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假設你是薩爾滸之戰總指揮,你會怎麼打?


楊鎬的打法就足以制後金於死地,只不過這四路將軍不是輕敵冒進,就是畏縮不前,或者見死不救,僅有堪稱百戰精銳的劉挺一路還中了埋伏,全軍敗歿。十一萬大軍四路進攻,僅僅五天就被努爾哈赤各個擊敗。楊鎬的戰略對於努爾哈赤來說是點中了死穴。四路大軍分進合擊,做圓心運動,從不同的方向向努爾哈赤的老巢赫圖阿拉包圍而來。依照楊鎬本來的戰略打算,四路大軍應該互相配合,即使單路兵力難以對抗努爾哈赤六萬八旗精銳,也能牽制努爾哈赤主力,換得時間讓其他幾路大軍攻破赫圖阿拉。努爾哈赤老巢一破,失去了生存的後方基地,後金必然失敗。

楊鎬佈置兵力如下:

南路軍,領兵統帥是百戰餘生的猛將劉挺,附加朝鮮僕從軍共計2萬餘人。大軍集結於寬甸,出太平哨,經今桓仁縣沿渾江向後金首都赫圖阿拉(今新賓)側背攻擊。

中央軍團之右翼軍,以遼東總兵李如柏為主帥,發兵25000,出遼陽,過清河,同時協同中路左翼軍,向赫圖阿拉合圍。

中央軍團之左翼軍,以山海關總兵杜松為主將,發兵三萬,出瀋陽,過撫順,沿渾河前進,轉道蘇子河谷直插後金都城赫圖阿拉。

北路軍,主將為開原總兵馬林,匯合葉赫兵共計一萬五千人,出鐵嶺、開原,進入蘇子河攻擊後金北部。

然後楊鎬約定各路軍隊必須在三月初一出兵,三月初二各路軍到達指定地點。

寬甸距離新賓距離約為380裡,遼陽距離新賓也有350裡。對於開原一路大約在四百里,但是作為牽制偏軍,楊鎬本來的希望並沒有寄託在馬林身上,而看好劉挺和杜松兩軍。

但是,四路大軍中被楊鎬寄託厚望的左翼軍杜松一路,貪功冒進,二月二十九日就出兵攻擊,凌晨抵達撫順城東35裡,來到蘇子河。遂即三月初一上午,酒醉的杜松率軍渡河,僅僅渡過一萬人,剩下二萬包括輜重部隊在內的士卒無船可渡,遂留在蘇子河西岸的薩爾滸山上。而後杜松率渡河的士兵攻擊後金駐守的界凡城。此時,努爾哈赤引6萬八旗軍到來,首先擊破薩爾滸山明軍,而後與界凡城中後金士卒夾擊明軍,全殲杜松攻擊部隊。

正當努爾哈赤與杜松酣戰不解之時,北路軍的馬林主力已經開到距離薩爾滸戰場30裡處。聽聞杜松被圍馬林卻不救援,只是消極構築陣地等待後金軍攻擊。但是馬林又犯了一個錯誤,他將軍隊分為三部駐紮。終於在3月初二夜間被努爾哈赤各個擊破。3月初四,努爾哈赤派後金兵穿杜松軍陣亡士卒衣甲引誘杜松進入後金軍埋伏,杜松苦戰至5日凌晨,全軍敗歿。隨後,殿後的一萬朝鮮軍投降!

