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 侧笔取势,晋人不传之秘

侧笔取势,晋人不传之秘

起笔先问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学书法,您用毛笔画字吗?

您笑着说:问题太幼稚了吧,我用毛笔写字。

恭喜您,答对了,但您确实还用毛笔画字。

第二个问题:学书法,您用心经营汉字结构、点画位置吗?

您肯定说:应该用心经营点画位置啊。

呵呵,恭喜您,答对了,但是,我说您不需要经营点画位置。

请读经典:清代朱和羹《临池心解》说:“余每见秋鹰搏兔,先于空际盘旋,然后侧翅一掠,翩然下攫,悟作书一味执笔直下,断不能因势取妍也。”

“侧翅一掠”就是——侧笔取势。

“侧笔取势”四字准确说明了手持毛笔凌空侧旋而下触纸写字的起笔动作。也如同飞机滑翔落地之情形,可不是直升机啊。

“侧笔取势”实在是用笔的第一关键。在时序上,起笔决定着点画的书写方法,也决定着点画的形态和质量,不能过起笔这一关,往后一切也就无从谈起。侧笔入纸,动作不停,转笔行进,左转右转,点画顿生,笔笔皆活;点画前后照应,行笔一气贯通,结构布局亦自然天成,字字照应,则满纸盎然生机,点画、字形精气神俱现矣。

这里必须再重复一句话,“侧笔”指明的是动作,不是点画的具体形状。平常说的“欲横先竖,欲竖先横”实际上是“侧笔取势”的凌空动作,而非画在纸上的笔锋行迹。“侧笔”动作于纸上的点画具体形状,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侧笔”凌空而下的方向;二是触纸后笔锋与纸面的角度;三是侧笔而下的力度;四是笔毫的弹性。

“侧翅一掠”间,打开了笔锋,写出的点画成为“面”的形态,才可称之为点画,否则只能成为“线条”。而“线条”一词,实与书法之旨大悖。欲用“线条”替代“点画”者,可以说是不懂书法的。

再说一下“转笔”,也指的是动作。“转笔”可以捻笔动指,可以指动腕动,可以腕动臂动,也就是说手指、手腕、手臂要协调灵活,随机动作,万不可僵直拘挛。

“转笔”可以左转、也可以右转,因势而动,随机生发。左转就是平常说的“外拓”笔势,左转就是“内擫”笔势。

侧笔取势,左右转笔,写字极其便捷实用;侧笔取势,左右转笔,点画精神灵动,结构自然天成,书法效果极至,此乃千年实践之法也。

侧笔取势,左右转笔——就是晋人的不传之秘。

您还用用毛笔画字吗?但您还苦心经营点画位置吗?

我想,您一定有了答案。

有简捷之法,何取繁琐之技!

下面请看实证解析:

侧笔取势,晋人不传之秘

无正侧式用笔书写:书

侧笔取势,晋人不传之秘

王羲之《孔侍中帖》和 《频有哀祸帖》

《孔侍中帖》,为唐代内府摹本,现由卷改装成轴。日本东京前田育德 会藏。共九行,前三行为"哀祸帖",后六行为"孔侍中帖"。此帖也是奈良时期由遣唐使带入日本,布施给东大寺。桓武天皇(737-806)留有"延历敕定"朱文印记。

侧笔取势,晋人不传之秘

《频有哀祸帖》

《频有哀祸帖》摹本,纸本。纵26.9厘米。3行,20字。行书。字间倾侧、俯仰、钩连,笔画轻疾、圆转、牵引,结体多有取横势者。

释文 频有哀祸,悲摧切割,不能自胜,奈何奈何!省慰增感。

侧笔取势,晋人不传之秘

王羲之《孔侍中帖》

王羲之《孔侍中帖》摹本, 纸本。纵26.9厘米。6行,42字。行书。

释文:九月十七日羲之报:且因孔侍中信书,想必至。不知领军疾后问。忧悬不能须 臾忘心,故旨遣取消息。羲之报。

侧笔取势,晋人不传之秘

王羲之《得示帖》

王羲之《得示帖》摹本, 纸本。纵28.7厘米。4行,32字。行草书。日本皇室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藏 。此帖与《丧乱帖》、《二谢帖》共一纸。

释文:得示,知足下犹未佳,耿耿。吾亦劣劣。明日出乃行,不欲触雾故也。迟散。王羲之顿首。

侧笔取势,晋人不传之秘

苏轼《寒食帖》

侧笔取势,晋人不传之秘

王珣《伯远帖》

侧笔取势,晋人不传之秘

怀素《自叙帖》

侧笔取势,晋人不传之秘

赵孟頫手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