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6 一戰結束百年︱羞辱性懲罰條約如何為二戰爆發埋下了伏筆

今年是一戰結束一百週年紀念。一百年前的11月11日,德國與協約國代表法國於巴黎北面的貢比涅簽訂《康邊停戰協議》,標誌著一戰正式結束。11月11日也被西方國家普遍採用為一戰結束紀念日,每年的這一天英國和法國都會組織隆重的紀念活動。英國人常在這一天佩戴的罌粟花也在西方成為了代表和平的花朵。之所以11月11日會成為一戰結束的日子,是因為德國是當時同盟國中最後一個投降的國家。同盟國中最先倒下的是保加利亞。1918年9月29日保加利亞與協約國代表法國於希臘的薩洛尼卡簽訂《薩洛尼卡停戰協議》。此後的10月30日,奧斯曼土耳其對協約國投降,土耳其與協約國代表英國於愛琴海上的穆德洛斯島簽訂了《穆德洛斯停戰協定》。奧斯曼土耳其之後倒下的是奧匈帝國。隨著意大利十月底在維托里奧·維內戰役中的勝利,奧匈帝國解體。10月28日捷克斯洛伐克率先宣佈獨立,29日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和塞爾維亞國宣佈成立,31日匈牙利王國宣佈獨立,法律上的奧匈帝國正式解體。11月3日,作為奧匈帝國的繼承國,奧地利共和國和匈牙利王國與協約國代表意大利在意大利北部帕多瓦郊外的朱斯蒂別墅中籤訂《朱斯蒂別墅停戰協定》。從11月4日到11日德國投降前的這七天中,德國是僅剩的一個還在與協約國作戰的同盟國國家,有點類似1945年5月德國投降後還執意抵抗的日本。就如同協約國總共於四個同盟國分別簽訂了四份不同的停戰協定一樣,其實1919年的巴黎和會上不只簽訂了對德國的《凡爾賽條約》。協約國還分別與奧地利、匈牙利、保加利亞、土耳其分別簽訂了《聖日耳曼條約》、《特里亞農條約》、《納伊條約》以及《色佛爾條約》。要知道,因為中華民國是對德國和奧匈帝國兩國宣戰,所以雖然我國因為山東問題拒絕簽署對德的《凡爾賽條約》,但是對奧地利和對匈牙利的《聖日耳曼條約》以及《特里亞農條約》,中華民國都是締約國。簽字的是時任北洋政府外交總長的陸徵祥。由於與德國相比其餘的國家戰後國際地位以及國力大大降低,同時德國還是二戰策源地,因此《凡爾賽條約》廣為人知,但對《聖日耳曼條約》、《特里亞農條約》、《納伊條約》以及《色佛爾條約》,一般國人去知之甚少。然而,要充分理解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歐洲局勢,只看《凡爾賽條約》是遠遠不夠的。這五個條約加起來創造了一個破碎的中歐及南歐,極大地影響了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的政治格局,在某種程度上使二戰的爆發變得不可避免。

一战结束百年︱羞辱性惩罚条约如何为二战爆发埋下了伏笔

1919年7月13日發行的《小新聞》頭版漫畫將1919年法國的勝利與曾經1871年被普魯士擊敗的黑暗回憶放在一起,下方寫著“這回輪到你了德意志!”擊敗曾經的強敵德國帶來的法蘭西民族主義自豪感一覽無遺。正是巴黎和會上這股強烈的民族主義潮流以及對戰敗國的羞辱創造了一個破碎和脆弱的戰後歐洲。

