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劉邦為什麼要斬蛇?

努力的人最美ai


劉邦斬蛇的這段歷史,如果認真研究分析就會發現,這明顯是一起自我神化,自導自演的成功炒作。

斬蛇過程:當時,身為泗水亭亭長的劉邦押送一批人前往咸陽服役,不料半路上就跑掉了不少人,只剩下一百多人。按當時的秦律,劉邦此等失職行為那是要殺頭的。既然前往咸陽是死,那劉邦乾脆不如不去,不去的結果只有一個,逃亡。於是,這天夜裡,劉邦趁喝醉的時候,就將服役的人都鬆了綁,然後說道,與其我們這樣前往咸陽送死,不如現在都逃了吧。然而有些人卻對劉邦說,我們跟著你混,你逃哪裡我們就跟著去哪裡。當時劉邦都已經想好了要逃往碭山,他見大家願意跟他,就說那就一起朝山裡逃吧。

當時是夜裡,大家都在山裡趕路,突然前面的人折身返回對劉邦說,前面有一條大白蛇擋住了我們的去路。劉邦趁著酒氣抽劍而出說道,大丈夫行路,誰敢攔我,於是衝上前去將白蛇斬成兩段,然後繼續趕路。劉邦因為喝多了,走了一段山路就在路旁給睡著了,這時走在後面的人趕上來對劉邦說道,就在砍蛇的地方,有一個老婦對著被斬成兩半的白蛇哭泣,我們問他哭什麼,他說這條白蛇是白帝的兒子化身的,竟然被赤帝的兒子給殺死了,我是白帝兒子的媽媽,當然要哭了。那些趕路的人一聽什麼白帝赤帝,就覺老婦人是在說鬼故事,於是準備抽刀好好嚇唬一下,不料一轉身倏地一聲,老婦人化成一縷煙跑了。

眾人一聽這故事,都不由對劉邦蕭然起敬,起了異樣的感情。而劉邦心裡聽得也是一片甜滋滋的。

道具的秘密:這起炒作有兩個不可或缺的東西,那就是一條白蛇和一個老婦人。當時荒效野嶺,一個老婦人出現在被斬的白蛇旁邊放聲大哭,這絕對不是巧合,肯定是人為的。那麼,劉邦藉助的白蛇跟老婦人這兩個道具,它裡面的秘密是什麼呢?

首先這涉及了陰陽學派的知識。春秋戰國,三教九流當中,陰陽學派也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流派,戰國時期人們因為認知的侷限,對陰陽學當中的五行相生相剋極為迷信,而陰陽學派為加強他們的社會地位,就將五行知識運用到政治倫理方面,於是就發明出了五德。這五德,就是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周王朝屬火德,尚紅;而秦王朝取代周王朝,猶如水克火,所以屬水德,尚黑。因為尚黑,秦王朝穿的衣服都是黑色為主。因為火生土,土又克水,漢朝後來取代秦朝,就是尚土德,所以劉邦將自己神化為赤帝的兒子,是合乎五行常識的。

劉邦神化自我,炒作自己的緣由:劉邦一生當中,這斬蛇起義的故事絕對不是第一次炒作。關於他的出身,他是他是神龍降伏母親身上才生下他的,因為他本身就長著一副龍相,更讓人稱奇的是劉邦在鄉里的小酒家裡喝醉睡覺的時候,賣酒的寡婦半夜竟然看見地上躺的不是劉邦而是一條龍。在中國古代,唯有皇帝才敢說自己是龍的傳人,而劉邦多次如此神化為天之龍子和赤帝兒子,可見他在極少的時候心裡就渴望當皇帝。

而想當皇帝,就必須起義,而想起義成功,就必須拉起隊伍,而為了讓更多的人願意追隨你造反,就必須不斷地神化自己天命不凡,讓前來跟隨的相信將來肯定都有肉吃有湯喝。而果然,劉邦這個所謂“赤帝的兒子”斬白蛇逃到山裡後,他的故事也傳出去了,於是不斷有無家可歸的人逃到家裡追隨劉邦,人數竟然有數百之多。後來,劉邦就是憑著這幾百人的隊伍,攻回沛縣,當上“沛公”,開始他波瀾壯闊的政治人生。


