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銀河系產生恆星減少,銀河系在死亡嗎?

攤煎餅出宇宙


星系是由大量的恆星與星雲組成,恆星發出的光與星雲互相作用,從而照亮整個星系。如果沒有新的恆星正在形成,一個星系才可以被看作步入死亡的第一步。

銀河系在130多億年前從宇宙大爆炸所製造的氣體雲中誕生,這些氣體雲在過去不斷坍縮為新的恆星。儘管已經過去了130多億年,但宇宙大爆炸留下的氣體雲至今還沒有用完,例如,距離地球1300多光年的獵戶座大星雲,它的直徑可達24光年,它們來自早期宇宙。

在銀河系的星雲中,不斷有新的恆星正在形成,每年製造恆星的質量大約為太陽的3倍,相當於每年大約有7顆新的恆星在銀河系中形成(因為銀河系中四分之三的恆星都是質量不到太陽一半的紅矮星)。

另一方面,銀河系中的恆星大約有3%是大質量恆星,每隔100年大約有2至3顆這樣的恆星結束生命,爆炸成超新星。其餘97%的銀河系恆星都將會演化為白矮星,每年大約有1顆這樣的恆星凋亡。

因此,銀河系每年還會出現大約6顆新的恆星,銀河系中的恆星還在不斷增加,這樣的銀河系並沒有步入晚年。只有再過幾十億年,可能上百億年之後,銀河系中恆星的產生速率降低到慢於死亡速率,那麼,銀河系中的恆星才會變得越來越少,這樣銀河系將會逐漸步入晚年。到了最後,銀河系中的氣體雲耗盡,不再有新的恆星形成,而此前產生的恆星將會相繼熄滅,最終的銀河系才會真正失去生機。

宇宙中已經有正在死亡的星系,那就是橢圓星系,它們已經不再會製造恆星,只有一些正在衰亡的恆星。


火星一號


銀河系產生恆星減少,銀河系在死亡嗎?

毋庸置疑,星系的未來都是走向死亡,只不過銀河系是一個有著130億年曆史以上的古老星系,產生的恆星減少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當然從恆星的產生和物質利用機制方面理解,宇宙未來走向死亡是不可避免的。

從上圖可以看出,恆星有兩條路子:

一條是成為白矮星保留大部分物質,或者紅矮星保留所有物質。

另一條是成為中子星和黑洞,保留一部分物質,其他物質拋灑回宇宙千百萬年後重新形成恆星。

這上面有一個問題,就是有多少物質進入了這個循環,有多少物質是無法利用而浪費了。據相關機構估計,重新進入下一輪循環的物質在10%以下,甚至更低!這是一個非常可怕的比例,幾次循環之後物質就成了一盤散沙再也無法聚集成堆,當然那些超新星爆發中飛散到更遠無可利用的物質也許會成為其他恆星的有益補充。

當然銀河系不會那麼快就迎來死亡,因為黃矮星和紅矮星的壽命還是相當長的,但也就是這兩類恆星,幾乎就是個吝嗇鬼,用完後就一聲不吭掛了,也不爆一下還給宇宙。

紅矮星宜居帶內的行星

另外有一個問題是需要特別注意的,形成恆星的主要是氫元素,恆星循環之後氫元素比例越來越低,未來星系中形成恆星的規模肯定是朝著紅矮星發展的,幸運的是紅矮星簡直就是超級耐力長跑選手,因此在遙遠的未來,銀河系中星星點點的唯有紅矮星,猶如寒冷的冬夜幾簇搖曳的篝火。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星系自我不會生產新星,需要捕獲外星系物質再經過長時間聚合才有可能生成新星。質量差距不大到一定程度是不會捕獲到星系外物質的,而且如果星系外物質質量很大有可能會捕獲走本星系物質。我不確定能量能不能聚合成新物質,但是能量自我聚合物質消耗是非常驚人的。也就是說個人觀點能量生成新物質需要長時間聚合並且新物質不會很大,但是不排除很多細小的新物質慢慢會聚集成新的星體,但過程相當緩慢。很有可能以人類生命時常不足以觀測星體的聚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