誤我三百年,這是不對的,中國的落後,自明朝就開始了,這是整個中華民族的落後,不能完全歸結於清朝的腐朽,這是體制上的落後.誰統治中國,只要是封建帝制,其結果都大同小異.


歷史知事


清朝入關以後直至滅亡,共經歷10位皇帝,歷經267年。這十位皇帝中清末帝宣統皇帝只在位3年,退位的時候也只有6歲,剩餘9位皇帝在位期間總體還算勤政,沒有出現像之前那麼王朝經常湧現出的荒誕不經、不務正業的君主。特別是清朝入關前期出現的幾位皇帝,個個能力超群、文武雙全,上馬安天下,提筆定乾坤。像順治、康熙、雍正以及半個乾隆。


究其原因是清朝統治者充分吸取了前朝以及歷代王朝的亡國的教訓特別是漢人之中廣泛流傳的“胡人無百年之運”的說法,因此對皇子的教育和培養非常嚴格,甚至不近乎人情。

順治皇帝是由攝政王多爾袞親自主持教育的,據史料記載,多爾袞對順治的嚴厲程度近乎於苛刻。當然在嚴格的教育下,四書五經、弓馬騎射順治也學的樣樣精通。

清朝對皇子的教育在康熙年間形成定製。眾所周知,康熙一生共計30多個兒子,100多個皇孫,對皇子的教育問題自然讓這位文武精通、學貫古今的父親格外用心。據《康熙起居注》記載的一個片段我們可以看出皇子一天的生活,恐怕我們很多普通人都始料不及、自嘆不如:寅時(早上3點到5點)皇子們就要開始起床,“白紗燈一盞入隆宗門”開始進入書房讀書。卯時(早上5點到7點)皇子們開始向師傅們背書,按照康熙要求“書必背足一百二十遍”的規定執行。辰時(7點到9點)康熙皇帝早朝以後進入書房開始檢查皇子們的功課,隨意挑出一段,要求皇子們背誦。巳時(9點到11點),皇子們開始寫有師傅們命題的文章,一直到午時(11點-13點),侍衛們送來午飯。吃完飯還不能休息,需要繼續背書,仍然是背夠120遍。申時(15點-17點),皇子們開始學習射箭,這大概是一天枯燥無味的學習生活中最有樂趣的一件事了。射箭練習之後還要接受康熙皇帝的考校。這樣一天的生活才能過去。



相對以往的朝代,清朝對皇子們的教育非常嚴格,長大以後皇子們大都精通四書五經、滿漢雙語、詩文書畫、弓馬騎射。並且最重要的是養成了皇子們勤於政事、不敢懈怠的品質和性格,並用一系列的制度固定下來。

這也是清朝皇帝都很勤政的一個重要原因。

因此可以說清朝基本上沒有出現我們認為的傳統意義上的昏君。

但是。既然如此,清朝為什麼還是亡國了呢?

第一:清朝所處的時代世界已然發生了重大的變化,西方在工業革命以後迅速進入了現代化,大航海時代的到來完成資本主義世界的原始積累但是也把他們的貪婪兇殘、自私自利的本性暴露無遺。面對著東方這樣一個人口眾多、富饒廣闊的市場自然不能放過。但是此時的清朝皇帝仍然故步自封,生活在天朝上國的自我虛幻當中,不知不覺中已經落後了許多許多。

第二:明末的思想家如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他們提出的許多觀點和論述已經有資本主義世界發展所需要的思想,是中國思想界和文化界的一大進步。但是不幸的是清朝發動的文字獄將這一切全都付之一炬,這種倒行逆施的做法無異於是對思想界的一次閹割。從此中國文人少了許多錚錚鐵骨,多了幾分卑躬屈膝。徹底阻礙了中國文化的正常發展。

第三:閉關鎖國政策。讓中國放棄了與世界先進生產力的交流,在世界浩浩蕩蕩的大潮之中逐漸被淹沒了。沒有跟上時代的趨勢,就只能被時代所拋棄。即使一個國家的君主再勤政、再敬業、再文武雙全也無濟於事。正如《三體》裡面的一句話“我消滅了你,與你無關。”

