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西貝莜麵村為什麼這麼火,這家餐廳到底厲害在哪裡?

西貝莜麵村


西貝借勢《舌尖上的中國》做營銷,經常被奉為餐飲行業的經典案例。所以就通過西貝《舌尖上的中國》裡的美食——黃饃饃、張爺爺的手工空心面、水盆羊肉——來說一下西貝對工匠精神的理解吧,這大概也是西貝受到顧客歡迎的主要原因~


一、舌尖1和黃老漢的黃饃饃



西貝的黃饃饃,在黃老漢的工藝上做了很多改良。黃老漢的黃饃饃,主要由硬黍糜子面和軟黍黃米麵製作,吃起來發硬、粘牙、有點酸,口感粗糙。西貝則在黃老漢的基礎上,贈加了小米麵、白麵、玉米麵,五種面的配比也經過了上百次的調試。而且,面的粗細度,也對口感有重要影響,西貝的大廚們60目、70目、80目地不斷測試,才最終確定了黃饃饃用面的粗細度。



測試的過程是一個相當虐人的過程,每次準備十幾盤不同配比和粗細度的面進行測試,天天吃黃饃饃的體驗你們感受下~主要是,最初的黃饃饃並不像現在這樣好吃。2012年,研發黃饃饃期間恰逢北京暴雨,老闆賈國龍從亞運村打包了幾個黃饃饃回家,到家後發現黃饃饃的外皮因為太乾太沙,已經被顛碎了。有一次,西貝高級副總裁張慧試吃黃饃饃,咬了一口說:“我一口氣沒上來差點噎過去……”


相比用面的種類、配比、粗細度外,面的發酵是最難的環節,難在不穩定性大,酸鹼度、溫度、溼度、發酵時間,都會影響到面的口感。黃老漢製作黃饃饃完全是傳統工藝,把面放在熱炕頭上發酵,這沒辦法複製到西貝。所以西貝在這個過程中也做了非常多的試驗,專業醒發室裡的每一個環節都要用精確化的數據控制,比如發酵後的花要開多大、直徑多少、高度多少,這樣才能保證出品的穩定。



此外,西貝對黃饃饃的餡料也做了改進。黃老漢的黃饃饃,餡料使用的是當地的紅棗,並且不去棗核。西貝的黃饃饃,採用的則是新疆和田大棗,並且完成去棗核流程。在紅棗與紅豆的配比、甜度、粗細度、溼度等諸多方面,都進行了改良,並把測試的最滿意結果標準化。



不騙你,經過西貝改良後的黃饃饃,黃老漢都覺得比自己做的更好吃。簽下黃老漢做代言人後,黃老漢經常帶著小孫子去各地巡店,黃老漢的小孫子也特別喜歡吃西貝的黃饃饃,一次吃倆。當時我們還做了一些活動,召集顧客去黃老漢家學做黃饃饃,很多顧客去了都很驚訝,原來黃老漢的黃饃饃味道是這樣啊,確實跟店裡的口感不一樣。


二、舌尖二和張爺爺的手工空心面



不得不說,手工空心掛麵的工藝複雜程度遠勝於黃饃饃。和張爺爺確定合作關係後,西貝派遣大廚到張爺爺家學做手工空心掛麵。張爺爺每天四點就起床開始和麵、醒面、搓條、盤條、繞面、餳面、撐面、上架、晾曬……細分的話可以有30多道工序,西貝的大廚也跟著四點起床,一道一道跟著學。當時村子裡的人碰到西貝的人就問,你們幹什麼來了?我們就說,學做掛麵。村民說,別學了,這個面離開了我們這裡的水、天氣、氣候,到別的地方根本掛不成,距離很近的綏德人都學不會,你還要學到北京、上海去,根本不可能。


掛麵的工藝雖然複雜,可畢竟不是玄學。張爺爺做掛麵憑藉的是多年的經驗,但對西貝來說,靠經驗無法做到穩定的質量,所以西貝的大廚就不斷地測量每個環節所需要的環境條件。手工空心掛麵最核心的工藝環節是六次醒面:


第一次醒面:時間2.5小時,溫度22-28,溼度55-65;

第二次醒面:時間6 小時,溫度18-22,溼度55-65;

第三次醒面:時間1.5小時,溫度22-28,溼度55-65;

第四次醒面:時間30分鐘,溫度20-22,溼度80-85;

第五次醒面:時間60分鐘,溫度20,溼度85;

第六次醒面:時間40分鐘,溫度20-22,溼度85。


但數據是死的,環境卻是活的。每個城市的氣候都不同,要把空心掛麵搬到上海、深圳等溼度較大的城市去掛,則又增加了難度。當時在深圳就是怎麼都掛不成,一掛就斷。後來西貝把所有深圳地區的大廚都集中到一個試驗室,每天研究在深圳需要什麼樣的條件才能把面掛成,最後還是突破了技術難關,空心掛麵在全國門店現掛現吃。



除了工藝的挑戰外,西貝還對手工空心掛麵的選材做了改良。張爺爺的掛麵用的是河北地區普通的冬小麥,西貝換成了河套平原的春小麥。河套平原晝夜溫差大,光照時間長,小麥生長期長,使得河套平原小麥所製成的麵食口感柔韌爽滑而筋道,且耐泡性好、不易坨、麥香味濃郁。後來張爺爺的後人張家山覺得西貝用的麵粉確實要更好,也逐漸更換了,之前40塊錢一袋的面,換成了180塊錢一袋的面,成本增加了4.5倍。



和很多傳統手藝一樣,因為製作手工空心掛麵過程繁瑣(需要20多個小時)、勞累、產量低(熟練的藝人也只能一天做25斤面),所以當地基本已經沒有年輕人再願意學習做空心掛麵了。在這麼好的傳統手藝面臨失傳的時候,西貝拿起了接力棒,這件事我們覺得還是非常有價值的,也是值得驕傲的。


舌尖三:西北經典美食水盆羊肉


西貝水盆羊肉的研發過程也頗為曲折。舌尖3播出後,老闆賈國龍憑藉30年做餐飲的經驗,覺得水盆羊肉太有爆品相了,西北傳統經典小吃,味道好,吃的住,有工藝壁壘,所以當機立斷決定在西貝全國門店推出水盆羊肉,並使其沉澱為西貝菜單上的經典菜品。


春節期間,西貝的產品經理們就奔赴西安去考察學習,前前後後走訪了90家店,但並沒有找到理想的味道。於是決定,在四處蒐羅的一些秘方的基礎上,憑藉著西貝多年的牛羊肉烹飪經驗,研發西貝自己的水盆羊肉。


吃水盆羊肉,關鍵是喝湯,所以骨湯的熬製是最核心的環節。最初,熬出來的效果並不讓我們滿意,骨髓沒有完全熬化,出油率比較低,湯的羶氣也較重。最開始熬完湯後骨頭長這樣:



之後,大廚們對配料和烹飪流程進行了多次優化,比如,按照100斤水加入250g生薑50g花椒試製,高壓煮制時間由3小時變為5個小時,出來的效果要好很多。



之後熬完湯後的骨頭成蜂窩狀,骨髓融化,骨膠原最大程度熬出:



很多西安人都知道,西安最知名的水盆羊肉店是澄城水盆羊肉,澄城水盆羊肉的煮肉工藝,是先煮制再拆骨。最開始西貝也是按照這個流程製作的,但發現羊肉比較零散,碎肉較多:



於是開會商討,決定採用先去骨再燉制的方法,後期計劃採用後腿包,保證出肉完整,而且,拆骨之後泡水,更容易泡出血水:



此外,西貝水盆羊肉,最開始使用的是含鹽量0.8%的湯,味道有點鹹,所以後續將湯減至鹽度0.6%。



整個研發流程裡其實有很多故事可以講,限於篇幅,我們下回更細緻地分解。這裡放幾個數據,可以直觀展現,西貝是如何在40天完成一道菜的上市的。在整個水盆羊肉的研發流程中:


