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0 陽光報社舉辦學習《樑家河》心得分享交流會

陽光報社舉辦學習《梁家河》心得分享交流會

7月9日上午9時30分,陽光報社舉辦了《梁家河》讀書交流會活動。房產商業部、金融財經部等部門,共50多人參與此次學習分享交流活動。

阳光报社举办学习《梁家河》心得分享交流会

“今年春節,我回到這個小村子。梁家河修起了柏油路,鄉親們住上了磚瓦房,用上了互聯網,老人們享有基本養老,村民們有醫療保險,孩子們可以接受良好教育,當然吃肉已經不成問題……”會上陽光網編輯徐曉丹朗誦了《梁家河》部分篇章。

阳光报社举办学习《梁家河》心得分享交流会

房產商業部主任陳春剛結合工作實際交流了讀書心得。“我們現在的條件,已經遠遠超越習近平總書記在梁家河埋頭苦幹的時代,我們還有什麼可以抱怨的呢?意志需要磨練,人生需要有夢想,只有懷著追求真理的初心,未來才能更遼闊。”

阳光报社举办学习《梁家河》心得分享交流会

會上,陽光報總編輯萬波跟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學習體會:我上週去梁家河,感觸頗深,在這裡提醒年輕人要多讀《梁家河》,體悟梁家河的大學問。工作中要多吃苦,吃苦能夠培養熱愛生活、珍惜生活的品質,人生最好的課堂就是吃苦。大家要學習習總書記知難而進,無私奉獻的精神;學習習總書記勇於擔當的精神。

陽光報各部門結合學習《梁家河》和實際工作進行了分享交流,會議由陽光報社副總編韓文韜主持。

阳光报社举办学习《梁家河》心得分享交流会

(向上滑動啟閱)

讀了《梁家河》很有啟迪,催人奮進

成英

今日,有幸閱讀了由我們上級單位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的精品之作——《梁家河》。這本書讓我更全面、更深刻地瞭解到習近平總書記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歲月。這是一本非常好的勵志教科書,值得每個人去學習。書中詳細講述了習近平插隊陝北時和當地老百姓一起經歷過砍柴挑大糞等艱苦勞動的經歷,習總書記在逆境中堅持讀書學習、埋頭苦幹、造福於民,看到好幾處不由得讓人眼眶溼潤。

艱苦歲月 不忘修身

書中講到,在陝北那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惡劣環境下,習近平從未放棄讀書。放羊時、勞動時總不忘帶一本書。他經常挑燈夜讀,臉都被煤油燈燻黑,第二天早上連吐出的痰都是黑的。

正是由於習總書記愛讀書、愛學習,才會在索契接受俄羅斯電視臺採訪時,脫口能列出普希金、蒙萊托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眾多作家的名字和作品,看到習近平對俄羅斯的作家及作品如數家珍,讓主持人感到驚訝:“我們俄羅斯好多人都沒看過。”

在習近平看來,好的文學作品不僅能給人啟迪,也是不同國家和民族互相瞭解、相互溝通的重要方式。對於習近平而言,讀書不僅是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個不斷成長、充實自己精神世界的過程。

紮根農村 造福於民

習近平紮根梁家河,住的是土窯洞,蝨子、跳蚤、臭蟲、老鼠、蠍子甚至還有蛇出沒,忍飢挨餓是經常的事。書中還詳細講述了習近平當年為了鄉親們能夠吃飽飯而戰天鬥地的故事。他帶領群眾打壩造田、建沼氣池、建鐵業社、辦代銷點、辦掃盲班、打水井、縫紉社、磨坊、菜園等,經歷萬般艱難,他用堅毅和智慧把一件件利民好事落到實處,有些受益至今。他曾經笑言稱自己是建沼氣池“專業戶”。

正如梁家河村原黨支部書記石春陽所說,“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群眾需要什麼,他就幹什麼。”打壩造田,多打糧食,讓群眾填飽肚子;翻修廁所,養成講文明的好習慣;建沼氣池,保護樹木,減少水土流失,這不正是如今脫貧攻堅、農村廁所改造、生態文明建設等一系列利國利民政策的真實實踐嗎?