話說回來,如果清朝不是在封建末期,而是在封建制度的中生期,那麼以清朝這樣勤政的皇帝能維持多少年呢?歡迎大家討論。


遠方品味歷史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一起來讀清朝帝王那些事兒。(約600字,閱讀需2分)

清朝沒有真正的昏君。

我們都知道,清代是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君主專制達到頂峰的朝代。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換句話說就是清朝時皇權最高,皇帝的權力最大,這就要求皇帝必須“事必躬親”。

這是設立內閣、軍機處等體制造成的,也離不開良好的皇子教育。縱觀整個中國歷史,可以說,清朝的皇帝是最辛苦的皇帝。當皇帝還是小孩子的時候就要不斷學習,很早就起床唸書了。秘密立儲制的實行讓皇位的繼承是“立賢不立長”,這就降低了出現昏庸無道君王的可能性。

雍正皇帝批的奏摺

另外,滿人是一個很愛學習的民族,清朝的皇帝也是,學習漢人、學習前朝、學習敵人、學習西方。

算上努爾哈赤,整個清朝一共有12位皇帝,同治和宣統年紀很小,談不上明君還是昏君,其他十位皇帝沒有一個真正的昏君。

有的人提出乾隆皇帝的昏庸,其最大的理由就是和珅這個人物得到乾隆的重視,搞得朝廷烏煙瘴氣。

乾隆與和珅像

和珅在乾隆晚年的確是一位權臣,但和歷史上魏忠賢、梁冀、曹操這些權臣比起來,差遠了。

乾隆皇帝重視的人物並非和珅一個,還有其他的人,只不過和珅貪汙比較嚴重罷了。乾隆帝的晚年的確比不上自己早年那麼精明能幹,知人善任。

不過,我們如果要數歷史上雄才大略的皇帝的話,唐太宗李世民是經常被人提到的一位,但李世民的晚年比乾隆皇帝糟糕多了。李世民晚年失去了敢於直言的魏徵,這位唐太宗犯過一些重大錯誤,好大喜功,不理朝政,比如征伐高麗。

乾隆皇帝晚年比李世民好多了,至少不會不理朝政。所以,評價歷史人物要整個來看,不要揪著帝王晚年的一些錯誤不放,人無完人。整體上,李世民、乾隆皇帝肯定算不上昏君。


兩分鐘走近歷史現場,如果您喜歡歷史文化類內容,歡迎右上角關注@歷史寶藏。

歷史寶藏


我們說說那位風流倜儻的乾隆皇帝吧,大家看看是奇葩還是明君昏君。在自己整個皇帝生涯中就是仰仗大貪官和珅,雖然和珅確實才華橫溢,行政執行能力極強,但是在知道對方貪汙和結黨的情況下,繼續不加猶豫和一邊倒的重用,甚至於說出了“我向你保證,只要江山還是我大清的,保你周全,香火不滅”。

後來還把自己最疼愛的女兒固倫和孝公主嫁給了和珅的兒子豐紳殷德。這看起來好像是君臣掉了個個。要知道那個年代“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對待奴才到這個份實在是太昏庸了。後面的道光、咸豐皇帝基本上就是混著過日子。

到了光緒皇帝,簡直就是一個阿斗,既然想做事就要一不做二不休,可他老先生外懼洋人,內懼慈禧等勢力,又聽了志士仁人的迷魂湯,真是左右為難,首鼠兩端,前怕狼後怕虎,一再喪失機會和主動權,手軟、心軟、智商不高,舉棋不定到最後結局之窩囊可想而之。總之作為一國之君,一定要敢於擔當,敢於面對,不能總想著靠小聰明和地位辦事,一定要有解決問題和敢碰問題的能力。


李三萬的三萬裡


清朝不能說沒有昏君和姦臣,只能說沒有大昏君、大奸臣。

乾隆皇帝、道光皇帝有時候也比較昏庸,和珅、穆彰阿等人也可以看作是奸臣,比如乾隆晚年重用大貪官和珅,致使朝政昏暗,道光皇帝晚年重用穆彰阿,穆彰阿善於阿諛奉承,深受道光皇帝的喜愛,在鴉片戰爭的時候,支持琦善,將林則徐、鄧廷楨等人革職查辦,他的門生故吏遍佈朝廷,誤國甚深。

(和珅)

儘管如此,但清朝卻沒有出現大昏君、大奸臣,而在以前的朝代,一般都有大昏君、大奸臣,比如晉惠帝就是典型的昏君,秦檜就是典型的大奸臣。

為什麼清朝沒有出現大昏君、大奸臣呢?

