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5 天涯若比鄰——國家博物館“無問西東:從絲綢之路到文藝復興”展

論地理,歐洲跟中國遙相暌隔,然而藝術史家和文明史家都知道,這地域的懸隔未嘗阻礙東西方之間所建立的必不可少的相互接觸,跟今天的常情相比,古人大概比我們要堅毅、要大膽。商人、工匠、民間歌手或木偶戲班在某天決定動身起程,就會加入商旅隊伍,漫遊絲綢之路,穿過草原和沙漠,騎馬甚或步行走上數月,甚至數年之久,尋求著工作和盈利的機會……

——貢布里希

萬水千山將東方與西方分隔於歐亞大陸兩端,它們難道不可逾越嗎?

天涯若比鄰——國家博物館“無問西東:從絲綢之路到文藝復興”展

展覽序廳

一手持花籃,一手輕捻花枝的花神芙羅拉,身著色澤鮮豔華麗、質地輕柔飄逸的絲綢,衣褶隨風飄動,微微回首,盡顯曼妙嫵媚的身姿。這個發現於龐貝古城中的美麗背影,在展廳伊始,就將我們的目光拉回了那條承載著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要道——絲綢之路。

天涯若比鄰——國家博物館“無問西東:從絲綢之路到文藝復興”展

花神芙羅拉 公元1世紀

龐貝出土 意大利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藏

中國文明與歐、亞、非的古代文明之間很早就開始接觸並相互交流、影響,但這些古文明之間的交往路線卻一直沒有概括性的名稱。

1877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國》一書中,首次提出了“絲綢之路”的概念:即“從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間,連接中國與河中(指中亞阿姆河與錫爾河之間)以及中國與印度,以絲綢之路貿易為媒介的西域交通路線”。

以此為基礎,隨著眾多考古新發現的湧現,以及後世絲綢之路研究的不斷深入,“絲綢之路”的原始定義也在不斷擴大著。

天涯若比鄰——國家博物館“無問西東:從絲綢之路到文藝復興”展

展廳

從涉及的時間範圍來看,考古新發現把東西方絲綢貿易的開端追溯到公元前4世紀甚至更早的歷史時期。

在涵蓋的地域範圍上,一般將羅馬視為絲綢之路的終點,將漢唐中國古都長安和洛陽視為絲綢之路的起點,也有學者認為絲路向西可延伸至意大利的威尼斯,向東可延伸至日本的奈良。

除了沙漠絲綢之路這條主幹線外,絲綢之路還有眾多重要的分支路線,諸如草原絲路,海上絲路等等。

天涯若比鄰——國家博物館“無問西東:從絲綢之路到文藝復興”展

網紋玻璃杯 北魏時期外來玻璃器

1948年河北省景縣北魏封氏墓群出土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而其中最重要的概念擴展,是對於這條通道在漫長曆史進程中所承載的內容的拓展。

絲路上輸送的並不僅僅是絲綢,從時空和交易額方面縱觀,其中絲綢交易所佔的比例很小。從陸路到海道,這條通道在廣義的東西方之間所傳輸的,不僅僅是“物質舶來品”,更重要的還有“精神舶來品”。絲綢之路的概念由最初的絲綢貿易之路演變成為了“中西古典文明關係的物質象徵”“東西方文明的橋樑”等等。

甚至於“絲綢之路”之後出現的各種各樣的別名,例如“金銀之路”“玻璃之路”“陶瓷之路”“香料之路”……都是這種概念擴展的具體反映。

天涯若比鄰——國家博物館“無問西東:從絲綢之路到文藝復興”展

展覽:“無問西東——從絲綢之路到文藝復興”

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

時間:2018.6.9-8.19

此次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和湖南省博物館共同舉辦,彙集國內外38家共200餘件(套)文物的“無問西東——從絲綢之路到文藝復興”展,不僅是近年來國際博物館與國內博物館合作中,數量最多、文物最豐富的展覽之一,更試圖通過東西方物質文明間的對比,來展現東西方文明從獨自發展,到彼此觸碰,再到逐漸交融,相互影響的動態過程,旨在揭示東西方文明交流的互動性,回應絲路對於東西方物質與精神文明的承載。

展覽探討問題的角度,不僅從以往西方藝術對中國藝術的影響入手,更呈現了眾多意大利文藝復興藝術中的中國元素,以此來重新審視中國藝術對歐洲文藝復興的影響,在最陌生、最遙遠的地方尋找另一個精神故鄉。

學術研究的可視化探索

天涯若比鄰——國家博物館“無問西東:從絲綢之路到文藝復興”展

展覽單元對比:左側為國博“無問西東——從絲綢之路到文藝復興”展,右側為湘博“在最遙遠的地方尋找故鄉——13-16c中國與意大利跨文化交流”展。

“無問西東”展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徵,即展覽單元以及單元下的二級展題十分“精細化”, 整場展覽加上序篇與尾聲,共8個單元,每個單元又分別下設了3、4個二級展題,非常像是一篇學術論文的結構佈局

