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9 林徽因、梁啟超曾一起“打卡”長城

林徽因、梁啟超曾一起“打卡”長城

2016年5月24日,老鄭(鄭嚴,《萬里長城》和《中國長城博物館》主編)約我去八達嶺,一是為特區正在籌辦的《長城抗戰》展覽提總體方案,二是為即將發行的《萬里長城》郵票做專家鑑定。上述事項完成後,照例抓緊機會上長城,復拍老照片。就是分析研判長城老照片的拍攝地點,到原點去拍攝當前新照片。

25日晨8時我帶著厚厚一沓八達嶺長城老照片,從滾天溝停車場出發。因為時間早,快餐店不開門買不到“午餐”,這意味著中午我將在長城上“餓飯”。八達嶺長城以“北門鎖鑰”城門為界分成南、北兩線,當天我將攀登南線長城,由南一樓到南十二樓。天空薄霧,並不是拍攝“藝術照片”的好天氣,但有失必得,彌散光使得長城建築沒有對比強烈的陰影,能拍到清晰柔和的片子。至於為什麼要研究復拍老照片,以當天拍攝的照片為例。

林徽因、梁啟超曾一起“打卡”長城

這幅表現中國軍隊抗戰歷史的老照片拍於何時何地?

在原始資料中有兩種描述:

一是中文”第八路軍出平型關抗擊日寇”

顧廷鵬攝,點明瞭地點在山西平型關

進而可以推論時間是1937年

二是洋文“1932 Chinese War on the Great Wall

of China Original News Service Photo”

翻譯為:1932年中國軍隊在長城上的原始圖片

點明瞭時間是1932年。究竟哪種說法準確?

林徽因、梁啟超曾一起“打卡”長城

▲八達嶺南二樓外向南三樓

老普拍攝 2016年5月

“百聞不如一見”,確鑿無誤判明瞭拍攝地點。同時這段長城在1932年並無戰事,沒有敵情。所以通過老照片復拍和軍事歷史考證,上面的老照片應該是1937年7月,日寇挑起盧溝橋事件後,中國軍隊在八達嶺長城上佈防準備反擊日軍日軍進攻,這就是老照片研究的意義之一。

林徽因、梁啟超曾一起“打卡”長城

▲Juyongguan (China), group of Westerners and Chinese boys at watchtower of GreatWall on Nan Kou pass

中譯:西洋遊客驢友(可愛的)中國孩子在南口居庸關長城敵樓下

▲美國工程師弗雷德裡克.克拉普

拍攝 1914年

克拉普標識“居庸關”在長城學層面上沒有錯,但在攝影上如果要去現在的居庸關景區去找這張老照片的拍攝點,那1百年,1萬年也找不到,因為物理上現在的居庸關景區不存在這座敵樓。

林徽因、梁啟超曾一起“打卡”長城

▲八達嶺長城南四樓

八達嶺是新中國成立後最早修復保護的長城地段,1952年時任政務院副總理兼文教委主任郭沫若提議:“修復八達嶺長城,接待中外遊人”。首期修復了南四樓到北四樓。南四樓新老照片的對比可以看出維修前後的狀態,老照片顯示敵臺卷門左側為一箭窗,兩者之間有一定距離。維修過的南四樓緊鄰原來的卷門又開了一座門,箭窗則沒有恢復。

林徽因、梁啟超曾一起“打卡”長城

▲Juyongguan, detail of steps of the Great Wall on Nan Kou pass

中譯:南口居庸關長城步階細部

▲美國工程師弗雷德裡克.克拉普

拍攝 1914年

要確認這類老照片拍攝點的難度超大,照片中顯示的“箭眼”在我當天的行程中要路過數百個,沒有什麼取巧的途徑,只能沿著長城每個“箭眼”駐足對比。

林徽因、梁啟超曾一起“打卡”長城

信不信由你,反正我是信了!就是這裡。長城上數不盡的垛牆、箭窗,憑什麼你老普說是就是? 難道沒有指鹿為馬,信口雌黃的嫌疑?請對照新老照片中箭眼周圍的長城磚分佈,直至照片上全部長城磚的分佈即可。

林徽因、梁啟超曾一起“打卡”長城
林徽因、梁啟超曾一起“打卡”長城

▲八達嶺南四樓到南六樓

林徽因、梁啟超曾一起“打卡”長城

▲梁啟超(左) 梁思莊(中)

林徽因遊覽長城 20世紀20年代

從山上下來,查看了一下手機才知道上午8點多《中國攝影》雜誌主編聞丹青先生髮來一條短信告知我,推薦我拍攝的長城歷史照片對照組參加中國藝術研究院主辦的《鄉土中國》攝影藝術大展,並徵求我的意見。我想宣傳長城是大好事,當即同意。瞭解到《鄉土中國》攝影展的主題是反映“中國社會文化的基本特性,涉及到社會變革、鄉土文化、自然環境、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於是向聞先生推薦25日當天剛剛完成的“梁梁林遊覽長城”照片組。但這幅老照片也有瑕疵和不解之謎,什麼原因,我還沒有想好。

林徽因、梁啟超曾一起“打卡”長城

▲有山有城沒有人的“空鏡頭”

林徽因、梁啟超曾一起“打卡”長城

▲1920年林徽因在倫敦

這是林徽因迷們最為推崇的照片

說起林徽因,似乎有說不盡的話題。有種說法是“幾乎所有的女人都把她當敵人”,為什麼?論容貌,論文學才能,民國美女中不乏她人,而真正把林與民國其她美女隔開的鴻溝在於林同時是一個“工科女”,在上世紀20-30年代,她與梁思成共同完成的對中國古建築的研究考察工作,從而對社會民族的貢獻成果,令其她美女們望塵莫及。

林徽因、梁啟超曾一起“打卡”長城

▲所以我更欣賞那些林徽因工作中的照片記錄

林徽因、梁啟超曾一起“打卡”長城

▲林徽因在測量佛光寺東大殿前的石經幢?