月望看歷史


劉邦斬蛇因為要包裝自己啊,劉邦於“豐西澤中”以“拔劍擊斬蛇”作為反秦政治行為的標誌性舉動。所謂“漢高斬蛇劍”後來成為政治文物,竟然放射出神異光彩。劉邦是以“布衣”、“匹夫”身份通過武裝鬥爭登上帝位的,“斬蛇劍”因此成為這種建國方式的象徵。劉邦所謂“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提示了這種建國方式的歷史個性。

李世民說,劉邦“提三尺劍定天下”,又說“朕提三尺劍定四海”。朱元璋說“朕起布衣,提三尺劍”,“拯民艱”,“圖至治”,又於懷念劉邦時表示“惟我與汝,不假尺土一民,提三尺劍,位至天子”。這種認同劉邦建國史歷程的言論,也值得總結歷代帝王創業方式的政治史研究者注意。 “斬蛇”事蹟在劉邦建國曆程中具有重要意義。《藝文類聚》卷一二引後漢班固《高祖泗水亭碑》曰:“皇皇炎漢,兆自沛豐。幹降著符,精感赤龍。承魁流裔,襲唐末風。寸木尺土,無斯亭。建號宣基,維以沛公。揚威斬蛇,金精摧傷。涉關凌灞,受爵漢中。

勒兵陳東,禽三秦。陳張畫策,蕭勃翼終。出爵褒賢,列土封功。炎火之德,彌光以明。源清流潔,本盛末宏。序將八十,贊述股肱。休勳顯祚,永永無強。於皇舊亭,留嗣是承。天之福佑,萬年是興。”班固簡略勾畫了劉邦政治業績,其中對“揚威斬蛇”事的頌揚,筆調尤其醒目。


李三萬的三萬裡


秦朝的時候人們普遍來說還是比較迷信的,秦朝上承春秋戰國,遠接夏商周等上古時期,不但將先輩的文化理念治國方略繼承了下來,即使對於這些時代的神鬼觀念,尤其是商人重占卜的傳統,基本上都原封不動的拿了過來。(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在神怪“當道”的背景下,發展出的最重要的一個社會概念就是“君權神授”,就是你當的皇帝不是你自己要當,是老天爺非要你當,你富貴不是你因為你想富貴,而是老天爺非要你富貴,老天爺真是欠欠的,人家不想幹什麼,非要人家幹什麼!

“君權神授”是有明確的跡象可循的,那就是天人感應比如說周人的祖先後稷,是他的媽媽在野外散步,看到巨人足跡,就順腳印走了一圈――懷孕了,就生下了后稷。

秦末農民起義,陳勝吳廣搞得鬼火,還趁著煙霧繚繞的背景傳出“大楚興,陳勝王”的口號,這其實都是利用了天人感應的原理。


《水滸傳》軍師吳用利用108天罡星和地煞星的組合,胡編亂造出來水泊梁山的一八零八單將好漢,說明神鬼這事,大部分都是人們裝神弄鬼,最可怕的還是人和人心。

再說到劉邦斬白蛇這事,搞不好就是劉邦設的局,當時劉邦作為亭長,有一天醉酒回家,互見白蛇一條擋住了去路,劉邦趁著酒勁就送白蛇上了西天。

遇一老婦,坐在地上哭天搶地,說她的兒子被殺了,問她兒子是誰,只說說被劉邦殺死的小白蛇,而小白蛇就是白帝子,結果被赤帝子給殺了,劉邦一聽高興啊!自己還是佔著“帝”的人。

不過這事一看就是前面所說的操作套路,是劉邦為自己以後起兵造反造輿論,按現在人啥也不信啥也不怕的性格,直白點說:“殺條小蛇,你還吹上了!”