最後唯一一支沒有經歷打擊的李如柏主力部隊踩了狗屎運,得益於其他三路大軍的牽制,李如柏一路順利的來到楊鎬規定的地點。此時李如柏大軍前方只有四千八旗軍。3月初一,後金軍圍攻杜松軍時,總兵賀世賢建議李如柏快速進兵直取赫圖阿拉,李如柏畏敵不敢進。3月初二,賀世賢又建議李如柏進兵,李如柏不從。到了三月初三,努爾哈赤擊破杜松、馬林二路大軍返回赫圖阿拉,賀世賢再次建議李如柏出兵,李如柏不理。三月初四,楊鎬接到杜松、馬林敗報命李如柏退兵回防。李如柏率部馬上奪路而走,此時的李如柏已經知道劉挺被圍卻不動聲色。恰好,後金軍哨兵見李如柏大軍騷動,立刻登山鳴螺。李如柏軍自相踐踏,折損千餘人。李如柏是安全了,明朝卻從此一蹶不振。

薩爾滸之戰,明軍參戰官兵88590餘人,將領陣亡者310餘,士卒陣亡45870餘名。甲仗馱馬槍炮遺失不可計數。而後金軍僅僅損失2000餘人。

假如杜松能遵守節制,協調馬林、李如柏齊頭並進。努爾哈赤會失去各個擊破的機會。即使馬林、杜松敗歿,努爾哈赤合圍劉挺之時,李如柏能夠策應劉挺消耗後金軍或長驅直入,直搗後金老巢。誰勝誰敗雖然是未知數,但是明軍也不會敗得那麼窩囊!從戰略角度來說,楊鎬不愧號稱熟悉遼事!


大福讀史


薩爾滸戰役的準備情況並不取決於前線,而取決於京師;薩爾滸戰役的真正的指揮並不是楊鎬,而是垂暮之年的萬曆皇帝。所以我要從這裡做文章,尋找取勝之法。

我之前從戰役層次寫過經略為何是楊鎬、分兵的合理性、明軍何以打不過清軍。如果從更高層次分析,就會有新的發現:前線為何沒兵?為何沒錢?為何要催戰?我就從萬曆角度來談一下。

調兵遣將

56歲年春(萬曆四十六年),大七歲的努爾哈赤在遼東作亂,襲陷撫順,並殲滅遼東總兵張承胤所部。這時候經常“頭目眩暈,胸膈脹滿”。聽到這個消息,更加虛火攻心。

事情為何到了這一步已經不重要。如何解決才是問題,先穩定形勢,再圖進取。

兵部的意見沒錯,先調兵五萬,籌餉100萬,形勢穩定。然後集兵十萬,用餉三百萬大剿。

必須徹底貫徹,要調兵20萬,籌餉600萬,一勞永逸解決問題。

(萬曆武功錄)

減少言論壓力

20年以來言官都沒有消停,小事鬧,大事也鬧,沽名釣譽的多,書呆子的也多。弄得朝堂上下都不敢做事,事事都怕被彈劾。而且整體好戰,言必蕩寇。

要破常規,破常格,用張居正的方法,直接限制,該關的關,該大屁股的打。

讓朝廷有一個穩定的政策,不能為輿論所操縱。

(明代言論風氣,好戰風氣值得研究)

籌餉

加派是個辦法,也有先例,但遠水解決不了近渴。還得從部庫、地方藩府庫挪借,南京三部存有250萬兩,兵部有100萬兩,各地藩庫有700萬兩,戶部是沒錢了。三抽一,他們先挪350萬兩。

自登記以來,一直較省,內帑有1500萬兩,拿出300萬給遼東。在三個月內餉就籌齊了。

(薩爾滸的勝利不在戰場,在京師)

調軍隊

各地督撫自然會以各種理由不讓調兵,或者把弱軍調出來;廢將調兵沒有發言權。

要給各地督撫子弟恩蔭軍功,讓他們從軍。實在不行的對調,還有誰不派精兵。遼東要湊夠20萬再開戰。

(明軍)

總結:

如果明軍有強力皇帝支持,控制輿論,保持政策穩定,不催戰,能自己掏腰包頂軍費,再多調部隊,明軍自然就打贏了。文章都在背後就是這個道理。

參考文獻:

《明實錄》、《籌遼碩畫》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主席曾經說過:“要攥起拳頭來打人!”明軍在薩爾滸戰敗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分兵四路,造成兵力分散,而且在古代通訊不發達的情況下,四路大軍無法實現很好的協同配合。如果我是薩爾滸之戰的明軍總指揮,我的思路是這樣的:

首先要分析自身的優勢和劣勢。我們的優勢是什麼?一是人數優勢,適合群毆。二是火器優勢,掌握真理(哈哈😄,炸嗶屬性就問你服不服?!)我們的劣勢是什麼?一是機動性不如對手,後金騎兵多重裝備少。二是軍紀不如後金,單兵戰鬥力也不如八旗子弟生猛。然後要分析戰場地理形勢。遼東山地丘陵縱橫,森林植被茂密,不適合行軍和調動。還要考慮後勤補給,我軍人數眾多,消耗巨大,需要的輜重給養也會很多,如果戰線拉的太長,容易被敵軍高機動性的騎兵部隊襲擾,甚至會被切斷後勤補給。

綜上,我方確立的戰略戰術是——集中兵力、穩紮穩打,巧用火器、遠距殺敵。具體來說,就是不再分兵四路,而是集中成一路向後金推進;使用火槍兵打前鋒,遠距離殺敵,避免和敵人肉搏;行軍速度不疾進不冒進,確保大炮等重武器和輜重能夠跟上進度;將騎兵部署在主力部隊前方和兩翼,實施偵查、警戒、拔點清道、預防偷襲。就這樣一直穩紮穩打,直搗到後金老巢。作戰推演:我大明10萬鐵軍自瀋陽出發,沿渾河東進,出撫順關,撲向後金老巢赫圖阿拉。後金動員八旗兵力迎戰我軍,兩軍在薩爾滸遭遇。後金使用騎兵向我軍衝鋒,我軍使用火槍兵三排輪射,打的後金人仰馬翻。趁後金休整,我軍佈置好佛郎機炮,敵人再次來襲,砰砰砰一通真理教育,後金死傷慘重,兩軍陷入陣地對壘。後金試圖使用騎兵襲擾我軍後勤,被佈置在兩翼的關寧鐵騎擊退。與此同時,我軍炮兵不斷向前推移,敵軍進入射程後,火力覆蓋30分鐘,然後火槍兵衝鋒,把敵方擊潰,然後騎兵出擊追趕清掃逃敵!

明軍大勝殲敵15000人,然後乘勝到達赫圖阿拉城下,重炮轟城,城牆坍塌,明軍湧入,屠城三日,後金投降。撒花!


地理答啦


拿什麼打?戰鬥力不如人,天時地利人和都不如人,甚至情報信息都不如人,拿什麼跟人家幹。還不如干脆帶這10萬多炮灰投降努爾哈齊算了,或許將來還能混個從龍有功,將來子孫後代也有保障。

當時後金總人口,根據張士樽先生考證也就17、8萬,說破天也就20萬人口,根據壯丁和人口1比5的比例換算,後金的壯丁總數也就三萬多,姑且算四萬。而薩爾滸大戰關係到後金的生死存亡,努爾哈齊必然會把這四萬壯丁全部投入到戰場。結果卻是這樣,葉赫一萬多人跑了,朝鮮那一萬多人投降了,8萬多明軍被幹掉了將近5萬,只有李如柏那一路跑得快沒有損失,還被幾百虛張聲勢的八旗兵嚇得自相踐踏踩死不少人。

所以這一戰壓根沒法打,還不如投降了算了。不管帶了多少人去投降,至少努爾哈齊不會虧待我,畢竟對於人口稀少的努爾哈齊來說,帶幾千人、幾百人都可以,將來說不準從龍有功就可以封妻廕子,還能混個世襲爵位。

