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農村70年代出生的孩子,記憶最深的是什麼事?

三農一姐


我出生於1970年代,小時候也就是1980年代初,在農村祖父家裡上過兩年學。可以說,農村1980年初是非常貧窮的,當時,剛剛分了地,老百姓能吃飽飯了。心理也算滿足。雖然物質貧困,但是人情很厚,人與人之間單純和睦。那時候沒有遭受任何環境汙染,農忙農閒在地裡瘋玩也是非常有趣的事情。

我記憶最深的事情只能說沒有最深,只有更深。在莊稼成熟的季節,家家戶戶去地裡幹活,孩子們看著一望無垠的田野,跑啊,叫啊,在大地母親的懷抱,每個孩子都喜悅滿足,快樂得無以復加。雖然母親不在身邊,但是我感到了無所不包類似於母愛的踏實和溫暖。老師們還帶我們去她地裡拔麥蒿,清香撲鼻,翠綠欲滴。小孩們真樂呵。只有到了夜幕降臨,農村的燈彷彿格外灰暗,十里八鄉除了狗吠,靜得嚇人。這個時候,大自然如此神秘,我們才有些微不安。但是,住在生活了好幾代的老宅裡,聽著家裡的長輩一次次絮叨著祖先的故事,生命就這樣有了來龍去脈,因此又踏實下來。

要是放電影的來了。小孩子一定會跟著大人早早地坐在前邊,也有些老太太在離家近的地方搬個太師椅,腿上蓋個小褥子,真是古風猶存。我們小孩子往往看電影看迷了,聲光影色,哪裡在一望無垠的土地裡見過,所以,很多年我都在想電影裡看到的小姑娘……電影結束後,大家呼朋引伴,嘻嘻哈哈地回家了。我的祖母總是提前回家,給我們準備吃的喝的,所以,看電影之後,大家嘰嘰喳喳吃吃喝喝,彷彿比電影還有意思。

在農村很多日子,夜裡我們也沒有作業,經常猜謎語,猜字謎,真不知道,那個時候怎麼能編出和猜出那麼多謎語。

總之,除了物質的貧困——其實吃喝是足夠了,就是額外的東西,也是無關緊要的東西少些。在農村,生活是非常悠閒,用現在的話說是“有愛”的。


老照片


老農回憶。我是1963年的,那個年代2件事深深刺痛著我的心。

第1,我弟兄4人,每到學校開學時,甚至開課一週我才進學校。而每年這時也是老父親最頭痛的時候。有一年,老父親求村支書,革委會主任好不容易開了家庭貧困證明,讓我拿去給老師,而老師讓我找校長,來回折騰了3~4天才坐進教室。那年報名費才3元6角。

第2,上了學,用的作業夲又成了大事了。不知老父親從哪裡弄到很多食品包裝紙讓我們用針線縫在一起,當本子用。我正面寫一完,就反面寫。曾遭到部分老師和同學的譏諷。

那個年代,物質匱乏,生活水平低,卻煉就了我的思想。





一樹一世界劉


這是一個很暴露年齡的問題。不過想想,能跟大家一起回憶一下小時候的事情,應該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70後,出生在農村,記憶最深的事情,就是那些貧窮歲月裡,和生活息息相關的衣食住行,以及勞動學習等過程中發生的一些事情了。

權當一次憶苦思甜吧。

民以食為天,就先說說“吃”吧。

北方的農村,七十年代的時候,每家的早飯幾乎都是這樣的:一大鐵鍋紅薯,鍋沿上貼著幾個玉米餅子,一罐子香菜湯。

我小的時候住在姥姥家,我的早飯是一小搪瓷碗小米飯。

這是姥姥專門為幼小的我準備的。家裡其他的人誰也捨不得吃一口。

之所以常常記起這個,或許是因為它飽含了姥姥對我的愛,以及我對遠在天堂的她的思念。

糖果點心,更是稀缺品。

我爺爺兄弟四個,我有兩個叔伯爺爺在北京,那時候我老爺爺會不時地收到他北京的孩子寄來的蛋糕。

老爺爺捨不得吃,就把這些蛋糕包好,放在大衣櫃裡,作為守在他身邊的重孫輩最大的孩子,我經常會吃到那些蛋糕。

那些香甜軟糯,上面往往帶了一層綠綠的小東西的“美味”。這也是當時其他農村孩子享受不到的。

直到後來長大了,吃上新鮮的蛋糕,心裡不由地問:“蛋糕怎麼是這個味?上邊那層綠的小東西哪去了?”