《聖日耳曼條約》以及《特里亞農條約》:墜入谷底的奧地利和匈牙利

如果要說一戰中輸的最慘的國家,那非徹底解體的奧匈帝國莫屬。奧斯曼土耳其對於阿拉伯地區的控制力自十九世紀以來就已經基本瓦解,崩潰只是時間問題。但是奧匈史學界近幾年重新研究了奧匈帝國末期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狀況後,許多歷史學家認為奧匈帝國晚期事實上在各方面都正在走上正軌,如果不是因為一戰的話,不一定會落得一個徹底解體的下場。如前文提到的,在奧匈帝國軍隊11月投降前,奧匈帝國已經事實解體。德意志-奧地利共和國、匈牙利王國、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以及斯洛文尼亞人、克羅地亞人和塞爾維亞人國這五個新國家在曾經奧匈帝國的領土上被建立起來。在1919年的巴黎和會上,作為戰敗國的奧地利和匈牙利完全沒有享受到所謂“民族自決”的權力。新劃定的奧地利和匈牙利邊界把大批的德裔以及匈裔人口劃出了兩國的邊界。這樣粗暴地對待奧地利和匈牙利也為此後納粹德國在中歐的崛起埋下隱患。下面我們就分別來看看兩國在1919年巴黎和會上的遭遇。

首先是1918年建立的德意志-奧地利共和國(Deutschösterreich)。隨著奧匈帝國在1918年10月底的事實解體,原奧匈帝國議會中說德語的議員們在1918年10月21日單獨組成了德意志-奧地利臨時國民議會(Provisorische Nationalversammlung für Deutschösterreich)並正式宣佈成立德意志-奧地利共和國。此時的德意志-奧地利共和國名義上集合了原奧匈帝國境內所有德裔人口占多數的地區,包括了蘇臺德地區以及南蒂羅爾北部的博爾扎諾,比現在奧地利的面積大得多。

一战结束百年︱羞辱性惩罚条约如何为二战爆发埋下了伏笔

德意志-奧地利共和國理論上的國土,紅線框出的則是1919年巴黎和會後確定的奧地利第一共和國的領土,可以看到北部的蘇臺德和南部的博爾扎諾明顯的領土喪失

但是的德意志-奧地利共和國剛剛成立沒多久,12月底捷克斯洛伐克就軍事佔領了波西米亞皇冠領境內的德裔人口聚居區,也就是之後我們所說的蘇臺德地區。整個蘇臺德地區90%的人口都是德裔,根據“民族自決”原則怎麼都不可能劃給捷克斯洛伐克。但是巴黎和會上的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團以蘇臺德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波西米亞皇冠領的一部分為由堅決要求將蘇臺德地區保留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內。原本作為“民族自決”原則提出方的美國曾經希望將蘇臺德地區西部併入德國,南部劃入奧地利,捷克只保留北部和東部地區。但是美方代表團最終認可了捷克斯洛伐克要求保留波西米亞皇冠領領土完整的要求,認為這對保護捷克斯洛伐克的國家安全很重要。很諷刺的是,因為堅持保留蘇臺德地區,自詡為民族國家的捷克斯洛伐克有將近25%的德裔人口。而蘇臺德地區的德裔居民更是對這樣的安排非常不滿,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蘇臺德地區的分裂運動一直沒有停息,直到納粹德國強迫捷克斯洛伐克割讓這一地區為止。

而南蒂羅爾北部的博爾扎諾則被更為簡單粗暴地劃出了奧地利。雖然南蒂羅爾本身意大利裔人口占優勢,但是處於南蒂羅爾北部的博爾扎諾歷史上一直是德裔人口繁衍生息的地區。根據意大利2011年的人口普查,博爾扎諾70%的人口母語依舊是德語,意大利語人口只佔26%。但是因為意大利自身強勢的戰勝國身份,博爾扎諾被劃入意大利這件事情甚至沒有經過各國的討論就被決定了。同時,因為懼怕奧地利與德國合併後會創造一個體量巨大的國家,雖然德意志-奧地利共和國從一開始就表達了希望與德國合併的願望,但是戰勝國們拒絕了這一要求。最終的《聖日耳曼條約》中明確指出奧地利不能在未經國際聯盟許可的情況下直接或間接地放棄自己獨立國家的身份。這樣的一份條約在奧地利激起的憤怒是可想而知的。當《聖日耳曼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到維也納後,憤怒的奧地利民眾放火燒燬了法國駐奧地利大使館。