但即使對林徽因已經研究的很透徹了,也還是有啼笑皆非失誤。20世紀30年代,日本學術界的一些人狂言中國本土已經沒有唐代建築,看唐代建築要去日本的京都和奈良。1937年6月,梁思成和林徽因帶領助手騎毛驢到山西五臺縣豆村大佛光寺,林徽因根據東大殿樑上板書和大殿前的唐代經幢判定東大殿重建於唐大中十一年,即公元857年,確認了當時認定的中國最早的唐代木結構建築。在一些學術著作中這幅照片就被說成是“林徽因在測量佛光寺東大殿前的石經幢”,錯!

林徽因、梁啟超曾一起“打卡”長城

上述黑白照片中的人物和大地點沒錯,確實是林徽因在佛光寺考察石經幢,但是對經幢和建築的描述錯了。佛光寺中有兩座經幢,一座位於唐代建築東大殿前,立於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另一座位於明代建築伽蘭殿前,立於唐乾符四年(公元877年)。上述黑白老照片中林徽因正在考察的是伽蘭殿前的唐乾符四年經幢,不是東大殿前的唐大中十一年經幢。

林徽因、梁啟超曾一起“打卡”長城

▲ 佛光寺彩色片

老普拍攝 2013年10月

這才是佛光寺東大殿前的唐大中十一年經幢,林徽因根據這座經幢上“寧公遇”的人名判定了東大殿重建於857年。佛光寺兩座經幢的造型和年代都有區別,請佛光寺和梁思成、林徽因的研究者們注意不要搞錯。

林徽因、梁啟超曾一起“打卡”長城

說起林徽因和梁思成,或許總得提及徐志摩、金嶽霖這些人精。也是巧了,29日我們機校學友菏請小心翼翼地貼出了徐志摩的詩作“我不知道風往哪個方向吹”。我一看就樂了,心說這個徐詩人真懶啊,一首詩每段的前三行都一樣。心裡笑沒關係,錯就錯在一不留神又說了出來,急的菏請發了一串可愛的“小人哭”臉。一看我惹禍,汪咪第一個衝上來打圓場,秀娟說的透徹,徐詩人本來就是小資,他真不知道風往哪裡吹,不能像無產階級革命戰士那樣要求。我知道菏請不會怪我,喜歡過這樣的校群氣氛。

林徽因、梁啟超曾一起“打卡”長城

25日長城復拍老照片之行,景區執勤小夥子們對我攜帶的老照片感到新鮮好奇,也給我很多幫助。在老照片上,他們看到了自己崗位百年前長城的樣子。既然小夥子們喜歡老照片,每拍完一個點我就把這個點的老照片送給他們,如此一帶一路,且行且珍惜,留下“一路芬芳”。

林徽因、梁啟超曾一起“打卡”長城

▲南七樓外用照片製作的彩色幻燈片

雷尼諾恩拍攝 1910年

林徽因、梁啟超曾一起“打卡”長城

▲南七樓外

老普拍攝 2016年5月

當我攀登到景區終點南七樓,按計劃將走出終點,進入非景區地段拍攝。出於安全考慮,通常保安不允許遊客越過景區,經過請示他們上級同意後,三個特警小夥子為我送行,他們在長城上,我下到城下山坡上,有一段有趣的對話:

小夥子:就您一個人走,要注意安全啊。

我:沒問題,我走過這段長城。

小夥子:您什麼時候回來?

我:我往前走,不回來了。

小夥子:那您要去殘長城嗎,一定小心啊。

我:好的,謝謝!

“我往前走,不回來了”?我愛胡思亂想,未來總有一天我將告別這個世界的時候,真心希望也是在長城上,我能對來送行的朋友們說:“我一直往前走,不回來了”,然後沿著長城漸行漸遠,直到天盡頭。

注:彩色圖、文 張保田/老普

【 佛光寺彩色片攝於2013年10月】

【八達嶺彩色片攝於2016年5月25日 】

張保田,山東蓬萊人,1947年3月2日生於龍口。

中國電力行業計算機信息技術標準化委員會秘書長,電力信息化專業委員會秘書長。

熱物理與計算機信息科學專家,教授、高級工程師。

中國長城學會理事,長城志願者,長城地理影像專家,抗日戰爭史學專家。

長城小站資深站友,網名老普。

  • 2005年9月,平遙《抗戰@長城》民間尋找戰爭遺址影像展聯合策展人。
  • 2009年7月,獲中國電力信息化特別貢獻獎。
  • 2009年9月,《長城百年影像》組照獲首屆全國萬里長城攝影大賽特別獎。
  • 2012年1月,《尋夢·追尋遠去的長城》大型圖片展,北京,鳳凰文化藝術沙龍。
  • 2012年3月,《追尋遠去的長城》圖書由江蘇科技出版社出版發行。
林徽因、梁啟超曾一起“打卡”長城
  • 文:老普(張保田)
  • 圖:老普(張保田)、雷尼諾恩、華夏地理等;
  • 編輯支持:宋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