歷史三日談


劉邦斬蛇是為了鞏固漢王朝的封建統治,為了傳播“君權神授”的思想。


劉邦從起義到稱帝不過短短7年時間而已,且劉邦本人既不是什麼王族,也不是貴族後裔,平平一介草民竟只用了7年就當了皇帝。

你想想這會讓其他人怎麼想?會不會想去試一試?平民們也想當皇帝呀!以前的皇帝不是王族就是達官貴族,哪有平民的事?劉邦做了有史以來第一個平民皇帝。而草根出身的人還有那麼多,如果不加思想遏制,每個草根們也就會有大大的夢想。

所以,為了表明皇帝不是什麼人都能當的。也是為了給漢王朝的建立找個光明正大的理由,就必須為劉邦造點傳說。為此,斬蛇就是其中一個傳說而已。


而且,劉邦斬的蛇不是普通的蛇,是白蛇,是白帝之子。之後又借莫名其妙出現的老婆婆之口,暗喻劉邦是赤帝之子,不是普通人,藉此來掩蓋劉邦的貧賤出身。來表明劉邦能當皇帝是因為人家出身高貴,是帝王之子,不是表面上的平民那麼簡單,讓許多草根信以為真,放棄了造反的念頭,據此來穩固封建統治。


那麼問題來了,那麼扯的故事,真的有人信嗎?真的有,還很多!

古人普遍都有點迷信。這無可厚非,因為有很多事情沒法解釋,只好用神學來說明,依此來欺騙自己,來安慰自己的無知,據此減少對未知事物的恐懼。不止古中國如此,其他古文明也是如此。他們相信神是存在的。帝王就是神之子,是上天派來領導他們的。所以帝王們就需要一些神話傳說來穩固統治,欺騙百姓,甚至有時把自己也給騙了進去。



在劉邦之前,帝王們出身向來高貴。而劉邦偏偏出身不好,是第一位草根皇帝,是開先河的,沒有達官貴族的身份,就只好造一個“身份”出來,而達官貴族後裔的身份不好造,你總不能說他是堯舜的後代吧!我還是炎黃的子孫呢!而時間較近的帝王又不好傍上他們的“大腿”,只好捏造“斬蛇”一事說劉邦是赤帝之子,一下子就把劉邦提高了好幾個檔次。


那為什麼劉邦偏偏是赤帝之子呢?是青帝之子就不好了嗎?

這就得簡單地提一提五行相剋說了,這五行相剋說源自齊地的陰陽家,。五行即木、火、水、土、金。相剋即金克木,木克水,水克火,火克金,行成一個循環。

而赤帝之子就剛好表明劉邦是火德,而秦始皇又自稱自己是水德。這樣就把劉邦的地位抬高至秦始皇的地步。也表明了劉邦是火,秦始皇是水(劉邦比秦始皇小2歲)。水能壓火,所以,秦始皇在時,劉邦什麼也做不了,也暗示,原本天下是劉邦的,卻因為水克火,所以被秦始皇搶去了。現在秦始皇死了,相應的“水”就沒了,“火”就重歸正位了。這天下也重歸正主了,而這正主就是劉邦這位代表火的赤帝之子。



用斬白蛇一事來表明劉邦是赤帝之子,是原本的火德,而秦始皇是謀逆的水德。這樣就不知不覺把劉邦尊為正統,而秦始皇反成了逆賊!最關鍵的還是大家都信這一套。這樣一來,漢王朝就來得名正言順了,據此來愚弄百姓,來鞏固帝位,以防一些草根貴族模仿劉邦造反。


漢王朝藉著斬白蛇一事告訴世人,劉邦不是簡簡單單的平民,而是赤帝之子,是神之子,他的君權也是神授的。所以,這白蛇劉邦非斬不可,就算實際他根本沒斬過白蛇,他的後代也要讓他去斬。


李哥小粉絲


我們都知道劉邦是屬於真正的“極品屌絲”。他是平民出身,父母和祖輩都是老實巴交的農民,沒有任何政治背景。因此,劉邦出生後就得面對這樣的現實:家裡窮的丁當響,連溫飽問題都是一種奢求。而劉邦在家裡排行老三,下面還有一個弟弟,多一個人就多一張嘴,多一張嘴就要多一碗飯,於是很小的時候不得不踏入社會。

