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好萊塢投資最大,虧本最多的是哪部電影?

阿希說電影


論起資本投資和票房回報,是好萊塢成熟的電影工業最直接和根本性的目標。所有絢爛浮華的宣傳與運作,其根本都是為觀眾造一個最瑰麗的幻夢,讓觀眾在享受的同時乖乖掏錢買票房,而電影製作者則通過票房收入獲利。剝去電影產業華麗的外衣,其實內部和其他工業流水線一樣,是赤裸裸的資本遊戲!

而想要獲得高票房,必須滿足觀眾對場面、劇情、演員、製作各方面的要求。電影製作公司為了投觀眾所好,也捨得在大場面、大明星、大製作上投入大量資金,以求得最後影片貼合觀眾的需求,換取最佳的票房效果!

但大明星、大卡司、大場面、大製作並非一本萬利的通行證,好萊塢有很多因為過於強調大而陰溝裡翻船,最後覆水難收的反面教材。

《埃及豔后》,1963年由二十世紀福克斯公司出品,導演約瑟夫•F•曼凱維奇執導。當時如日中天的現象級偶像派巨星伊麗莎白•泰勒與第四任丈夫、性格派男星理查德•波頓擔任主演,演繹歷史上建立橫跨亞非歐三洲、輝煌而短暫強大的埃及帝國的女王克雷奧巴特拉,與羅馬執政官凱撒及其繼任者安東尼的感情糾葛。

整個故事宏大而漫長,最終上映版本長達4個多小時。而導演更是認為,全篇該分為各有3個小時時長的上下兩部,總共時長六個小時!

《埃及豔后》從1958年開始籌備,1960年正式拍攝,到最後1963年完成上映。整整經歷5年的製作週期,期間大量的實物道具和場景的搭建,高達198.4萬的服裝製作費用,經過統計總共花費4000萬美金的製作費用。(結合通貨膨脹率,當時的4000萬美金相當於現今4億多接近5億美元。)

而因為時長和製作公司宣傳失策(二十世紀福克斯當時計劃將泰勒和波頓包裝成新一代銀幕情侶,但是當時泰勒剛剛喪夫,這樣過於急切的宣傳反而造成觀眾的膩煩,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觀眾的觀影熱情),最終《埃及豔后》的當年票房僅僅有兩千多萬,雖然看起來數目挺大,但是和製作費用相比,還不及投資的一半。即使後來福克斯多次安排重映和各種紀念活動,直到2004年,總票房才在賬面上累積到5千多萬,最起碼算看得過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