一战结束百年︱羞辱性惩罚条约如何为二战爆发埋下了伏笔

《聖日耳曼條約》簽訂後法國《小新聞》的號外:《新奧地利的地圖》,可以看到奧地利的領土流失情況

匈牙利則是奧地利的難兄難弟。針對匈牙利的《特里亞農條約》徹底肢解了有九百年曆史的匈牙利共和國。與爭取蘇臺德地區時的情況一樣,捷克斯洛伐克堅持保持斯洛伐克的歷史邊界,但是事實上由於歷史上匈牙利複雜的民族雜居歷史,斯洛伐克裔在整個斯洛伐克地區佔比不到50%,匈牙利裔人口則佔了30%左右。這也就使得斯洛伐克南部的匈牙利人口被劃分在新的匈牙利王國之外。而匈牙利最大的領土流失則是喪失整個特蘭西瓦尼亞。特蘭西瓦尼亞地區羅馬尼亞裔人口占過半,但是匈牙利裔人口也有30%。1919年3月,法國要求匈牙利軍隊退出特蘭西瓦尼亞,此舉被匈牙利政府解讀為強制要求其放棄對特蘭西瓦尼亞的領土主權。但是作為戰敗國的匈牙利無法拒絕法國的要求,匈牙利內閣因此辭職,而取而代之上臺的是匈牙利社會民主黨以及匈牙利共產黨。1919年3月21日,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成立,隨後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對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以及羅馬尼亞宣戰。這也是蘇俄之後歐洲成立的第二個共產主義政權。雖然匈牙利紅軍一開始在斯洛伐克以及羅馬尼亞都取得了一些進展,但是隨著法國開始大舉軍事介入,匈牙利的失敗已經註定。1919年8月羅馬尼亞軍隊攻入布達佩斯,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短暫的歷史就此結束。

一战结束百年︱羞辱性惩罚条约如何为二战爆发埋下了伏笔

1919年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的海報《拿起武器!拿起武器!》,激勵國民積極奪回屬於匈牙利的領土

1920年《特里亞農條約》的正式簽訂,使得匈牙利丟失了71.4%的領土以及超過一半的人口,其中包括三百萬的匈牙利人。事實上在巴黎和會上,英法兩國曾經對把特蘭西瓦尼亞整體割讓給羅馬尼亞表達過疑慮。但是當時的羅馬尼亞政府堅持奪取整個特蘭西瓦尼亞,羅馬尼亞政府派出了英國阿爾弗雷德親王的女兒:羅馬尼亞的瑪麗王后前往巴黎遊說英國。同時羅馬尼亞指出按戰損比來看,羅馬尼亞復出的犧牲比英法都大,理應獲得相應的補償。英法最終拒絕了給特蘭西瓦尼亞的匈牙利裔人口公投的機會,將這一地區整體劃給了羅馬尼亞。此後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和南斯拉夫都對境內的匈牙利裔人口進行了強制的同化,造成各國國內民族關係的緊張,也為此後匈牙利倒向納粹德國埋下導火索。

一战结束百年︱羞辱性惩罚条约如何为二战爆发埋下了伏笔

《特里亞農條約》中匈牙利的的領土以及人口流失情況。綠色是匈牙利丟失的領土,餅形圖則是各個領土的民族組成,可以看到在斯洛伐克和特蘭西瓦尼亞,紅色代表的匈牙利裔都佔到了不小的比重

《色佛爾條約》:奮起反擊的凱末爾和土耳其

和中歐的奧匈帝國一樣,南歐的保加利亞和奧斯曼土耳其也一樣經歷了大面積的領土流失。作為同盟國中領土最小的保加利亞,其本身就是奧斯曼土耳其退出巴爾幹半島時建立的民族國家,因此領土流失並不算很大。但是保加利亞將色雷斯割讓給希臘,丟失了自己在愛琴海的入海口。領土流失加上二十億金法郎的賠款要求都使得保加利亞國內將《納伊條約》試做是1913年第二次巴爾幹戰爭結束以來的第二次國難日。在南斯拉夫的馬其頓共和國和希臘的色雷斯地區都有保加利亞人組織的“馬其頓內部革命組織”(Вътрешна Mакедонска Pеволюционна Oрганизация)積極活動謀求這些地區與保加利亞的再次合併。這也是保加利亞在二戰前倒向納粹德國的一個重要原因。

