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有哪些對電影行業做出了里程碑式創新的人物?

墨娛


作為經濟和科技發展的產物,已經度過了百餘年的電影行業確實經歷了許多電影大師的創新和再創新,才形成了如今這麼個歷久彌新的重要藝術樣式。

今天就為大家介紹幾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出了里程碑式創新的電影人:


1 李小龍



1971年由李小龍主演的電影《唐山大兄》標誌著香港武俠電影由前面古代的刀劍武俠片向拳腳功夫片轉向,也標誌著李小龍式徒手搏擊的真功夫電影的開端。



後來他又相繼拍攝了《精武門》、《猛龍過江》、《龍爭虎鬥》等電影,成功將中國電影帶出國門,實現國際化和民族化的高度融合,成為華人幾代人的精神圖騰和民族偶像。



2 喬治·梅里埃



法國電影導演。

1902年由梅里埃執導的電影短片《月球旅行記》,首次開創了“科幻片”這一電影類型,同時確立了“排演”在電影中的地位,被譽為“科幻片之父”。

他後來首創“停機再拍”,是技術性現實主義的創始人。同時,他是第一位將戲劇理論系統地應用在電影中的導演,嚴格恪守戲劇藝術的“三一律”,形成“戲劇電影”。

“三一律”:我在“有類似《彗星來的那一夜》的電影嗎?”的回答裡曾有介紹,歡迎查閱。

3 大衛·格里菲斯



美國電影導演。

1915執導的電影《一個國家的誕生》,首次使用長短不一的剪輯片段排列重組表達敘事的方法(也就是“電影蒙太奇”方法),創造性使用“ 平行剪輯”和“最後一分鐘營救”等經典敘事模式,影響深遠。



後來,1916年他所執導的劇情歷史片《黨同伐異》,被認為是當時最有野心、製作最宏大的經典傳世之作。

電影講述了巴比倫陷落、基督耶穌受難、聖巴託洛米大屠殺、美國勞資暴動四個跨時代的重大歷史事件。



格里菲斯運用平行蒙太奇的手法將相距甚遠的四個事件剪輯在一起,使其交替出現,敘事實現世紀性的跨越,情節的平行鋪展也營造出了極強的壓迫感、巨大的情感衝擊和驚人的視覺效果。



這種敘事手法後來被廣泛應用,常作為導演水平和風格的完美體現。

你還有哪些觀點想要表達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參與討論。記得看文之後賞讚、發個分享、加個關注哦,謝謝啦~

注:本人(狗蛋兒的私人影院)作為本文文字的原創作者,將本文獨家授權於今日頭條旗下悟空問答,嚴禁任何人及任何團體任何形式的轉載及摘抄行為,一經發現,默認願意承擔千字千元賠款,其餘法律後果自負,謝謝合作。


狗蛋兒的私人影院


托馬斯·愛迪生。

對,就是 各位小學課本里那個發明了電燈泡的愛迪生。

1927年之前,去世界觀眾看電影都只能看無聲電影,因為當時的錄製和放映技術是沒法把畫面和聲音同時記錄並播出的。

最早的電影都是放一段,然後屏幕上出現字幕,表達角色說的話或者發生的情節。

後來為了讓電影更加生動,製片方選擇在電影院安插樂隊,在電影播放的時候演奏樂曲,配合情節,演奏不同類型不同氛圍的音樂。

在1910年8月27日,愛迪生宣佈自己發明了有聲電影,並邀請了一些觀眾到自己的實驗室來觀看。

其實當時的他發明的就是讓留聲機和電影放映機可以同步播放的機器而已。

愛迪生的貢獻在於他在同一時間裡把聲音和圖像同時記錄下來,通過運用一臺既可留聲又可攝影的機器,愛迪生可以讓演員在拍攝過程中自由地來回走動,而這在過去是根本不可能的。
愛迪生耗時兩年,終於研製成功有聲電影機。

1927年10月上映的電影《爵士歌王》中,主角突然說了一句“等一下,等一下,你們還什麼也沒聽到呢。”這句話標誌著有聲電影時代正式來臨。

1928年7月6日,《紐約之光》正式上映,這部由華納公司製作的電影,成為電影史上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有聲電影。

而1936年卓別林導演的最後一部無聲電影《摩登時代》,也宣告了無聲電影時代徹底的完結。


蔡小馬


身處這個技術飛速膨脹的時代,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技術的受惠者。

電影這門藝術起源於一百多年前,得益於無數電影大師和好萊塢片商們的不斷探索和拓寬。

到了當代,看電影幾乎已經成為一種相當普遍的娛樂休閒的生活需求。

尤其是最近20年,以好萊塢為代表的商業娛樂電影發展迅猛,無論是就電影語言還是技術手段,都取得了較大的突破。

舉一個普通影迷感受最為深切的例子吧,就是——

3D電影技術的大規模應用。

實際上,3D電影的概念早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就被好萊塢提出,只不過當時由於技術限制無法做到真正得提升觀影效果的輔助作用。

