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8 閼與之戰——趙國雖然大勝卻是戰略上嚴重的失誤

公元前269年,秦昭襄王以趙不履行交換城邑的協議為由,派中更胡陽率軍攻趙要地閼與。趙惠文王命趙奢領兵往救。趙奢見秦軍勢盛,為隱蔽作戰意圖,率部出邯鄲30裡,即停止不進。待秦軍一部進屯武安西面,擊鼓吶喊,耀武揚威,以鉗制趙軍。趙奢不為秦軍聲威所動,嚴厲制止馳援武安的主張,並增設營壘,造成趙軍怯弱、唯保邯鄲的假象,終使秦軍輕敵麻痺。趙奢停留28天后,乘秦軍不備,偃旗息鼓,率軍疾進,兩天一夜趕到距閼與城50裡處列陣。秦軍久攻閼與不克,突聞趙援兵至,倉促全力迎擊。趙奢採納軍士許歷建議,嚴陣以待,並派萬人搶先佔領北山高地。秦軍攻山不下,趙奢揮兵反擊,大敗秦軍,遂解閼與之圍,史稱閼與之戰。

閼與之戰——趙國雖然大勝卻是戰略上嚴重的失誤

單純從戰役結果來看,趙國無疑是閼與之戰的勝利者。但從國家戰略的角度來說,趙國輸得很慘,因為閼與之戰埋下了一個巨大的禍根,直接導致了趙國後來的慘敗、乃至滅亡。那麼,趙國在閼與之戰中,到底輸掉了什麼呢?

首先,閼與之戰的勝利,向秦國過早地暴露了趙國的軍事實力。以前趙國跟秦國打仗,主要的策略是“躲”,“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秦軍進攻趙國,趙軍一直是防守的態勢,很少與秦軍正面對抗,這樣的局面持續了十多年,秦國始終搞不清楚趙國到底多強。一直以來,秦國對趙軍實力的判斷都過於樂觀,因此才將主要精力放在收拾齊國和楚國上面。公元前273年的華陽之戰,趙國的2萬軍隊被白起消滅,使秦昭王更加堅定了“趙軍不堪一擊”的看法。但是,秦軍在閼與之戰中失利,讓秦國上下猛然醒悟,重新認識到了趙國的實力,在這之後秦國在戰略上調轉方向對準了趙國。

閼與之戰——趙國雖然大勝卻是戰略上嚴重的失誤

其次,閼與之戰的勝利,衝昏了趙王的頭腦,對秦國的戰略悄然生變。趙王認為:秦國經多年征伐,體力不支;趙國則經多年韜晦,羽翼漸豐。此消彼長,現在的趙國已經有足夠的力量,與秦國分庭抗禮了!從此以後秦趙兩國開始了正面軍事外面多個方面的對抗。

實際上趙國的綜合實力還遠遠沒有達到秦國的水平,秦國坐擁關中和蜀地兩大產量地(此時的蜀地已經趨於穩定漸漸的發展起來了),而趙國境內多是山地,產糧地極少。單從這一方面來說趙國還需要穩步發展,不宜過早的暴露自身實力。而閼與之戰過早的暴露了趙國實力讓秦國注意到了趙國,導致了後來的長平慘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