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1 突破臘子口

李貞剛

突破臘子口

奪取瀘定橋戰鬥勝利後,紅四團與中央紅軍其他部隊一道爬雪山,過草地,歷經重重險阻。此時,國民黨軍新編第十四師魯大昌部正扼守著臘子口天險,妄圖阻擊紅軍。臘子口是川西北進入甘肅的唯一通道,是甘川古道之“咽喉”。整個隘口長約30米,寬僅8米,兩邊是百丈懸崖陡壁,周圍是崇山峻嶺,抬頭只見一線青天。水流湍急的臘子河由北向南穿越隘口,在隘口前方的臘子河上,有一座獨木橋,道路就從獨木橋上通過,地勢十分險要,自古就有“天險門戶”之稱。國民黨軍的碉堡就安在隘口兩邊的崖頂上,居高臨下,火力可以完全封鎖隘口前方道路。中央軍委決定於1935年9月17日發起臘子口戰役,紅四團再次被軍委選中,作為先遣部隊,擔負奪取臘子口天險,為中央紅軍開闢前進道路的重任。在強攻不取後,團領導決定改變戰術,通過迂迴從側翼爬上崖頂,攻取敵碉堡,最終這次部署獲得成功,紅四團勝利突破臘子口天險,在紅軍戰史上又寫下輝煌的一頁。

1935年9月15日,紅四團兵抵甘肅莫牙寺。師部急令:“軍團首長命令即速繼續北進,著第二師四團為先頭團,具體向甘肅之南的岷州前進,3日之內奪取天險臘子口,並掃除前進途中攔阻之敵人!”

臘子口是紅軍北上的惟一出路,也是北上的最後的、最險要的一道關口。如果拿不下臘子口,紅軍就得被迫掉頭南下,重回草地;如果西進繞道出青海,或東進川東取道昔日孔明“六出祁山”的漢中,就要踏進敵人早已重兵佈防的口袋。因此,臘子口志在必得,別無選擇。

16日凌晨,紅四團從駐地出發。途中經過兩次遭遇戰,殲敵兩個營,急行軍200多里,於午後4時到達臘子口下。就如何拿下臘子口,全團士兵獻計獻策。外號“雲貴川”的貴州小戰士毛遂自薦,順利地攀上懸崖,為紅軍找到一條出奇不意,居高臨下打擊守敵的路徑。因此,紅四團決定兩面出擊,一路登山迂迴,一路正面強攻。王開湘對楊成武道:“政委呀,過瀘定橋時你在前面,這回我帶翻山部隊迂迴敵後,你在正面統一指揮。”2營6連擔當正面突擊任務。林彪、聶榮臻、陳光等首長都親臨前沿,戰鬥進行了大半夜,正面連續強攻仍未奏效。敵駐守岷縣的魯大昌部5-6個團的援兵天亮就有可能到達,那時紅軍要想攻下臘子口就更加困難了。形勢萬分危急。這時,迂迴的同志在漆黑的山林中摸索了半夜終於到達了進攻地點,正面強攻的6連也已進逼到獨木橋下。兩面夾擊,守敵大亂,6連戰士衝向獨木橋。在短兵相接中,硬是用刺刀殺開血路,搶佔了木橋,控制了隘口。全團奮勇衝殺,又突破敵人設在口子後面的三角地帶防禦體系。集中火力擊潰了敵人反撲,一鼓作氣再次沖垮敵第二道防線。9月17日,紅四團全部奪取臘子口。同時乘勝打進岷州城東關,接著揮師東進,先頭佔領了哈達鋪。突破臘子口是紅軍長征途中少有的硬仗,是中國現代史上著名的戰役之一。聶榮臻元帥高度評價:“臘子口一打開,全盤都走活了。”