一战结束百年︱羞辱性惩罚条约如何为二战爆发埋下了伏笔

亮橙色部分標識的是保加利亞的《納伊條約》中割讓的領土

但是,和前面講到的所有國家都不同,土耳其最終簽訂的並不是巴黎和會上準備的《色佛爾條約》。《色佛爾條約》和上文提到的其他條約一樣,對土耳其的領土進行了毫不留情的切割。土耳其以哈里發名義統治的阿拉伯以及北非地區脫離土耳其已經是無法改變的事實,但是《色佛爾條約》對作為土耳其本土的小亞細亞也做出了許多土耳其人無法接受的安排。土耳其將把幾乎所有僅剩的歐洲領土割讓給希臘,同時愛琴海東岸的伊茲密爾也同樣要割讓給希臘。土耳其東部的大片地區將會被割讓給亞美尼亞,南部與敘利亞接壤的地區則會被割讓給法國。同時協約國還計劃在土耳其東南部建立獨立的庫爾德人國家。

一战结束百年︱羞辱性惩罚条约如何为二战爆发埋下了伏笔

《色佛爾條約》中要求的領土劃分。土黃色地區割讓給希臘,包括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爾在內的馬爾馬拉海沿岸是非軍事區,東部青色的大片地區割讓給亞美尼亞,東南部的淺棕色地區則是規劃中的庫爾德人國家。根據《色佛爾條約》,土耳其將僅僅保留深棕色標識的領土

雖然奧斯曼土耳其簽署了《色佛爾條約》,但是土耳其國內以凱末爾帶領的民族主義者們認為條約會為土耳其帶來滅頂之災。他領導的土耳其民族主義者在遠離海岸的安卡拉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國。土耳其共和國憑藉著蘇聯的支持建立了自己的軍隊,並在接下來的土耳其獨立戰爭中擊敗了亞美尼亞、希臘以及法國。迫使協約國與新生的土耳其共和國坐下來重新談判,並最終在1923年簽訂《洛桑條約》,雖然土耳其依舊喪失了對阿拉伯和北非地區的管轄權,同時地中海上的塞浦路斯也被割讓給英國,但是《色佛爾條約》中其他涉及土耳其領土的條款被全部廢除。凱末爾也因此成為民族英雄和國父。

一战结束百年︱羞辱性惩罚条约如何为二战爆发埋下了伏笔

新的《洛桑條約》規定的土耳其領土範圍,可以看到基本上所有涉及土耳其本土的領土割讓都被廢除,這也是現代土耳其的邊界劃分

土耳其反抗《色佛爾條約》的勝利也使得其在此後並沒有倒向軸心國的情感和理由。也可以說,土耳其在二十年代的土耳其獨立戰爭中就把自己的領土問題解決了。與上文提到的奧地利、匈牙利以及保加利亞不同,土耳其在二戰期間一直保持中立並且暗中幫助盟軍,為二戰的勝利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結語

對一戰的戰敗國而言,巴黎和會上他們完全沒有享受到平等的待遇,“民族自決”等原則也完全不適用於戰敗國的人民。如我們所看到的,捷克斯洛伐克以及羅馬尼亞雖然自己是民族國家,甚至飽嘗被異族欺壓的滋味,但是等到他們有機會搶佔別國領土時,也是毫不猶豫地成為欺壓的那一方,巴黎和會完全成為戰勝國們的盛宴。這樣一味懲罰戰敗國的條約,註定了凡爾賽體系帶來的和平只會是暫時性的,二戰的爆發幾乎是不可避免的。隨著中歐以及東歐的碎片化,蘇聯與德國不再直接接壤。蘇聯紅軍想要到達德國必須通過波蘭的領土,而波蘭是堅決反對這一點的。這樣就使得蘇聯無法在德國進攻法國時為其提供及時的軍事支持,也是後來法蘇軍事同盟破產的原因之一。同時,碎片化的中歐和南歐不再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和德國的國力抗衡,這也為之後的納粹德國的快速擴張埋下了伏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