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4 智能音響以及其背後的科技公司一直在偷聽你說話麼?

智能音響以及其背後的科技公司一直在偷聽你說話麼?

2014年,Echo誕生時還只是一小部分科技愛好者的玩物,但是現在它已經變成數百萬美國家庭生活的一部分。

智能音響的便利和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但就像所有新技術一樣,也會存在一些弊端。這些弊端通常被一些與安全和個人隱私相關的故事提起、甚至放大,這篇文章希望幫助讀者對智能音響的弊端有更準確和全面的認知。

智能音響一直在偷聽?

智能音響通常需要被一個喚醒詞啟動。所以,為了聽到這個詞,音響的麥克風需要一直開著。這一點也正是為什麼它們被一些人成為“總在偷聽”的設備。

人們會擔心,Amazon和Google等科技公司會存儲用戶所有對話;尤其是當一些關於Alexa未經允許分享用戶聲音的故事開始散播的時候。

但事實上,與“一直偷聽”相關的擔憂確實是被放大了。

Echo和Google Home必須將對話上傳至雲端接受AI處理,所有在喚醒詞說出之前的對話都不會被上傳。而且如果上傳日常生活的一切對話,那對於Amazon和Google來說只不過是大量的無用信息。

當然,這也不意味著你的設備永遠不會保存和上傳你的信息。智能音響無非是一個帶有麥克風的聯網電腦,所以如果被黑客攻擊或者出現故障,那則有可能發生。

數據存貯在雲端

Amazon和Google會在雲端存貯用戶所有的語音指示,用來“提高服務質量”。所以,用戶也可以通過手機查看智能音響記錄的所有語音指令。

當然,如果警察有搜查證或者製造商的隱私政策允許,他們也可以選擇調取用戶的語音指令記錄。這和調取一個人的郵件、通話信息等沒什麼本質上的不同。

只不過,和郵件和信息系統不同的是,智能音響記錄了通訊信息之外,用戶自己的聲音。用戶當然可以選擇刪除智能音響的數據歷史,但是這就會影響到它的服務質量了。

對抗性攻擊

相比於第三方直接使用語音指示智能音響做些用戶本身不希望發生的事情,例如轉賬或者打開聯網的智能門鎖等,更令人擔心的威脅是第三方向音響發出攻擊其AI算法的指令。

深度學習算法和深度神經網絡處理和分析音頻的方式與人不同。所以,第三方有可能製作一種在人耳聽來非常正常的、但其實包含隱藏指令的聲音。

不過,這種“對抗性攻擊”還在概念階段,尚沒有發生真實世界的案例。但是,黑客找到一種隱藏信息的辦法只不過是時間問題。

很顯然,即便知道了這些,用戶自己也無能為力。所以還是要依靠製造商們負責降低算法風險來保護用戶。

結尾思考

我們經常錯誤理解或者誇大智能音響的個人隱私問題。

用戶信息安全問題值得關注,不過和過去幾十年來其他科技設備相比,雖然它所帶來的問題表現方式不同,但是本質上還都是一樣的。

然而,智能音箱與過往設備不同的是,它對我們周遭物理世界和日常生活的控制。這使智能音響的安全問題變得更加重要。

因為,我們一邊越來越依賴智能音響通過物聯網對家居、出行和辦公室等場景下的任務支持,一邊還要小心其他人會不會也利用它們做這些事情。

原文參考:Tech companies are eavesdropping on you through your smart speaker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