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日本“超大和”戰列艦的設計方案為什麼是過時的?

專守防衛大野驢


“超大和”級命運的風雲突變,說到底還是緣於對戰列艦在海戰中的地位與作用的重新認識的結果。
沒有制空權就沒有制海權,這個道理現在大家都明白。戰列艦火力再猛,裝甲再厚也不是航母的對手,只能是艦載機的靶子。用大炮對射的海戰方式過時了,“超大和”級也就過日時了。
美國對戰列艦的作戰使用無疑是聰明的。在戰爭期間,美國海軍一直把戰列艦當作航母的盾牌——一個環侍航母左右的“巨型護衛艦”,而日本人在頭腦深處仍把戰列艦視為艦隊的靈魂。中途島海戰,日本人派出的航母編隊居然充當誘餌的角色!其作用是把美國艦隊誘至以戰列艦為首的日本主力艦隊的火力範圍之內,以便萬炮齊轟,把美國艦隊砸個稀巴爛,從而舉取得海戰勝利(這種設想當然很過穩,但是用300千米作戰半徑的艦載機去麥炸對方不是同樣過穩嗎?為什麼非要用射程不超過40千米的艦炮呢?還是艦隊指揮官總希望能夠在視距內親眼看著對手覆滅,這也許是爭鬥中的人類的一種無法克服的慾望。)美、日兩國在戰列艦的地位與使用上的認識如此不同確實引人深思。
有個問題非常有意思:不論是偷襲珍珠港,還是快速擊沉英國皇家海軍遠東艦隊的“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和“反擊”號戰列巡洋艦,日本人不自覺地給世界上了課一一艦載航空兵已經成為海戰的主宰,可美國人在中途島海戰中反過頭來給昨天的“老師”惡補了一課,應該說沒有人比日本人更瞭解箇中滋味了。這種認識上的明白與糊塗往往決定一場戰役、甚至場戰爭的結局,比如中途島海戰,比如太平洋戰爭。
正確的認識不單需要智慧,還需要克服自身慾望的勇氣。
更多內容詳見《兵器》雜誌2000年第05期。

兵器


看了很多人的回答,不少作者都把戰列艦的一種設計方案和戰列艦本身這兩者搞混了。

實際上超大和的設計方案並不過時!

真正過時的是戰列艦這種武器平臺,而不是超大和級的設計方案。

在當時,超大和依然是最為先進戰列艦的設計方案。

超大和是日本丸五計劃中改大和(在大和型的基礎上換裝新型98式100mm高炮,修改部分防護)的後續艦,在改大和的基礎上取消155mm副炮,並將3座3聯裝460mm炮換成3座2聯裝510mm主炮。大和型的防護為410毫米20°傾角主裝、200毫米水平裝甲、560毫米炮座、650毫米炮塔正面以及270毫米炮塔頂部,是二戰頂尖水平的防護,超大和可能會在大和的基礎上稍有加強(因為取消155mm副炮節省了不少重量)。超大和的鍋爐和輪機也可能會有所改進,如果使用更先進的輪機超大和級的航速可能會達到30節。


模型愛好者製作的超大和型,跟模型不同的是超大和型取消了155mm副炮

超大和級的510mm主炮炮彈彈重預計將達到1900千克到2000千克之間,日本人當時估計超大和級的主炮將有50000米以上的射程,15000米處垂直穿深可以達到882mm,性能遠超過大和級和蒙大拿級的主炮(大和級的460毫米主炮20000米穿深只有560mm,蒙大拿級的460毫米mk7主炮發射新蛋14630米垂直穿深也只有570mm)。