後來一步一步逆襲成皇帝后,劉邦為了徹底改變自己的形象,讓後人認為他是“根正苗紅”的真龍天子,只好在“神化”方面下功夫。為此,他杜撰了“斬白蛇”起義的鬧劇。

為什麼要斬白蛇,是有原因的。因為劉邦在此已經在出生上做了文章,讓天下人認為他是“姣龍纏身”身生。

劉邦這樣做本著強基固本的原則,先改變“爹”的形象,而無所不用其極。於是他硬拉來一條龍,與自己的母親幹那件事。結果呢,他就成了赤帝的化身。

出生進行了包裝後,效果是看的見,劉邦的清貧形象一下子變得光輝起來,但劉邦並沒有小富即安,為了證明自己的生父蛟龍是赤帝,他成功杜撰了白蛇這個配角。

當時的劉邦剛剛起兵反秦,他與部下行走在沼澤之中。突然,走在最前面的一位小兵報告說前面路中間,有一條大蛇擋住了道路。而此時剛剛喝了酒的劉邦壯著酒膽,來到大蛇前,拔出利劍,一劍把白蛇斬為兩斷。第二天,一個老婦人撫蛇痛哭,眾人問老婦人大哭的原因,老婦人說他的兒子是白帝之子,變化為蛇,擋住了赤帝子的道路,所以被赤帝子殺死了。

以上的真偽,明白一看就知道。但劉邦這們欲蓋彌彰的做法,這樣大費周折地在白蛇身上下功夫,就是為了明他是龍之子、神之子。而他的後代也就理所當然地成了龍子龍孫。

總之,劉邦如此“興爹”之舉,創造了蛟龍生子的神話,創造了帝王神話,也創造了歷史,令人歎服。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估計著劉邦也不知道為什麼要斬蛇,但最終目的是起義,當時他在醉酒,啥也不知道,事後借酒勁弄死的一條蛇,自編自演一出好戲。

在歷史上,不僅僅他劉邦如此做,前三個月的前輩陳勝在大澤鄉吼著“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起義前,他們便做了一番準備。


第一,篝火狐鳴,喊道“陳勝王”。

第二,魚腹藏書,又是“陳勝王”。

如此一來,才打著逝人扶蘇與項燕的口號,正式起義,之後又建立“張楚”政權。以利用“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輿論。

後來,明清皇帝乾脆在宣佈聖旨之際,開頭沒臉沒皮說道“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此外,劉邦還搞了一出傳言,說自己乃母親與龍神交而孕,也就是感運而生。歷來有聖相之人,必是有母無父,乃神孕而生。