第一次吃蘋果,也很難忘。那是有一次,爸爸的一位遠方朋友來了,媽媽炒了雞蛋,拍了黃瓜,做了臘肉,就再也湊不齊四個菜了。

後來去商店買回兩個蘋果,把它們洗淨,削了皮,把果肉削成一片片的,擺放在盤子裡,撒上白糖。

我媽估計是看到饞貓一樣的我圍著她不肯離開,就把剛剛削下的蘋果皮遞給我說,你把這個吃了吧。

我拿過它們,放在嘴裡,覺得一股甜絲絲的果香。這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吃“蘋果”。

再來說說“穿”。

我的第一條裙子,是北京大伯家的姐姐穿舊的一件天藍色的裙子。

面料比較厚,當時夏天穿著其實也不怎麼涼快。

還有一件短款的白色短袖上衣。這兩件衣服配在一起,有一種藍天白雲一樣的清純。

可是那時候不興“露臍裝”,白色上衣穿在身上,往往露出腰。

我很喜歡這兩件衣服,於是就拿線把這兩件衣服中間加了幾個釦子,成了一件“連衣裙”。

這樣再也不怕露腰了,穿脫也方便。這件自制“連衣裙”成了我的“行頭”,後來中學畢業以後,還有同學跟我提起,我當時穿上這件衣服讓人“眼前一亮”的感覺。

還有“行”。

那時候農村沒有柏油馬路,更沒有汽車,出行都是騎自行車。

我上的是鎮上最好的初中,離家也遠,騎自行車到學校,也要半個小時。

趕上颳風下雨,路就泥濘不堪。

騎行一會兒,就得停下來拿小木棍摳一下車軲轆裡的泥,要不車子就走不動了。

有一次騎自行車上學,路太滑,摔倒了。

書包裡的飯盒也摔出來了,帶的午飯一一兩個饅頭一塊鹹菜上也沾上了泥。

雨中的我也不知道臉上流的是雨水還是淚水。

有一個秋天,因為下雨,我遲到了。

第一節課是政治課,政治老師無視我身上正在往下滴的雨水,還有凍得發白的臉,嘲諷地來了一句“你來得可真夠早的!”

因此,到現在我還害怕下雨,或許就是小時候那些雨留給自己的陰影吧。

還有勞動。

七、八十年代,農村的老師民辦的比較多,因此,凡是收穫的季節都要放假。

除了寒、暑假,還有麥假、秋假,而這兩個假就是幹活兒的兩個假期。

一個是收麥子,一個是收玉米。作為農村的孩子,也是最痛苦的時候。

因為篇幅有限,這裡只說說收玉米吧。因為看其他人寫收麥子的文比較多。

我家在冀中平原,又處在三縣交界處,地廣人稀,家裡地也多。

當時家裡種著十幾畝地,麥收過後,就都種上了玉米。

到了收穫的季節,也正是“秋老虎”正肆虐的時候,穿長袖衣服太熱;

