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5 捐贈額度越來越高,如何用好校友資源?

捐贈額度越來越高,如何用好校友資源?

雲南師範大學商學院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的畢業生們與老師合影。新華社發(資料圖片)

“從橙紅的光影裡/從甦醒的樹林裡/我扛著簡單的行李/順著山的標誌/走向這高大的梧桐,幽靜的山林/走向這綠色的琉璃瓦,灰白的牆壁/順著這通向藏書的臺階/一級又一級。”在珞珈山麓求學時,毛振華寫了這首詩,取名《我已然留在這裡》。

38年後,已是中誠信集團創始人的他,做出一個重要決定:將其集團旗下的徵信總部和信用體系建設總部從北京遷至武漢……

2017年以來,武漢市實施“四大資智聚漢工程”,招商引資簽約金額達2.58萬億元,其中“校友經濟”引資達1.3萬億元,佔據該市招商引資簽約總額的半壁江山。去年大學生留武漢創業就業創歷史新高,30.1萬名大學畢業生留武漢,新增落戶大學生14.2萬人,是2016年的7倍。

前不久,為慶祝北大120年校慶,北大校友捐贈母校的款項已經超過10億元,光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夫婦便向北京大學捐贈6.6億元人民幣(含部分等值資產);瀋陽、成都等地相繼著手校友經濟,分別實施“引校友回瀋陽”、“蓉歸故里”計劃……校友經濟,正在成為一個新的風口。

捐贈總量擴大、方式創新:基金、眾籌、移動端推動發展

“武漢大學舉行第三次人才引進基金集中捐贈簽約儀式,一批校友企業家捐贈簽約總額1.8億元,用於支持母校的人才強校戰略,幫助母校‘築巢引鳳’,引進高端人才。”近日,在武漢大學畢業生小尹的校友群裡,一則校友捐款動態引起熱烈討論。

捐錢、捐樓,是大多數人印象中校友回饋母校的一種方式,捐“人才引進基金”的方法,則讓人眼前一亮。近年來,從少到多,從個人到群體,從被動到主動,校友們的心態在不斷髮生轉變。

根據中國校友會網發佈的《2017中國大學評價研究報告》統計顯示,截至2016年12月,全國高校累計接收校友大額捐贈總額突破230億元,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武漢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和復旦大學等5校突破10億元,躋身中國大學校友捐贈“10億俱樂部”;中國人民大學、浙江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等39所高校校友捐贈突破1億元,躋身“億元俱樂部”。

中國大學校友捐贈總額、校友個人捐贈金額、單筆捐贈金額、校友捐贈率等多項紀錄屢創新高,校友捐贈的熱情持續走高,總量在擴大,方式也在不斷創新,中國大學校友捐贈已進入常態化階段。

“餐廳可以眾籌,股權可以眾籌,校友基金也可以。”武漢大學總會計師應惟偉介紹,珞珈創新天使基金就是武大校友眾籌而來,武大在讀和畢業5年內的學生均可申請基金支持,“學校通過眾籌支持武大學子創業,希望培養出優秀的校友企業家。”

在他看來,以往的捐贈模式相對粗糙,校友基金定向扶助校友的創新創業項目,則可以讓好點子產生效益,使得校友基金目的性更強、方向更明確。

復旦大學則把電子商務的邏輯引入校友捐贈。2014年7月,“復旦校友年度捐贈網”上線,它與主流電商的購物模式非常相似,不僅設置了個人中心、捐贈車,還有禮品兌換等功能,捐贈程序也十分便捷,校友捐贈完成後可以查詢所捐項目的進展,並管理自己的捐贈記錄。

“學校110週年校慶時,我們設計了一個‘建校110年度捐贈項目’,它就像一個商品,你可以選中它、添加進捐贈車,選擇捐贈份數,再提交訂單付款,像在電商平臺買東西一樣簡單。”復旦大學校友會副秘書長章曉野說。

據統計,自2014年移動端捐贈和支付逐漸成長為新的熱點以來,國內大多數高校校友會與基金會密切合作,推出了眾多基於移動端的校友捐贈項目,與校友年度捐贈網互為補充,成為捐贈網的“前鋒”。同時,小額捐贈的網上支付途徑也大大拓寬,支付寶、PayPal、微信支付等的快速發展,對小額捐贈有很大的推動。校友捐贈網和移動端校友捐贈平臺的傳播效應,也吸引了不少過萬甚至上百萬元的中等和大額捐贈,小額捐贈的熱度直接助推提升了校友捐贈的廣度和深度。

校友捐款捐物背後有很多“隱藏”的工作

“我發自內心地覺得這是我做得非常正確、滿意的一件事情。”看到同學們在他捐建的博物館裡讀書、喝咖啡,泰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武漢大學1979級校友陳東昇開心地說。

在其捐贈的萬林藝術博物館門前,擺放著一塊刻有“始”字的石頭,原本就在陳東昇讀書時爬過的珞珈山上。在與時任武大校長李曉紅交流捐建博物館的想法時,陳東昇隨口提到了這件事。

但是讓陳東昇感到意外的是,李曉紅直接起身,說:“好啊,我們去找!”

