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2 臨澧傳說:太浮山的傳說

臨澧傳說:太浮山的傳說

太浮山從石門的浮邱山開始,在臨理西南邊界鎖山進入文家鄉境內。經紅茶灣、八里坡,和尚通、三角尖,鑽天嶺,稻羅山到太浮山主峰,再分南北兩支,分別向東南東北延伸。北支經苦嶺,獅子腦到張家峪,南支經長茅嶺,鐵瓦寺,小浮山蔓延至雷水崗,裴家棚,六合埡抵常德,桃源,名門三縣邊界。山體如扇形,南北長13公里,東西寬8.5公里,其西北坡對面的澧陽山、羊角山都是這個山脈的分支。縣境內東南邊界上的七姑山、敖山則是太浮山的延伸擴展間隔分佈的。

臨澧傳說:太浮山的傳說

太浮山又名獨浮山位手縣城西南12.2公里處,靠近道水上游跨石門,常德、桃源臨澧四縣邊界是臨澧最大的山。共有九十九個嶺,九十九個汊,主峰鋼技604.5米航測面積65521角畝,其中臨澧轄區的45221畝,相傳浮邱子”得道是山,所以以浮為名。太浮山主峰與頓筆峰(稻羅山)線 ,三合峰(三角尖)、三峰品崎、峰勢如壁,秀削尖穎是組成“浮山 二十四景”的中心景觀。山中有 馬地、對奕臺、龍頭巖、八仙台、醉翁石、螃蟹洞、荷花泉、仙人洞等名勝、曾招引不少官史文人登山觀賞,詠詩作賦,太浮山固地勢險要歷代為兵家爭奪的軍事要地。上世紀70年代太浮山先後建立社隊林場25個。

太浮山是國家森林公園,風景秀麗,遠近聞名。這座充滿靈氣的大山,幾千年來流傳著一個動人神奇的故事。據說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了防禦敵人的入侵,開始修築萬里長城,而修長城工程浩大,秦始皇便在全國抓了好幾千萬勞工,當時孟姜女的丈夫,也被抓來修長城最後死在長城腳下,姜女兒千里尋夫哭長城就是這個時候。

有一天南海觀音菩薩,在天上望人間,見修築長城的勞工屍骨遍野,一個個骨瘦如柴,日夜挑沙運石,稍有不慎便遭監工的毒打,見此情景觀音動了隱側之心,於是施展法術,對勞工們吹了一口仙氣,在每個勞工的扁擔上系一根紅絲線,這時勞工雖肩挑重擔,卻力量大增快步如飛。勞工們開始也不明白,後來才發現每個人扁擔都有一根紅絲線,這才曉得神仙的幫助。

臨澧傳說:太浮山的傳說

過了一些日子,秦始皇的一個大將不曉得哪麼知道了這個秘密,便將這消息告訴了秦始皇,秦始皇命令解下所有勞工扁擔上的紅絲線,又叫編織繩索的工匠,將紅絲線編成一個長九尺的神鞭。神鞭編好後,秦始皇想試下神鞭的功力,於是他對準一個大山用力一甩,只見那大山中間開了一條巨口,分為兩半。

恰在這時,一監工報告秦始皇說前面有一大坑,幾萬勞工日夜填石一個月,如沉大海老是填不起來影響修長城工期。秦始皇聽罷心中暗喜,我這神鞭能移山填海,區區一個小坑算麼的,說罷秦始皇手執神鞭對著一個大山,口中唸唸有詞,神鞭一甩,天空閃電如白晝,雷聲大作,狂風四起,可那坐山就是不來,那坐山在洞庭湖的西北,任憑秦始皇甩鞭,就是不動。所以當地流傳的太浮山是根據抬浮山的諧音而來。

太浮山的九十九峰,三十三岔也是當年秦始皇揮舞神鞭移山填海的傑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