穿短袖,玉米葉子像一個個細小的刀片一樣,劃在裸露的臉、脖子和胳膊上。

再加上高高的玉米地裡透不進一絲涼風,汗水一會兒就流下來。

被葉子劃破的地方就被汗水刺得生疼。

把玉米掰下來,再用柳條筐背到地頭,裝車。

幾趟下來,肩頭上就腫了起來。

完了以後還要用鋤頭砍掉玉米秸,那也是個力氣活兒。

半天下來腰痠背痛。玉米運回家是帶皮的,還要把皮給剝了,一筐筐用繩子運到房頂壘起來,以便風乾。

由於這繁瑣的農業勞動,我從小就暗暗下定決心,我一定要好好學習,再不用在農村受這些罪。

後來,我考上學,跳出了農門。不過現在農村機械化程度也提高了,農民兄弟們再也不會受以前那些罪了。

想想過去的窮日子,再看看現在的幸福生活,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那些苦日子,有親情的溫暖,也有苦澀的回憶。這些,只是讓我明白了,那些日子是人生的一個必經階段,現在想起來,無所謂留戀與感謝。

不念過往,不畏將來,以一顆坦然的心面對生活,過好當下,踏實走好每一步,最好。


有書共讀


農村70年代出生,兒時的經歷都深深地烙進腦海,成了最珍貴的回憶!

現在的我永遠不會虧待自己的肚子,很大程度源於兒時對飢餓的恐懼!那時候還沒有責任制,一切都屬集體,靠母親一人掙“工分”獲得(父親是教師,在離家很遠的山裡任教,一星期回來一次,那時週六還只是週六,需上半天的課),可想而知,母親一個人的“工分”要餵飽好幾張嘴,何其艱難!記憶中的畫面總定格在夜幕降臨,我帶看弟弟妹妹坐在門檻上,哭嚎看等待母親的歸來。😭😭


唉,太沉重!還是聊點開心的吧!隨著責任制的落實,生活有了很大改善,我上學了(學費兩塊五)😄😄!學校是舊祠堂改造,土磚牆,四面透風,還記得寒冷冬天老師讓我們帶來薄膜把窗戶蒙上!課桌(其實就一塊板裝上四隻腳)高高低低東倒西歪,凳子都是自個兒帶的。但這不妨礙我們的快樂:校門前那方池塘是我們競技的舞臺,揀薄瓦片打水漂,看著瓦片在水面“噌噌”跳上對岸,甭提有多自豪了!那坑坑窪窪的泥牆洞裡,也有著我們的歡樂,一隻玻璃瓶,一根竹絲,一會兒功夫準能掏出來幾隻土蜂!天冷時,挨個背靠土牆,全班擠暖,常因滑頭者突然離開而鬧得人仰馬翻!物質匱乏的年代,創造力卻出奇的旺盛:三個小軸承做成一輛小車,坐著推著長大了;兩根手腕粗細的木棍做成高蹺,踩著踩著就長大了;……從三角架下踩半圈學會了騎自行車,用廢棄的鏈條做火藥槍,把澡盤上的鐵箍弄下來滾鐵環,把整包火柴倒掉只為蒐集火柴盒,……記不清做了多少傻事,捱了多少打。😓😓


最喜歡那時的暑假!游泳、釣魚是男孩子們的最愛。農忙時一天的勞累,但一聽到《西遊記》片頭曲,撒腳丫子往回跑(那時候,村子裡只有當赤腳醫生的大伯家買了電視),天一黑,滿操場都是看電視的人(人太多,只好把電視搬到屋簷下)!最熱鬧最激動人心的還是放露天電影,十里八鄉的人都會去,那場面,無法形容!

放牛是我小時候最喜歡的事!不僅躲過了割稻插田,更收穫到許多快樂!騎在牛背上的愜意;聽老人講故事的驚悚;烤紅薯的香甜;野板粟脆;沙裡紅的酸……都讓人懷念!😭😭😭

離家只三十里,卻有四十年的距離!奈何!!!!😭😭😭


漸行漸無蹤


我是六十年代末生的,家也是邊疆小鎮的,跟農村雖然還有不同,但也比較相似。對於七十年代的記憶,只有一個字:窮。如果是兩個字,真窮。各種生活物資極為匱乏。這種窮是還能吃飽飯的窮,與六零年前後的饑荒還不一樣。