於是,兩個50多歲的男人頂著夏天的烈日,大汗淋漓地往山上走,經過辛苦找尋,終於發現了石頭的所在地。陳東昇回憶說:“在看到石頭的那一瞬間,我就下定決心,下來之後一定要進行捐贈。”

這是武漢大學第一筆過億元的捐贈,在每一筆大額捐贈過程中,除了處於中心的校長和企業家,一個層次分明的團隊在為此工作著。

應惟偉形容這種工作方式“像踢足球一樣”:基金會辦公室的工作人員調研、推薦潛在的捐贈人,初步接觸;應惟偉本人作為“在中場跑”的領導爭取與潛在的捐贈人“吃個飯見個面,初步談一談”;如果意願基本達成,學校主要領導就必須出馬。

而校友的這一筆筆捐款,其受捐方式以限定性捐贈和非限定性捐贈兩部分組成,限定性捐贈即根據校友的意願,指定所捐款項的用途;非限定性捐贈是捐款者不限定用途,國內高校多會將此類基金用在項目活動的內容,制定報告書告知捐款人。

國內某重點高校校友會負責人向記者透露,目前國內高校校友基金管理辦法基本大同小異。

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管理辦法為例,該校明確接受捐贈的內容包括:捐建建築物;捐資資助專項事業發展;捐資設立校友基金以及獎學金、獎教金;捐贈圖書資料和各類物資;捐獻、捐建紀念性、標誌性實物;對本校教育事業發展有益的其他捐贈物品。

另外,國內大多數高校管理辦法中均寫明,學校會定期向捐贈人通報受贈財物的使用、管理情況,按照捐贈人意願和基金用途嚴格管理和使用。有的高校還明確規定,捐贈人有權對捐贈的資金使用進行監督。

然而,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別敦榮認為:“國內高校獲得的社會捐款不斷增加,但我國高校在捐款使用上還未普遍建立令人信服的規章制度。國內多所重點委員會委員多由學校領導及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員擔任,由於缺乏專業基金管理人才,少有高校進行儲蓄外的保本投資活動。”

校友企業和母校的合作進一步深化

“武大校友捐款的增長,於2014年發生了明顯變化,歸根結底還是由於隨著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再加上政府政策的支持,使一批批校友越做越好,他們內心的‘母校情結’能夠通過校友捐贈這一出口得以釋放。”長期從事校友工作的武漢大學校友事務與發展聯絡處處長鄧小梅對此深有感觸。

校友經濟“井噴”的原因,其實也並不僅僅止於政策和金錢本身。

前些年,當中國人民大學畢業生張磊將8888888美元送進他另一所母校耶魯大學的口袋時,在國內曾引發了不小的爭議。就在2014年,一份美國的高校校友捐贈排行榜,也從大洋彼岸傳到了中國,再次刺激了國內高校的神經。中國頂尖的兩所高校,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其社會捐贈收入之和約為20.68億元人民幣,不及當年6月哈佛大學某學院校友4億美元的單筆捐贈。

當時有人認為:“既然哈佛、耶魯能從校友那得到那麼多錢,清華、北大為什麼不可以呢?”

“哈佛、耶魯都是私立大學,其核心在於循環,學校培養頂尖學生,頂尖學生回饋學校。循環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學校基金,這些西方名校往往都有二三百億美元的基金。”陳東昇說,中國名校雖然都是公立學校,但無論公立私立,都是國家培養頂尖人才的搖籃,都歸屬於社會,中國大學將來也會走向這個循環,“這是一個趨勢。”

在陳東昇的億元捐款之前,人們普遍覺得給武大捐款200萬元已經很多了。到目前為止,陳東昇已累計給母校捐款1.5億元,為人才引進基金捐贈1億元,被認為是該校最大的捐款者和“勸捐者”——他率先聯絡了很多校友,給大家做了大量工作,促使大批校友相繼加入這個行列。

當時,小米創始人雷軍給武大捐了99999999元,比一億元只少一元。為此,他公開解釋稱:“比陳東昇師兄少一點,是希望更多校友參與,而不是為了攀比。”

武漢大學校友、香港藍月亮國際集團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羅秋平對記者說,校友企業家見面時,自己聽到的“對於捐贈的討論遠遠多於對投資的討論”。