超大和型的主炮炮彈


類似大和級的91彈,也有水中蛋加成

同時期美國的蒙大拿級依然使用了406mm主炮。雖然美國戰列艦的主炮由科羅拉多級的mk1進化到北卡南達的mk6再進化到衣阿華蒙大拿的mk7,但20年的時間只是改進了火炮和炮彈,口徑並沒有增加(雖然美國研發了新型的460毫米MKA主炮,但由於錯估了大和型的實力並沒有在蒙大拿級上使用)。由於蒙大拿級的主炮口徑比超大和差了兩個檔次(406mm對510mm),大和型對蒙大拿級有10km左右的免疫區,而蒙大拿級對超大和級的免疫區就比較可憐了。免疫區被完全覆蓋,航速也沒有差別,總的來說蒙大拿級在原教旨炮戰中並不是超大和型的對手。
蒙大拿級選擇了加強


主炮數量而不是提升主炮威力,實際上是慢速強防護版衣阿華

至於同時期的英國德國戰列艦就更一般了。

英國的獅級依然繼承了喬五的垂直主裝防護設計,只是加強了炮塔裝甲,防護相對於蒙大拿級和大和級依然弱雞。雖然獅級的406mm主炮並沒有使用高速輕彈,但中速標準彈的威力還是不如美國的中速重彈。獅級的戰鬥力遠不如蒙大拿級,更不要說比蒙大拿級強的超大和了。

獅級的防護跟喬五一樣,還是弱雞,垂直裝甲水下裸 奔


……

德國的H39跟英國的獅級也是難兄難弟。H39繼承了俾斯麥級比垂直主裝還“睿智”的穹甲設計。炮塔炮座裝甲依然不強,一戰就有的祖傳腦門還是保留。406mm主炮雖然是門不錯的炮(放棄了祖傳的高速輕彈換成了中速標準彈,性能類似北卡南達的mk6),但重量比美國的mk7還重,快趕上大和的主炮了……H39的戰鬥力跟獅級是半斤八兩,依然不如蒙大拿級。
陰影部分是位於核心倉外無法佈置重要設備的“廢區”,左邊的穹甲相比右邊裝甲盒的設計嚴重壓低了核心倉的高度,實際上等於加大了核心倉長度。加長了核心倉長度就等於大幅消減核心倉裝甲厚度,這就是穹甲設計不如集中防護的裝甲盒好的原因。


H39還是祖傳炮塔祖傳穹甲……最重要的是好歹也是5萬噸的船了,起碼該有個四軸吧

總的來說相對於同時期美國英國德國的戰列艦設計,超大和的設計方案依然保持一定的領先,根本就沒有過時一說。

過時的是戰列艦這種武器平臺。

無論是獅級、H39、蒙大拿級還是超大和級,面對滿天的飛機都活不了多久。當時的防空條件下即使是防空優良的美國戰列艦也擋不住幾百架飛機的攻擊。

日本當時也沒有否認這一點。中途島海戰後,航母實際上取代了戰列艦作為日本海軍的核心,日本讓航母取代戰列艦成為艦隊核心的時期比美國海軍還早。

美國因為海軍中保守派的存在直到二戰末期依然將戰列艦作為艦隊核心,將航母作為艦隊核心是二戰結束以後的事情了。

大和三號艦信濃號改成了航母,改大和和超大和則乾脆取消。日本在二戰中完成了信濃和大鳳兩艘大型艦隊航母和4艘中型艦隊航母,實際數量並不少,可以與之作對比的是自1942年起日本沒有新造任何戰列艦。總而言之日本人在二戰中後期對航母的熱情遠遠超過對戰列艦的熱情,並沒有諸如日本過分發展戰列艦這樣的問題。


日本在二戰中建成了信濃大鳳兩艘大型航母


超視距天波雷達


因為航空母艦誕生了。

超大和級戰列艦

航空母艦出現以後,別說是超大和了,就是超超超大和,在航空母艦面前,也只不過是一個海面的移動靶。

如果沒有航空母艦的話,超大和級戰列艦,在當時可以說是很牛掰的。根據現有資料來看,日本人當時,準備給超大和級戰列艦裝備6門510毫米45倍徑艦炮,這種艦炮,可以將重達1950公斤(近兩噸)的炮彈打出去(要知道,同一時期的美國406毫米艦炮所發射的炮彈,只有1225公斤)。在當時世界上,估計沒有哪艘戰列艦能承受這樣的打擊(現實中戰列艦之間的對抗,可不是像遊戲裡那樣,挨一炮掉點血。現實中,很有可能挨一炮就會喪失戰鬥力甚至沉沒)。