後世的皇帝跟著前輩們學習,也給自己的出生找點與眾不同的點,以彰顯自己的別具一格,比如朱元璋出生之際,屋裡紅光閃閃。



等等,這一系方式方法無一指向“合法性”,在哲學盛行而科學未誕生的年代,“君受神權”便是證明自己合法性的唯一途徑。儘管很俗套,但百試不厭。

當然,證明自己合法性的進一步是穩固自己的權力,獲得足夠的利益。

所以劉邦斬蛇的原因便很簡單,向大眾宣佈劉邦的合法性,以起義做領袖。

這其中有個不容忽視地亮點,赤帝之子斬殺白帝之子,寓意劉邦覆滅秦朝。

秦襄公時期,秦國因救周王室被列入諸侯,因而獲岐山之西土地,抵抗犬戎,發展壯大,稱霸西部。

西方對應五方上帝的白帝,為了強化政權,襄公興建固定場所,祭祀白帝。後來,襄公的兒子文公繼位,編造“夢黃蛇”,正式確認“秦國乃白帝子”。

加上戰國陰陽家“五德始終”學說,才有“赤帝子殺白帝子”說法。

但不管怎麼說,劉邦通過斬白蛇獲取了“合法性”,完成了從市井流氓到大漢開國皇帝的華麗轉身。


三叔小記


劉邦斬蛇不稀奇,稀奇的是西漢末年出了一個王莽,直接將西漢王朝取而代之,還沒過幾年劉邦的後人劉秀又將王莽的新朝推翻建立了東漢。

所以有人說,王莽其實就是劉邦當年斬的那條大蛇投胎轉世回來找茬的。

不過,假如劉邦在醉酒之後看到路上有一條大蛇攔路,我相信他真的會推開眾人將其殺死。因為,劉邦可不是普通的小流氓出身,他的勇敢是記載於史上的。

劉邦年輕的時候當過兵,復原之後沒有找工作,而是走上了遊俠的道路,那時候他很崇拜孟嘗君,幻想著手提利劍走天涯,剷除一切不平之事。也喜歡結交各路英雄好漢,所以他曾在年輕的時候拜訪過著名的俠客張耳,並且在一起相處了好幾個月。能被張耳看中的人,實力絕不會差,最起碼得是武林高手。

秦朝統一之後,全國實行法家制度,對於拿著劍到處溜達的所謂遊俠是致命打擊,因為住店需要出示身份證了,整天沒事瞎跑很容易被執法部門盯上。比如,張耳就被秦始皇專門下令緝拿。

劉邦只好回到老家沛縣,依靠他發小們的幫助(蕭何等人)坐上了泗水亭的亭長,據說那時候他一個月的工資是300斤糧食,雖說不是很富裕,但還能解決下溫飽問題。

劉邦這個人不僅勇敢,而且任性,一次押解囚犯的途中很多人逃走了,劉邦索性把剩下的人也放了,以至於因此觸犯了秦法,只好在山裡東躲西藏。

劉邦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勇敢的皇帝,或者說是最好勇鬥狠的皇帝,像李世民、朱棣他們,雖然年輕的時候也喜歡衝在前面砍人,但當皇帝之後就不再出現在前線了。

劉邦卻不是,即便當上了皇帝,還喜歡衝鋒在前,他和匈奴人作戰的時候,曾經丟下主力軍隊,親自率領一支精銳追擊後撤的數十萬敵軍。

所以,劉邦為甚要殺蛇。

他這種無組織、無紀律,武功高又好勇鬥狠的人,殺掉一條攔路的蛇還需要理由嗎?

以上!


歷史風暴


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平民皇帝,劉邦的很多故事,都已深深地鐫刻在中國歷史的最深處。

「漢高斬白蛇起義」便是劉邦眾多故事中的一個。

一些對於漢初歷史不熟悉的讀者常常不明白,你起義就起義,像陳勝吳廣一樣,喊兩嗓子「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不行嗎?為什麼要斬白蛇呢?像項羽似的,喊一句「彼,可取而代之」不行嗎?為什麼要斬一隻無辜的白蛇呢?

其實,所謂的「漢高斬白蛇」起義是劉邦君臣把原本沒什麼聯繫的兩件事硬生生地聯繫在一起。

最初的最初,劉邦只是大秦帝國的一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沛縣需要他做亭長,他便做亭長,帝國需要他到咸陽送徭役,他便到咸陽送徭役。某一回,帝國又需要他送徭役,這一回不是去咸陽,而是去驪山,給秦始皇修墳墓,他又按照帝國的要求上路了。

只是這一次,路途沒有那麼順暢,出沛縣不久,便有徭役趁劉邦等看守不注意的時候,成功地溜掉了。

當劉邦和徭役走到豐縣西邊的大澤中時,溜掉的徭役已經不少了,劉邦估摸著,這樣跑下不,不等到驪山,徭役們就跑光了。劉邦也不知道該怎麼辦,只好喝悶酒,喝完酒,劉邦大手一揮,把徭役們都放了,跟徭役說,你們都逃命去吧,我也找個地方躲起來。

一些徭役不願意就這麼撇下劉邦,決定跟劉邦一起闖蕩江湖,於是,留下來陪在劉邦身邊的,都跟劉邦在芒碭山間隱藏了起來。

他們在芒碭山隱藏期間,有一條大白蛇擋住了劉邦他們的去路,前邊負責探路的跑回來向劉邦報告,劉邦藉著酒勁,提著三尺劍,就衝了過去,過去後一劍,便把白蛇砍成兩截,道路就此打開。

