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6 “孝敬”不僅在朋友圈,還在父母的飯碗裡!

在剛剛過去的“母親節”那天,鋪天蓋地的祝福充滿了微信朋友圈。表現出大家對父母的“孝”意識。然而關於什麼是“孝”?怎樣對待父母才算是“孝”?對於現代的我們來說還是比較模糊的。因為我們從小沒有接觸過“孝”教育,更沒有衡量標準,大家只是憑著自己的認知去理解。所以現代的“孝”就成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了。然而歷史上卻是有衡量標準的,並且樹立了24個“孝”的典範,可以為現在的我們提供借鑑。

“孝敬”不僅在朋友圈,還在父母的飯碗裡!

“百里負米”的子路

古時候有個人名叫子路,他是孔子的得意弟子。在他年輕的時候,家中非常貧困。因為遠離父母,子路平時就採食野菜,把米節省下來。從百里之外,擔著米給父母送回家。父母去世後,子路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種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想起父母,子路慨嘆說:“現在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還有機會啊?”孔子讚揚子路:“你侍奉父母,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

“孝敬”不僅在朋友圈,還在父母的飯碗裡!

“拾葚異器”的蔡順

新朝時期,有一個河南人叫蔡順。他少年喪父,對待母親十分孝敬。當時正值王莽之亂,又遇饑荒,柴米昂貴,母子倆就拾桑葚充飢。一天,蔡順在拾桑葚的時候,遇到了赤眉軍。義軍士兵厲聲問道:“為什麼把紅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開裝在兩個簍子裡?”蔡順回答說:“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紅色的桑葚留給自己吃。”赤眉軍憐憫他的孝心,送給他三鬥白米,一頭牛,帶回去供奉他的母親,以表示對蔡順孝心的敬意。

“孝敬”不僅在朋友圈,還在父母的飯碗裡!

“懷橘遺親”的陸績

三國時期,有一個科學家叫做陸績。六歲的時候,小陸績跟隨父親陸康到九江謁見大軍閥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他們,陸績便偷偷地往懷裡藏了兩個橘子。臨行時,橘子滾落地上,袁術嘲笑道:“陸郎來我家作客,走的時候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陸績回答說:“母親喜歡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給母親嚐嚐。”袁術見他小小年紀就懂得孝順母親,十分驚奇。

生活中,像蔡順和小陸績這樣的事例很多,不過大都發生在小孩子身上。成家後,能象子路這樣對待父母的幾乎沒有。現在社會上,有幾個人在吃好東西的時候,會想到父母呢?當自己一擲千金地去吃山珍海味的時候,想一想父母的飯碗,就知道自己是否“孝敬”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