第一,廢除了宰相制度

唐朝的時候,宰相的權力已經被嚴重削弱了,三省的長官,尚書僕射、中書令、侍郎都是宰相,他們可以互相監督,到了北宋、明朝的時候,宰相的權力更加被削弱了,北宋的使職差遣制度,使得官員無法大權獨攬,明朝自中書省被廢除之後,權力分歸於六部,自此以後,就沒有宰相了,內閣大學士、內閣首輔只是皇帝的秘書班子,贊襄政務,權力根本比不上宰相,自從宰相的權力被削弱了以後,文官集團的這個“帶頭大哥”就起不到帶頭的作用了,甚至有時候有多個“帶頭大哥”互相監督,到了明朝乾脆就沒有“帶頭大哥”了,所以,自唐代以後,也就沒有奸臣篡位的事例了,大臣的權力再高,也無法一手遮天,最終還是受制於皇權,大臣的權力被削弱的同時,出現奸臣的概率就減少了,即使是出現了奸臣,也是皇帝故意放縱的結果,而一旦皇帝決意除掉他們,也是輕而易舉的,比如乾隆皇帝放縱了和珅,但嘉慶皇帝即位後就除掉了和珅,道光皇帝放縱了穆彰阿,咸豐皇帝即位後則罷免了他。

(乾隆皇帝畫像)

第二,清朝的中樞權力體制使得皇帝不敢懈怠

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了中書省之後,在明宣宗時期,逐步形成了內閣大學士輔政的中樞權力格局,清朝的中樞權力體制基本承襲了明朝,理論上來說,明清兩代的君主都必須自己親自處理政務,內閣、南書房、軍機處都是皇帝的秘書班子,但是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明朝的中樞權力體制與清朝的中樞權力體制有著很大的不同,明朝的各地方機構、六部各衙門送交上來的公文(以題本和奏本為主),必須經過內閣,由內閣大學士作出初步的處理意見,形成票擬,再交由皇帝作出最終的裁決,有時候皇帝甚至自己都懶得動筆,而是由司禮監秉筆太監代為批答,這樣一來,明朝皇帝實際上不需要處理政務了,也不需要每天都接見大臣了,明朝的大臣實際上很少給皇帝直接寫奏摺,政務公文一般也不以奏摺的形式呈現,而是以題本的形式呈現,題本必須經過通政司轉交內閣,由內閣作出票擬,明朝官員向皇帝奏事,公事用題本,私事用奏本,題本與奏本都必須經過通政司轉交給內閣,內閣作出初步處理意見之後,再交給皇帝。

清朝雖然延續了明朝的票擬製度,但是,大部分的題本、奏本、公文的處理則不必依賴於票擬,原因就是自順治皇帝開始,清朝形成了奏摺制度,所謂的奏摺,就是臣下直接以文書的形式向皇帝奏事,到了雍正皇帝的時候,清朝官員向皇帝陳奏的公事、私事,大部分都必須以奏摺的形式呈現,皇帝也習慣了通過奏摺來處理政務,而清朝的奏摺必須先交給皇帝審閱,皇帝看了之後,再交給軍機處,軍機大臣每天都要到軍機處面見皇帝,根據皇帝的旨意作出處理意見,軍機大臣往往是跪受筆錄,而無多少自己的見解,軍機處根據皇帝的旨意作出初步處理意見之後,再經皇帝審閱下發。因為清朝需要處理的絕大部分政務必須經過奏摺,而奏摺又必須首先交給皇帝審閱,那麼,這樣一來,皇帝如果不首先啟封奏摺的話,政務就沒法處理了,整個朝廷會陷入癱瘓的境地,所以,清朝皇帝必須勤政,此外,我們都知道,奏摺都是文言文寫的,大臣們的文化水平都很高,喜歡在自己的作品裡引經據典,清朝的皇帝要想看得懂這些奏摺,必須在做皇子的時候,就要努力學習儒家經典,這在無形之中也提高了清朝皇帝的文化素質,出現昏君的概率就降低了。