而且,對於官員百姓來說,給明朝皇帝幹活是當奴才,給努爾哈齊幹活也是當奴才。既然都是當奴才,自然要找一個好點的主子效力,畢竟良禽擇而棲嘛,這可是聖人教誨。


北洋海軍炮手


努爾哈赤,及其八旗6萬部隊正處於上升期,佔有天時地利人和,全軍上下士氣高昂,戰前對於明軍部隊數量及特點都已經掌握,反觀明軍徵遼軍隊都是從各地調來,大冬天來到東北作戰,估計過冬的軍裝都沒有,主帥楊嵩不知兵,不講謀略,戰前估計連努爾哈赤手裡有多少部隊都不知道,加之明軍據說連戰刀都沒有打磨好,講本來就是不佔優勢的部隊分開,被努爾哈赤各個擊破,改變了遼東的戰略態勢,也徹底暴露了明軍的虛弱。北京城的決策層不認真瞭解對手就盲目出站,根本就沒有意識到遼東地區的形式。真要決定進兵討伐努爾哈赤,必須要選一位熟悉遼東情況的而且有一定軍事經驗的人任主帥,必須懂得敵我的長短處,同優勢的八旗野戰肯定不行,在補充好火器的同時補充軍隊,大明軍隊在朱元璋和朱棣時代數次北征蒙古,全賴火器打亂蒙古奇兵的衝鋒隊形,然後明軍馬🐴隊兩翼包抄,從以後袁崇煥與八旗軍的實際交戰來看,數次交鋒得勝全賴火器與堅固的城防相配合,而不是野戰。


籌海有容1


集中兵力,穩打穩紮,一步步佔領其主要城市和交通要地並修築堡壘據守。將女真人逼入山林。切斷其物資來源和主要商道,封鎖糧食和鹽等生活必需品進山,秋天時防火燒山,利用漫長的嚴冬讓偕老帶幼的女真人不斷的“失血“。同時利用其內部矛盾,分化拉攏不同派系,最好是挑起內鬥。


在這樣的情況下,女真人不外乎兩個選擇,一是趁實力尚存時尋求決戰,主動求戰。我方可不予理會,守好各個城堡就行了。另一種情況是“走為上”,女真人可能西進蒙古草原,則必然陷入與蒙古各部落的紛爭之中。或是北上“北大荒”,最終結果在深山老林裡衣食無著,勢力大降後分崩離析成山中一個個小部落。也可能東進進入朝鮮,則可以組織大軍抗清援朝,先坐等女真屠滅朝鮮王族,再去把女真滅了,成立大明朝鮮行省和朝鮮布政使司。

有覺得說的不錯的老鐵們,點個贊,回幾個字。祝各位事業和愛情雙豐收。


故園秋


這種戰役是最好打的戰役,根本就不存在所謂的戰法,只要明軍能做到令行禁止就完全可以完勝,因此明軍應該加強的是內部管理,只要把內部管理理順,打敗努爾哈赤一點都不難,在者就是分兵四路不合適,分兵兩路就可以了,這樣的話每一路的兵力都和努爾哈赤差不多,任何一路和努爾哈赤接戰都不會出現被團滅的可能,不管那一路明軍和努爾哈赤接戰,都有一戰之力,只要能堅持到另一路明軍的到來,努爾哈赤絕對團滅,而且分兵四路不利於指揮,彼此配合困難,兩路分兵,目的明確,責任清楚,有利於統帥指揮,加強內部紀律建設,可以保證明軍不敗,分兵兩路可以保證完勝努爾哈赤,分兵兩路,保證兩路兵力之間的路程不超過一天的行程,一路野戰為主,以尋找努爾哈赤主力決戰為目的,另一路以攻佔努爾哈赤老巢為目的,讓努爾哈赤就是知道明軍部署也無能為力,和明軍野戰就會失去老巢,堅守老巢就會被明軍兩路大軍圍剿,讓努爾哈赤首鼠兩端,肯定會失敗。在自己軍力戰絕對優勢的時候分兵四路反而使自己的優勢蕩然無存,不是明智的方法,而且在明軍將領沒有主動性的情況下,分兵越多越容易出現指揮混亂的現象,越是內部管理不完備越不能多頭指揮,很最容易出現配合不到位的現象,明軍的失敗說明兩個問題,一決心不夠,統帥讓將領們的相互傾軋搞的焦頭爛額,所以就矛盾下移,搞個分兵,讓將領們各自為政,這是統帥決心不夠的表現,作為一個統帥,連解決自己內部矛盾的決心都沒有,怎麼有決心在戰場上戰勝對手,第二能力不夠,分兵說明統帥沒有認識到會有可能出現被各自擊破現象,這是無知彼的能力,沒有預計到自己的軍隊會出現相互傾軋,不支援的現象這說明知己能力不夠,一個統帥,沒有料敵於先的能力,不能洞察自身內部的問題,怎麼可能取得勝利,


