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1 中國消費升級的三大主線

●目前,我國的人均收入還在不斷提高,居民對耐用品舒適度和智能化的追求仍在繼續。在傳統耐用品需求接近飽和的情況下,技術創新所帶來的功能增加和使用舒適度的提升將增加新的消費需求。目前我國在物聯網和智能家居方面的研發處於世界領先地位,而近幾年寬帶用戶大幅提升,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不斷縮小。因此,我國具有創新消費的基礎土壤,未來耐用品消費由傳統向智能化轉變的消費升級空間廣闊。

●在具體的消費形式上,消費升級正遵循從物質消費到服務消費的路徑來完成。一是服務相關領域的消費持續高速增長;二是受益於居民收入改善和技術進步,服務業內部也發生結構升級,朝著節約時間、提升體驗的方向演進。

中國居民消費結構:傳統消費支出佔據主導

中國居民的傳統消費仍佔主導。首先,我們來看下中國居民的錢都花到哪裡去了,也就是居民消費支出的結構。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7年我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8萬元,城鎮、農村人均消費支出分別為2.4萬元和1.1萬元。

在居民消費支出中,依然是傳統消費佔據主導,食品、居住類消費佔比分別在30%、20%左右,交通通信消費佔比也超過10%,加上服裝類和日用品類,傳統消費佔比接近80%,而以教育、文化、娛樂、醫療保健為代表的新興消費,佔比僅在20%左右。

各主要發達國家傳統消費比重普遍低於我國。從全球視角來看,我國居民傳統消費比重為78%,明顯偏高。在各主要發達國家中,日本、美國、韓國和法國的傳統消費佔比均低於我國,僅德國略高於我們。相比之下,這些國家的新興消費佔比普遍在30%左右,高於我國的22%。

印度傳統消費支出比重高於我國。這幾年被廣泛關注的印度,由於沒有城鄉居民一體化數據,我們考察其城鎮居民消費狀況支出結構。具體來看,印度的食品消費佔比高達40%,但由於房地產市場尚不發達,居住類支出佔比僅為14.6%,且其中超過一半是燃料和照明設施支出,交通通信支出佔比也僅為7.6%。但即便如此,印度城鎮居民傳統消費支出比重為80%,仍然要高於我們,而農村居民的傳統支出比重更高。

中國傳統消費比重趨勢性下行。觀察歷年我國居民消費支出結構,傳統消費比重已從上世紀90年代85%左右的高點明顯回落,即便2004年至2014年期間有所回升,但整體走勢依然趨於下行。而觀察上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傳統消費的比重,也是趨勢性下行。

消費結構差異背後:收入提升與人口老齡化

那麼,造成各國消費結構差異的原因何在?一是收入水平的差異。從中長期看,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決定人均消費支出,而相比傳統消費,新興消費的收入彈性往往更大,因而隨著收入水平的上升,傳統消費的比重將下降,而新興消費的比重將上升。

中國居民收入增加,傳統消費比重下滑。不過,縱向來看,過去40年間,我國居民收入經歷了持續的高增長,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從1978年的343元/年上升至2017年的3.6萬元/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也達到2.6萬元/年,過去40年城鎮居民收入增速均值高達13%。

二是人口結構的差異。除食品外,傳統消費還包括居住、交通通信、衣著、生活用品等品類,而居住相關的住房、交通相關的乘用車,以及生活用品中的家電,作為耐用消費品,其消費量與人口結構密切相關。

各國人口撫養比相繼見底,印度仍在探底。隨著人口紅利的消退,各主要發達國家勞動年齡人口(15歲至64歲)佔總人口比重相繼見頂回落,而人口撫養比(非勞動年齡人口數量/勞動年齡人口數量)則相繼觸底回升。我國人口撫養比在2010年左右見底,而印度人口撫養比仍在下行,尚未見底。

倒U型的耐用消費品支出結構。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將對居民消費結構產生巨大影響,我們從美國經驗來考察不同年齡人群的消費支出特徵。先考察美國各年齡段人群的消費支出結構,顯示食品、服裝、住房、交通、娛樂是年輕人偏愛的消費品,而中年時期在教育、個人

保險上支出佔比較高,老年人群則在醫療和個人護理上有很大的消費需求。因而隨著年齡的遞增,耐用品消費支出呈“倒U型”。

在具體的某一類消費品中,消費升級正遵循從數量消費到質量消費的路徑來完成。

以下我們選取兩類典型消費品進行考察:

一是快速消費品的代表食品消費;

二是住房、乘用車、家電等耐用消費品。

食品消費升級:飲食更均衡更健康

近幾年,隨著健康飲食的觀念深入人心,我國居民的膳食更加趨於均衡。具體來說,在2013年到2016年中國居民食品消費中,累計漲幅位居前列的分別是禽類、蛋類、鮮果、堅果、薯類和豆類,這些食品消費的漲幅均超過10%。相比之下,穀物的消費出現了負增長。消費結構的變化反映了中國居民食品消費的升級,主要是飲食更為均衡,更有營養和對健康更有幫助的食材消費佔比上升。

