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7 認真梳理人生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認真梳理人生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大約十年前,我逢人便喜歡說“最近好忙”,似乎“忙”才能證明自己的價值,才是成功的標誌。但事實上,那個時候,我每天的工作不過就是接打一些電話,到了週末才需要填一些表單,甚至連這些表單我也編了一個批處理程序讓它自動填寫。這樣算下來,一週的工作時間甚至連八個小時都不到,餘下的時間都耗費在了電影、遊戲、漫畫和燈紅酒綠之中。

當意識到不能再這樣下去之後,我開始審視自己到底想做什麼、要做什麼,開始學習和實踐時間管理也是在那個時候。偶爾也會跟身邊的朋友討論,或者給遇到相似問題的朋友出出主意。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在關乎個人管理的問題當中,只有一小部分是可以通過時間管理方法和技巧解決的。換句話說,在“想讓自己變得更強”的路上,我們遇到的問題遠不止是荒廢了時間而已。

科技、文化和社會的發展為我們帶來了更多的機遇和可能性,這本應讓我們的人生更加豐富多彩,但現實是,仍有很多人感嘆“人生是黑白的”。每個人都忙得不可開交,“沒時間”、“很累”成了口頭禪,每個人都揹負著巨大的壓力,每天都很焦慮,焦慮又引發了許多心理和生理上的問題。

認真梳理人生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大家都很納悶:“為什麼我們這個時代的人過得這麼辛苦呢?”

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可能是,巨大的、跨越式的發展產生了太多讓我們“瞎忙”的因素。無意義的忙碌不僅沒有讓我們變得更好,反而讓我們焦慮、迷失、躊躇、壓抑……最終在面對生活的時候充滿了無力感,變得越來越平庸。

不少人將這一切歸咎於信息爆炸。誠然,互聯網為人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信息量,每個人都被淹沒在信息的海洋中,各種信息推送更讓我們不知所措,一不小心便被引入時間黑洞,在鼠標的反覆點擊之間,時間就這麼溜走了,一起消逝的,還有寶貴的青春。

有些人試圖通過阻止信息流來讓自己獲得平靜和清醒。“學習的時候斷開網絡”、“工作的時候關掉郵件和即時通訊的提醒”一度成為效率達人們的金科玉律。但換個角度來想,當在線教育成為趨勢、在網絡可以讓工作和生活更加便利的時代,逆潮流而動是否確實可取?

再退一步講,如果不存在信息干擾的問題,我們是否就不再焦慮了呢?我猜,沒了WIFI大概情況會更嚴重吧?

而如果我們能覆盤一下自己最近幾年的經歷,就會發現這樣一個事實:我們所處的時代,不僅是信息“爆炸”了,很多其它對生活產生影響的因素也“爆炸”了。

比如社交。我們認識的人比起父母那一輩有巨大的增長。數數自己在多少個社交平臺有帳號?認識了多少過去可能一輩子都不會有交集的人?商業環境的變化使行業交流和商業合作越來越頻繁,工作夥伴越來越多;鋪天蓋地的招聘網站讓我們有了更多的新同事和前同事;城市交通的發展和私家車的普及使我們有了更大的生活圈,同時也認識了更多的人……現在,誰還能退回到手機只能存500個電話號碼的時代?

另外,我們要處理的事務也完全不同於以往。越來越複雜的商業模式,越來越多的跨界合作讓職場人們忙得暈頭轉向。銷售從只憑一張嘴,到現在不得不在見客戶前準備好各種宣導材料,有些人甚至沒有PPT都不會談生意了;財務從算盤變成計算器,再到現在的各種專業軟件和ERP……相比之下,私人事務的增加反而不那麼讓人頭痛了。

各種購物清單上那讓人舔屏的精美照片和引人入勝的評測推薦,也都讓我們忍不住去點擊付款按鈕把那些層出不窮、稀奇古怪的新玩意兒收入囊中。到了年尾,再去網上把這些買來就沒用過幾次的東西二手處理掉,全然忘了當時是懷著多麼迫切的心情等待快遞上門。你說這是折騰個什麼勁啊?