趙永峰23


以當時雙方表現出來的戰鬥力和戰鬥意志而言,建虜當時堪稱悍匪,特別是當努爾哈赤把六萬人集中起來的時候,絕對是塊硬石頭,四路大軍合起來也沒有把握一戰把他吃掉,速勝可能性不大。竊以為,可以參考後世曾國藩,結硬寨打呆仗的思路,憑藉經濟實力,緩緩圖之。這一點在第五次圍剿和反圍剿時候,國軍也用過,有一定效果。具體說來,可在沿路險要處,結下硬寨,保證後續物資,輕兵四出,殺傷建虜丁口,吸引建虜來攻寨,憑藉火器守住,殺傷它有生力量。期間必要時擇天旱之時放火燒山,讓建虜沒法打獵從事生產。如此循環往復,逐漸消耗建虜人口。建虜畢竟當時尚未統一滿洲,經濟實力不夠,內部也並非鐵板一塊,時間久了,奴酋努爾哈赤就hold不住他的下屬了,到時候千兩白銀懸賞他腦袋即可。但這麼做有個前提,朝廷能充分意識到建虜的危害,有錢,也願意花錢。可當時看起來,建虜似乎也就是一個不聽話的部族,打服了就好了,沒有傾國力與其全面戰整體戰的必要。


總是沉香流年


野豬皮努爾哈赤不是說過嗎,任你幾路來,我只一路走。所以說,以步兵為主的明軍分兵是最大的失誤,楊鎬就不是一個稱職的統兵官,在朝鮮就已經驗證過了,打倭寇尚且如此,何況擁有同時期一流騎兵的野豬皮,失敗是必然的了,野戰明軍不佔便宜,倒不如步步蠶食,以守代攻,封鎖他不就結了,後世孫承宗的戰術就是極好的,可惜當時明朝上至皇帝下至文武百官老以為自己天下獨大,小瞧了實戰磨練出得高手努爾哈赤,可惜陣亡的明軍將士了。


楊海涵的家長


其實滅後金根本沒得打,也不能打,因為明軍是步兵,敵軍為騎兵,你一路他會跟你打游擊,你四路他會各個擊破,因此最好的辦法就是築城,練兵,屯糧,步步蠶食!

首先,後金沒有經濟基礎,沒有大城市,補給匱乏,就是打經濟戰也能困死他。

其次,明朝整體國力遠勝於後金,前期讓部隊輪戰,逐步培養自己的土著騎兵部隊,遼東鐵騎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最後,再騎兵練成以前不主動出擊,鑄好城以後就配屬火炮等重裝備,能堅守就行,遊牧民族不會打消耗戰,持久戰,加之邊城為軍屯,因此,運營成本很低,給地就行,打下來的土地可以和國家分成或者和朝廷換錢都可以,這樣部隊有實惠,好處多,戰鬥力就足,而且都是當地人,積極性明顯會不一樣!

如果是這樣的策略,我想努爾哈赤搞好了也就是小頭領幹一輩子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