而就某一類食品來說,內部消費結構的變化也反映了居民的消費升級。牛羊肉消費上升,豬肉消費下降。由於消費習慣和價格等因素,我國居民對豬肉的消費遠高於其他肉類,但是近年來,更多居民為了飲食的均衡選擇價格更貴的牛羊肉。上世紀80年代以來,豬肉佔畜肉類總產量的比重一直處於不斷下降的趨勢,而牛肉則在不斷上升。特別是2014年以來,豬肉消費佔比從78%下降至75%,而牛肉和羊肉佔比分別上升1個百分點和1.8個百分點。

果汁消費上升,碳酸飲料消費下降。另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是飲料銷量。隨著人們對於健康飲食認知的改善,果汁相對於碳酸飲料受到了更多人的歡迎。我國的果汁產量在2007年超過了碳酸鈉飲料產量,並且二者之間的差距不斷擴大。此外,我國對方便麵的需求量從2014年開始就不斷下降,方便麵需求佔全球的比重從2007年超過48%下降至2017年的29%。

儘管近幾年隨著居民收入的增長,食品消費升級已經開始,但是未來我國的食品消費升級還有很大的空間。一方面,與國外對比來看,我國的健康飲食佔比仍然不高。以液態奶為例,2016年我國的人均液態奶消費量僅為27.6千克,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等國家的人均液態奶消費量均超過250千克。

同時,對比我國和美國的食品消費結構可以發現,除了乳製品消費佔比相差6個百分點以外,我國對水產品和鮮果類消費佔比也較低。當然,食品消費結構的差異可能存在飲食習慣和生產環境的影響,但是我國對高營養價值食品的消費佔比過低是未來食品消費升級可能突破的方向。

另一方面,我國的農村居民食品消費與城鎮居民食品消費還有很大差距。2016年我國農村居民相比於城鎮居民的消費差異在於穀物消費過多,而蔬菜、水果、奶類和水產品等營養食品的消費過少。其中,農村居民的穀物消費為147千克,佔比超過40%,相比之下,城鎮居民穀物消費僅為100千克,佔比28%。未來,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和農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農村居民食品消費結構將向城鎮居民轉變。

耐用品消費升級:舒適化和智能化

耐用品消費飽和。過去在人口紅利和城市化的支撐下,中國居民以追求物質生活的滿足為主,家電和汽車人均保有量持續上升。目前耐用品已經基本普及,電視、冰箱和洗衣機等家電保有量已經見頂回落。而從消費佔比來看,家電消費自2000年以來就出現持續回落,目前消費佔比已經下降至6%,而汽車消費佔比經過快速上升之後,目前也穩定在28%。儘管耐用品總量消費接近飽和,但是產品內部的消費升級仍在延續,耐用品的消費升級在於對舒適度的追求。以汽車消費為例,2014年之前,基本款汽車銷量佔比達到70%,成為汽車銷量的主力軍。當時汽車每百人人均保有量只有10臺,人們注重的是能否買汽車而不是如何挑選更好的汽車。但是2014年以來,汽車的每百人人均保有量已經上升至25臺,更多人開始注重汽車的舒適性,近幾年SUV的銷量佔比從18%快速上升到42%。

此外,家用電器的智能化也是耐用品消費升級的主要方向。以彩電為例,彩電是最早普及的家電之一,在消費飽和的情況下,傳統的電視機主要滿足新老替換的消費需求,因此,傳統電視機的銷量同比一直維持在較低的增速。相比之下,智能網絡電視提升了電視機的功能性,近幾年銷量保持了年均30%左右的增速。還有最近很熱的dyson吹風機,儘管與傳統吹風機價格相差接近30倍,但是由於其智能溫度控制系統能夠有效保護髮質,近幾年出現了銷量猛增的情況。

中國消費升級的三大主線

目前,我國的人均收入水平還在不斷提高,居民對耐用品舒適度和智能化的追求仍在繼續。在傳統耐用品需求接近飽和的情況下,技術創新所帶來的功能增加和使用舒適度的提升將增加新的消費需求。目前我國在物聯網和智能家居方面的研發處於世界領先地位,而近幾年寬帶用戶大幅提升,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不斷縮小。因此,我國具有創新消費的基礎土壤,未來耐用品消費由傳統向智能化轉變的消費升級空間廣闊。

在具體的消費形式上,消費升級正遵循從物質消費到服務消費的路徑來完成。一是服務相關領域的消費持續高速增長;二是受益於居民收入改善和技術進步,服務業內部也發生結構升級,朝著節約時間、提升體驗的方向演進。

整體上看,服務業增加值增速較高。從GDP構成上看,代表服務業的第三產業增速領跑。2017年我國GDP同比增長6.9%,而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速高達8%,超過整體增速1.1個百分點,且相比於與物質消費緊密相關的第二產業,更是高出近2個百分點。

具體來看,服務消費的高速增長主要體現在三大方向:

一是在人口結構變動主導下,醫療教育需求的釋放。我國人口的老齡化帶來了對醫療服務需求的上升。我國65歲以上人口占比已由2002年的7.3%升至2017年的11.4%,15年間上升了4.1個百分點。而與此同時,我國醫療衛生機構診療人次由2002年的21.5億人次升至2016年的79.3億人次,醫療衛生機構入院人數也由2002年的6000萬人次升至2016年的2.3億人次,兩者的年平均增長率均接近10%。