與此同時,校友企業和母校的進一步深化合作,使得校友更加堅定了捐贈的決心。

“一方面,校友能夠通過與母校進行項目合作,將專長投入區域經濟建設中,幫助企業做大做強,創造企業價值和社會價值。另一方面,母校還能將校友的創新創業項目、高科技產業等引入地方,支撐地方經濟發展。”鄧小梅認為,通過母校這架“橋樑”,校友企業家能夠更融洽地溝通和交流,校友企業也能更好地進行信息對接和項目對接,“過段時間,雷軍將聯合武大共建人工智能與先進製造研究院,學校為企業提供‘智力’支持,他們協助母校將科研成果進行轉移轉化,雙方是共贏局面!”

校友經濟將給城市和高校帶來怎樣的變化

“‘校友經濟’不是一個簡單的招商概念,而是對高端人才的吸引,以及加速先進生產力、先進技術的形成。校友能給當地帶來巨大的人才紅利,並能改善人口結構,這是其他任何招商舉措都很難帶來的利好,而校友經濟新模式,同時解決了‘為誰發展’和‘靠誰發展’的問題,併為城市未來建設提供了一種思路。”華中農大校友、純英達業集團董事長易春雨說。

如今,知識成為生產要素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知本”力量不僅能帶動行業的新生和發展,還能推動國家和民族的進步,這已經成為全世界共同矚目的“可再生資源”。北京中關村、上海環同濟知識經濟圈等,依託高校資源形成區域內獨有的產業與商業發展格局,帶動了整個商圈的經濟發展。

在“知本主義”經濟時代,校友經濟新模式將會給城市和高校帶來怎樣的變革?

“毫無疑問,校友是城市及大學發展的珍貴資源。相對於非校友來說,校友本身是一種經濟發展的重要主體和生產要素,校友之間的溝通成本更低、效果更好,招商成功概率也更高。”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說,“和數字經濟、綠色經濟、共享經濟一樣,校友經濟也是一種新業態,適用於所有行業。因此,也可以說,校友經濟將會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前,“地方+母校+校友”的同心圓輪廓正愈益明顯,國內多所高校用各類項目合作的方式,開啟了高校攜手校友服務地方經濟發展之路,如課題合作、成果轉化、技術轉讓等科技項目合作,大健康、養老、智慧城市、智慧旅遊等公共服務合作,文化交流、文化產品、城市文化研究等文化創新合作,以及金融服務合作、教育促進合作、新舊動能轉換項目合作……

各高校也陸續看到了校友工作的巨大潛力,普遍設立了以校友會和基金會為主體的專職部門,專職工作人員隊伍也在不斷髮展壯大。

但是,校友捐贈方面的相關工作是橫亙著的一道難題。由於其鏈條較長,專業化要求高,學校需要精心策劃、做好項目設計、廣泛聯絡、組織活動、宣傳推動、後續跟進、更新信息等,才能達到相應捐贈目標。此外,這些工作還涉及校友工作的各個環節,甚至關係到進一步的校企合作,如何能夠完滿完成校友捐贈工作,讓各大高校頭疼不已。

“由於缺乏完備的捐贈制度和配套體系,國內一些高校在收到捐款後,往往未及時公佈去向、如何使用、有無審計等,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校友捐贈的熱情。”華中師範大學經管學院周維第教授說,“在資金使用方面,中國高校常常將校友捐贈用於硬件建設,如蓋教學樓、建實驗室等,而國外一流大學有完備的校友捐贈基金管理制度,校友所捐款項大多以留本基金的形式流入‘基金池’,由專業金融家負責資本運營。所產生的基金紅利通常用於學生獎學金資助、優質師資招聘、硬件設施改造等方面,本金卻很少動用,這就確保了校友捐贈基金的可持續增長。”

“對於國內高校而言,重要的是擴大捐贈基礎,建立起校友反哺學校的長效機制。”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教育基金工作研究分會理事長黃建華表示,近年來,我國高校校友捐款呈大規模遞增的良好態勢,為高校擴大建設資金來源提供了重要支撐。但相比國外高校,國內高校辦學經費來源中的校友捐款所佔比例仍然偏低。

黃建華認為:“植根於感恩之情的捐贈是高校的‘富礦’,在母校情感紐帶下形成的校企地三方合作,更是高校發展的一個重大機遇。在以人才為本位的時代,校友經濟將會發揮愈加重要的作用,但要推動校友經濟良性循環,讓高校獲得源源不斷的建設‘活水’,還需各校依據自身實際情況來綜合施策。”

(本報記者 程墨 實習生 毛軍剛 李雲琪 通訊員 陳博)


《中國教育報》2018年05月15日第04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