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如何應對兩、三歲孩子的叛逆期?

你是小拉嗎


韋志中心理網校積極心理學與本會團體系主任餘曉潔,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心理治療師;韋志中心理網校學員、心絲帶心理學志願者何春陽,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


依據發展心理學,三歲左右的孩子處於兒童發展的第一逆反期(2-4歲,大部分在3歲左右)。其心理需求在於要實現自我意志,實現自我價值感,如果達不到的話,會經常發脾氣。

第一逆反期幼兒的行為表現在於:

1,要參與成人的生活活動,自以為別人能幹的事自己也能幹,並付諸行動。

2,自己認為能幹的事,如果被人代做,往往堅持退回原來狀態,自己重做。

3,反抗的主要對象為父母或主要撫養人,喜歡說“不”,喜歡說“我自己做”。

4,喜歡聽“你真棒”等表揚話。

小孩的叛逆期是機遇期,也是小孩成長的迅速期。父母如何應對孩子的表現,如何適應孩子的發展需要是我們家長要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結合筆者自己的一些育兒經驗,我們從心理學的角度做如下回答,以供參考。

1,我們要明確瞭解認識到第一逆反期是孩子心理發展的正常現象,接納處在這樣的狀態中的孩子。瞭解才能接納,接納才能理解,理解才能去積極面對,而不是氣惱,讓孩子強制改變。

2,正確認識到孩子已有了自我,自主的意識,與其說他不聽話,不如說這其實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證明你的小孩開始長大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父母要學會如何消除,化解與孩子的這種對抗,在化解對抗中去滿足孩子的這種“我很能幹”的心理需要,滿足孩子的這種基本的情感需求。例如,樓主文中描述的小孩開始同意你去做飯,後來又不同意,打你,還發很大脾氣,樓主的處理是自己也生氣,最終也打了他,還讓他罰站,道歉,覺得這種處理方法不太恰當。既然小孩情緒反應大,如果做飯時間不是家裡有人要上班要準點吃飯的話,可否暫時停下做飯,問問小孩為什麼又不同意了?瞭解他的想法和情感需求,優先安撫孩子情緒,因勢利導,幫助孩子,以孩子問題導向為準繩,而不是以父母的意志為基準。

3,父母在如何陪伴孩子上可以多用些方法,可以多通過一些遊戲活動,特別是扮演社會角色的一些遊戲活動,讓孩子多多體驗各種社會活動。也可以持之以恆地訓練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幫父母做力所能及家務的能力,讓他們多多體驗“我長大了”“我很能幹”的這種價值感,獲得自主感和成就感。

4,這一階段的孩子真的需要多鼓勵,多表揚。每天看到孩子的進步,請不吝你的語言,多多鼓勵和表揚孩子吧。儘可能少講道理和懲罰。當然,也要定一些規矩和底線,以保證孩子的安全與健康及不違背倫理。

筆者的小孩也是一個男孩,也是筆者自己帶大的,記憶中孩子的第一逆反期好像沒什麼特別大的情緒反應。在那段時間就有兩點記憶深刻:媽媽下班回家後,一定要媽媽喂他吃晚飯,還有一點就是無論外出到哪裡都要媽媽抱。對於孩子的這兩點要求一般我都是無條件滿足他的,餵飯剛好和小孩有情感交流。不過,外出都要媽媽抱可苦了我啦,二,三十斤的小孩誰能撐那麼久呢?於是直接告訴小孩,媽媽抱不動了,爸爸個子大力氣大,由爸爸接著抱他,這種時候即使他哭我也是不抱的。這兩點要求,不知什麼時候開始,孩子自己慢慢就改變了,具體什麼時候開始不這樣要求的,作為母親我也已經忘了。如今,他已開始要進入第二逆反期了。

孩子也許就都是這樣長大的吧。樓主提出這樣的問題,證明樓主是一位愛思考,愛學習和想積極解決自身育兒問題的好媽媽。祝福您,也祝福您的孩子健康快樂長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