9月20日,紅一軍團政治部即出版了《戰士》報第193期,在第三版刊登了舒同寫的戰地通訊《向北進攻———勝利的開始———英勇頑強的“勇部”》。整篇通訊雖然只有700來字,卻對紅四團奮勇爭奪天險臘子口,寫得驚險、生動。文章開頭描寫臘子口的地形:“臘子口的險要地形遠勝於婁山關。懸崖絕壁,河流橫阻,有一夫當關萬夫莫敵的形勢”。第二段寫敵情:“當時敵人以三個團的兵力(一、五、六團)構築工事固守,防禦異常堅固”。第三、四段,詳細敘述了“勇部”(紅四團)不畏艱險,不怕強敵的大無畏革命精神與戰鬥作風:“夜襲中,連排幹部處處模範帶頭。……六連連長、指導員、排長及六個從全連挑選出來的英雄,在敵人工事底下足足襲擾了兩個鐘頭。戰士們不斷拾起敵人剛投出而快要爆炸的手榴彈丟向河壩,直至拂曉,終於將敵人一線陣地摸塌。”“與此同時,一營指戰員也奮不顧身,涉河攀上了右邊高山上的懸崖。一連連長毛振華,只帶兩三個人,隱蔽地繞至敵人後側,配合六連,一陣手榴彈,即打塌敵人第一線工事。在各連紅軍戰士的猛攻下,敵人或傷亡或投降。六連乘著勝利的號音,猛追敵人,直追到最後退守的據點。”“二、五連的戰士又迅速搶上,勇猛地爬上右邊的高峰,將敵人一個營的部隊,壓迫在一座石壁底下,無一生逃。”臘子口天險,就這樣被所向無敵、無堅不摧的紅軍英雄摧毀了。第五段是這篇通訊的結尾,概括了臘子口戰鬥勝利的偉大意義,號召紅軍乘勝前進,為創造新的革命根據地而努力奮鬥。被毛澤東稱讚為“紅軍書法家”的舒同,不但書法精緻,文章也寫得惟妙惟肖。臘子口戰鬥被他寫得繪聲繪色,生動感人。

在哈達鋪,毛澤東提出了挺進陝北的英明決策。紅軍也進行了整編,紅一方面軍改稱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支隊,紅四團改稱四大隊。轉進陝北途中,毛澤東親自向楊成武、王開湘部署了殲滅東北軍騎七師一個團的任務。毛澤東說,由四大隊直接衝鋒,並稱贊楊成武,王開湘道:“四大隊是有名的英勇衝鋒的紅四團嘛。”

到達陝北後,紅四團又參加了山城堡等戰役。西安事變後,紅軍改編成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紅四團被改編為第115師343旅685團1營,參加平型關戰鬥。在抗戰中隨115師主力轉戰山東。抗戰勝利後,按中央安排進軍東北,改番號為東北民主聯軍第6縱隊第16師第46團,相繼參加了秀水河子戰鬥,四平保衛戰,三下江南,遼瀋戰役,平津戰役等作戰行動。1949年1月根據中央統一部署,改番號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3軍第127師第379團,參加海南島戰役。1985年後,該部逐步改編為某機械化步兵團,現駐紮中原地區,曾參加1999年國慶五十週年閱兵和2008年汶川抗震救災。

1981年10月,聶榮臻元帥為紅四團寫下這樣的讚語:“這個團在漫長的征途中經常擔負先頭團的開路任務。當然,這些任務比較艱鉅,如果完不成就會影響很大。而紅四團總的說都完成得不錯。尤其是搶渡烏江、飛奪瀘定、越過草地、突破臘子口等對全局有重要影響的戰鬥和行動,任務完成得很好。”在抗日戰爭時期,紅四團所在的紅2師改編為八路軍第115師第343旅第685團,開赴華北前線,首戰平型關。解放戰爭中,這支英雄的團隊被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3軍。如今,它是濟南軍區的一個團隊,新的歷史時期,這支部隊繼承和發揚著紅軍團隊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形成了堅定不移跟黨走的鐵的信念,服從命令、聽從指揮的鐵的紀律,軍民一致、官兵一致的鐵的團結,敢於犧牲、百折不撓的鐵的意志,雷厲風行、敢打必勝的鐵的作風的“五鐵”精神,無愧“鐵軍”稱譽,在建設現代化正規化革命軍隊的新長征中仍是軍中的“排頭兵”。

(摘自《紅色文化週刊》)

突破臘子口

突破臘子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