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最會立flag的白酒廣告,千年後仍是經典

現在咱們中國人喝酒,一是愛品口味,二是喜看牌子。自古以來,有名的美酒總是能讓各地酒客們蜂擁而至,但俗話說“酒香也怕巷子深”,漸漸地,酒“名”和酒“美”變得同樣重要起來。

2000多年前,當古人們意識到這些時,最初的酒旗便誕生了。

酒旗的別名經過不同朝代的演變,到如今已經是積累了一大籮筐:用布料製成的,可叫酒旆、野旆、酒帘、青帘、杏簾、酒幔、幌子等;顏色的不同,也可以分為青旗、素簾、翠簾、彩幟等;有的酒旗還具有多種用途,所以又稱酒標、酒榜、酒招、簾招、招子、望子……不同名稱也標誌著酒旗在不同時期的轉變,但變來變去令人不得不承認的一點就是,它已然成為了中國酒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最會立flag的白酒廣告,千年後仍是經典

前塵

古人對於酒旗的熱愛在各類文學作品中就可見一斑。

從“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謹,為酒甚美,懸幟甚高……”(《韓非子·外儲說右上》)、“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杜牧-《江南春》)、“青旗沽酒,山那畔,別有人家”(辛棄疾-《醜奴兒・博山道中效李易安體》),到明清年代的“杏花村內酒旗飛,上寫著‘開壇香十里,就是神仙也要醉’”(八角鼓曲《瑞雪成堆》)和《紅樓夢》中的杏簾在望裡的酒幌無不傳達著古人對於酒文化的欣賞。

酒是閒暇時的夥伴,亦是思愁時的良友,而酒旗作為酒的象徵更添了風雅的意趣。路遇一家酒肆,見酒旗隨風招展,說明這家酒肆正在營業,店內藏著美酒。當日頭漸暗,炊煙直上,不少酒家就開始收起酒旗,表示向來往的客人打了聲招呼:今日的酒已經賣完了,明日請趕早!

最會立flag的白酒廣告,千年後仍是經典

舊夢

民國前後,國門大開,外來文化的大量流入,洋酒對中國的白酒行業也造成了不小的衝擊,這時候的酒旗,已不再僅僅侷限於酒家使用了,各大釀酒廠也紛紛成為酒旗的粉絲。這個時期的酒旗在原有“招牌”、“標誌”的含義基礎上,又增添了新的功能——競爭。

那時候,酒旗的行名叫“酒標”,紙質居多。在政府的鼓勵和支持下,中國當時開辦的大大小小酒廠不下百十餘座,但在白酒包裝上下功夫的卻少之又少,大家好像一股腦的都把精力投入到了酒標的花樣展示上來。到了民國中後期,許多酒標甚至產生了政治價值,酒標上的標語往往就體現了酒廠的政治傾向。

最會立flag的白酒廣告,千年後仍是經典

今朝

而如今,酒旗的宣傳色彩已經淡去,隨著科技的發展,霓虹燈、LED屏等新興電子科技取代了酒旗的職位,但這並沒有使酒旗的身影從我們的生活中淡去,相反的,酒旗成為傳統酒文化的重要代表,越來越頻繁的出現在古鎮景區裡,也常常路面於各類主題公園中。

現代的酒旗與其說是“旗”,不如說是“景”,給人返璞歸真之感。想象一下,當你去某個古鎮遊覽,石板路邊的木樓上掛著一面或青或白的酒旗,你觀旗入店,點一杯湯溝美酒,是不是有種古今輝映、一脈相承的歷史美感呢?

中國是一個喝酒大國,同樣也是一個釀酒大國,喝得酒裡面有思緒,釀的酒裡面有真情。酒旗作為橋樑,連接著酒客與酒家,也傳遞著過去和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