遭到攻擊正在進行規避的大和號

但是航空母艦一出現,可以說所有的戰列艦都過時了。戰列艦在海上遭遇對方航空母艦,如果要發起攻擊,就必須進入自己主炮射程(要不打不著)。但是想接近航空母艦,是一件幾乎不可能的事,因為在航空母艦外圍,有驅逐艦、巡洋艦和戰列艦組成的保護圈(航母戰鬥群的雛形,在二戰就已經有了),另外,航空母艦上出動的各種艦載機,也可以將炸彈和魚雷就和下雨似的砸向戰列艦。對於艦載機來說,你戰列艦航速再快,防空火力再全面,對於它們來說,也只不過是一個緩慢移動的獵物。

在太平洋戰爭末期的坊之岬海戰中,大和號就是一個例子。當時美軍出動了由戰鬥機(用火箭彈和炸彈攻擊大和號艦上的防空武器)、轟炸機(用炸彈攻擊艦上的防空武器)和魚雷機(用魚雷攻擊大和號的一側,使其翻覆沉沒)組成的三個攻擊波次,就輕而易舉的將其擊沉。

即將沉沒的大和號(圖片上方)

所以說,超大和設計方案並不過時,只不過是出現的不是時候。


歷史救生圈


簡單說,管你大和還是改大和還是超大和,就是個戰列艦。更厚的裝甲更猛的炮,和德棍陸上超重坦克都點錯了科技樹。

然並卵的是,戰列艦裝甲再厚也吃不消魚雷衝擊,防空炮再多也吃不消蒼蠅一樣多的艦載機整天從天上俯衝朝夾板/指揮塔下蛋。

超大和打算用的510mm炮撐死了也就打40多公里吧,艦載機能作戰半徑十倍不止吧。所以航母能邊跑邊用艦載機放戰列艦風箏,戰列艦就是被花樣吊打。

所以在天空時代,戰列艦就是過時的。現代還多了導彈,戰列艦就更沒鳥用了。


瘋狗的輕武


因為科技的發展。因為航空技術的發展使得造價很低的武器能在短時間內輕易擊毀造價昂貴戰列艦,能以小博大的技術產生在一戰以前的魚雷,成熟於二戰,也就是飛機發動機更為強悍,能帶動裝有更重戰鬥部的魚雷。而且飛行速度更快,而飛機加魚雷最是當時海上的大殺器。



而讓飛機發揮最大作用的就是航母。戰列艦造價相當昂貴,而且生產週期也很相當長,可以說是當時戰略威懾武器,是不能隨便亂用的,而是留到最後決戰用的,所以說一戰之前的戰列艦決戰往往能決定一場戰爭的走向。




一艘戰列艦的錢可以造幾萬甚至幾十萬架飛機。而幾十架甚至幾百架就可以擊沉一艘戰列艦,就相當於十塊錢的刀能砍斷一把幾百萬的刀,這樣的話幹嘛還生產那幾百萬的的刀呢?就這樣戰列艦就是被廉價的飛機打敗了,也就是被新時代的科技打敗了。同樣現代的航母也會被未來的科技淘汰的。


夜過的流星雨


簡單點說就是“生不逢時”,設計與建造時,相當一部分軍部和海軍高層依然主張“大艦巨炮”,海上決戰的理念,這一幕,日本在日清甲午海戰、日俄對馬海戰已嚐到了勝利的快感,以為二戰時期依然可以靠戰列艦來決定海戰勝負,只是歷史和科技的進展,讓航母和飛機進入了海戰舞臺,成為了海戰勝負的主角。所以大和級從誕生到覆滅就註定了悲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