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5 中國人什麼時候能夠排出這樣的電影

最近有個外國片漂洋過海來到中國,在上影節可以說一票難求——

《愛你,西蒙》,他清楚地給你展示了一個電影節的熱度,告訴你什麼叫做5秒沒票。

中國人什麼時候能夠排出這樣的電影

據說,搶票速度僅次於價值上海內環一套房的金棕櫚《小偷家族》

其實,這樣的盛況光是今年就已經出現不止一次了。

在早前的北影節上,觀眾想看度最高的影片不是別的,而是去年最火的《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淘票票想看人數1w。而另一部經典影片大島渚導演的《戰場上的快樂聖誕》更是創下了開票以來一秒售罄的記錄,坊間票價據說炒到了2000一張。

中國人什麼時候能夠排出這樣的電影

更不用說前兩年爆紅的《卡羅爾》,據說坊間票價炒到了500一張,私人覺得有點過分了。

中國人什麼時候能夠排出這樣的電影

說完了票價,我們再看評分。

我們認真的觀察豆瓣這幾年的LGBT題材電影評分,

《阿黛爾的生活》8.3分,

《小姐》7.9分,

《每分鐘120擊》8.3分,

《模仿遊戲》8.6分,

《卡羅爾》8.2分

不難發現評分全部清一色的高分,有些筆者覺得很普通的電影都能上8分以上(比如:《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甚至有些狗屎也能達到8.3分,例如《月光男孩》。

好像你是gay,自動加一分!

究竟是為什麼,鈣片在中國如此火爆,以至於給了黃牛黨這麼多機會?

首先,當然是稀缺。

在國外,每年幾乎都有很多LGBT電影出產。光是去年一年,火了的LGBT電影就有5部,還沒算上不火的那些。其中,《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更可以說是年度影片了。

在各大電影節上,LGBT電影也是佳作頻出。從最早的德國“新浪潮四傑”之一的萊納▪維爾納▪法斯賓德《狐及其友》《霧港水手》金熊獎、金獅獎上大放異彩以來,鈣片就一直不斷地爭奪大獎,包括北影節上大熱的《戰場上的快樂聖誕》在1983年的戛納也是高分電影。

中國人什麼時候能夠排出這樣的電影

受到國外人權運動的高漲的影響, LGBT題材的電影大熱,各大電影節紛紛推出了同志電影單元,柏林的泰迪熊獎、戛納的酷兒棕櫚、威尼斯的酷兒獅獎反映出了這個電影類別已經形成一個固定的電影類型。今年在戛納獲得處女作金攝影機獎和酷兒棕櫚單元最佳導演獎的《女孩》也是一部典型的LGBT題材電影。

中國人什麼時候能夠排出這樣的電影

歐洲三大電影節酷兒獎項

對於拉拉電影,除了女性觀眾特別喜歡之外,甚至還有直男同胞也表現出了別樣的趣味。

反觀國內,除了那部拿了金棕櫚的《霸王別姬》,以及《藍宇》,還有N年前的《春光乍洩》還有拿得出手的作品嗎?並沒有!

中國人什麼時候能夠排出這樣的電影

在國內,就連異性戀電影都帶著直男癌,《前任3:再見前任》這種貨色能大火簡直不可思議,把異性戀的臉都丟爪哇國去了,還指望同性?

但是,這部分需求是有的,你無法改變。否則怎麼解釋《卡羅爾》套票1000一套?

1995年,中國正式將同性戀從精神疾病裡移除。多年以後,隨著網絡的發展,人們的發聲途徑變得越來越豐富,從原來的只有報紙、電視、廣播到現在有了微博、微信、社交網站等等,越來越多元化。底層群眾,一個網絡時代來臨前幾乎失聲的群體,找到了自己發出聲音的渠道。以前,我們只能站街拉橫幅來表達自己的需求,現在在網絡上,是聲音越大越會引起關注,所以以前遍地都是的城管打人事件,現在幾乎銷聲匿跡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LGBT群體也需要發出自己的聲音,表達自己的需求。

不知何時,原本冷門的耽美漫開始走紅,圈了一大批腐女粉絲。雖然有刻板印象的嫌疑,但是也正是在這個時候別樣的戀情獲取了一大批女性支持者。在一個人人都可以公開表達自己觀點的時代,表達的需求是遏制不住的,每一個人都有權利在社交平臺上為自己“帶鹽”。從大環境來看,表達需求也正是我們實現自己權利的重要方式。

社會是適應人的發展需求而變化的,尤其是當冷門群體接到了來自主流群體部分人的支持的時候,就說明我們的觀念已經變了。

中國人什麼時候能夠排出這樣的電影

特別是近年來一批明星也明白的站出來支持群體,結石姐、張惠妹簡直成了同志女神,而王菊的粉絲其實大部分也都是同志。無論是張惠妹演唱會現場突然刷屏了的彩虹旗,還是

“社會你菊姐”的粉絲們,我們都會發現他們的共性——是一種自下而上的推廣運動。

中國人什麼時候能夠排出這樣的電影

這種自下而上的表達,是如今社會觀念改變的主要形式。推薦一部電影,很大程度上也是他們表達自己願望的方式。

再者,兩性觀念已經完全不同。

別的不說,你就看“漫威宇宙”裡最火的兩對CP吧!跟寡婦絲毫關係沒有,“盾冬”、“雷基”是熱度最高的。隨便打開B站、A站一搜,這倆CP熱度甩寡姐和大塊頭至少幾萬熱度。

中國人什麼時候能夠排出這樣的電影

新銳的年輕人們粉的都是男男、女女,如果你在B站喊一句燒死同性戀,那你還沒張嘴就已經被燒死了。他們覺得一男一女搭配是為了繁殖,而同性才是真愛,所以他們更喜歡看超級英雄搞基。相信漫威哪天拍一個gay英雄,這群人一定會驚聲尖叫。這在美國的主流文化裡,也不是不可能的。

中國人什麼時候能夠排出這樣的電影

另外一方面,男女兩性在家庭中地位的變化也是顯而易見的

傳統社會,就算是男風再盛行,他也只是一陣“風”而已。以土地為單位的生產模式,決定了人們世世代代都會被捆綁在土地上,因此家庭成為生產的重要環節,在家庭中,男主外女主內,男人負責生產麵包,而女人負責照顧好男人和繁衍下一代。

到了現在這個社會,完全變了。男人生產麵包的功能逐漸的被女人分擔走,女性角色越來越顯出其社會地位,這種傳統的兩性關係被打破了。於是所有的環節開始產生了連鎖反應,性別觀、性取向、婚姻模式挨個受到了質疑,五花八門的性取向開始如同奔流的江河一樣一瀉而下。每個人心中的斷背山,都被挖掘出來了。

這種文化的改變,體現在影視上當然就是文藝作品。我們開始探索不同性別觀的區別,LGBT片就成了一個出口——打破傳統生產模式下的性別觀念,放開心中的斷背山。

《卡羅爾》《阿黛爾的生活》都屬於這樣的影視作品。傳統觀念告訴我們女人必須要有男人才能獲得滿足,才能生存,而這些作品告訴我們完全不是這樣的!誰說女人必須要和男人結合的?

傳統的男性形象是陽剛、肌肉男子氣概,而《丹麥女孩》告訴我們,雖然我是男的,我就愛穿女裝怎麼了?男人就嫵媚了又能怎樣?

中國人什麼時候能夠排出這樣的電影

中國人什麼時候能夠排出這樣的電影

這種剔除了傳統性別觀念的電影,在如今的文化語境中更受到歡迎,也就不足為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