“作為一個人民的公僕,陝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這裡培養出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無論我走到哪裡,永遠是黃土地的兒子”習近平的肺腑之言,讓我感動。

我們有這樣一位親民、愛民的總書記,一心為老百姓謀幸福。這是人民之幸,是國家之福!

樹高千尺 亦不忘根

七年知青艱苦歲月,造就了他堅強的意志和頑強拼搏的精神,更樹立了一心為民的博大情懷。習近平說,離開梁家河40多年來,不管走多遠也不論分別多久,他永遠不會忘記梁家河,永遠不會忘記這裡的父老鄉親。

2015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到陝西調研時說:"陝西是根,延安是魂",表達了對曾經接納和養育他的黃土地和陝北人民的無限熱愛。即使已成為國家領導人,他依然視當時的“小夥伴”為最好的朋友,在夥伴們遇到困難時,總會有求必應。如果說梁家河是中國村莊的縮影,那梁家河人民就是全國億萬人民的一個縮影。

想想現如今,我們幸福地生活在新時代,出門有車坐,張嘴有肉吃,還有什麼不滿足的呢?工作和生活中面對一點小小困難又算得了什麼,我們沒理由退縮和逃避。今天國家能有這樣一位優秀的掌舵人帶領大家繼續前進,我們更是感到慶幸。

(作者系陽光報全媒體中心金融理財部主編)

(向上滑動啟閱)

不忘初心方能成就未來

陳春剛

“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印在《梁家河》封面上的這句話,是2015年2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回到梁家河時對年輕人和孩子們說的話。梁家河是一所學校,在這裡的學習,磨練,使他有了廣闊的格局以及深切的為民情懷。

當年的北京知青習近平,從群眾最需要、最迫切的一樁樁實事做起,為當地百姓謀幸福、謀發展,身體力行地詮釋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這,也成為他後來一以貫之的人民立場。書中提到的一處處舊址、一件件實物照片、一個個故事,無不訴說著習近平七年知青生活的艱辛,把人的思緒帶回到那激情燃燒的歲月。

讀完《梁家河》後,不禁引人深思,我們如何選擇人生道路呢?習近平用他的人生實踐給了我們響亮的答案——讀書修身,在實踐中錘鍊,在艱苦奮鬥中磨礪意志。回顧青年習近平在梁家河的七年歲月,對比梁家河的今昔變化,站在新的歷史方位,人們時時感受到,梁家河這個坐落在陝西北部的小村莊,深深包含著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頭苦幹的作風、攻堅克難的意志,成為每個懷揣夢想、甘於奉獻的青年人的嚮往之地,更是無數牢記使命、砥礪前行的共產黨人的精神高地。

而我們現在的條件,已經遠遠超越習近平埋頭苦幹於梁家河時代,所以我們還有什麼可以抱怨的,意志需要磨練,人生需要有夢想,只有懷著追求真理的初心,未來才能更遼闊。

(作者系陽光報全媒體中心房產商業部主任)

(向上滑動啟閱)

看《梁家河》後我的眼睛溼潤了

陳秋社

《粱家河》這本書我終於如願以償拿到了手,書還未看完,我便把控不了自己的情緒,眼睛溼潤了。

全書主要講述習近平總書記當年在陝北插隊期間的生活點滴以及關注老百姓生活狀態的故事,他能很好的與普通老百姓融為一體,為全體人民利益著想,堅持客觀與主觀相結合,以實事求是為準則,為後來從政鋪下了堅實的基礎。

習總書記能很好的與當地村民打成一片,當那裡需要打一座水壩,他千萬百計尋資料搞勘察,帶領大夥加固堤埧、清淤水道,終於造出了一片片良田沃土,為當他老百姓帶來永遠也收不盡的福利。還有他帶領群眾創立陝西第一口沼氣池,先後辦起鐵業社、磨房、萊園,打出第一口甜水井。在那裡生活七年後的習近平考上清華大學要走時,全村的人都為他送行,不難看出群眾在他心中的位置。一部十萬多字的記實文學,用生動而樸實的語言,撰寫了習近平與梁家河群眾的關係,看過讓人感動萬分。

學習《梁家河》使感悟很大,要學習習總書記的奉獻精神,不斷提升自己,今後更加努力地工作。

(作者系陽光報房產商業部主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