本也沒什麼,比較普通,不過是砍掉了一隻白化了的蛇而已,又不是砍斷了白素貞。

但是接下來,奇妙的事情發生了,劉邦砍斷蛇以後,繼續往前走,沒走多遠,就在路邊醉倒了,睡著了,後邊的人走到劉邦斬白蛇的地方後,見到一個哭泣的老太太,老太太說自己是白帝的妻子,自己的兒子被赤帝的兒子殺死了,說完,老太太便不見了。

這時候,人們便認為,那條白蛇是白帝之子,劉邦是赤帝之子。

幾個月後,劉邦成功佔領沛縣,稱沛公,聚集了三千豐沛子弟。

這三千人,多是西漢日後的脊樑。

三千人在沛廷搞了一次規模宏大的祭司,他們祭司了中華人文始祖黃帝和戰神蚩尤,用祭司用的牲口的血染紅了鼓和旗子,都穿上紅色的衣服,揚起紅色的旗幟。

總之,劉邦的軍隊「尚赤」,也就是以紅色為尊。

之所以尚赤,就是因為劉邦曾在芒碭山間斬白蛇,尚赤響應了劉邦乃赤帝之子的傳說,可以招募、激勵鄉勇。

這便是「漢高斬白蛇起義」的由來,其實是劉邦君臣在起事之處對劉邦的一次神化操作,主要目的是增強部隊的信心。劉邦君臣很擅長神化劉邦的,他們後來還搞出一個「五星聚東井」的噱頭,就是這個噱頭,成功吸引了戰敗的常山王張耳投奔劉邦。

《史記·高祖本紀》、《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史記·張耳陳餘列傳》


遙望燕園


劉邦斬蛇明顯就是個傳說故事,應該是為其政權塑造合法性的依據,但是仔細分析起來,事情不是那麼簡單。因為這個傳說未必是劉邦自己造的,而是王莽給他加上去的!

故事的經過:高祖在剛起義的時候,有次夜行遇到白蛇,高祖藉著酒意,一劍把白蛇砍成兩段。之後有人路過這裡,看到一個老太太在白蛇旁邊大哭。路人甲問是什麼情況呢,老太太說我兒子是白帝的兒子,被赤帝的兒子殺掉了!這個人剛想說你有病吧,吹牛不打草稿之類,但老太太眨眼就不見了。

赤帝子殺白帝子,和當時流傳的五行相勝說有關,即火德勝金德。但問題是,秦朝確定的不是金德,而是水德,這又是眾所周知的。那麼應該說黃帝子殺黑帝子才對啊!事實上,漢初為了表示繼承秦朝也是用水德,但是到了漢武帝時代就確定土德了。這和《史記》的寫作時間相符,那麼,司馬遷這樣寫,就沒理由了。

但是,史書是可以改動的,《史記》並不是寫成後就不變了,“《孝武本紀》”不是連漢武帝的諡號都有嗎?而漢朝確實是在西漢末年才改為火德的。之所以要這樣改,是因為篡位的王莽自稱土德,但是王莽並不是滅漢,而是接受禪讓。所以又搞出一套五行相生說,也就是漢朝的火德生了新朝的土德,那麼秦也相應變成漢的火德克的金德了。

那麼就是:

漢初:秦(水德)——漢(水德)【繼承】

漢中:秦(水德)——漢(土德)【五行相勝】

漢末:秦(金德)——漢(火德)【五行相勝】——新(土德)【五行相生】


林屋公子


為證明皇帝乃天命所歸,自然需要相應的靈異故事來襯托。

劉邦斬蛇藉此說明自己是赤帝之子,以表自己是神的兒子的身份,瞬間拔高了他的身份,堪稱“天下一人”。在中國古代,正因為皇帝身份的特殊,所以在他們身上都充滿各種傳奇故事,尤其是歷朝歷代的開國皇帝,都會有靈異的徵兆來襯托。劉邦不單斬蛇,而且他的出生也頗為神秘,其母在野外和赤龍所生。皇帝可以通過神話故事,表達自己登基為符合“天意”,即自己是真命天子。另外還有宋太祖趙匡胤出生時體有金色,散發異香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