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9 區塊鏈的戰友

區塊鏈的戰友

虛擬貨幣、毒品交易、種族仇恨、兒童色情、血腥暴力......

有一片地方,匯聚了種種邪惡元素。

自由、隱私、思想、革命……

有一個地方,又插滿了理想主義的大旗。

這個地方叫做暗網。

6月16日,絲綢之路關鍵人物 Roger Thomas Clark 被引渡至美國,而它的創始人,Ross Ulbricht 早在2015年就被判處終生監禁。

絲綢之路,已經成為暗網的代名詞,而暗網,又是整個互聯網世界最深處的一角。

而區塊鏈,又是和暗網並肩作戰的戰友。

1

暗網墜落

2011年,Ulbricht自學編程技術,創建了「絲綢之路」。該網站採用洋蔥路由技術,隨時更換IP,這成了那些自由主義者的集散地。美國政府抓捕Ulbricht時,整個網站的交易額已達到上百億美元。

Ulbricht遭到逮捕,並以販賣大麻的罪名被判為終身監禁。

有人認為這個絕對自由主義者所締造的世界,已經對真實世界的安全造成了威脅。

曾經的樂園,如今成了自由主義者的失樂園。在政府機構眼中,已經成了犯罪分子集散地。

這個網絡世界真能變成自由王國嗎?

在互聯網世界萌芽之初,人們也賦予了這項技術「自由」之名。

之後,互聯網就「分叉」了。一部分在水上、一部分在水下。

但最終這項技術是在監管之下才得以發展壯大。移動互聯網技術,現在已經是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不是嗎?

打算逃避監管這個想法本身就是劍走偏鋒的,而絕對的自由也是不存在的。絲綢之路上的交易全部使用比特幣,雖然比特幣聲稱匿名,但是這項技術還是可追溯的,一旦交易建立,交易記錄會永久上鍊,犯罪成本顯然是很大的。

互聯網世界其實由表面網絡、深網兩部分組成,暗網正是深網的一部分。深網世界佔到整個網絡世界體量的90%以上,這部分網絡由那些不能在搜索引擎上搜索到的內容組成。

比如你的銀行卡信息、你家的wifi密碼,天然得存在於私有局域網中,是無法google或百度一下的。

更不用說銀行數據庫、軍事機密、政府檔案等等,這部分絕對不會讓外人訪問的都屬於深網世界。

區塊鏈的戰友

表網、深網、暗網

我們普通人接觸的網絡都屬於表面網絡,與深網相反,這部分網絡世界的所有信息都是透明的。

然而,表面網絡也存在著其深刻的問題。其中首當其衝的,就是對隱私的侵犯。

進行「絲綢之路」之類暗網活動的,大多是一些對個人隱私在數字世界中被侵犯深感不滿的極客和自由主義者。

2

數字世界的隱私保護浪潮

Ulbricht被捕時認為自己的行為只是個建立在數字世界隱私得到充分保護基礎上的經濟實驗。

那麼暗網技術,犯罪分子集散地,還是隱私保護聖地?

暗網,保護的,是每個人的網絡足跡。所有的信息流和數據,在暗網中都披上了一層黑色的外衣。

這與表面網絡世界成了鮮明對比,今年4月份FB爆出了2100萬客戶信息被盜事件就是發生在表面網絡。

隨著類似信息被盜事件的頻頻發生,數字世界的隱私保護運動一浪高過一浪。

俄羅斯加密聊天工具Telegram的崛起,是用戶對於聊天信息隱私保護需求的直接表現。

而比特幣和區塊鏈,也是隱私保護浪潮中的一浪。

2009年比特幣誕生之後,社群維護是靠一群自由主義極客,他們聚集在一起討論如何保護投資者財產隱私與交易隱私,如何不被政府肆意發佈的貨幣稀釋財富。

比特幣底層的區塊鏈技術更是將匿名、去中心等特性功能化,形成了隱私保護在數字世界的基礎設施。

無論是比特幣、區塊鏈、Telegraph還是暗網技術,他們的共同特點是隱私性極強。這些技術的另一面則是走在監管對面。

6月9日,國內動漫聖地A站信息遭到竊取,用戶一方面面臨個人信息被洩露的危險,另一方面那些隱私性極強的平臺卻面臨著各種危險。今年3月份,Telegram的服務器就遭到俄羅斯查封。

如何平衡自由與監管兩者的關係?也許是在反覆博弈,也許是在相互融合。

無論結果如何,這都是一場社會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