那時的窮,八十年代以後生的人,除了一些著名的貧困縣以外,恐怕都沒有過這種經歷。

我印象最深的大概是六歲的時候,聽說商店裡要賣糖果,媽媽給了我幾毛錢讓我去買。當時高興極了。去到商店,已經排了長長的隊,我也就在後面排著,生怕買不到。最終還是買到了。各位知道那是一種什麼樣的糖嗎?焦黑焦黑的一堆,吃進嘴裡都是甘蔗渣。現在想想,就是南方種甘蔗的某個糖果廠的廢品,覺得邊疆地區沒有什麼吃的,拿去賣也能當好東西。果不其然,我那時一點兒也沒覺得有什麼不好,還是美滋滋吃了。現在想想實在是可憐。

差不多到八十年代以後,我才見過大白兔奶糖,那時覺得這是世界上最高級的糖果了。記得五六歲的時候,有個跟家裡關係不錯的解放軍叔叔過來做客,帶了一包糖果,大概一斤左右,當時家裡孩子就我一個人在家,就接了過去。父母和叔叔聊天那一會兒,竟然那一包糖全被我一個人吃完了。

至於吃飯,我印象裡就是一年四季都沒有變化,早晨是玉米或白麵糊糊,中午是沒什麼油水的加一點西紅柿或白菜的麵條,晚上稍微豐盛一點,也就是玉米窩頭加白麵饅頭,菜就那幾種,冬天大白菜、土豆、胡蘿蔔、青蘿蔔,夏天就是西紅柿、豆角、茄子,吃來吃去就那些,肉是很少見的。最多就是大白菜,每天吃沒有什麼油水的大白菜,那時真的夠夠的,但全家都是那樣,還能說什麼?

自問不是一個很饞的人,可是在物資緊缺的艱苦時代,感覺人始終都處在飢渴狀態之中。

至於穿的,衣服褲子都是補丁,那時差不多家家都那樣,哥哥姐姐的衣服弟弟妹妹穿,只要能穿就行,打個補丁算什麼?只有過年的時候,如果家裡能給做一套新衣服,就覺得非常開心了。小時候特別盼望過年,不單是盼望新衣服,也盼著能吃好吃的。

父親是幹部,母親是工人,而且那時他們的工資還有邊疆高寒地區的補貼,全家人都吃商品糧,在那個年代,也算是可以的。但過的生活就是這樣。以現在的生活水準想想,當時父母要養活一家人,真的很艱辛。

這種物質匱乏的記憶,一直持續到八十年代初。


考貳拉


到八九歲了,國家號召掃除文盲。我們都進入了學堂,當時村上也沒有文化人,只有一個老富農當老師,學生最小的七八歲,大的十一二歲,沒有教室,只有生產隊讓出一小間草房牛屋,全大隊的孩子都在裡邊上學,沒有書和本,最真切的第一裸,”毛主席萬歲”我們是幸運的,進了學校,開始了學校生活,半年級。



在上半年級的同時,也時常放假,由於批林批孔,老師是富農,天天去開批鬥會,就這樣上了兩年半年級,隨著知識青年下鄉,村上有了老師,進入了一年級,那個年代政治掛帥,真是半工半讀,老師領著學生到地裡剷草,幫助生產隊割草集肥。就這樣農村人農民工萬歲,在學校上了三年,一年級徹底畢業了。


由於當時得掙工份吃飯,開始參加集體勞動,當然童年是快樂的,特別愛看電影,一到晚上不論三里五村有電影,我們都打成夥子跑去看,看一遍真是還想看第二遍,三遍,只要有,會一直跑著看下去,戰友,南征北戰,雷鋒,董存瑞,黃繼光,鐵道衛土,英雄兒女,雞毛信,閃閃的紅星,白毛女。劉胡蘭這些影片太真實了,太敢人了。