,這樣的展題設計可以說是既特殊又大膽的一次嘗試。

在採訪中,策展人李軍老師也直言整個展覽的起因,其實簡單來講,就是想要嘗試舉辦原創性、國際性的中西文化交流展的博物館,與研究相關課題的大學學者之間的一次相遇與默契碰撞,展題的“精細化”特徵,也許可以視為是展覽“從研究嚮應用”轉化過程中的“保留特色”。

天涯若比鄰——國家博物館“無問西東:從絲綢之路到文藝復興”展

《水竹居圖》軸 倪瓚 紙本設色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水竹居圖》軸系倪瓚為好友高進道遷居而作,全畫取平遠之法,繪江南初秋景緻。近景為五株生於溪邊的雜樹,兩間茅屋掩映於竹林之中,與遠處綿延起伏的群山彼此呼應,意境蕭索,融入了隱逸山林之精神理想。畫法仿五代董、巨筆意,青綠敷染,構圖較晚期更為寫實而緊湊,是倪瓚筆下少見的設色山水作品。

除此之外,展覽在一開篇的序廳部分,就發出了“文藝復興,源自希臘羅馬古代文化的復興,同時獨立開創了現代文明新紀元,事實果真如此嗎?”的疑問,後續所有的單元設計與展品選擇,都始終遵循著學術研究的方式,歸納與演繹相配合,通過東西方文物的對比,試圖在展覽的推進過程中尋找問題的答案,並將逐步思考、反覆論證、尋求結論的過程轉化為展覽中可以講述的故事。

天涯若比鄰——國家博物館“無問西東:從絲綢之路到文藝復興”展

《溪山雨意圖》 黃公望 元代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畫面近景有坡石樹木,遠景為無盡的雲山,將畫面一分為二的江水由右向左逐漸開闊,兩岸的景色則隨之退縮,融合了平遠、深遠等構圖技法的畫面可能受到趙孟頫《水村圖》影響。此畫由黃公望兩次繪製而成,上有倪瓚、文彭題跋。

任何一場展覽的呈現,都是學術研究由幕後走向臺前的過程,一場好的展覽絕對離不開學術研究的支撐,反過來,成熟的學術研究未必能夠演繹成為一場好的展覽,學術研究只是好展覽的必要而非充分條件。

學術研究向展覽過渡的過程,狹義來講,其實就是“策展”的過程,就是通過展品架構各種空間,並輔助以多樣化手段、技術,將“文本性”的學術思維轉化為“可視化”的視覺語言的過程。

天涯若比鄰——國家博物館“無問西東:從絲綢之路到文藝復興”展

《弗拉·毛羅世界地圖》(複製品)與地圖解析示意圖

天涯若比鄰——國家博物館“無問西東:從絲綢之路到文藝復興”展

《弗拉·毛羅地圖》地理位置示意圖

弗拉·毛羅地圖是給當時的葡萄牙國王看的,圖像中還隱藏著一個鮮為人知的秘密,不知你看出來沒有?

如何用一種視覺的方式來展現歷史與文化,將文本思維轉化為可視化語言,既是展覽的難點,也是展覽最終能否獲得成功的關鍵所在。

我們的博物館一直以來缺失對於平面化的、文字性的展品進行“展廳化”處理的能力,當面對紙質文物,尤其是涉及外文與古典語言時,會顯得十分無措。

而此次“無問西東”展,在處理各種複雜的外文古典地圖時,嘗試利用了圖文之間的關係,藉助於圖像闡釋文本,同時也利用文本的轉化,重新詮釋著圖像信息,並在這種圖文相互轉化間傳遞了研究成果,尤以展覽中對於《弗拉·毛羅世界地圖》的展示讓人印象深刻。

天涯若比鄰——國家博物館“無問西東:從絲綢之路到文藝復興”展

《弗拉·毛羅世界地圖》中的盧溝橋局部

這是一幅繪製於15世紀大航海時代前夕的世界地圖,描繪了當時世界上數千個地理位置,其中最繁華的地方是被稱為伊甸園的東方,在大都附近還能夠清晰的看到地圖上描繪的盧溝橋。在地圖另一側,是一幅將地圖信息重新提取、組合,並以簡潔的圖文重新進行詮釋的《弗拉·毛羅地圖》的地理位置示意圖。

在這幅圖像中,東西、南北半球被鮮明的分割開來,重點城市被明確標出,還通過對不同形制船舶所處位置的解讀,試圖為我們揭開即將到來的大航海時代的序幕。這種將“文本性”的學術思維轉化為“可視化”的視覺語言的布展方式,無疑是一次積極的嘗試。