考察走訪90家店;骨湯測試13次;煮肉測試45次;骨料油測試11次;香料測試18次;酒麴測試16次;鹽度比測試20次;羊後腿測試12種;牛羊骨測試13次;西貝三大央廚測試25次;羊肉緩化測試34次;走過全國20個城市, 歷經100000公里……


總之,通過工匠精神向中國的經典美食致敬,是西貝一直所追求的。所謂的唯有愛和美食不可辜負,就是愛和美食都是需要用心去對待的,不能有絲毫的虛情假意。



今年2月,@王凱同學 的文章《舌尖一為什麼好看?因為寫的是食物和鄉愁》引起了不小的反響,文章中提到了一則往事:“因為黃饃饃而成名的靖邊縣的老黃被西貝莜麵村的老闆叫到了北京,準備弘揚光大西北美食。聽到消息後,胡迎迎非常生氣,她說她打電話把那個老闆罵了許久。”


胡迎迎是舌尖1第二集的導演。當時我們覺得這個故事很有意思,找老闆賈國龍核實是否真有其事。老闆哈哈一樂說確實有,當時有個導演打電話言辭激烈地訓斥了他好幾分鐘。胡導覺得“老黃就應該在山崖上充滿自信地做他自己唯一的黃饃饃”,西貝很尊重這種捍衛傳統文化的姿態,但西貝認為,傳統文化要得到弘揚,靠的不是躲在深山,而是走進千家萬戶,所以西貝要走的路是,通過商業化和工匠精神向中國的經典美食致敬。


西貝莜麵村


一個品牌獲得大眾的偏愛,除了品質、運營等方面的成功,更不能忽略其作為“品牌”所塑造出來的形象。今天我們就從品牌形象這一角度,分析西貝莜麵村的成功之處。


我們之前曾經說過品牌的12種形象

12種品牌形象的劃分標準是兩條線:

橫線強調:某一品牌是強調獨立自主的風格,還是強調應該獲得周圍更多人的認可

縱線強調:某一品牌是儘量靠近例行的習慣(安定穩定),還是儘量追求刺激不確定性


西貝莜麵的品牌形象是“照料者”:照顧人們的生活。

不信,你看看西貝莜麵的風格:

還有,你看到店裡懸掛的《舌尖》裡踏踏實實做面的老兩口了嗎?

所有這些,都說明:西貝莜麵是人們生活中的“好朋友”。

這個形象難道不好嗎?

一個充滿親和力的餐廳,你會輕易拒絕嗎?


文稿撰寫:瘋子老師

版面設計:番茄炒蛋

如果感興趣更多廣告創意相關話題,可以關注我的公眾號ID:great-marketing

歡迎追問探討~


greatmarketing


這家西北菜我去吃過幾次,因為就在之前住的地方不遠,而且現在一些外面平臺也都點的到,所以還是可以簡單作為一個食客的角度說說的。

雖然他們家的食物算不上頂級美味,但是普遍看還算挺好吃的。雖然對比一些普通的餐廳來說,菜品價格稍微有一點貴,而且分量也不是很多,但是勝在味道還可以,並且廚房全都是透明的,廚師的操作完全清晰可見,吃的也算是放心。

他們家的服務算是還不錯,至少我常去的那家店的服務還算挺熱忱的。在繁忙時期如果不能20分鐘之內上菜,還會免費送客人一些飲料、小菜之類的作為補償,雖然都是小事情,但是作為客人還是有一些被尊重的感覺,不像一些所謂的“老店”、“名店”服務質量之差啊!

而且算是借勢《舌尖》系列的營銷吧,他們家的黃饃饃、空心掛麵之類的都算是很成功營銷案例了,至少我都因此嘗試過了,黃饃饃還可以,掛麵我個人不是很喜歡。基本情況就是營銷做的好,東西普遍還不錯,廚房清晰可見乾淨衛生,至於價錢就因人而異了。

希望能解答你的一點疑惑吧,記得幫忙點個關注和贊哦!


啞巴美食家


也許是味道太重了,每次吃了頭會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