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4 日暮野风生,林蝉候节鸣——捉蝉记

关注情感,关注生活,张扬正能量。恭请朋友点“关注”,谢谢!

日暮野风生,林蝉候节鸣——捉蝉记

日暮野风生,林蝉候节鸣——捉蝉记

1.

“日暮野风生,林蝉候节鸣。地幽吟不断,叶动噪群惊。”又是夏天了,窗外,远处,不绝于耳的蝉声,将我的记忆带回了童年。

童年的夏天里,每到彩霞满天的傍晚时光,捉蝉蛹几乎是每个孩子必做的功课。拿一把小铲或铁锨到树下去挖,一铲下去,一个小圆洞里就有一只身段肥圆的蝉蛹住在里面。

藏在深洞里的不容易取出来,用硬草或小树枝可以吊上来;也可以往洞里灌满水,因为它不喜欢呆在水牢的滋味,等一会儿它便自动爬出地面。有时晚饭后借着手电筒的光到树上去找寻,多的时候,一棵树上有几只在往上爬,花上半个多小时就能有沉甸甸的收获。

晚上在院子里乘凉,树上的鸣蝉多,吵得人心里挺烦的,于是乎在树下生一堆火,然后有力气的大人,对着树干猛踢两下,蝉就循着火光飞落在地,孩子们飞快地跑去捡拾,慢了就飞走了。

日暮野风生,林蝉候节鸣——捉蝉记

捉蝉和天气有很大的关系。捉蝉蛹最好的时机,莫过于头天夜里,或上午下过了大雨,下午天气好转,这天晚上的蝉蛹,可以捉得比平时多几倍。

如果头天夜里有暴风大雨,第二天凌晨雨停了,大人们就会提醒说:今天进树林,最好捉蝉。我们几个小伙伴,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早晨,约好了去村前的大树林。

2.

天刚蒙蒙亮,我们便出发了。人手一只结实的布袋,有的还拿着长竹杆。虽是夏天,还是穿上了长裤长褂,因为树林里不仅树木繁密、荆棘密布、杂草丛生,还是蚊子,刺毛虫的天下。

日暮野风生,林蝉候节鸣——捉蝉记

在树林里边走边寻,没蜕完皮和刚蜕过皮,身体还是又黄又嫩的蝉,最容易到手;夜里蜕过皮、身子已变成黑褐色的蝉,捉起来要手急眼快,否则蝉听到动静,就会飞之大吉;攀到树枝上的,只要用竹杆使劲敲一下,就落在了地上。

好在夜里的风雨,将树上的蝉吹落在草丛中的也不少,翅膀上还有雨水的痕迹,捡到手中还“知了,知了”地叫个不停。

记得那天早上我们几个迷了路,一直摸到树林外的河边,才找到回家的路,满身的衣服,都被草木上的水打湿了,但心里很高兴。因为这一早的收获,提在手中,很有份量。

日暮野风生,林蝉候节鸣——捉蝉记

而这天的午餐,肯定少不了金黄的油炸蝉,吃起来松脆可口。蝉背部的肌肉味道最美,油炸蝉蛹,吃起来肉感更嫩一些。而且蝉的营养价值很高,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还含有微量元素和维生素。蝉蜕还是上好的药材,可以治咽喉肿痛,小儿夜惊等疾病。

3.

长大以后,看过法布尔的《蝉》,心中不禁一动。“四年黑暗的苦工,一月日光中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真心感叹这虫儿真是不易。最可悲的是,蝉往往见光几天或者几小时,就成了人类的盘中美食。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逐渐地,对这昆虫音乐家的歌声也习惯了。生活在城市里,只听得到蝉鸣,却很少见到蝉的影子,有些听音止馋的意思。偶尔在饭店吃过一回油炸蝉,也吃不出当年的滋味。到底还是思念故乡了,当年品的不仅仅是味道,还有美好的回忆。

日暮野风生,林蝉候节鸣——捉蝉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