東西文明的互動性呈現

天涯若比鄰——國家博物館“無問西東:從絲綢之路到文藝復興”展

諸神之宴 喬凡尼·貝里尼與提香 布面油畫

原件藏於美國華盛頓國家美術館

天涯若比鄰——國家博物館“無問西東:從絲綢之路到文藝復興”展

展覽的序篇與尾聲部分,分別設計了兩組非常形象化的東西方文物。第一組是一幅歐洲16世紀的油畫複製品《諸神之宴》與中國元明的青花瓷器:油畫描繪了阿波羅等諸神林間宴飲的場景,林中仙女寧芙手持和地上放置的器皿是中國青花瓷器,左邊薩提爾頭頂的是仿中國青花的意大利陶瓷。畫作的另一側陳列著兩件中國元明時期的青花瓷器。它們或畫或物,亦虛亦實,東方與西方互為鏡像,在彼此的對比中,揭示著東西方的文化交流。

天涯若比鄰——國家博物館“無問西東:從絲綢之路到文藝復興”展

展覽尾廳處的六位“窈窕淑女”

從左至右:“明代新會木美人”《沐浴中的女人》《加百列和她的妹妹》

如果說序篇部分的文物對比,更多的是從西方出發,探討東方文化曾沿著絲綢之路影響著西方的時尚和潮流,甚至作為一種靈感的來源改變著西方的藝術傳統。那麼尾聲處“明代新會木美人”與《加百列和她的妹妹》以及《沐浴中的女人》的對比,則用六位有著相似面容與髮飾的美人形象,生動講述了西方文化沿著絲綢之路東漸的過程,強調了西方文化也同樣會對中國的文化、工藝甚至是知識與觀念產生影響,進而說明東西方文明交流的雙向性。

天涯若比鄰——國家博物館“無問西東:從絲綢之路到文藝復興”展

橢圓形綠玻璃瓶 隋代 1957年西安李靜訓墓出土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不僅如此,展覽主體部分始終採用東西文物對比的方式,充分論證著東西方於絲路交往的互動性。這裡面有青銅器、玻璃器、瓷器、絲綢等實物,還包括有各種測繪地圖、文獻等資料。通過西方視野下的東方,東方文化遺存中的西方元素,共同講述著發生在絲綢之路上的跨文化交流。

天涯若比鄰——國家博物館“無問西東:從絲綢之路到文藝復興”展

彩繪陶馬與胡人馴馬俑 唐代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東西方文物對比陳列的展覽思路,還源於策展人李軍老師於2002-2004年間在法國吉美博物館短暫工作的經歷。

他說:“當時,館內正好舉辦了一場以明式傢俱為主題的展覽,在開篇處對比展示了一件明式傢俱與一件18世紀洛可可風格的歐洲傢俱。後者是一件束腰形的香幾,明顯模仿了明式傢俱的造型,表面還裝飾有從中國傳入西方的螺鈿。

當時這個展覽帶給我一種很強烈的感覺,就是在歐亞大陸最西邊的巴黎感受到一種特別熟悉的東西。

而且,這種熟悉感還不是與我們毫無關聯的,這讓我覺得,古代實際上參與塑造了現當代,東方參與塑造了西方。後來隨著研究的深入與方向的調整,我開始更多的關注跨文化交流,也逐漸認識到絲綢之路實際上是歐亞之間的一條歷史悠久的大動脈,有無數人來往於此,溝通著東西方之間的文明。”

天涯若比鄰——國家博物館“無問西東:從絲綢之路到文藝復興”展

法國吉美博物館“明——中國傢俱的黃金時代”展覽圖錄

德國作家赫爾曼·黑塞曾說:“在這世間有一種使我們感到幸福的可能性,在最遙遠、最陌生的地方發現一個故鄉,並對那些極隱秘和最難接近的東西產生熱愛、喜歡。”展覽中東西方文明的對比展示,不禁給人一種異國雖是他鄉,但恍如故鄉之感。

絲路沿革的動態化展示

天涯若比鄰——國家博物館“無問西東:從絲綢之路到文藝復興”展

《加泰羅尼亞地圖集》局部

元朝統治者忽必烈位於“東方”——地圖之“終端”

整個展覽儼然為觀眾講述了一個雙向交流的故事,東方和西方並沒有彼此孤立的站在歐亞大陸的兩端,而是一直保持著聯繫、交流與溝通,就好像兩位蒙著雙眼的巨人,在彼此觸碰、相互摸索中逐漸熟悉著對方的模樣。

展覽的各個單元之間,始終以一種“動態化”的線性發展的敘事邏輯展現著東西方絲路交往的發展沿革。

天涯若比鄰——國家博物館“無問西東:從絲綢之路到文藝復興”展

展覽第一單元“大漠之洲”中“別樣的青銅”