作為六十年代的這一代人,真想還能看到這樣的戰鬥教育片。在我有生之年,看不到這樣的影片,感到終身的遺憾。謝謝。


農民萬歲


對農村70後的孩子來講,記憶最深的莫過於兒時艱苦的歲月了,八十年代的農村,還是比較清貧的,那時候農村人還沒有外出打工的習慣,主要靠著農耕的生活過日子,辛苦一年下來收入的糧食,交了公糧之後,就所剩無幾了,特別是小麥,每家每戶能留上兩袋子就不錯了,平時還捨不得吃,打了麵粉之後,只有在家裡來了親戚或逢年過節的時候才捨得蒸白麵饅頭吃。

平時吃的大都是玉米麵或者豆雜麵,或者紅薯麵粉的雜糧,這些東西放到現在,絕對都是受歡迎的好東西,可在那個時候,天天吃,嘴裡都寡淡出個鳥了,記得有一次吃飯的時候,面對鍋裡熱騰騰黑乎乎的窩窩頭,實在是沒有咀嚼的慾望,在孃的逼迫下,還是拿起了一個,藉口要出去玩,就拿著窩窩頭跑出去了。

走到屋後,旁邊有個大水坑,看四處無人,就將窩窩頭扔進了水坑,但還是被尾隨跟來的娘看到了,只見她找根長棍子,硬實將淺水裡的窩窩頭給撈了出來,然後就是追著我猛打,還好我跑得快,少了一頓皮肉之苦,但回去還是免不了一陣暴風驟雨般的訓斥。

那時的農村人,每到吃飯的時候,特別是吃早飯,都愛端著一盤子煮紅薯到門口吃,鄰居們邊吃邊聊天,吃完了各自下地幹活,一頓早飯就這樣解決了。

現在回想起來,簡直像在夢中一樣,小時候過怕了這樣的生活,父母天天說,還不好好上學讀書,將來考上了大學就可以進城吃商品糧了,天天吃白麵饅頭,頓頓還能吃上帶油水的菜呢。否則的話,你就等著在農村受苦一輩子吧。

如今農村人也不吃窩窩頭雜糧了,生活條件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想起那個時候的農村,想必這個年代的農村人都有一肚子話要說,如今的孩子聽起那時候的故事,彷彿這些都發生在外星球上一般,滿臉的不可思議狀。

過去的都過去了,往事只能留給回憶。


佰秀農業


聽我媽說我差餓死了,七十年代,沒啥好吃的。靠工分吃飯,一大家子九個人,五個小孩,兩個老人,就父母兩個勞力,別說大米,就是玉米紅薯都沒多的,可我除了大米啥都不吃,父母說我不好養活,只剩皮包骨了。我最小的姑姑剛出嫁,姑父是個工人,家裡稍微好些,回孃家看見了我那樣,就送了兩碗米才把我救活了。 八十年代土地分到戶了,情況稍微好,我們只弟姐妹都念書了,在我記憶中,還是沒米吃,一家人只有我一個人每頓一小碗米飯,他們都是玉米糊紅薯和湯,來個客人,單獨給客人煮一碗,碗底下放點肉片,來幾個客人,除了我誰都不許上桌子,一家人都把我當寶貝。父母說我從小不好養,能活下來不容易,兄弟姐妹很懂事,也不會爭。 再後來我上初中了,哥姐都在農村幹活了,家裡又要好些,住校每週星期六下午回來,媽會給我用酸菜吵碗乾飯也沒油放在鍋裡,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揭鍋蓋,然後再美美的吃下去,那時候感覺好香哦,家裡還是隻有我一個有這待遇,他們都吃酸菜泡菜紅薯稀望。那時侯我姐能幹家是她當,每個星期天去學校會給我五毛零花錢,有時侯我會哭不高興,人家同學至少都是一塊兩塊也很多,現在想想真不懂事。