平日裡,我們看知乎上的大神引經據典、看公眾號的作者侃侃而談、看微博的段子手嬉笑怒罵、看朋友圈的攝影大賽……一天下來,幹得最多的事反而是點贊、轉發和收藏。哦,可能還有刷新。

你看,這就是我們面臨的現狀:見得越多、經歷得越多、買得越多,就越是希望能見得更多、經歷得更多、買得更多——至少比別人多——但我們卻無法做到,甚至不知道為什麼做不到。這種源自現實和期望的差距讓我們一天比一天慌張,一天比一天焦慮。

而緩解這種焦慮的最好辦法,無非是認識到這種差距,並想辦法拉近差距。首先要做的,就是對自己的現狀和未來的期許好好梳理一番。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我們大多數人是很難認清現實的。想象中的自己永遠會比實際的好一些。平時在做目標和計劃的時候,為了不給自己找不痛快,我們常常會有意無意的忽略現狀,導致最後做出的計劃不切實際。

所以為了更客觀的認清現實,我們必須時不時的梳理與自己有關的因素。自己有多少可用的時間?能力的上限在哪裡?處世的底限在哪裡?健康狀況怎麼樣?都有什麼習慣?處於社會階層的什麼位置?這些東西只有經過階段性的、持續性的梳理,才有可能逐漸清晰起來,而我們越是清楚關於自己的一切,在遇到難題的時候就越能應付自如。

同時,我們現在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給自己掙得一個更好的將來,因此,認真思考一下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樣的未來是同等重要的事情。

從想象願景開始,到具體的目標,再細化到任務。這樣的流程對任何人來說都是適用的,但中間也存在相當多的陷阱。比如目標是否遵循了smart原則、比如過份追求完美、比如恐懼失敗等等。只有在不斷嘗試的過程中,結合本人的實際情況進行思考和實踐,才有機會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目標和目標管理的方法。

有了對現狀、未來以及兩者之間差距的認識,再加上一些個人管理的方法和技巧,就可以說是已經搭建起了一個自我認知和自我管理的框架。

但這還遠遠不夠。

生活是很複雜的,我們前面提到的各種人、事、物就是很好的例子。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如果我們能夠對這些因素做一個梳理,可以讓我們的心裡更有底。

認真梳理人生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我見過一些優秀的銷售人員,他們特別擅長人脈管理。在他們的通訊錄裡,每一個人的備註都特別清楚,也有明確的分組。他們可以用最少的精力維護大量的人際關係,這著實令我十分佩服。我想,雖然大部分人不需要做到如此專業,但至少抽個時間審視一下自己的社交網絡,會對個人社交有更深入的思考,或許對認識的那些人也會有新的認識。

至於事務就更不用說了,結合自己的目標以及其它相關因素,利用合理的方法,將事務安排得主次分明、井井有條是完全有可能的。

整理物品也是個有意思的話題。近年來相當流行的極簡主義,說白了,也是通過“儘量減少不必要的物品”這個原則,來促使自己思考到底什麼是有用的,自己究竟想過什麼樣的生活。這與我們前面的討論不謀而合。而當我們嘗試著去實踐,也確實會發現,整理之後,多出來的不僅僅是生活空間,還有自己的心思。

你看,道理其實都是相通的。

通過進行方方面面的梳理,雖然可能沒辦法達到超然的狀態,但至少,我們對自己更瞭解了,對未來更清楚了,對周遭的人、事、物也有更明確的態度了。除此之外,還可以對自己人生觀和價值觀有更明確的認知,這也讓我們能夠明確自己為人處事的態度和原則,在面臨抉擇的時候更加合理和果斷。

另外,在梳理的時候,我們需要不斷的思考,不僅是思考自己以及與自己有關的事,更重要的是還會思考許多“道理”,這些道理想得多了,沒準哪天就“活明白”了呢。

上面說的,也是這些年自己在不斷梳理的過程中學習到的和感受到的,也寫了不少文章用於探討和分享。時至今日,公眾號“學習時間”已經寫了兩年多,一百多篇文章,說的最多的,無非是如何從各個角度來梳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如今集結成書,也是這方面的內容佔了大部分,書名也叫做《梳理》

認真梳理人生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在這本書裡,介紹了一些方法、技巧和觀點,希望能夠幫助讀者朋友進行梳理,從而更清楚自己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希望能成為什麼樣的人。這也是這本書的目標,無奈能力有限,很多東西總覺得還是沒說清楚,不過正如小學老師常常教導我們的那樣:方法是死的,人是活的。我一直秉承的觀點也是這樣:每個人都有、也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自我管理方法。

現在,我仍然喜歡說“最近好忙”,所不同的是,至少現在知道是為什麼忙,要忙些什麼。

希望大家也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