天涯若比鄰——國家博物館“無問西東:從絲綢之路到文藝復興”展

展覽第二單元“跨越七海”中“南海一號”沉船出水瓷器

從“大漠之舟”到“跨越七海”,展覽首先將絲路比作沙海中連接東西兩大文明的行舟,講述了它們從對彼此茫茫然無所知,到偶然、零星地跨越千山萬水相遇,在青銅、玻璃、絲綢等遺存上留下交往痕跡的故事。

第二單元,通過展示指南針與羅盤發明和傳入歐洲的經過,開啟了海上“絲綢之路”的敘述,通過大量水下考古發掘的沉船瓷器,再現了昔日繁華的海上貿易與東西交往。西方對於東方和世界的認識,也通過大量旅行家的視野,獲得了從“四海”向“七海”的擴大。

天涯若比鄰——國家博物館“無問西東:從絲綢之路到文藝復興”展

展覽第三單元“帝國剪影”中的“王朝面孔”

天涯若比鄰——國家博物館“無問西東:從絲綢之路到文藝復興”展

展覽第四單元“鳳凰西行”中盛開在聖母衣袍上的蓮花

第三單元“帝國剪影”,則從馬可·波羅等旅行家的視角入手,再現了“大都”昔日的繁華,帝國的建築、陶瓷、書畫和工藝品都是昔日繁華的見證,馬可·波羅們帶回的行囊,不僅豐富著西方世界對於東方的想象,也訴說著這段被遺忘的歷史。

“鳳凰西行”單元,則通過三組器物,講述著來自東方的圖案、工藝與時尚,正如一群遷徙的鳳凰,影響並逐漸融入到西方人的生活中。

天涯若比鄰——國家博物館“無問西東:從絲綢之路到文藝復興”展

展覽第五單元“絲綢之夢”

天涯若比鄰——國家博物館“無問西東:從絲綢之路到文藝復興”展

展覽第六單元“世界交融”中的“聖母與觀音”

“絲綢之夢”單元,進一步展示了中國的絲綢和卷軸畫,對於西方服飾紋樣和繪畫藝術的影響,而最後一個單元“世界交融”,則通過聖母和觀音、十字和蓮花等中西圖像符號的對比,反映了中國文化藝術中的西方元素,以此進一步強調文化的交往是雙向的。

天涯若比鄰——國家博物館“無問西東:從絲綢之路到文藝復興”展

《加泰羅尼亞地圖集》局部

絲綢之路上的馬可·波羅商旅

此次“無問西東”展,流暢的單元展線設計,為觀眾講述了一個完整的故事:以馬可·波羅為代表的旅行家與開拓者是藉助於怎樣的工具,沿著怎樣的線路來到東方的,他們在東方看到了什麼,在返回西方的時候帶走了什麼,這些被帶回的東方物品又怎樣影響著西方的風尚與思維,同時,他們在中國又留下了怎樣的物質遺存。

整個展覽通過東西方相互交流的動態過程,而非傳統的靜態對比,讓我們瞭解到了意大利文藝復興和現代世界的開端,是一個與絲綢的引進、消費、模仿和再創造同步的過程,也就是說,是世界多元文化在絲綢之路上,共同創造了本質上是跨文化的文藝復興,而中國則為之做出了她應有的貢獻。

天涯若比鄰——國家博物館“無問西東:從絲綢之路到文藝復興”展

展廳中“共情舞動”的孩子 ©周子傑

也許連李希霍芬都未曾料到,由他提出的“絲綢之路”的概念會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後來者所發現的中西交流豐富的物質遺存,其實,都是李希霍芬“絲綢之路”的註腳。

“無問西東”展也不例外,通過這些飽含著東方與西方特質的展品,這些融匯著真實與想象的世界圖像,將我們帶向了遠方,卻又在最遙遠的地方讓我們領略到了故鄉的氣息。在瞭解對方的同時,發現自己,進而感受這條與中國歷史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的道路,帶給我們的“主體感”。

光從東方來,與光同行的,是來自東方的神奇。

耿昇:《絲綢之路與法國學者的研究》,【法】布爾努瓦著,耿昇譯《絲綢之路》,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1年版。

林志純:《張騫鑿空前的絲綢之路——論中西古典文明的早期關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十世紀前的絲綢之路和東西文化交流》,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96年版。

林梅村:《絲綢之路考古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劉文鎖:《絲綢之路——內陸歐亞考古與歷史》,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李軍:《展覽題解 | 在最遙遠的地方尋找故鄉》,湖南省博物館官方微信。

《學術轉化為藝術:獨家專訪策展人李軍教授》,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官方微信。

圖片/行走的海風

本文同時刊載於中國美術報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