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7 李鴻章:中國會成為世界市場的製造基地

李鴻章:中國會成為世界市場的製造基地

經濟觀察報 雷頤/文離開英國後,李鴻章訪歐結束,橫渡大西洋,前往美國。美聯社特別報道員隨同李鴻章一行進行了本次穿越大西洋的旅行,以下是他所記錄的旅途中的一些故事。

對於李鴻章,美國媒體並不陌生,因為1879年美國前總統格蘭特將軍訪問清朝時,美國媒體對李就有不少報道。一因格蘭特在美國大名鼎鼎,在南北戰爭後期曾任聯邦軍總司令;二因他訪華時,正是美國排斥華工浪潮高漲之際,是否停止華工移民美國,是格蘭特與李鴻章會談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美國媒體報道的重點。會談中,李鴻章堅持維護華工的利益,態度很明確。他在此問題上的強硬,給美國媒體深刻印象。

第二年秋天,美國派一個外交使團來華,任務就是與中國政府交涉禁止華工的問題,當然主要是與李鴻章會談,要修改多年前中美兩國簽訂的有利於華工的“蒲安臣條約”,這是中美兩國政府間的正式談判。

1880年11月11日美國《威靈每日知識報》(THE WHEELING DAILY INTELLIGENCER)報道:“他(李鴻章)很直白地說,無法想象中國勞工的苦難,更無法理解,我們質疑並要改動條約。除非美國政府給出很好的理由,不然北京當局很難同意修改。顯然,他對修改條約的提案很生氣,更生氣的是,這個提案是由一個友好的、並不熱衷於刁難東方的國家提出。修改條約意味著,蒲安臣之前所做的工作被推翻。我們必須理解的是,雖然李鴻章因為正在處理巴西事件,不會被指派參與這次條約的修改,但他與此事關係極大。他的權力在總理衙門裡影響很大。我的意思是,李鴻章將會在幕後推動,他將會對每一個進展做出建議。如果有可能,這項事務可能很快中止。而在一定的條約保護下,李鴻章將不會反對中國人移民美國。用他的話說,就是‘讓我們往下看,看你們在沒有中國移民湧入的情況下,能夠發展成什麼樣子。等你們後悔了,我們再討論重建條約關係。我們將會阻止我們的臣民去你的海岸,你們要多久就多久。你們肯定會求我們再次更新關係,而那時,將由我們來決定接受或者拒絕。’”

但1882年5月,美國依然通過了“排華法案”。

此後十數年,李鴻章一直關注在美華工問題。後來與美國訪華政要、媒體會見時,李鴻章仍主動談此問題。1889年1月27日美國《匹茲堡電訊》(PITTSBURG DISPATCH)記者對他作了如下采訪報道:“他請我用筆告訴美國人民,他反對美國驅逐中國人。”“整個排華法案條款是違背中美兩國條約精神的。這是一種犯罪。我希望排華法案可以被廢除。我希望你能替我告訴美國人民,如果不取消排華法案的話,我將提議我們的政府在中國驅逐美國人。我認為這是我們可以行使的一項正當權利。如果你願意,你還可以對此做一些言辭上的誇張。我相信你在當中強調,我們希望美國人民會給我們的國家公平對待。”“我在我們談話結束的一個半小時內將它們記錄在此。我覺得已經沒有必要做一些誇大,總督的話本身已經很強烈了。”

這位記者還問李鴻章如何考慮中國鐵路的未來以及它對中國與世界的影響。李鴻章是最早認識到鐵路對國傢俱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大臣,早在1872年就提出中國應修建鐵路,但被拒絕。以後他又不斷提出修鐵路的主張,屢被激烈攻擊,朝廷拒不接受修建鐵路的建議。直到此次採訪半個月後,也是距李第一次提出修路主張17年後,朝廷才在1889年2月14日發佈“懿旨”批准修路。或許十幾年來一直在想方設法讓朝廷同意修鐵路,他提前半個月知道朝廷即將同意修鐵路,所以李鴻章非常樂觀地回答說:“半個世紀後,中國將會被鐵路覆蓋,就像一個巨大的網絡。中國豐富的礦藏資源將會被開發。這個國家的許多地方會出現軋機和火爐,這是有可能的。中國會成為世界市場的製造基地。”