(雍正皇帝畫像)

清朝自努爾哈赤開始,就不太注重嫡長子繼承製,到了雍正皇帝的時候,又形成了秘密立儲制,秘密立儲制實際上也不遵循嫡長子繼承製,這樣一來,皇帝在選擇繼承人的時候,就會對他各方面的能力作出一番考察,在眾多皇子中選擇一個最優秀的皇子來繼承皇位,這就降低了昏君出現的概率,明朝是嚴格遵循嫡長子繼承製,皇位繼承人在各個方面的才能往往不是優先選擇的標準,而在明朝以前的朝代,皇位繼承人的選出又往往是各派力量相互妥協、角逐的結果,在相權強勢、皇權衰微的年代,往往會選擇一個才能平庸的皇子來繼承皇位,以方便這些強勢的大臣對皇帝的控制,才能平庸的皇子繼承皇位以後,受制於群臣,容易變成昏君。

清朝出現昏君、奸臣的概率降低了是一個事實,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可以認為清朝沒有出現過真正的昏君和姦臣,出現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還是制度運行的問題,但是這些制度安排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君主專制達到了頂峰,皇帝事必躬親,親自處理政務,臣下就沒有發言權了,不能做到集思廣益,同時,在鴉片戰爭以後的新形勢下,也不利於清朝實現君主立憲,日本的明治維新之所以能夠成功,並實現君主立憲,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日本天皇本來就沒有多少權力,而大清帝國的君主專制已經達到巔峰了,想要通過法案來限制君主的權力,談何容易!


騰飛說史


首先說一下昏君的標準:1、荒廢朝政;2、重用奸佞,迫害忠良;3、好大喜功,窮兵黷武;4、殘暴;5、大興土木;6、遊幸無度.。

按照這幾個標準,清朝幾乎沒有標準的昏君:

首先清朝的皇帝個個勤政,每個人都是從早忙到晚,可謂憂國憂民,主觀上都想把國家治理好(當然能力各不相同)。另外其他幾個錯誤犯得也比較少。

按照上面的6個錯誤,犯得比較多的是乾隆皇帝,他不但重用了和珅那樣的貪官而且六下江南,屢屢對周邊用兵號稱十全武功,而且在他的一生中,修建園林的工作幾乎沒有聽過,圓明園這個萬園之園主要是在他手裡建的。但是,由於乾隆在世的時候國力很強,他的問題不太顯。但是實際上到乾隆末年,國力已經是每況愈下。清基本沒有昏君,為什麼。到清時,選皇帝已經不是嫡長制了而是選優。(幾乎每個當上皇帝的都是不斷競爭中得到的腦袋裡能沒有點貨嗎)清以前多昏君也是嫡長制鬧得。(出生就註定要當皇帝誰還讀書明理呀)要是論作為一個君王賢明與否的話清恐怕就同治不能算一個。剩下的都還行。但也都優各自的缺點。如乾隆就是個很好的例子愛花錢。

把康熙,雍正攢下的錢全花光了。所以到了嘉慶,道光時這兩位就特別能攢錢。尤其是道光出了名的摳門。不捨得花錢。但清朝的皇帝都很勤勉。道光是很勤勉的皇帝。可惜到了他那代西方人打過來了。為什麼要說道光以後的皇帝是昏君呢,難道就是近代的屈辱史嗎。閉關鎖國是從乾隆開始的,禁止民間對火器的研製是康熙開始的。康熙也停了政府的火器的研製。昏君就是無道。無能。朝綱不振。以致民不聊生。清時的皇帝還可以,就是目光短淺。



一千零一次1001


作為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很多人不喜歡它,尤其是近現代史上,清朝統治者迭出昏招,更讓人討厭清朝。但是,我們也不得不承認,清朝兩三百年間的確是少有暴君。將清朝的皇帝置於整個中國古代皇帝群體之中進行對比的話,就會發現清朝的皇帝個人素養堪居上層。