王小英路在腳下


我是地道的70年生人,出生在東北的小山村裡。感覺那時候很窮,天氣也很冷。還沒有包產到戶,還在大隊部吃大鍋飯,大人們常常打回家來,和孩子們一起吃。感覺那個時候特別能吃,怎麼也吃不飽,每家每戶的孩子都挺多的,就像剛出生的小燕子,每天都等著大人們把食物拿回來分給我們吃,當時吃東西是最快樂的事。



記得最深的就是76年,那時候我剛好六週歲,記得當時的情景,有一天早上,爸爸媽媽還有許多大人們都帶著白花,表情很嚴肅,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大人們也不許問,全村的大人那天什麼活也沒幹就聚在大隊部低著頭不說話,有的人還低聲哭泣,我和好多小夥伴都好奇的趴著窗戶看,後來有人讓我們回家,比我們大一點的孩子告訴我們,說國家領導人去世了,大家都默哀呢,不許去打擾,我們都被送到了家裡,不許打鬧,不許唱歌,不許說笑。當時真的不知道悲痛是什麼感受,總之就是覺得氣氛特別沉悶,不敢說話,怕說錯話了大人們就會批評我們的。好久好久都沉寢在那種悲痛的氛圍中。



冬天,下雪了,貧困的我們穿著姐姐們穿小的衣服嬉鬧在雪後的田野裡,把雪揉成團,就大口大口的吃著,能夠充飢一會,餓了再吃,那個時候真的好苦卻快樂著。到了春天,生活好了起來,每天都能吃上玉米麵大餅子,山上也會採來好多野菜,就沒那麼餓了。我們都很晚才上學,上小學是五年制,五年級畢業了就直接上初中了,學費很便宜的,每年只交兩塊五毛錢。班級裡冬天取暖就是鐵爐子,長長的爐筒子通到窗戶外面,秋天我們到山上撿了好多松嗒和豆茬,還有老師們檢的木頭等,基本上不燒煤,爐子熱了,同學們就在爐子上留飯和燒水,每天早上勞動委員為同學們把爐子火點好,同學們到教室的時候都非常暖和的,每年的年末晚會上會發給勞動委員一些獎勵的,那個時候很辛苦但很快活。


whm淡淡梅花


我是70年代末出生的。一想起小時候,眼睛就溼溼的,心裡也暖暖的。



1.自由而快樂。

那時候的農村沒有什麼車,我們小孩子們上學,放學都是自己或結伴而行。放學以後大人都忙農活,我們就自己在街上瘋跑,捉迷藏,捉知了猴,拔草或者稍大懂事些幫著家裡乾點活,如果是在瘋玩,一到天黑,能聽到街上大人們喊自己家孩子回家吃飯的聲音。



2.親情,友情,鄰里情。

我小時候是跟在姐姐後面長大的,經常還會捱揍,但是,要是有人欺負,第一個站出來的肯定是姐姐。

那會兒大人忙的時候,家裡沒人,經常鄰居家誰家有老人在家的話,餓了就去人家家裡吃東西,饅頭玉米麵餅子都無所謂。關鍵是那會真的是遠親不如近鄰。



自己的小夥伴就更不用說了。我家翻蓋房子的時候,我直接住在好朋友家,他家三個孩子,我們四個半夜偷偷溜出大門,假裝敵後武工隊,跑大門外面,從柴草上拽一些草節拿在手裡假冒接頭信物,之後黑乎乎地嚇回去,興奮地嘰嘰喳喳聊到困得睜不開眼。

3.田野,莊稼地還有小樹林。

如果問我最好的遊樂場是哪兒,我一定答你是田野。

尿尿和泥的事兒,真不是說著玩的,小時候玩泥巴,摘野花,吃野果子,都是快樂得不得了的。

幫著大人幹農活,累,但是流汗的快樂也很多。

另外,捉知了猴的夏季一定是農村的小樹林裡最多。

現在孩子們生活中城市裡,總覺得,沒有這個天然的遊樂場,實在是很大的遺憾。

家裡的老房子:

我是愛讀繪本的二寶媽,曾經的英語老師,現在的育兒達人,喜歡我的回答就點贊關注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