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渦輪增壓發動機渦輪介入的感覺越明顯越好嗎?

麥子小可


朱博士回答:

渦輪介入的感覺是不是越明顯越好,因人而異。

但是對於工程師來說,對汽車性能的調校,追求的目標是動力響應不僅要快,還要平順,要讓駕駛員在“不知不覺”中車速已經提起來了,有“潤物細無聲”的體驗。

渦輪增壓機型的兩大問題

渦輪增壓車一直被詬病的兩個方面就是:渦輪遲滯和動力突兀。這也是自吸粉不能接納渦輪的主要因素。

發動機廠家也在持續不斷地改進和完善增壓機的性能,力求降低以上兩個方面對駕駛感受的影響。

解決渦輪遲滯和動力突兀的辦法

在遲滯問題解決之前,其實通過合理的標定可以避免動力突兀現象,但是這樣會使遲滯現象更明顯,使駕駛員感受到的動力性減弱,所以廠家也沒辦法,只能讓兩者都存在,讓兩者都不是太難以忍受。

這兩個問題是由同一個原因引起的,就是渦輪的轉動慣量太大,致使增壓壓力達到峰值的轉速太高。

所以,發動機廠家和渦輪增壓器廠家不遺餘力地想辦法降低渦輪的轉動慣量。

渦輪增壓機型動力特性調校的兩個方向

渦輪介入點轉速降到1400轉以下,遲滯和突兀問題基本能得到解決;但是帶來的問題是發動機高速時的動力性受到壓氣機流量的限制。

因此產生兩個動力特性調校方向:

1、使用小慣量渦輪,突出中低速特性,最大功率強化不夠,高速扭矩偏低,高速動力性打一點折扣;典型代表是大眾EA888發動機所配車型;

2、使用大流量渦輪,突出中高速動力性,但是中低速性能打一點折扣;典型代表就是凱迪拉克搭載的2.0T發動機。


朱博士白話發動機



對渦輪增壓發動機來說,渦輪介入的感覺當然是越小越好了,我們的乘用車大多都是追求平順性為主,所以介入的感覺太明顯了舒適性就降低了
以前的渦輪增壓發動機優於技術的限制,介入轉速都比較高,所以當渦輪介入的時候就會感到明顯的動力突兀,如今的渦輪增壓發動機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渦輪介入轉速也越來越低,所以渦輪介入的感覺越來越小了,有的車型甚至基本上感覺不到渦輪介入的點,所以現在還有比較明顯的渦輪介入感覺的車型,不是大馬力的性能車就是渦輪增壓技術相對老舊的車輛。


售後服務技術總監


我們現在的廠家追求的是渦輪增壓發動機要開起來像自然吸氣發動機,也就是說講的是一個平順問題,動力的線性問題,而不是這種介入的突兀感,所以說渦輪介入的那種突兀感太明顯肯定是對駕駛心情有一定影響的!
如果渦輪介入的時候,這種感覺很強,對我們的駕駛也不利,因為動力的不順暢對安全也有一定的隱患,而且對乘坐的感覺也不好,老是一串一串的,很影響駕駛感覺!所以介入的感覺越明顯那麼其實是越不好的,還有就是也說明了這個發動機的工藝和技術問題,是相對落後的!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你要弄清楚,現在的廠家在開發渦輪增壓發動機的時候,要儘可能的減小這個渦輪介入的突兀感,所以要把渦輪增壓發動機搞成和自然吸氣發動機一樣!動力平穩!線性!


皮哥正版


這個從不同角度來看就有不同意見了,但總得來說還是感覺明顯了不太好,就比如說奧迪a6l的3.0t開起來,一腳油門踩下去就沒有感覺渦輪介入,加速相當線性,很穩,當然了這款機器是機械增壓,在高檔車,或者排量大一些的渦輪增壓車型,渦輪介入時都會感覺沒那麼明顯,反而小排量渦輪增壓感覺會很明顯,再有就是看渦輪介入的轉速,一般介入比較早的話也不會很明顯,就比如說法系車的1.2t發動機1250轉就開始介入基本上踩油門就有了,大眾1.4t的發動機1750轉才介入,所以一腳油門下去會有一種介入的衝動感,還有比如長城以前的c50,1.5t車型,手擋的,我在開的時候感覺渦輪介入點應該在2000轉左右,但是我換擋的時候也是2000轉所以每次換擋的時候就感覺渦輪介入時往前躥一下好難受,所以在開的時候我就會把轉速拉到2500轉換擋,其實也試過1500-1750左右換擋,但是渦輪沒有介入,動力太差了,朋友1.8t帕薩特渦輪介入是1450轉,但是排量稍微大一些,再加上扭矩大,所以在油門下去的時候感覺不太明顯,我感覺,小排量在介入時會很明顯,大排量的會好一點!


不是浪漫的罪名


當然不是,越好的車渦輪介入感覺越不明顯。比如勞斯賓利這種超級豪車全是大排量渦輪機,雖然俺沒開過但可以打賭開的人一定感覺不到渦輪的介入,或者介入感極其輕微。好幾年前摸過一輛高R,油門稍微深踩渦輪介入就像被人從後面踹了一腳,感覺很不爽。


抽菸喝酒玩遊戲


明顯不是呀,特別是在家用民用車上,無論是駕駛者還是乘坐,太明顯的渦輪介入感都會讓人感覺不太舒服。這也是現在各大車企都在加入新技術去改善這種介入感。可以說大眾EA888就是從第一代到第三代這樣成長過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