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5 貴州從江:魚鴨除害蟲環保又增收

時下正是貴州省從江縣水稻防治病蟲害的關鍵時期,在該縣往洞、貫洞、西山、高增等鄉鎮的侗族地區,當地農民在田裡放養的稻田鯉魚和鴨子派上了大用場,成為水稻蟲害的剋星。每天一大清早,從江縣往洞鎮增盈村的村民們就按時趕著一大群鴨子放進各自的稻田裡,讓鴨子吃掉危害水稻的稻飛蝨、稻縱卷葉螟等害蟲。“對付這些水稻害蟲,我們這裡不用農藥,田裡的魚和鴨子就能除掉它們。”村民潘玉安說,這是當地侗族祖先流傳下來的稻魚鴨種養方法,現在村民們還一直在傳承這種古老的耕作方式來防治水稻病蟲害,效果很好。

潘玉安說的稻魚鴨種養就是2011年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的從江侗鄉稻魚鴨複合系統。這種古老的傳統生態農業種養方式在當地已經有上千年曆史,在稻田裡放養鴨子和魚來除掉水稻害蟲從而獲得糧食豐收,是侗家先民勞動智慧的結晶。

每年芒種過後,田裡的水稻秧苗開始返青分櫱,從江侗家人就按田塊的大小放入適量的手指般大小的魚苗,等到魚苗長大些後再放入適當數量的鴨子,這就形成了譽滿全球的從江侗鄉稻魚鴨複合系統。

“長期以來的實踐證明,稻魚鴨複合系統中水稻病蟲害發生指數明顯低於其他水稻田。”從江縣農業局副局長王長華介紹說,稻魚鴨複合系統耕作有多種好處:一是系統中通過魚、鴨捕食稻縱卷葉螟、稻飛蝨等害蟲,使得稻田裡的害蟲密度極大減少,減輕了害蟲對水稻的危害;其次是魚、鴨吃掉害蟲和雜草後排出的糞便,增加了稻田土壤的有機質含量;三是魚、鴨在稻田裡頻繁的活動干擾和抑制了蟲害的侵入,同時增大了土壤孔隙度,有利於肥料和氧氣滲入土壤深層,起到了提高土壤肥效和改善水中空氣含量的作用,從而提高了水稻的抗病能力。

“利用魚鴨除掉水稻害蟲,既節約了農業投入成本又實現了環保,而且生產出來的稻米保持了綠色生態的品質,口感和味道很好,深受消費者的青睞,多年來在市場上價格一直看好而且十分俏銷。”王長華說,去年從江縣稻魚鴨複合系統試點畝產值達到6800元。

據介紹,近年來從江縣利用從江侗鄉稻魚鴨複合系統這張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金字招牌,通過示範逐步推廣,不斷做大做強稻魚鴨產業。今年全縣創辦稻魚鴨示範面積1.6萬畝,輻射帶動面積12.8萬畝。

“現在縣委、縣政府已經明確將稻魚鴨複合系統作為助力農村農民脫貧攻堅的主導產業來抓。”從江縣縣長塗剛說,計劃到2020年,全縣推廣稻魚鴨複合系統核心種養面積要達到10萬畝,輻射15萬畝,同時帶動1.65萬戶建檔立卡的農村貧困家庭脫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