清軍入關之前努爾哈赤、皇太極兩位都是在戰鬥環境之中,歷練出來的。入關後順治皇帝福臨雖說年幼即位,但皇權掌握在攝政王多爾袞手中,多爾袞是清朝奪取天下的關鍵性人物。順治親政後,除了對董鄂妃的過度寵愛之外,也沒有什麼失德或昏聵的言行。康熙皇帝也是幼年即位,親政後的康熙皇帝,無論是內政,還是對外作戰多是可圈可點。多次親政漠西蒙古準格爾部,平定三藩等等。雍正皇帝更是一個非常勤快的皇帝,在位十四年間在各種奏章之上批下了一千多萬字的批語。乾隆雖然被人稱為好大喜功,但在他的時代裡清朝達到了頂峰。嘉慶皇帝在父親的光環下,給人以平庸之感,其實他也沒有什麼過失。道光皇帝是第一個批准了不平等條約的皇帝,鴉片戰爭揭開了中國近代史的序幕。這主要是由於作為一個古代的皇帝,他需要應對的是現代的對手。對手已經進入到工業時代,而他還是一箇中世紀的君主。後面的咸豐、同治、光緒都是如此。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局面呢?這首先得益於清朝的皇子教育制度。清朝的皇帝對皇子教育極其嚴格,皇子們都是很早就入學接受教育。每天早早起床,一直到天黑才結束。不僅需要學習典籍文獻,還要學習騎馬射箭。這一點,大家可以從到處留下了清朝皇帝的“御筆”墨寶就可以看出來。他們也經常到避暑山莊打獵,從留下的記錄看他們個個都是狩獵高手。當然,這可能有誇張的成分,但他們都熱衷此道也是事實。

在皇子成年以後,皇帝更是會有意地對皇子們進行歷練。皇帝會經常派皇子們去處理各種實際的政務,讓他們在實際的政務之中學習如何處理國家大事,而不是一味地死讀書。

尤其重要的是,清朝沒有采用嫡長子繼承製,而是從皇子之中選擇一個最優秀的人來接班。早期的幾個皇帝,都是在複雜的環境之中由各方勢力鬥爭妥協而產生的,比如皇太極、福臨等人。但到了康熙皇帝之後,一開始按照嫡長子繼承製,康熙立其嫡長子胤礽為太子,結果引起了長期的黨爭,康熙晚年頭痛不已。後來廢黜了太子之後,康熙就不再立太子,而是採取了秘密立儲制度。這一制度的好處是皇帝可以從皇子之中自由地選擇,而在明確宣佈之前,皇帝隨時尅自由地調換。這樣也保證了清朝皇帝可以有很高的素質。

也正是因為這些原因,才使得清朝皇帝們幾乎沒有昏君出現。


野叟雜談


自古道:清朝無昏君,明朝全是昏君。這個說法到底對不對,無法考證。那麼我們歷史資料顯示明朝確實出現了不少昏君。荒廢朝政,迫害忠良。禍國殃民的皇帝大有人在。

對比明朝大清朝基本上沒有昏君,朝政治理有方清朝是一個比較繁榮昌盛的朝代。只是但到了乾隆年間,由於乾隆皇帝重用了奸臣和珅等一些腐敗大臣,發生了變化,大清朝逐漸的衰退下來,這也是乾隆皇帝用人不當,誰說算不上昏君,但影響很大。

總的來說清朝還真沒有出現過什麼昏君。皇帝大部分都是愛惜朝政,治國安邦的。大清朝才能長治久安經歷了那麼多年。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終結,經歷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國宣告滅亡。


任馳贏天下


百十萬人看著上億人口,這包袱就夠他背了!反封建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要實現家國一體!國是天下人的國,不是一部分人的國!這需要教育的開明,大清會嗎?不會!教育開明瞭,人就不是奴才了!他們是心懷私意,揣著明白裝糊塗!按著人頭往醬缸裡塞!對付一會算一會!


道生無名


跟明朝那樣十足的昏君沒有,不過也有比如咸豐也算半個昏君。總之,清朝皇帝個個都不錯,都想振興祖宗基業,如果清末立憲搞好了,說不定就能跟英國女王,日本天皇一樣萬世一系了。只可惜歷史的發展不留給我們任何假如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