就連中國大陸,也在1962拍攝了國內第一部3D立體電影《魔術師的奇遇》,由桑弧導演,喜劇演員陳佩斯的父親陳強主演。

影片的視覺效果只能說是差強人意,但對於內地電影技術的發展有一定探索性。

在當時,觀看這種立體電影,需要佩戴一種特殊的偏振光眼鏡,才可以欣賞到影片部分鏡頭的特殊視覺效果,給觀眾了新鮮的體驗。

但由於這種技術限制比較多,再加上——

當時絕大多數世界上最偉大的導演們,絕大多數都對3D電影低眼相看,認為那隻不過是在玩魔術而已,根本不是藝術。

題外話:

實際上直到今天也是如此,一些掌握著電影行業話語權的導演都對3D技術持有警醒懷疑的態度,比如好萊塢最富盛名的商業片導演諾蘭便堅持拒絕使用3D技術。

這種情況一直到了2009年才有所改觀,這一年《阿凡達》上映了。

毫無疑問,詹姆斯·卡梅隆是好萊塢特效電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在卡神精益求精且不惜工本的技術探索之下,《阿凡達》成為了影史第一部真正將3D效果提升到極致的視覺大片。

電影預算高達5億美金,全球票房突破28億美金,從此之後,觀眾見識到了3D電影的魅力。

從2010年開始,全球掀起了3D院線熱潮,中國內地也開始全面推廣3D院線。

一切誠如當年的《好萊塢記者報》盛讚得那樣——

詹姆斯·卡梅隆證明了他的確是世界之王,作為視覺特效技術大軍、生物設計大軍、動作捕捉大軍、替身演員大軍、舞蹈演員大軍、演員大軍、音樂和音響大軍的總統帥,他用讓人目瞪口呆的方式把科幻片帶進了21世紀。

迷影映畫


如果你要是說對於電影的創新,那麼就要從世界電影開始說起了。(我這裡暫說出對於電影拍攝播放有里程碑式貢獻的人物,類似於希區柯克,巴斯特,昆丁,黑澤明等導演演員暫不做評論)


那麼從最開始,用相機記錄影像的盧米埃爾兄弟是電影的創造者,《工廠大門》,《園丁澆水》,他們拍出的這一個個小短片就是在告訴世界,1895年的世界電影出現了。

1903年的《火車大劫案》,鮑特成為了電影史上的里程碑人物,他是現代電影的開端,因為他將蒙太奇的手法放入到了電影中。(蒙太奇手法,最簡單的解釋,就是對於電影片段的剪切拼接,從而來引導觀眾的思想) 隨後的《黨同伐異》《公民凱恩》《戰艦波將金號》等更是將平行蒙太奇,雜耍蒙太奇蒙,將不同蒙太奇方式,提上了一個新的高峰。



隨後在1910年,一個所有人都知道的科學家,愛迪生,沒錯,他也成為了電影界里程碑人物,因為是他發明了有聲電影,同時第一部有聲電影《爵士歌王》,也救活了即將倒閉的《華納兄弟》。


又過了25年,電影不再單單是黑白的,1935年出現了第一部彩色電影《浮華世界》,但是彩色電影的發明不再是單一人的發明,而是很多人不斷努力的成果。

(1900年,法國的梅利埃斯和帕特於採用模板機械印製法逐幅畫成彩色電影膠片。1903年,法國的萊昂·迪迪埃發明了一項與色染印法有關的技術。1908年,法國的貝爾通發明了一種透鏡加色法,它是將三基色紅,綠,藍混合相加得到彩色圖像的方法。1912年,德國的菲舍爾發現,利用某些化學物質的氧化和偶合作用可以生成顏料。在此之後,貝拉·加斯帕發明了分解膠片顏色膜成像的彩色技術。美國柯達公司及時地購買了這項技術專利,並推出彩色膠片。1932年,美國的沃爾特·迪斯尼第一次用三基色色染印法拍攝動畫片《花與樹》。)

在《浮華世界》出現前就有了無數人的嘗試,所以我覺得他們都是為電影創新做出貢獻的里程碑人物。


到了2010年,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達》,再一次把電影推到了新的高度,3d影像,讓電影裡的人和物,更加生動立體的呈現在人們面前,讓電影體驗從二維空間上升到了三維空間,打開了又一個電影創新的門戶。

現在電影經歷了100多年的發展,時至今日,數字處理,3d影像,後期特效,越來越多的拍攝方式,拍攝手法,被運用在了電影的製作上,電影種類也變得越來越,作為一個全民皆拍的時代,我想每個人都是創造者。每個人都有了自己的想法,都可以拍出自己想要的東西,希望這是一個好好的發展趨勢,讓電影能夠更好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