但與美日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醫療和教育服務領域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就醫療領域來說,據世界銀行統計,2015年美國人均醫療衛生支出高達9536美元,日本也超過3500美元,而中國只有426美元,不足美國的二十分之一,也未超過日本的八分之一;就教育領域來說,從2015年中美18歲以上人口受教育程度來看,我國人口教育水平依然偏低,我國高中以下學歷人口占比高達68%,而美國只有4%,我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占比僅為15%,而美國高達58%,佔比接近於我國的四倍。因此,醫療和教育服務領域的高速增長還遠未見頂。

二是技術進步帶來信息技術服務領域的飛速發展。在2017年我國第三產業各行業增加值的增速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以26%的同比增速領跑第三產業,較增速排名第二的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整整高出15個百分點。

而建立在信息服務業發展基礎上的“互聯網+”,形成了新的行業藍海,也帶動其他服務消費行業的高速增長。比如我國在線醫療行業,市場規模由2011年的42億元增長至2016年的接近150億元,每年增速均在20%以上;我國在線教育行業市場規模也從2008年的接近350億元升至2017年的超過2000億元,2016年和2017年的增速均超過27%,這充分表明了信息服務業對於其他服務行業的帶動作用。

值得驕傲的是,目前我國在信息技術服務行業的發展上走在全球前列。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的統計,2015年我國電子商務中B2C的銷售額已經達到6170億美元,超過美國的6120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一。

三是更加註重精神需求,體現為文體娛樂和休閒消費的增長。在文體娛樂方面,2017年我國電影市場票房收入突破500億元,觀影人次也超過了16億人次,增速均超過了15%。我國體育市場也迎來了快速的發展,2016年體育服務業營業收入為438億元,同比增速超過了20%。在休閒消費方面,對審美的追求帶動了人像攝影行業的快速擴張,據商務部統計,2016年人像攝影行業營收突破3000億元,增長速度也高達17%,這些行業高達15%以上的增速體現了我國居民對精神需求逐漸重視的消費觀。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人口基數帶來的市場需求規模較大,在文化產業上具有一定的優勢,但同文化強國仍有不小的差距。比如在電影市場上,2017年我國電影票房收入超過500億元人民幣,而按當年平均匯率折算的日本電影票房收入僅為138億人民幣左右,不足中國的三分之一,但是同期美國電影票房收入高達747億元人民幣,接近於中國的1.5倍,我國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從服務消費內部的結構變動上看,近來的結構轉變有兩條清晰的主線。

一是隨著收入水平提高帶來的時間成本提升,人們更加註重方便快捷的服務方式。比如網購的發展使得購買過程更加省時省力,網上零售佔商品零售的比重也在顯著擴大。而與之相對應的是,我國快遞行業的空前繁榮,配合互聯網服務解決好購物體驗的“最後一公里”。我國規模以上快遞業務收入已從2007年的不足350億元升至2017年的接近5000億元,年平均增長率超過了30%。

二是願意為提升體驗而付費,表現為追求新鮮感與舒適度。比如,在旅遊消費中,人們更願意去看看外面不一樣的世界,因此,出境遊的比重日益上升。從2006年到2016年,經旅行社組織的出境遊人數增速大多數年份均要高於全國旅遊人數增速,2017年更是超過全國旅遊人數增速12個百分點,佔比也突破了1.2%。再比如,人們在家庭生活中追求舒適,想將自己從繁瑣的家務中解放出來,這就給家政服務行業創造了絕好的發展機會。2016年我國家政服務行業營業收入接近3500億元,是2012年營業收入規模的兩倍有餘,且這4年來的年均增速均不低於20%。

收入上升、人口老齡化、技術進步,是目前中國消費升級的三大驅動力,也決定了中國消費升級的三大主線:第一條主線是從傳統消費到新興消費。隨著收入上升和人口老齡化,食品在消費中的佔比正在持續下滑,而耐用消費品佔比也將見頂下滑,以衣食住行為代表的傳統消費比重趨於下行,而新興消費佔比則趨於上行。

第二條主線是從數量消費到質量消費。

收入上升為人們改善生活質量提供了物質基礎,而人口老齡化的到來令提升生活質量變得更為迫切,技術進步則降低了生活質量提升的成本,使得這種改善加速到來。在食品消費中,飲食不再純粹以溫飽為目標,膳食均衡、膳食健康被賦予更高的權重,這在肉類、飲料類消費中均有所體現。在耐用品消費中,舒適化和智能化成為新的方向。

第三條主線是從物質消費到服務消費。

隨著收入持續上升,我們早已告別商品緊缺年代,消費並不僅限於有形的商品領域,無形的服務消費重要性得到凸顯,醫療教育、信息服務、文化娛樂等領域的消費呈現暴發式增長。在服務業內部,收入改善和技術進步使得人們願意為“省時、省事、省力”買單,節約時間和提升體驗被賦予更高的溢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