當然,李鴻章可能過於樂觀,也可能是對外國媒體要說些“大話”,半個世紀後中國鐵路較前確有相當發展,但中國“成為世界市場的製造基地”、“高鐵”成為中國在世界上最具競爭力的產品,都是一個世紀之後的事情了。這些事實畢竟證明,李氏百多年前的判斷大致不謬。

緊接著李鴻章從商品流通、市場競爭、勞動力市場的角度將話題從鐵路引回華工問題,他認為中國成為世界市場的製造基地將導致與歐美的激烈競爭:“在我看來,這是威脅你們國家以及歐洲勞動者的最嚴重的問題。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人一樣,中國人已經顯示出了他們的技能和才幹。他們工作勤勉,生活成本比你們國家的人更廉價。當我們國家開放鐵路,把注意力轉向世界市場時,我相信,我們會比你們提供更好、更廉價的產品。這些,將是你們國家所要面臨的問題。”

這位記者回答道:“我也這麼認為,大人。”“那麼,我很好奇,”李鴻章接著問:“你希望中國來跟你們競爭,但你們不認為這是很危險的競爭嗎?”

這位記者回答得非常坦率:“是的,我也這麼認為。但是如果中國的產品能跟美國競爭時,我們會建起一道保護屏障,以阻止你們的產品進入。”這位記者的隨口而答,說明貿易保護主義深入人心。

在全球化的今天,貿易保護主義仍大有市場。1894年7月1日,甲午戰爭前夜,美國《舊金山呼聲報》(The Morning Call),採訪了李鴻章。記者報道說:“我提到了中國的將來,並問總督他認為這個國家應該由歐洲人來發展還是由中國人自己來發展。他回答說,毫無疑問,中國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鐵路將會網狀地覆蓋中國。他相信中國最終會發展起自己的製造業,而且在將來,會像製造大國一樣進軍世界市場。他告訴我,中華帝國的政治家們已經開始在這一方面做各種嘗試,他們的棉紡織廠現在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了,而其他的一些大型工廠也在籌備當中。雖然他沒有直接說出,但他使我理解到,中國的信條是,從現在開始將會是‘中國人的中國’,並且威脅說,中國人會作為自己的工人和製造業主在世界上守護自己的國家。”

引入商品市場、勞動力市場競爭等觀念,證明李對現代經濟學知識已略知一二,且能用於與外國人談判,實屬難得。

鴉片戰爭後,英國資本在中國一直獨佔鰲頭,但此時美國正在崛起,想與英國在華角逐一番。1892年末,一位美國商人來到中國,“決定穿越過英國資本和企業在這個國家裡樹立的種種障礙”在華進行鉅額投資。來到中國後,他受到包括李鴻章在內的高官重視。

他寫道:“我也曉得我之所以備受關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我的鉅額花銷。按照中國的風俗,做每任何事情都要送錢。在那裡,沒有人認為官員受賄是一項罪行。事實上,他們不僅不認為這是受賄,還認為是合理要求。我送給了李總督身邊的人和幫我運送行李的人不少昂貴的絲綢和鑽石。僅兩個月的旅途,這方面我的花銷已經高達兩千五百美元。”“你可能會說,這只是很小的一筆錢,事實上,也的確是。這只是個開始。我在中國已花了不少於20萬美元,但是肯定需要更多以便獲得許可。這些許可價值具體是多少,沒有人能說得清,幾百萬是肯定的。中國有四萬萬人口,疆域是美國的4倍。只需想一想今日美國整個鐵路系統的價值,就知道鐵路系統還有電報系統在中國的價值,是幾千億美元而不是百萬。然而,在中國開發這些是極其困難的。”

他發現“對於中國那些長辮子的紳士來說,不論自己多年輕或是多小的官,大家都在追逐金錢——美元、英鎊或是中國的銀子”。原來那時的官員,已經喜歡美元、英鎊了。拜見李鴻章時,他被依次從低到高介紹給各級官員,輪到向李鴻章介紹時,他已經有些精疲力竭,幾乎不能通過翻譯好好地介紹自己了,但“無論有多緊張都沒什麼,因為我帶來了禮物豐厚的禮物。按照規矩它們被放置在李鴻章的腳下”。(1892年12月23日《每日菸草紀年報》,DAILY TOBACCO LEAF-CHRONICLE)

當眾收受豐厚禮品並不避諱,為得到許可證必須行賄……儼然成為當時官場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