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5 奧數天才被質疑引發人才評價之爭

奧數天才被質疑引發人才評價之爭

【新聞回放】

近日,《人物》雜誌一篇題為《奧數天才墜落之後》的報道,使曾兩次以滿分摘得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IMO)金牌的付雲皓沉寂多年後再次走進公眾視線。

付雲皓當年被保送北大數學科學學院,卻因在大學期間大部分科目“掛科”而無法順利畢業,後來在廣州大學數學系獲碩士、博士學位,現在廣東第二師範學院擔任數學教師,這與人們對他在學術研究上嶄露頭角的期望似乎落差頗大。報道一經問世就引發了廣泛關注,而付雲皓本人隨後在知乎上發帖對報道內容和“墜落”的表述提出質疑,將相關討論推向了高潮。

“15年淡出視線”引來媒體關注

《人物》雜誌的報道稱,在中國國家隊30多年的奧數參賽史上,取得付雲皓這樣成績的選手總共只有3名,他更是唯一征戰了兩屆IMO“相對困難”級別的中國選手。然而,從2003年付雲皓第二次獲得IMO金牌併入讀北大數學科學學院至今的15年裡,他彷彿銷聲匿跡了。

報道的字裡行間有意無意地流露出“傷仲永”式的惋惜意味:付雲皓昔日輝煌的奧數戰績與他如今“在這所以培養小學教師為目標的二本師範學校”講授自己“在小學就輕鬆掌握的知識”對比鮮明,“墜落”之意不言而喻。

“現在參賽的學生,10年後將成為世界上握著知識、智慧金鑰匙的勞動者,未來屬於他們。”這是蘇聯科學院通訊院士、曾連任兩屆IMO主席的雅科夫列夫教授作出的著名論斷。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有資格踏上IMO戰場的年輕人擁有他們所處時代最傑出的數學頭腦。

如報道所言,“在自己生命的前18年裡,數學天賦是付雲皓王國的主宰”。高中3年,付雲皓幾乎沒學過數學課以外的課。進入大學後,付雲皓百般不適,先是沉迷於網絡遊戲,然後在數學外的其他學科課程中屢屢掛科,最終因為物理補考成績不及格只能從北大肄業。

對此,南方都市報評論稱,當年的付雲皓仍然是一個教訓,足以提醒天下的父母和教師,要正確引導孩子成長,既不要捧殺,也不能棒殺。

當事人回應:腳踏實地奮鬥為何被惋惜

面對輿論的熱議,付雲皓很快作出回應,在知乎上發表了題為《奧數天才墜落之後——在腳踏實地處》的自白書,用略帶自嘲的語氣,表達了對相關報道的看法,時隔多年第一次談及自己的“天才”往事。

在自白書中,付雲皓說他並不理解報道中所體現的價值觀——優秀的人從事基礎工作,就是一件很可恥的事情,是天才墜落了。“現在的我,正穩穩當當地一步一個腳印踩在基礎教育的道路上”。

面對各種不同的聲音,我們不禁要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奧數天才的人生道路有固定的標準嗎?

“奧數冠軍在師範學院教書,在不少人看來可謂‘大起大落’,但每一個人都擁有對自己人生選擇的權利。畢竟,人生只有一次,相比活在別人的眼光裡,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更為重要。”這是人民日報對奧數天才“墜落”之爭的評論。

中國教育報評論指出,成功的定義有千百種,付雲皓只不過選擇了自己認為的一種。奧數學得好的人,本沒升天,所以,也就無所謂墜落。多家媒體評論也認為,不同的人對成功或有不同的定義,但可以斷言,界定成功不能只有一把尺子。否則就是窄化了成功,對成功的定義過於刻板,顯然不可取。

正像付雲皓自己所說的,有熱情,所以去鑽研;有碰撞,所以有火花;有執著,所以才耐得住寂寞。

奧數天才質疑風波後的冷思考

圍繞付雲皓的報道風波,折射出社會對人才評價的某種誤區。

“我不贊成媒體報道其‘墜落’的觀點。”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姜朝暉博士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成長道路,哪怕是天賦異稟的天才,“反倒是現在的教育觀、成才觀以及社會輿論環境,值得我們去反思”。

在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看來,對奧數天才“墜落”的質疑,是單一評價導致的問題,而非奧數自身的問題。“單一的教育評價體系,已令很多學生、家長形成功利的升學成功觀。”熊丙奇說,以考進名校作為成功的標誌,與日益多元的個體職業發展選擇產生矛盾,這是近年來名校畢業生、奧賽獲獎者選擇“普通職業”引發爭議的根本原因。

熊丙奇認為,消除這類爭議,需要建立教育多元評價體系,“每個個體有屬於自己的人生選擇,不能因為沒有選擇大家設想中的人生髮展道路、成功模式,就認為是失敗”。

“個性化的教育觀和多元化的成才觀,包容的社會輿論環境,應該成為新時代的價值取向。任何人只要忠於自己、堅持奮鬥、奉獻國家,不論從事什麼職業、何種崗位,都值得尊重和肯定。”姜朝暉說。

(本報記者 餘闖)


《中國教育報》2018年05月15日第03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